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哈佛大学第一堂心理课
12313300000010

第10章 童年遭遇的一切,真的成为过去了吗

Now drips the saliva, will become tomorrow the tear。(现在流的口水,将成为明天的眼泪。)

——哈佛大学图书馆名言

每个人都有过童年。在我们的幼年时代,我们有过欢笑与泪水,快乐与忧伤,有过刻骨铭心的遭遇,也有过平淡如水的时光。现在回想起来,除了少数片段我们还能记起外,大多数的童年经历都如逝去的时间一样淡薄了。

但是,过去的就真的过去了吗,那些淡忘的童年经验对我们还有影响吗?

皮埃尔和他的失语症

一位留学法国施特拉斯堡大学的心理学博士曾给我讲过这样一则故事。

2007年,在我们大学附近的一家咖啡馆,我的导师带我接触了一位患者,他叫皮埃尔(化名),20岁,男性,图书馆工作人员,独自一人居住。皮埃尔是同他的父亲一起来的,可能是由于初次见面,他看起来有着20岁的成年人不该有的羞涩与局促。

他的父亲告诉我们,皮埃尔生下来时健健康康,十分活泼,5岁的时候,莫名其妙地患上了失语症。父亲带着他四处求医,但却始终得不到医治,医生们的结论是一致的:皮埃尔并没有生理上的病症。

我的导师十分关心皮埃尔5岁时的经历,由于无法同皮埃尔进行有声交流,我们更多的是通过他父亲的讲述来了解他的过去。法国人生性浪漫,皮埃尔的母亲在生下他后就远走高飞了。皮埃尔5岁时,他的父亲结交了一位新欢,但相处不久便产生了问题,新女友凡事喜欢诉诸暴力,经常当着皮埃尔的面殴打他的父亲。皮埃尔的失语症就是那时所得。

我的导师分析,这正是问题的中心所在。皮埃尔在5岁的时候看到了他父亲被殴打的画面,这是一幅父亲在女人面前溃败的景象。幼小的皮埃尔觉得有必要为父亲做些什么,于是他不再发声,这是对父亲被殴打无声的抗议。

有趣的是,在后续同皮埃尔的文字交流中,皮埃尔并不记得这件事情了,他只有着模模糊糊的一段记忆。

在导师的建议下,皮埃尔的父亲终于娶了一位温柔的妻子,也加强了同儿子的联系,一家三口每周末都会相聚一次。接着,父亲还带着皮埃尔找到了当年那位女士,双方在皮埃尔面前有了一次很愉快的交谈,女士也为当年的行为道了歉。

在初次见面6个月后,皮埃尔的父亲打电话告诉我们,虽然不太熟练,但皮埃尔终于可以开口说话了。

皮埃尔的故事告诉我们,童年经验对我们仍有着重要的影响,即使我们早已把它丢在记忆仓库的某个角落,满是灰尘。

有读者要问了,童年的经验不是已经被遗忘了吗,为什么我们还会受到它的影响呢?在解释这个问题前,我们先要谈到一位著名的又颇受争议的心理学家——齐格蒙德·弗洛伊德。

也来说说齐格蒙德·弗洛伊德

正如谈哲学就离不开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谈科学离不开伽利略和牛顿,谈艺术离不开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一样,说到心理学,我们就不能避开一个人物——弗洛伊德。

齐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人,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被世人称为“精神分析之父”。他创建了影响深远的精神分析学说,提出了“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俄狄浦斯情节”等概念,至今仍为人们沿用。他重视人的欲望和本能的作用,尤其是性。在他看来,欲望和本能的压抑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动力性的影响。从他的理论诞生至今,尽管饱受争议,但是对哲学、心理学、文学、社会学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56年5月6日,弗洛伊德出生在奥地利的摩拉维亚,4岁时举家迁到首都维也纳。他从小就显示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在17岁时考入著名的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76年到1881年他在著名生理学家艾内斯特·布留尔的门下进行研究工作。正是在这里,弗洛伊德接触到了大量的患者,开创了自己的精神分析学说。

1881年弗洛伊德成立了自己的私人诊所,并与1886年与马莎·伯莱斯结婚。其女儿安娜·弗洛伊德是著名的心理学家,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孙子卢西安·弗洛伊德则是著名的画家,其作品曾卖出过580万美元的高价。1938年,弗洛伊德全家因遭纳粹迫害迁居伦敦,1939年9月23日他因口腔癌与世长辞。

这里有两则弗洛伊德的轶事。

弗洛伊德一生嗜好雪茄烟,几乎烟不离口。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喜欢长条状的东西象征着阴茎崇拜。有次记者以此来问他,结果他咳嗽了一声,答道:“有时雪茄仅仅是雪茄而已。”

弗洛伊德在维也纳大学任教期间,他的理论并不受欢迎。学生们并不买他的账,上课时教室经常空空如也,只有一位瑞士学生坚持每堂课都来。对此,弗洛伊德仍然像坐满了人一样为他讲课,并耐心地解答他提出的各种问题。那个年轻人后来成为了精神分析学派的另一位大师,他就是卡尔·荣格。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

在远古时代,原始人对一些神秘莫测、不可捉模的精神现象,如做梦、癫狂等很感兴趣,并由此发展出了宗教、巫术等迷信活动。由于这些精神现象不可捉摸,难以理解,因此许多心理学家都把它们排除在意识研究之外。而弗洛伊德却知难而进,将其毕生精力投入这一精神活动的研究领域,提出了自己的潜意识理论。该理论不仅在心理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医学、哲学、文学、艺术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本章开头,我们已经介绍了潜意识的概念:它是我们平常觉察不到,却对我们产生影响的、与意识类似的状态。潜意识的存在是弗洛伊德在长期诊治精神病的医疗实践中得来的。

在弗洛伊德学习期间,他发现了一位古怪的患者。她有一种特殊的病症,尽管干渴得无法忍受,却不能喝水。就像患了怕水病一样,在长达两个月的时间里,水杯一接近嘴就会被她不可忍受地推开,日常也只能靠吃水果来解渴。对此没有人知道这种怪病是由什么引起的。

而在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弗洛伊德注意到患者在昏睡或神志不清楚时嘴里常喃喃自语,而清醒后她却完全不记得自己当时说了什么。于是弗洛伊德对她催眠,并对她反复提示她说过却又不记得的那几句话,在催眠状态中,她谈及自己的一件童年往事。当时她走进她讨厌的女家庭教师的房间,正好看见女家庭教师的狗正在玻璃杯内喝水,这个场景让她感到非常厌恶,但由于当时受尊师习俗的约束,她只好保持沉默,并在此后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将这件事埋藏在了记忆深处。在催眠中,她恢复了对往事的回忆,并发泄了她的愤怒情绪。之后她便要求喝水,而且喝起来一点不感到困难。当她从催眠中醒来时,那水杯还靠在她嘴边。此后她不能喝水的怪病便消失了。

在布留尔的身边,弗洛伊德接触了许多类似的患者,通过对这些病例的分析,他觉察到,在患者的内心深处有一种被压抑的平常意识不到的精神活动在起作用。这种精神活动就是潜意识活动或无意识活动。

随后,弗洛伊德系统地建立起了他的潜意识理论。弗洛伊德将人的精神活动分成三个层面:潜意识、前意识、意识。任何精神活动,若无法被意识到,经过努力集中也不能浮现于意识中,即属精神的最深区域——潜意识,潜意识的内容经过一定的诱导(如催眠)是可以出现在意识层面的。若通过联想,努力集中注意而能被意识到的,则属于前意识,前意识位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是潜意识进入意识层面的通道。任何能被我们清醒地感觉到的,则属于意识层面。潜意识中的内容主要是个人的本能、欲望、情绪和冲动等。这些往往与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相抵触,由于害怕受到社会舆论的遣责,个人将这些东西压抑或排挤到潜意识中去,而不愿和不能想起。在人们睡眠、作梦、催眠或精神失常时,压抑会解除,人们才能意识到潜意识中的内容。因此,潜意识可以看成是人们被压抑的经验的储藏库。

弗洛伊德还认为,任何精神病症都是同被压抑的本能和欲望相联系的。只要能解除压抑让它们浮现到意识中来并加以解释,就能治疗精神病。弗洛伊德采用催眠疗法的道理就在这里。

此外,潜意识的影响不仅存在于精神患者的心理活动中,而且还存在于正常人的心理活动中。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出现的种种口误、笔误、幻想和睡梦等行为,其背后都有一种潜在的无意识活动起作用。例如,有一次,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担任会议主席,他在致辞中数次将开幕说成闭幕。弗洛伊德认为这是由于那位政治家过度疲劳,有闭会休息的潜意识在支配着他。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为人们研究潜意识开辟了一条道路,改变了传统心理学重意识忽视潜意识的弊端,将梦、过失与错误等纳入意识研究领域,开拓了精神世界的这个奇异领域。弗洛伊德基于潜意识的心理疾病疗法也被证明是有效的,并在临床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尽管他的理论遭到了许多人的批评,但不能否认的是,弗洛伊德和他的精神分析学说是人类社会一笔重要的熠熠生辉的财富。弗洛伊德吸引了大量的后继者:荣格、拉康、克莱因等,全世界也充满了他的拥护者,作为心理学上的一面旗帜,它将号召越来越多的人踏上人类精神活动的探索之路。

东方有句谚语:“今日之花,必来自昨日之果。”这同弗洛伊德的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在我们知道了,童年遭遇的一切,即便早已被我们忘记,但也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牢牢打上了它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