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宗孝武皇帝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
初,平阳县吏霍仲孺给事平阳侯家,与青姊卫少儿私通,生霍去病。去病年十八,为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击匈奴,为票姚校尉,与轻骑勇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于是天子曰:“票姚校尉去病,斩首虏二千余级,得相国、当户,斩单于大父行藉若侯产,生捕季父罗姑,比再冠军,封去病为冠军侯。上谷太守郝贤四从大将军,捕斩首虏二千余级,封贤为众利侯。”
平阳十八精骑射,
漠北狼突绝炊烟。
酒泉西望胡尘灭,
骠骑将军是少年。
立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卫青、霍去病就是那个时代的非常之人。
卫青打仗比较保守,靠人海战术,有点打阵地战的味道,务求必克。而霍去病果然是“骠骑将军”,善用飞兵奇袭,以少胜多。这种长途奔袭直取敌酋的打法,风险大,收益高。
我们今天议论当时的战事,不免要落以成败论英雄的窠臼。锐圆印象最深的,倒不是霍去病的战功如何,只是从史书的记载里,确实感受到了什么叫“少年得志”。
中国是个讲资历、讲个人修养的国度,年轻人出来混,一般都要学着少年老成,要把尾巴夹得紧紧的,只能低眉顺眼,不敢气冲霄汉,尤其在官场,尤其在治世的官场,纲纪在焉,规矩在焉,父父子子君君臣臣,除了皇帝(有时连皇帝都要绷着),大伙儿都是蹑手蹑脚。
我们无法知道霍去病为何没有学会这些规矩,他在威严的汉武帝面前,也是神采飞扬,谈吐自若,“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其口吻犹如现在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顶撞起父母来浑不在意,一点客气也不讲。
只有这样思想上、性格上没有羁绊的人,才能在战争中有无限创意,司马迁在《史记》中赞扬霍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在我的想象中,这位小伙子应该是一个元气充沛、果敢大气、至阳至刚的人。
卫青出身卑微,为人也谦恭,到了霍去病成人,卫霍家族已经从暴发户变为贵族,霍去病已然没有“卑微”的心理阴影,颇有红五类当年“天下是我们的天下,江山是我们的江山”之主人翁气概,真正是“肆无忌惮”。人要活得肆无忌惮,其实是很幸福的。
霍去病六伐匈奴,两次是以骠骑校尉的身份跟随大将军去的,四次是自己独立率领大军以将军身份去的,他是卫青的外甥,所以很容易得到这种机会,很容易就找到发挥才能的平台,我们的生活经验是有才能的人很多,有机会发挥才能的人比较少,这或许让我们觉得这位贵族青年的成功很容易,但是,他六次出征,每次都可谓出生入死,这恐怕不能以运气解释。“最骠骑将军去病,凡六出击匈奴,其四出以将军,斩捕首虏十一万余级。及浑邪王以众降数万,遂开河西酒泉之地,西方益少胡寇。四益封,凡万五千一百户。其校吏有功为侯者凡六人,而后为将军二人。”
古代讲究立功、立言、立德,谓之三不朽,霍去病立功不必细说了,他有一句话穿越千古,足以称之为“立言”,那就是“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自古名将多出慷慨之声,岳飞对高宗曰:“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则天下治矣。”如果对比一下,我们就会发现,霍去病是年轻人率性而言,而岳武穆则是中年人的深思熟虑,要论豪迈气概,主人翁精神,老岳要差一些了。
再讲立德,霍去病出征时,武帝非常细心地派人赠送数十辆满载食物的车辆。回来后,丢弃了剩余的精米肥肉,但士兵中却有挨饿的。在塞外作战的时候,士卒缺乏粮食,有的饿得爬不起来,但霍去病却还开辟场地踢球。——不能与士卒共甘苦,当然不能算完美。不过,司马迁把这些细节写在这里,是什么心态呢?
我在想,霍去病这么肆无忌惮,居然不怕别人打小报告,可见其自信必满满。霍去病的成功,有一个不能或缺的原因,就是武帝刘彻的彻底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