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在出生后的几年中享受最普通的母爱的母亲,一个很少能见到自己孩子的母亲,是不能成其为孩子的母亲的。”
德国学者福禄贝尔曾经说过:“家庭生活在儿童生长的每一个时期,不,在人的整个一生中,是无可比拟的重要的。”
这些名言都告诉我们,家庭氛围对孩子成长多么重要,远离亲情会给孩子带来无法想象的伤害,父母要能够适时地陪伴孩子。
可是,陪伴与远离孩子却成了我们时下很难处理的一对矛盾。
改革开放后,为了谋生、外地创业,父母与子女远离成了普遍现象。
许多农民工进城务工,由于一些原因,不得不把家人留在农村,自己单枪匹马到城市闯荡。由此,农村便形成了一个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体的庞大留守群体。
2010年,中国农业大学一项针对农村留守人员状况的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有8700万农村留守人口,其中包括2000万留守儿童、2000万留守老人和4700万留守妇女。留守妇女占留守人口的54.2%。她们要照顾家中老人、小孩,要家务、农活一肩挑,长年累月地独自撑起一片天。
孩子缺少父爱,母亲无暇照料,这种情形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许多留守妇女文化程度偏低,对子女重养不重教,甚至一味迁就、溺爱,容易造成孩子心理、性格的畸形发展,使之成为“问题孩子”。所以,孩子的教育问题也让留守妇女头疼不已。
在城市的职工,生存压力同样大,很多双职工,都面临着很重的工作强度,很少有家长双方或家长的一方留下来陪孩子。有些夫妻双方都要外出,顾不上孩子,就请保姆带孩子,或者找寄宿制学校。有的一个星期见一次面,有的一个月,甚至半年,全家才聚一次。也有些城市人,从这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也同样造成了父母与孩子的隔离。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80年代初的一个周末在珠海,看到几个寄宿在学校里的小孩,虽然有值班老师照顾,但是难掩那凄凉的眼神,无助的表情,我想,孩子一定在想他的爸爸妈妈。在童年里,想爸爸妈妈是孩子最自然最纯朴的感情,也是最珍贵最动人的感情,但是谁分离了孩子与父母相处的日子?谁敲碎了孩子最纯真的梦啊?他们好像是被弃在茫茫大漠中的几只小鸟,使我顿时想起那首难忘的歌: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哪怕有老师关照,还是不能安抚那干涸的心灵。
这是我第一次在发达地区看到的情景。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这些小孩真可怜。
后来这种现象就见怪不怪了。当然没有想到:留守儿童由家庭问题演变成了社会问题。与子女分离,使孩子缺乏合理的亲情养育。缺乏亲情的教育正是问题教育的滋生点。
在有些父母的观念里,只要舍得花钱就能为孩子“买”来好的教育。当然也有些家长无奈,赚钱似乎更要紧。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不少年轻的爸妈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而孩子则被交给家中的老人抚养,甚至有些孩子从小就只能是和保姆度过。于是,孩子的心理问题、生理问题大量出现,亲子的矛盾也越来越凸显。
爸妈的离开深深伤害着孩子。孩子和父母之间有着一种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从生命孕育之初就确定了这种关系,而且父母对孩子来说是唯一的。
同时,看到身边的朋友很用心地陪着孩子成长,也使我很受启发和感动。
我有个同事,夫妻两个都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对子女教育非常尽心。小学时,不仅每天顾问女儿的练习,而且经常到学校询问学习情况。到了高中,就在高中学校附近租了一套房子,尽管家庭收入不高,孩子母亲也只是在校门口摆了个补衣服的摊子维持生活,但是为了女儿,还是不顾一切。最后女儿考取了一所重点大学。
还有一个同事,工资很低,生活很紧张,但是省吃俭用,所有开支尽量满足女儿用。在女儿很小时,就请家教,教孩子音乐。为了高考,每周末还要到300里外的南昌补音乐课,最后考取了江西师大音乐系。
还有一次,遇到一个多年没有见面的老朋友,他原来在该县物质局工作。问他现在干什么?他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在家带孩子。”一个大男人,不工作,竟然说带孩子?为了孩子考大学,他竟然辞职,专门为孩子提供后勤服务!后来他的孩子也是考取了一所重点大学。
生活中不断演绎着这些正面的或者反面的故事,使我倍感亲情的重要。所以我不止一次地宣传自己的主张,工作尽力而忽视自己孩子的家长,不是一个好家长,也不是好职员,因为你把一个问题孩子交给了一个学校,甚至交给了社会。
远离孩子还是陪伴孩子,在孩子身边,又如何陪伴孩子,我想的确成为今天家庭教育的一大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