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这样读资治通鉴(第2部)
12310600000055

第55章 忠臣三品

太宗孝文皇帝后二年(公元前162年)

八月,戊戌,丞相张苍免。帝以皇后弟窦广国贤,有行,欲相之,曰:“恐天下以吾私广国,久念不可。”而高帝时大臣,余见无可者。御史大夫梁国申屠嘉,故以材官蹶张从高帝,封关内侯;庚午,以嘉为丞相,封故安侯。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是时,太中大夫邓通方爱幸,赏赐累巨万;帝尝燕饮通家,其宠幸无比。嘉尝入朝,而通居上旁,有怠慢之礼,嘉奏事毕,因言曰:“陛下幸爱群臣,则富贵之;至于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上曰:“君勿言,吾私之。”罢朝,坐府中,嘉为檄召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通恐,入言上;上曰:“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通诣丞相,免冠、徒跣,顿首谢嘉。嘉坐自如,弗为礼,责曰:“夫朝廷者,高帝之朝廷也。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吏!今行斩之!”通顿首,首尽出血,不解。上度丞相已困通,使使持节召通而谢丞相:“此吾弄臣,君释之!”邓通既至,为上泣曰:“丞相几杀臣!”

文帝刘恒要任命自己的小舅子做丞相,犹豫再三,还是作罢。由此可见,文帝登基十多年后,国家的政治伦理渐渐形成,规矩有了。我们知道皇帝不受制度性的约束,但也不是事事无所顾忌。一是所谓天象,刮风下雨日食月食,可以吓唬他一下;二是所谓祖宗家法,念念也聊胜于无;三是生前死后的声誉,有点历史感的皇帝会多多少少在乎一点,当然豁出去的更不在少数。所以,舆论监督还是有效果的,自己豢养的摇尾系统吹吹打打,不是真的舆论,这一点帝王们心里都明白,悠悠之口,慢慢道来,还是有杀伤力的。

文帝拜申屠嘉为相,这位哥哥得一个字:正。得两个字:方正。

正可以压邪,但也可以被捉弄。

先说以正压邪。

申屠嘉修理邓通,让我想到了一部播滥了的电视剧《铁嘴铜牙纪晓岚》。

皇帝身边有各种各样的臣子,有忠臣,有奸臣,这是乡野妇孺都知道的,但是忠臣、奸臣里面还可以再细分。和珅和纪晓岚,谁是奸臣?我看谁都不是。他们都应该属于忠臣,只是忠的内容和方式不同而已。传统上标准的忠臣,不仅要忠于皇帝本人,更要忠于皇帝代表的法统;不仅要维护皇帝本人的利益,还要维护皇帝代表的整个皇家的集团利益,而且是长远的利益。在实际生活中,如果皇帝和皇权法统一致,忠臣比较好做,问题是,皇帝经常做一些违背甚至是危害帝国长远利益的事情,忠臣这时就难做了。

做忠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忠于大汉帝国,眼下就要得罪汉文帝;忠于大清朝,你就要给乾隆皇帝添堵,你还继续不?这时,忠臣就会分化为上中下三品。

上品忠臣:他的政治理想也就是皇朝的根本利益大于皇帝眼下的喜好,文帝一违反刘邦思想,马上批评;乾隆行为不检点,损害大清朝的江山万年,板起脸来,把皇上一通臭批。这叫诤臣,能匡正皇帝的过错。可敬度:☆☆☆☆☆;可爱度:0。

中品忠臣:皇帝也是人嘛,也会犯错。有的错也是要纠正的,让皇帝意会的,不会明说,能在背后悄悄提醒的,不在大庭广众之前吭声。有的错是不能纠正的,属于韩非子《说难》里讲的“逆鳞”,不能碰的,皇帝很忌讳,谁动谁没命。这类忠臣叫什么呢,能臣,干臣,或者叫循臣。可敬度:☆☆;可爱度:☆☆☆。

下品忠臣:忠于皇帝、热爱皇帝,让皇帝哥哥每天快快乐乐是我最大的快乐,皇帝永远是对的,如果有错,也是臣子们有错,一切错误的产生都是没有完整地按照皇上的圣谕去做,只要按皇上的圣谕办事,无往而不胜。这类忠臣就是和珅一类的宠臣。可敬度:0;可爱度:☆☆☆☆☆。

纪晓岚算上品还是中品,不好区分,他和和珅斗,最后的底牌,也是一个“正”字。“正”是皇家的脸面,靠这玩意儿忽悠老百姓的,这就像今天我们熟悉的“原则”,纪晓岚要板着脸讲原则,讲一次以后就没有机会讲了,因为即使是最受原则之惠的皇帝也不喜欢身边老站着个开口就是原则的人,所以纪晓岚把原则当玩笑讲,皇上认真了,咱就原则一回,皇上不认真了,咱就是笑话、闲话。都抬到桌面上,皇上没有回旋余地了,官场的潜规则也破坏殆尽,这样大家都不开心。这时,原则值几文钱,就全在皇帝手上把握着,反腐倡廉搞到什么程度,都有分寸。

纪晓岚多次想搬出原则整死和珅,但到最后时刻,乾隆爷(张铁林)坏坏地对老纪说:“此吾弄臣,君释之!”

申屠嘉也整了邓通一通,凡是好皇帝,都会让原则有机会长长脸,但不能没完没了。因为在皇帝老子心中,原则是个屁。你们适可而止,不要蹬鼻子上脸。

忠于大汉帝国的申屠嘉很过瘾,把皇帝弄臣整治了一把,长了无产阶级的志气,灭了资产阶级的威风。邓通跑到文帝那里哭诉:“丞相几杀臣!”文帝淡淡地笑了:“哪儿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