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先让家长优秀起来
12314300000009

第9章 问题探幽

严格与慈爱,从词面意义上,都是褒义词。严格就是在遵守制度或掌握标准时认真不放松,讲究按道理行事。慈爱,一般指年长者对年幼者仁慈喜爱,侧重情感性释放。

但是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这两者不容易控制,难以把握尺度。

先说严厉。

严格过度,很容易变得严厉,严厉是严格的错误表达。表面冷酷,容易简单粗暴,缺乏慈爱心理,往往以打骂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家长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只要自己认为小孩不对,就呵斥小孩。

在很多人看来,严格就要冷酷些,板起脸来教孩子。

由于没有顾及孩子的感受,粗暴打骂式的教育方式很容易给孩子带来心理创伤。打骂和吓唬是最不民主、最不文明的施教方式。用打骂和吓唬的方式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是严重的,很容易扭曲孩子的心灵。

主要后果有:

(1)因为怕挨打骂,容易使道德扭曲。小孩往往因为犯错误担心家长打骂自己,就会使“鬼点子”来对付家长,这样很容易说谎耍滑,如避重就轻、嫁祸于人、瞒天过海、恶人先告状等。一些经常被打骂的孩子,他们的心灵往往会被扭曲,他们用变态的目光看待社会和周围的人。久而久之,很容易远离社会,仇视社会。

(2)容易失去应有的自尊和勇气。遇事不敢出头,小心翼翼,总是怕犯错误。或是未达到父母规定的指标和期望值,就会产生焦虑、恐惧心理。严重的会自闭、轻生。

(3)有些孩子会出现逆反心理。越打骂越倔强,表现出了一种“誓死不屈”的劲头;有的孩子嘴里不说,心里暗暗地反抗。

(4)经常受打骂的孩子,会使智力受到伤害。

美国调查发现,经常挨父母打的孩子,其智商测试分数往往不佳。

研究人员利用4年时间在全美范围内对2岁至9岁的孩子进行了抽样调查。在调查中,他们将被调查的孩子分成两个年龄组:甲组的年龄在2岁至4岁之间,人数为806人。乙组的年龄在5岁至9岁之间,人数为704人。

研究人员先后分两次对这些孩子的智商进行测试,一次是在调查开始时,另一次是在4年之后。

结果发现,常挨打的孩子在智商测试中的成绩要低于不挨打的孩子,在2岁至4岁年龄组中,常挨打者的平均成绩比不挨打者低5分。在5岁至9岁年龄组中,常挨打者的平均成绩比不挨打的孩子低2.8分。

研究人员在调查中也考虑了能影响孩子智商发展的其他因素,如父母教育背景、家庭收入和家庭教育等情况。

负责这项调查的默里·施特劳斯说,许多人或许认为,严厉会对孩子产生激励作用,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他解释说,父母打孩子会给孩子造成身心创伤,会使孩子在遇到困难时产生心理压力,从而造成孩子表现欠佳,认知能力难以得到发挥。

再说溺爱。

严格不足,很容易慈爱有加,慈爱过度就滑向溺爱。时下流行一个名词,溺爱综合症,顾名思义,就是指因父母对孩子过于慈爱所导致的孩子过分依赖父母,或者是对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的病症。

慈爱是蜜糖,是有一点甜味又回味无穷的蜜糖。但是只有一点甜味,很多大人总感到不足,因而变成溺爱。溺爱却是毒药,是慈爱无度导致的。

很多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爱孩子有害,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溺爱。

“溺”,词典上解释为“淹没”的意思。人被水淹没了叫“溺毙”,如果父母的爱横流泛滥起来,那也会“淹没”孩子的,不分孩子的优缺点、是与非,都予以包容和肯定,这就是溺爱,是一种混淆是非的爱。

某学校脑瘫班的一个学生,今年一开学,连路都不会走了,老师觉得非常的奇怪,因为上个学期期末的时候,她走路非常好,虽然时不时会摔倒,但是可以自己独立的行走。大家都夸她练习认真,成果明显。可是这个学期怎么突然就倒退了呢?

老师就询问这个学生的保姆。保姆说,这个假期,原来照顾他的姐姐照顾姐姐自己的孩子去了,没有时间来照顾这个学生,因此这个学生的生活都是由爸爸妈妈负责的。而这个学生的父母由于孩子的缺陷非常地自责,对孩子非常的迁就,就像这位学生说的“无论我说什么,无论我说的是对的还是错的,你都不准反对。”在家里,学生称王称霸,父母不敢说半个不字,以完全的满足来弥补孩子的残缺,因此寒假的一个月时间里,学生就整天坐在家里看电视,从来没有好好地锻炼自己的身体,更别说专门练习走路了。一个月不练习的结果就是:现在连走路都有问题。

在这个案例里,孩子残缺,是父母的无过错责任,等到父母不分对错的爱护孩子,就是有过错责任,这种爱是典型的溺爱。

溺爱的具体表现是:

(1)给孩子特殊待遇。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最好的东西总是要让孩子独享。本该属于孩子的劳动,比如喂饭,穿衣等,也有父母代替做。

(2)大人过分在意。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几乎一切活动都以孩子为中心,比如家里来客人,都特别逗引和恭维孩子。

(3)轻易给予满足。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很多零花钱。如果孩子不高兴,大人就要祈求央告,哄着孩子。

(4)总是袒护孩子。与别人的孩子发生矛盾时,总是不问是非,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孩子正确,因而把责任推给别人。

(5)孩子生活懒散,我行我素。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捶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

这样溺爱的后果就严重了:

(1)滋长了孩子的依赖心理,导致独立能力的丧失。父母过度的保护就是为了让孩子减少麻烦;但是,如果父母总是把孩子该做的都揽在自己这边做好了,会使孩子应有的劳动范围越来越小,久而久之,就培养了孩子的依赖心理,使孩子变得懦弱,缺乏勇气。没有实践,不仅影响健康身体,而且影响了他们独立意识和自立能力的发展。

(2)不懂得人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差。人生充满波折,在家里适应了顺境成长,当孩子真要直接面对社会和人生时,他怎么独自面对呢?

(3)稀释了孩子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创造性和进取精神是要培养的,他可以坐享其成,还用得着创造什么呢?自然只能得过且过。因此,在溺爱中,孩子们本有的创造潜能和进取好奇的天性会逐步消散。

(4)孩子容易形成任性固执、唯我独尊的个性。之所以溺爱,前提是家长主动充当了“奴才”角色,自觉把孩子当“小皇帝”,一切以孩子为中心,自然孩子就认为“我是家里的唯一”,“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的孩子怎么能有同情心呢?这样的孩子怎么会体会别人的感受呢?也许孩子还小,但是父母习惯了关心孩子,什么时候孩子才叫长大?孩子习惯了任性自私,但他不以为是任性自私,还以为本该如此,天经地义。

(5)缺乏责任感。在家里,习惯了大人的付出,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会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会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从没有想到自己要为大人做什么,哪怕大人有什么病痛,或者困难,由于大人从没有教育孩子分担过什么,所以孩子没有分担大人的病痛和困难,大人也从来没有责备意识和表现,久而久之,孩子就丧失了一份责任心,在家里没有习惯,就影响学校教育,如果学校也教育不够,孩子自然会抛弃责任感。

溺爱,正是夺去孩子生活能力的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