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打开哲学之门
12315300000005

第5章 什么是本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

“请你注意这里的推理过程,”唯心主义者不慌不忙地答道,“我直接接触到的是自己的感觉、想象等等意识,由于这些意识有一种稳定性、连续性和规律性——比如说,我睁开眼睛看见白云红日,闭上眼睛它们不见了,但再睁开眼睛的时候它们又出现了,而且我两次看见的白云红日之间有很大的相似性,我可以判断它们是保持稳定的同一个东西,哪怕我闭上眼睛时也是这样。于是,我就推断它们是来自一种超出我个人意识的,更强大、更持久的意识。请注意,在这整个过程中,我只是由自己所感知的种种片段的个人意识,推断出一种作为世界整体的意识。正如我通过隐隐听到一些虽有中断,但仍然彼此联系的乐句,可以推断出远处正在演奏一首完整的乐曲一样。这个推断只是从意识推到更完整的意识,是在同类的东西之间由部分推到整体,因此是有根据的,合乎逻辑的;但是,我如果通过我对白云红日的这些感觉,却推断出外界存在着一些和这些感觉完全不同类的所谓‘物质’,那就是一种跳跃式的猜想,好像我听到的明明是乐句,却推断出远处摆的是一幅画一样,是没有根据也不合逻辑的。”

现在我们从这场辩论中来概括一下双方的思路:

唯物主义者始终坚信:世界是由小到原子分子,大到日月星辰的各种“物质”组成,我们的感觉、意识报告了这些物质的存在及其性质、状况,但感觉、意识本身并不等于物质。这就正如照片向我们反映了一个人的长相,但照片不等于这个人本身——物质独立于意识而存在,正如人独立于他的照片而存在一样。

但唯心主义者则认为:正是这个独立于意识的物质“本身”是极其可疑的。在他们看来,我们关于所谓“物质”所知的一切,都是呈现在我们的意识——不管这意识是感觉、记忆还是想象——之中的,我们从来也不知道物质在不呈现于意识中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因此,我们无权据此推论,有一种独立于意识的“物质”存在着。这与照片的情形不同:我们看了照片知道是谁,知道有这么一个人存在,是因为我们曾经见过那个人本人(例如我们看到自己父母的照片的时候),或者至少我们能直接或间接地从见过他的人那里得到证据(例如我们看到毛泽东的照片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他身边工作人员的回忆,或者从有关毛泽东的历史记载中得到“这是毛泽东”的证据),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从来没有见过,也没有任何人见过,不呈现于意识中的物质本身。当然,唯心主义者一般也不同意说世界上只存在我一个人的意识而其他都是幻象,但他们坚持认为:我们由自己的意识,最多只能推出在我之外存在着一种更伟大的意识,我个人的意识就作为这种更伟大的意识的一个部分或一个片段而存在,而无权推出一种完全不同于意识的所谓“物质”。因此,他们认为,相信世界的本原是意识——无论这意识是在我个人之内还是之外——是一种更合理的世界观。

由此可见,哲学上的唯心主义者的确也讲得出一番道理。不少人甚至可能会感到:在上面的辩论中,唯心主义者讲出的道理似乎比唯物主义者还更严密和精彩些。是啊,我们直接把握到的首先是自己的意识,那么,“以近知远”、“由此知彼”地推论起来,似乎的确是把一切都看作类似意识的东西,要更合理些;而把一切都归结为一种很不相同的“物质”,倒显得有点牵强了。道理讲到这一步,似乎唯物主义有点招架不住了,不是吗?

四、唯物主义输了吗?

如果你也产生了这种感觉,那么应该祝贺你,因为一个从小就一直接受唯物主义教育的人,能够认识到唯心主义哲学也有它的道理,这标志着一种思维水平的提高。

但是,请注意,我说这是一种思维水平的提高,决不是说,唯心主义是正确的而唯物主义是错误的,而是说,这种感觉标志着,你开始体会到:哲学,并不只是“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是精神的”之类的断言,并不是把“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标签往别人或者自己脸上一贴了事,更不是喊几句“打倒某某反动哲学”之类的口号,就算功德圆满的;哲学不仅意味着作出一些对世界观重大问题的判断,更重要的是,它既然如前所述,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那就意味着它也是一种讲道理的过程。就是说,要拿出尽可能好的根据来对自己的判断进行论证,对待相反的观点,我们也不能只是简单地断言它们是错的,而必须予以足够的理解,并拿出强有力的根据进行反驳。在这样的论证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自己的那种看起来理所当然的观点,其实存在着一些一开始我们没有想到的问题;而对方的那种陌生的、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观点,其实也可以有很好的根据。比如说在这里,唯心主义者那些看似十分荒谬的观点,却蕴含了一个合理的考虑:在肯定世界的本原之后,对我们的意识与那个本原之间的关系必须加以说明。比如,当我们说“物质独立于意识”的时候,这个“独立于”究竟是什么意思?这类问题是值得唯物主义者认真对待的。

还需要指出的一点是,我在上面所陈述的对唯心主义的论证思路,其实是整合了哲学史上的一些最优秀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的主要思想。但本书实在无意成为傲视群伦的高头讲章,或是哲学家的语录汇编,所以没有提到他们的鼎鼎大名,而是让他们“微服私访”,参加讨论。我想,这恰好体现了哲学的真精神: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理性对话者。当然,如果你要了解他们究竟是谁,以及他们思想的更多内容,就应该自己阅读更专门的著作,相信到那时,你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哟,原来是你呀,老伙计!”但现在我们就把这种惊喜留给以后的你吧。而我们上面所陈述的唯物主义,则主要是依据一般人的常识观念,并没有派出唯物主义哲学家的最强阵容。换句话说,在上面的辩论中,我们实际上是用“业余的”唯物主义者在对抗“专业的”甚至“精英的”唯心主义者,因此,你感到唯物主义似乎居于下风,是不足为奇的,也并不能证明唯物主义就不对。如果我们请出那些“业余的”唯心主义者,比如那些念咒的巫婆、画符的神汉,还有宣称光凭他的意念就能对人赐福降祸、生杀予夺的形形色色的“神功大师”之流,让你品尝一下他们的胡言乱语,见识一下他们的招摇撞骗手段,再把他们和那些“业余的”唯物主义者放到一起作个对比,相信你又会毫不犹豫地站到唯物主义者一边来的。

五、真正的唯物主义哲学的主要思路

当然,真正“专业的”唯物主义哲学对唯心主义哲学的反驳,并不仅限于指出它实际上和巫婆、神汉的那种世界观是相通的,而是要进一步阐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从上面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唯心主义利用了这样一个推论:我们对物质的一切感知,无论是感觉、记忆还是想象,都必须通过意识来进行。我们没有其他途径来接触物质,因此物质是和意识不可分割的,也就不存在独立于意识的物质。

唯物主义认为,唯心主义的这个推论存在着双重错误:

第一,“我只能通过意识来感知物质”和“我感知到的并不是物质存在,而是意识存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命题,由前者并不能推出后者。如果要从“我只能通过意识来感知物质”推出“所以我感知到的其实是意识存在,而不是物质存在”,那就是把我们感知某个对象——不管这个对象是意识还是物质——的途径和所感知到的这个对象本身混为一谈了,而这种推论,和从“我只能通过眼睛看到他杀人”推出“所以我看到的是眼睛在杀人,而不是他杀人”一样,是不合情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