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打开艺术学之门
12315500000015

第15章 你“懂不懂”欣赏艺术?(1)

有一次,一位中学美术教师和我谈起他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苦恼,他很诚恳地咨询我说:“我给学生上课,每当我讲到最兴奋、最眉飞色舞的时候,就是同学们越发烦躁不安,开‘小会’最多的时候。智能手机出现之后,更多的同学则低头偷偷玩手机。如果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把他们的作品展示出来,让他们欣赏并评价,他们总是会发出各种奇怪的声音,有时感叹连连,有时嘘声四起,七嘴八舌说得很多,但都说不到点子上,而且总是贬低比褒扬多,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有一段时间了,我怎么才能解决这个教学的困难呢?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欣赏艺术作品,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怎样学会取长补短,进而提高自身创作的水平呢?”

看着他一脸期待的神色,我知道他期待我能够给他一些有用的建议。他的咨询引发了我的思考。是啊,德国艺术家安塞姆·基弗说过“艺术是艰难的”,这个“艰难”包含了从事艺术创作的艰难,包含了传播艺术观念的艰难,当然也包含了艺术教育工作的艰难。这位老师看来是遇到了第三个艰难点,要讲清楚什么是优秀的作品,好的艺术作品的标准是什么,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还是非常有难度的。

要提高艺术鉴赏能力,首先要搞懂什么是艺术欣赏。艺术欣赏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多看多想。通过看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去认识世界,领悟情感,学到艺术知识。艺术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给人以“端庄大方而又稳重”的美感。掌握了这个基本原则,然后再根据不同艺术品各自的特点类推,也就大致掌握了打开艺术品鉴赏大门的钥匙了。

就说简单的日用品吧。你去买些碗时,一元钱一只的碗和30元钱一只的,就会有明显的区别,贵些的,做工没有那么粗糙,摸在手里也会细腻柔和,釉色也让人觉得顺眼。最初的鉴赏,其实就好比这两只碗,先不告诉你碗的价格,你就看看外观,摸一摸,瞧一瞧。如果能分辨出哪只贵,哪只便宜,贵的那只贵在哪,便宜的那只为什么便宜,那么鉴赏的入门就完成了。如果你能深入地去了解陶瓷的烧制知识,知道釉彩的上色知识,知道碗上花纹的知识……我想,你慢慢地就可以成为“专家”了。

例如要想深入了解瓷器的烧制技术,就会接触到“官窑”“民窑”等用词。所谓“官窑”,是指古代由官府营造建设,并主持烧造瓷器的窑场,其产品专门供应给宫廷使用。官窑通常拥有优质瓷土原料并网罗了天下的能工巧匠,同时控制着用料配方和工艺技术,因而其制作技术精湛,代表着各个时期瓷器制作的最高水平。民窑是相对于官窑而言的。广义地讲,凡属非官府经营的,进行商品性生产的瓷器窑厂都是民窑。与官窑相反,民窑为了适应市场,不可能像官窑那样不惜工本,精描细画,而必须是惜料如金,因此,民窑生产数量虽大,但质量不精,风格亦不同于官窑。不过,较之官窑,民窑在造型和纹饰上更加自由、丰富。不论官窑瓷器还是民窑瓷器,都是“古董”,都可收藏。但显然,官窑瓷器的收藏价值通常要远远高于民窑瓷器。

研究、鉴赏、收藏古瓷器,主要可以从款识、造型、纹饰和胎釉特征等几方面下手。

款识。鉴定古瓷器时,要特别留意款识的笔法特征,如横、竖、撇、捺、勾、挑、点等的不同。官窑款识的字体都有较高水平,仿制者模仿容易出现破绽,这种破绽为鉴定瓷器真伪提供了线索。

造型。瓷器的形状变化,是一个由简单趋向繁杂的过程,这是由于各个时代人们的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不同而造成的。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一般就较为钝重稚拙,无论何种瓷器,都比宋、明瓷器显得“粗疏”。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元瓷的器形都比明、清瓷器要大。

纹饰。古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随着绘瓷原料和技术的不断丰富而改进。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表现形式,各朝代都有自己不同的特征,因而纹饰也就成了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胎釉。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的古瓷器,其胎釉成分和烧造或多或少都有差别。要注意瓷器釉质的粗细和光泽的新旧,以及气泡的大小、疏密等几方面的特征。例如,老瓷的釉面有一种内敛的宝光,称之为“包浆”,而现代仿品釉面出现的是刺目的“浮光”。另外,对釉层的厚薄程度及缩釉、淌流状态也要加以注意,如宋钧窑瓷釉多有“堆脂”,定窑瓷釉多有“泪痕”,明、清脱胎瓷釉则晶莹剔透像玉石一样光彩夺目。

喜欢玉器的艺术爱好者,“看玉”可以从造型看,可以从材料去看。玉其实也是石头,但它比直接从河边捡过来的石头多了材料的挑选、打磨、加工等工序,使得玉拿在手里,特别的光滑,闭上眼睛,你的手一定能分辨出普通的石头和精美的玉器的区别。如果不经过筛选,普通的石头就算是打磨过也还是一摸就能摸出来。玉的“材料美”,你这回总算明白是什么意思了吧。当然更深更复杂的内容就有待大家自发地去学习了。

艺术作品总是用生动的形象来描述我们生活的社会、历史和现实,描绘着具有时代特征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以及道德风尚。艺术作品总是寄寓着创作者的社会理想和追求,表现了作者的世界观,满含着作者的情感,传递着作者的态度和评价。例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就传达了一种不屈服于命运安排的永不停歇的斗争精神。贝聿铭都90岁了,仍然在从事艰辛的设计工作,只为回报社会……艺术作品成为经典,大多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帮助全社会树立明辨是非的观念,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喜欢艺术的人,大多比较单纯,常常沉醉于学习与创作之中,集中精力心无旁骛。挚爱书画的人,把课余时间都给了书画;喜好音乐的人把功夫用在音乐上。这样的人没有多余的工夫去和别人闹别扭,搞不和,没有时间放在旁门左道的事情上,成长得自然健康。

每个人都有求知欲旺盛的时期,对什么都好奇,领悟力特别强。如果能够借助艺术的鉴赏,培养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培养掌握辨别美丑、识别善恶的能力,树立高尚的情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我相信,这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

要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体会美的事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首先对艺术要有兴趣,要热爱

有朋友出门旅游,在玉器店买了上千元的玉石手镯,她特别喜欢,爱不释手地一直戴在手腕上。有懂玉石的另一位朋友仔细看过后,对她说,这手镯买贵了,不值那么多钱。买了手镯的朋友很失望,懊恼不已,原本很喜欢的手镯也闲置不戴了。这样的情况,生活中很多人都遇到过,其实她大可不必放弃从普通人的视角来鉴赏艺术,她仍然可以喜欢玉石,多接触玉石的知识,鉴赏能力就会提高。

艺术品的鉴赏,孰优孰劣,本来就有难度。普通人常说,喜欢玉,但是不懂玉;喜欢字画,但是不懂字画;喜欢音乐,光听着还成,但让弹奏几曲,那就只能望洋兴叹了……

我们要坚信艺术是很有趣的。对于艺术,懂不懂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喜欢不喜欢。柏拉图也说过:“美是难的!”每个人都有他心目中的美,“艺术”是一种见仁见智的美学,只要抱着纯粹的态度去欣赏,任何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进而找到越来越多的乐趣。美好的事物可以滋养我们的心灵,丰富人们的生活,这正是艺术欣赏的最大奥秘。我觉得要提高艺术的鉴赏能力,首先需要的是热爱。对于一个不喜欢音乐的人,如果让他听听《沃尔塔瓦河》有多美,你想,这不是对牛弹琴吗?所以要提高艺术审美观,首先要热爱,发自内心地喜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观察,多接触,多与别人分享、谈论自己所发现的美,你的审美观就会慢慢提高。

接触艺术不是为了完成任务,不是为了在别人面前骄傲地表演。艺术应该是我们发自内心真正渴望去了解的。通俗地讲,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可以成为一门艺术。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艺术并不是专属于大师的,它属于每一个人,很多普通人也能创作流芳百世的艺术作品。

接触过钢琴音乐的人都知道《少女的祈祷》这首钢琴曲,但很少人知道创作这首曲子的人是一名少女,她就是波兰的巴达捷夫斯卡。巴达捷夫斯卡在18岁的花样年华里谱写了《少女的祈祷》,她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流露在音符里。非常遗憾的是,她在24岁时便早逝离开了人间。她创作的钢琴曲《少女的祈祷》最初刊登在法国巴黎一家音乐杂志的副刊上,很快就流传开来,成为非常受欢迎的名曲。这首曲子用八十几种不同版本在全世界各地演奏,像一支永开不凋的鲜花,永远绽放在世界音乐的百花园里。

我受过的音乐教育很少,五线谱还不会认,平常也很少有机会听古典音乐,谈不上有音乐素养。我的音乐知识充其量只够进KTV的时候勉强能唱完几首流行歌曲。但我有机会在一个简陋的学校礼堂里听到了一场古典音乐演奏会。当我坐在礼堂里,看着或身姿婀娜或精神饱满的乐器演奏艺术家们出场,器乐声响起,一点一滴地牵动我的神经……当我的身体和心灵不由自主地跟随着乐曲的推进而激越,我知道,音乐的魔法在此时征服了我。音乐就像上天给我们的一份礼物一样,你“懂不懂”音乐不要紧,你愿意被音乐打动,这就够了。

对艺术,要长期接触,接受美的长期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