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皇帝专制的体制看,能够分享君权的,大致有两股势力,一种是贵族(宗室和外戚),一种是平民官僚体系(开国之初是功勋集团,之后是制度性地考试、选拔出来的儒臣文官集团),偶尔宦官太监也能插足核心,但他们还是要和某一集团结成同盟才能形成势力。
为了使内部权力达至均衡,有为的皇帝都会在这两股势力中间做平衡,以贵族抑制平民或以平民抑制贵族,当然皇帝们也会在贵族内部和朝臣内部挑逗群众斗群众,这都是帝王术里的基本课程。
有一个问题需要提醒大家关注,在中国的政治伦理中,“无功不受禄”是一条很管用的规则,这条规则是“潜”的还是明的,我也说不清楚。宗室天皇贵胄尚不能一劳永逸,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何况外戚。外戚在权力斗争中的阶段性是其先天弱点,因为你不可能让一代一代的皇帝都娶你家的姑娘,外戚在常态下,只能威风一代,要想持续威风,势必要控制皇帝,想长久威风,只能搞篡党夺权。所以一般而言,皇帝在后宫的每一次性生活,都有可能造就一个显赫的权力集团,也就意味着一个正在很牛的家族就此开始滑向深渊。——外戚势力的本质就是这样。
当后世儒学昌明,专制体制的政治伦理也与时俱进,皇上的老丈人、大舅子、小舅子以及类似关系的人,要想往权力核心混,一般都会遭到儒臣的反抗和鄙视,在中国的民间戏剧当中,国丈一般都是白脸奸臣,国舅也都是纨绔子弟花花公子,《红楼梦》里薛宝钗调侃贾宝玉是国舅爷,宝哥哥就很不高兴,内心也是深以为耻的。
汉武时代,民间精英开始通过制度性的举荐进入管理层,也有通过不平凡的际遇位列公侯的,但是贵族政治的大格局依然没有变化,窦婴也好,田蚡也罢,位列三公之上,整个官僚体系并没有以为不正常,也很习惯这种状态,甚至以为这是一种起码的任职资格——有这种舆论环境和土壤,所以田蚡才心安理得,大大咧咧,坦然地贪污受贿,太平宰相俨然矣。
说到田蚡,我没有话说,这个人命好。
说他命好,一是皇帝刘彻的亲娘王娡女士对他没有保留地支持;二是他嚣张于汉武帝做皇帝之初,青年皇帝刘彻对掌控君臣关系、对如何应对老妈的不合理要求,都还没有经验和心得,权力运用尚显生疏,这给田蚡乱来留下了时间和空间。
打牌时,大王是止张,权力斗争中,皇帝也是止张,大王一出,别人就都不要再说话了。
窦婴和田蚡的斗争,是两个利益集团的斗争,在景帝时代,汉景帝已经有意识地抑制窦家的势力继续扩张,他已经学会了拒绝老妈的干涉,他发明了成语“沾沾自喜”,往窦婴脑门上一贴,窦家这只股基本上利好就出尽了。窦老太太去世,窦家基本上就该歇菜了,也就是窦婴个人还有些能耐,否则根本就没有继续斗争的资格了。
到了武帝时期,要说刘彻对田蚡多有信任和依赖,也不尽然,刘彻视野开阔,登基以后,举贤良,问国策,任用田蚡为相,一则循旧例,二则还不知道如何和老妈相处。
刘彻给我们的印象是雄才大略,其实他和许多皇子一样,也是“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刚做皇帝时,雄才大略和他还不搭边,太后王娡还是他的一层天。所以,尽管刘彻也烦田蚡的样,但冲着老妈的面子,也是一忍再忍。
田蚡虽然恶劣,但是底线守得很好,非常到位。第一,他口口声声“蚡得为肺腑”,从来不回避自己以亲为贵的现实,我没本事,但我是你的亲娘舅,我和那些自以为靠本事吃饭的人不一样,我对皇上您是绝对依赖,也是绝对荣辱一体的。第二,我也不回避我品格不高,喜欢“音乐狗马田宅倡优巧匠之属”,这都是因为我是皇上的亲舅,我没有特殊的政治利益和政治立场——这一条很关键,这才可以让刘彻在忍无可忍之时,还能继续忍下去。
史书上讲,田蚡对淮南王刘安讲了一些大不适宜的话,什么刘彻尚无太子,刘安机会大大地,我看这是对田蚡的诽谤。史书上还煞有介事地写道:“(刘彻)及闻淮南王金事,上曰:‘使武安侯在者,族矣。’”司马迁这么写,多有意淫的成分,满足一下心理需要。不过,这也说明了一个真理,如果真要侵犯到皇帝老子的核心利益,什么亲娘舅亲大爷,一样会拉出去砍了。
中国社会不就是这样的吗?奴仆要穿得光鲜,主子才有面子,亲属能贪污腐败,才能证明“顺我者昌”,我的大姑子小舅子能腐败,我的秘书司机能到处捞好处,这是我有权有面子的体现啊。如果我的亲近都规规矩矩,都按党纪国法行事,大家不会说我约束有方,反而会嘲笑我没有实权。
颇孚众望的贵族窦婴前辈在斗争中败给了恶少田蚡,自己身上也有原因。
一、没有认识到外戚新旧交替的规律,没有从战略上放弃“争”字,官场上,能放下就是福哇。
二、即使要争,对田蚡这样的暴发户,窦婴只要雌伏隐忍,待其自曝其短,瞅准时机,定能收一击之效。
三、在斗争中,窦婴选择了和田蚡面对面、狗咬狗的策略,历史证明这是错误的。窦婴受到了灌夫的误导,两个失意之人,天天在一起发牢骚,牢骚太盛,必然心智下降。两个人你骂一句田蚡臭小子,我骂一句田蚡王八蛋,你吹一句老子摁死他就像摁死个苍蝇,我吹一句老子撒泡尿就能淹死这狗日的……俩人相互吹嘘激荡,把一股虚气鼓起来了,胆子也放大了,处于劣势却要主动进攻,以弱磕强,结果把蛋黄磕出来了。
所以,一个人失意以后,不要和有同样遭遇的人在一起长吁短叹,发牢骚,吹散牛,结果只能把自己搞得很愤青,忘记检讨自己,忽略了自己本身的缺点和问题,一味抱怨别人,甚至轻易出手挑衅寻事。
四、没有揣摩准皇帝心思。刘彻刚开始还是比较公正的,两位国舅爷打架,为了能够公平处理,皇帝专门召开辩论会,相当重视(俱宗室外家,故廷辩之。不然,此一狱吏所决耳)。田蚡表现得太强了,他先主动退到底线,坦率承认贪污腐败,然后打了个漂亮的防守反击,指证窦婴、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杰壮士与论议,腹诽而心谤,不仰视天而俯画地,辟倪两宫间,幸天下有变,而欲有大功”。一是对皇帝、太后两宫不尊敬(这方面窦婴怎么也比不过田蚡),二是有组织、有思想地“时刻准备着”。
站在刘彻的立场,这种事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特别是韩安国的发言,貌似公正,实际上左袒了田蚡(于是上问朝臣:“两人孰是?”御史大夫韩安国曰:“魏其言灌夫父死事,身荷戟驰入不测之吴军,身被数十创,名冠三军,此天下壮士,非有大恶,争杯酒,不足引他过以诛也。魏其言是也。丞相亦言灌夫通奸猾,侵细民,家累巨万,横恣颍川,凌轹宗室,侵犯骨肉,此所谓‘枝大于本,胫大于股,不折必披’,丞相言亦是。唯明主裁之”)。“枝大于本,胫大于股,不折必披”这十二个字最为着力,一下子打动了皇帝刘彻。
五、窦婴以“杯酒责望”指责田蚡,但在斗争中,他不知不觉地把矛头指向了皇帝刘彻,转移了斗争大方向,球员打架,是非尚可再论,拳头直接向裁判身上招呼,那就是找死了。窦婴在这个时候,说自己有先帝遗诏,可以管教皇帝本人——哈哈,夺命一招,招呼到自己身上了。
前面讲过,景帝对窦婴早已失去宠信,称其“沾沾自喜”,甚至可能因栗太子故,把窦婴归入黑名单。要说景帝会留下什么节制下任皇帝刘彻的诏书,并且交代给政治上跌停板的窦婴,可能性不大。但是史书言之凿凿,锐圆也不能强说没有这回事。
电视剧《汉武大帝》在表现这段历史时,是王太后买通管理皇家档案的宦官,把存在皇家档案馆的备份偷走了,没有备份,窦婴手上的遗诏就成伪诏了。按电视剧的剧情,刘彻是不知王太后偷取备份的实情的,窦婴无法向皇帝证明诏书是真的,刘彻实在无法加护,窦婴因此罹罪。在我看来,大内档案里有没有备份不是问题的关键,凡是想用先皇遗诏或既定方针来教训现任皇帝的,都是政治上的白痴!
皇帝就是纸牌里的大王,大王就是止张。突然有人说,先帝规定,一对小三可以管大王,这不是找死吗?太祖太宗以及先皇的最高指示,刻在碑上,铸在铁牌上,后任皇帝也只是敬在那里,从来不愿意落实的,尤其不能落实到自己头上,突然有大臣说自己家里还藏着最高指示,还有人能管住大王,这牌还能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