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宗孝武皇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
河水溢于平原。
大饥,人相食。
秋,七月,有星孛于西北。
……
上自初即位,招选天下文学材智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自眩鬻者以千数。上简拔其俊异者宠用之。庄助最先进,后又得吴人朱买臣、赵人吾丘寿王、蜀人司马相如、平原东方朔、吴人枚皋、济南终军等,并在左右,每令与大臣辨(通“辩”)论,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屈焉。然相如特以辞赋得幸;朔、皋不根持论,好诙谐,上以俳优畜之,虽数赏赐,终不任以事也。朔亦观上颜色,时时直谏,有所补益。
我一直有个想法,就是把《资治通鉴》里有多少次“人相食”的记载统计一下。早些时候需要翻书,工作量还很大,现在可以用电子文本搜索,但这个工作一直没做。
汉武帝建元三年,也就他登基第三年,黄河决口,“河水溢于平原”,结果是“大饥,人相食”。
大汉中央电视台刚刚报道过“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没过几天,又报道说天下大饥以至于人相食,这是个什么鸟台?
以今天的状态为基点,往事越两千年,也不能骂街了事。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肯定是低得一塌糊涂,黄河要决口,也肯定是束手无策。但是大灾之后,没有看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拿出来赈济灾民,确实说不过去。同时,也让我们对所谓文景之治的经济建设成果有一点点怀疑。
武帝登基之初,发生了“人相食”的惨剧,及到晚年,“人复相食”,“人相食”贯穿神圣的汉武大帝一朝,这是再光辉灿烂的历史文献也无法掩盖的尴尬。
汉武帝刘彻登基上台以后,做了两件事,有圣主气象:一是“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上亲策问以古今治道”;一是“招选天下文学材智之士,待以不次之位”。两个活动,一个是问策,一个是选人,问策当然也要向有思想、有本事的人去问,也可以视做选才,但细究起来,中间还是有所区别,有思想的未必有治国之才。
问策时,问出了一个辉煌的成果,就是董仲舒的《天地人三策》,选才时,选出了不少人才,如庄助(也叫严助)、朱买臣、吾丘寿王(这名字贼有创意)、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终军等,典型的一朝天子一朝臣。
以刘彻的强悍手段看,景帝迫害周亚夫有些多余了,景帝以为“此鞅鞅非少主臣”的周亚夫,在刘彻手下未必不能用,而景帝以为“敦厚可相少主”的丞相卫绾却干了不到一年就下课了。
卫绾也是崇尚儒家的,但不得用,刘彻为了缓和与窦老太太的矛盾,玩了一招丢卒保车。
到武帝时代,皇帝太有为了,国家内外多事,中央对全国事务的干预程度加大,官僚队伍肯定要扩编,而原来的功臣世家子弟不敷足用,人才视野由此扩大。诏选和举荐成了新鲜血液进来的主要渠道。
武帝在用人方面,比较多元化,传统的外戚集团,依然受到重用,窦婴、田蚡、卫青等先后位居权力顶端,功臣子弟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领导班子,而且是普遍性的。武帝特别注意亲自提拔干部,或从平民中,或从奴仆亲近中,平地一声雷,一番召对,一番际遇,就“待以不次之位”,这种非组织程序上来的干部,对皇帝特别死忠。
严助也是世家子弟,被举贤良推荐到长安,在面试时,武帝对他特别满意,提拔他做了中大夫,朱买臣是严助推荐的,也做了中大夫。朱买臣是大一统后“学而优则仕”的典型,从一个贫穷的樵夫跃过龙门,成为国家干部,这种人生的巨大变化激励了后代的很多人,也为后来开科取士作了探索。熟读经书而能为国家所用,这就让最基层的民间精英有了一个出头的渠道,这个渠道可以沟通民间和上层,对于皇权专制体制来说,是非常重要和非常有价值的,民主也好,专制也罢,都要能从基层汲取精英,这样政局才可以稳定,否则,一味地实行寡头统治,势难长久也。试想,只有家里有女人被皇帝睡过,只有祖宗跟随高祖打过,才有资格和机会做官,这样的政权怎么能久孚民望?
朱买臣朝为砍柴郎、暮登天子堂的戏剧人生,肯定会流传下来。有一出戏叫《马前泼水》,说的就是朱买臣的故事。大概2000年,我曾在北京首都剧院小剧场看过一次新编的《马前泼水》。朱买臣砍柴为生,穷困潦倒,但是他的妻子崔氏是个物质女人,要房要车,搞得朱买臣压力极大,天天得忍受老婆的奚落和嘲弄,最后在老婆逼迫下把老婆休了。朱买臣对自己的学问还是蛮自信的,所以只身到长安求取功名。临走前,他最后问崔氏是不是下定决心,崔氏泼了一盆水,意为决心已下,覆水难收。
故事的结局肯定是这样的:朱买臣做了高官,荣归故里,正在贫困中的前妻希望破镜重圆,朱买臣表现出了读书人得志以后的臭德性,照样学样,也泼了一盆水,说,姐姐你能收起来,咱就与你复婚。
舞台上,朱买臣端着盆子,左一下,右一下,可怜的崔氏左右翻滚舞蹈,极其努力地用前襟去接,如果崔氏有《黑客帝国》里的本事,身手比子弹还快,接起洒落的水应该没有问题。
《马前泼水》前半场看着势利的崔氏可恶,后半场看着得意忘形的朱买臣可恶。
歧视和报复都很丑陋!
严助和朱买臣,在加强中央对闽越的控制管理以及建立朔方郡等问题上,支持武帝的主动扩张政策。这些从底层新晋的官员,显然比田蚡之流的贵族眼光更远大,更有开拓精神。
其他武帝时代名臣的故事,咱们边看《资治通鉴》边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