书城艺术打开艺术学之门
12315500000008

第8章 一方水土育一方“艺术”(2)

今天电影业的发达让我们不走出国门,就可以在电影院里看到世界各地的异国文化和人生百态。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各自擅长的题材和特点:好莱坞的科幻片、中国的武侠片,等等。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以某种题材为创作主流都是有地理和人文依据的。好莱坞为什么能拍出那么多令人赞叹的科幻电影呢?首先是美国人的观念。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各民族的文化和思想相互碰撞、融合,给电影创作来带了取之不尽的源泉,我们在电影看到的那些故事情节,没准就是在哪个部落中流传的故事或真实事件经过艺术加工后的再现。言论和思想上的自由使得他们可以天马行空地畅想,并把这些想法搬上银幕,再加上美国人的冒险精神和探索精神,使得科幻题材有着广大的市场,以商业为目的来运作的好莱坞电影当然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大卖的机会。其次是过硬的制作技术和雄厚的资金,这可是把剧本变成电影的有力保障。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全面推行数字化影像技术的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起,他们就开始聚集电影后期技术人才,发展制作公司,还专门针对电影后期特效开发了一系列工具。因为抢占了先机,再加上成功的市场运作模式,美国的数字化影像技术直至今日还是领先于世界各国。拿我们国家来说,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也积累了一些优秀的人才和技术,但是因为资金的投入和市场需求等问题,跟美国相比还是有着较大的差距。

武侠电影可以说是中国电影的一大主流题材。中国在国外影响最大的也是武侠电影。迄今为止,在北美市场上票房成绩最好的中国大陆影片是张艺谋导演的《英雄》,除了在票房上的好成绩,还获得奥斯卡金像奖和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的提名。台湾导演李安执导的《卧虎藏龙》则在1999年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中国自古就有一种“侠义”文化,中国人对行侠仗义、惩恶扬善的江湖故事情有独钟,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在每个时代都有一大批忠实粉丝,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这点。武侠电影除了“侠义”精神,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看点,那就是中国功夫,一招一式,都向世界展示着独一无二的视觉魅力。

武侠电影与《易经》的密切联系也是吸引国内外影迷的重要原因。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其中的人物名字、武功招式、策略计谋,许多都是来源于《易经》。最典型的像三国中的诸葛亮,他很多对战事运筹帷幄的本领,比如观天象、摆八卦阵等都来自于《易经》。《易经》虽然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但因为艰涩难懂,一般老百姓对它的认识并不深也不全面,普遍觉得这只是用来预测未来或是算命的书。其实《易经》是一部对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进行论证的书籍,它依据的是“乾坤一元,阴阳相倚”,运用取类比象、天干地支、五行论等对事物的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并且有许多结果相当的精准。但它又不仅仅是预测那么简单,它还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就曾经请台湾智慧大学的校长曾仕强先生讲解《易经》,其中就谈到《易经》所传授的各种做人和做事的道理。博大精深又神秘莫测的《易经》使中国武侠电影也增添了几分玄妙的色彩,在世界各类电影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

严谨的德国人和他的艺术

欧洲一直流传着这么一个笑话:在天堂里,英国人当警察,意大利人当情人,法国人当厨师,德国人当工程师,瑞士人当银行家。而在地狱里,英国人当厨师,德国人当警察,法国人当工程师,意大利人当银行家,而瑞士人当情人。

还有一个笑话是这样的:一个德国人跟别人开玩笑说,你知道我们跟法国人有什么不同吗?比如一个德国人和一个法国人在临死以前,你问法国人,你死前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法国人的回答是我想喝一杯最好的香槟酒。又问德国人,你死前有什么愿望?他说如果我还有力气的话,我想再作一次报告。

这些笑话说明了每个民族的思维方式都千差万别,即使是同一个国家,东部和西部、北边和南边也都会有所不同。思维方式的差异不但会直接影响着人们生活方式的选择,同时也影响着对艺术的理解和艺术表达形式的形成。

阿尔布雷特·丢勒是出生于纽伦堡的德国画家、版画家及木版画设计家。恩格斯曾经高度地评价丢勒“和达·芬奇一样,是需要巨人时代所产生的巨人”。还有人评论说:“丢勒是德意志的代表民族画家。他同时又是把意大利文艺复兴思想带进德意志,并开创了德意志民族艺术新纪元的艺术奠基人。”同样作为文艺复兴时代的欧洲代表艺术家,丢勒的艺术作品却展现出和达·芬奇、拉斐尔等人不一样的特点。

同样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我们来做个对比。

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这个作品,画的是圣母怀抱着小基督的情景。这位圣母不像中世纪画家画的那样冰冷、僵硬,而更像一位美丽温柔、充满母性的意大利平民妇女。在这位母亲的脸上,洋溢着母爱和骄傲,被公认为是圣母画中的绝品。达·芬奇的代表《蒙娜丽莎》,有的译为《蒙娜丽莎的微笑》或《永恒的微笑》,就是因为画中的女人,微微翘起的嘴角的那种宁静的微笑。

再反过来看看丢勒的作品。丢勒最为传世的作品是《祈祷之手》。它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悲伤感人的故事:15世纪的一个德国小村庄,有一户生活非常困苦的冶金匠的家庭,他们家一共有十八个孩子,其中有两兄弟对绘画有着极大的热情,并且天分也很高。但家里无法同时送两个孩子去艺术学院读书,最后他们以掷铜板的方式,来决定谁可以去读书,而另一个必须到危险的矿场工作以支付学费。弟弟胜出了,去了纽伦堡艺术学院。哥哥则去了危险的矿场工作,四年来一直为弟弟提供经济支持。可是等到弟弟顺利毕业可以为哥哥提供经济支持,轮到哥哥去读书的时候,哥哥的双手却因为长年的劳作,无法再画画了……《祈祷之手》画的就是哥哥的这双手,他默默地为了弟弟长年做着辛苦的工作,虽然已沧桑得不成样子,也不能再画画,但却是一双最美的手。

如果说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充满着对世界的喜悦之情,处处流露着甜美的气息,那么德国的文艺复兴则是理性地审视着自身,并且略带着苦涩的味道。

丢勒和达·芬奇几乎是同一个时代的艺术家,在艺术表现上和思想上却有着这么大的区别。首先是丢勒受到的当时德国社会背景的影响与意大利不同。当时的德国正处于其历史上最为暗淡的一段时期。思想和信仰的混乱,饥荒和瘟疫无情地夺去大批人的生命,社会矛盾异常激化。这样的环境使德国的文化与艺术疲弱不振,处于严重的低迷状态。但就在同一个时期,以意大利为首的欧洲各国却已经先后走出中世纪,进入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开放与繁荣时期,意大利的艺术家们就是沐浴在这样的人文主义的光辉之下。

其次,不可忽视的是德国人自身特有的人文气质也使得丢勒的作品呈现出他独特的魅力。许多人都认为德国人做什么事情都十分认真,甚至在很多情况下近乎呆板,缺乏灵活性。前面的笑话中也提到过,德国人适合当工程师,喜欢做报告(其实就是喜欢做研究,用严密的数字来说明问题),而继承了这样一丝不苟的德国人特性的丢勒极具科学头脑。他曾经深刻研究数学和透视学并写下了大量笔记和论著,在透视法和人体解剖学方面,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的绘画作品。他同时还研究建筑学,发明了一种建筑学体系,创立了筑城学理论。丢勒还是位美术理论家,著有《绘画概论》和《人体解剖学原理》,除此之外丢勒同时还是雕刻家、炼金术师、数学家、机械师、艺术理论家、哲学家、神秘学家、解剖学家和建筑学家。

什么是北欧风格?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老百姓对房子的要求有了很大的提高。以前,大家关注的是房子的实用功能,有了房子,就能遮风挡雨、安身立命,对房子的格局、装潢并不是太在意。而如今“家装”这一概念慢慢地被人们所重视,无论投入资金是多是少,目的都是为了把家布置得更舒适更温馨。十几年前,中国的家装行业刚刚起步,大家对于“装饰风格”这个概念还不是很清楚,但到了最近这几年,老百姓的眼光和品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开始对家庭装修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欧式古典风格啦,美式乡村风格啦,极简风格啦,可谓是样式繁多,目不暇接。但是在众多风格中,最广受好评的,最有大众基础的,应该是所谓的北欧风格了吧。

北欧在国际上一般特指挪威、瑞典、芬兰、丹麦和冰岛5个国家,包括各自的海外自治领地如法罗群岛等。由于北欧地处北温带向北寒带交界处,大部分地方终年气温较低。那里的冬季漫长严寒,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夏季短促温暖,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又因为是极地大陆气团的发源地而且纬度较高,冬季黑夜时间长,正午太阳高度角小,因此不少地方常年都有积雪覆盖。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自然比其他地方的人更渴望温暖。北欧人虽然无法改变生活的大环境,但却可以改变居住的家庭小环境;虽然无法改变大自然的温度,但却可以把家布置得更温暖,让人从心里感到温暖。由于日短夜长,北欧风格在处理空间的时候通常会强调室内空间宽敞,内外通透,最大限度引入自然光,这样才能充分地享受太阳的光辉。另一方面,木材的大量使用也是形成北欧风格的重要原因。为了有利于室内保温,因此,北欧人在进行室内装修时大量使用了隔热性能好的木材。这些木材基本上都使用未经精细加工的原木,保留了木材的原始色彩和质感,又因为北欧地区靠近北极,气候寒冷,森林资源丰富,使得大量使用木材的风格得以延续。

北欧风格独特别致,除了大空间的设计独到外,各类家具和家居用品的设计也让人爱不释手。我们来看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北欧的灯具设计。曾经有这么一句玩笑话:“北欧人为什么那么热衷于灯具设计并能做出别人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设计来?那是因为他们那儿夜晚太长!”这虽然是句玩笑话,却也是句大实话。漫长的黑夜给了北欧设计更多的对光的渴望和设计灵感。他们的设计质朴厚重,简洁大方并有着原始的流畅的线条,这种崇尚自然的设计比起那些繁杂琐碎的外形要更人性更贴近生活,更富于生活的气息。除了造型,对灯具来说,北欧人认为灯光的颜色也很重要。在各种节能灯、LED(发光二极管)灯迅速普及的今天,大多数北欧人,甚至欧洲人,还是喜欢发出暖黄色光线的白炽灯。对于身处亚热带的我们来说,节能灯的颜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热浪逼人的天气兴许还能给心理上降降温,可是对于一年到头,长时间看着皑皑白雪的人们来说,白炽灯能弥补些许日照不足的遗憾。在欧洲陆续发布白炽灯淘汰计划的时候,一位德国的老太太听说欧洲要停产白炽灯,竟然急忙跑到超市买了一大批白炽灯回来备用,据说她买的那些白炽灯足以用上好几辈子!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一切都在改变。艺术的形态也将会在这千变万化的历史中继续发展。但是地域因素,人文、文化因素却始终牵引着它们各自的前进方向,积极地探索艺术背后的世界是了解艺术、读懂艺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