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这样读资治通鉴(第2部)
12310600000030

第30章 对付老板娘

高皇后元年(公元前187年)

冬,太后议欲立诸吕为王,问右丞相陵。陵曰:“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说,问左丞相平、太尉勃,对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王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罢朝。王陵让陈平、绛侯曰:“始与高帝血盟,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吕氏;诸君纵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于地下乎?”陈平、绛侯曰:“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陵无以应之。十一月,甲子,太后以王陵为帝太傅,实夺之相权。陵遂病免归。乃以左丞相平为右丞相,以辟阳侯审食其为左丞相,不治事,令监宫中,如郎中令。食其故得幸于太后,公卿皆因而决事。太后怨赵尧为赵隐王谋,乃抵尧罪。上党守任敖尝为沛狱吏,有德于太后,乃以为御史大夫。太后又追尊其父临泗侯吕公为宣王,兄周吕令武侯泽为悼武王,欲以王诸吕为渐。

孝惠帝做了七年不掌实权的皇帝,于公元前188年崩了。

孝惠帝刘盈一直在父母的阴影下生活,比较郁闷。孝惠帝四年,吕后做主,把姐姐鲁元公主的女儿嫁给了他为皇后。舅舅娶自己的亲外甥女,不论从古看,还是从今看,都有些匪夷所思。吕后处心积虑地想照顾娘家人,想让吕家长久享受荣华富贵,最合情合理最符合逻辑的做法是让刘、吕两家辈辈联姻,除非她想让吕氏篡刘,而事实上,吕后并没有取刘氏而代之的意图。所以,让刘盈娶张敖和鲁元公主的女儿,让亲娘舅娶亲外甥女,确实是脑袋进水的决策。

紧接着,阳懿侯丞相曹参、留侯张良也相继去世。汉初三杰全部凋零。但是,功勋集团依然很强大,刘邦死后,宗室、外戚与功勋三大集团争权夺利,内部斗争在一种貌似平静的状态下激烈展开。以吕后为代表的外戚集团掌握最高权力,宗室则有法统和名分,他们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功勋集团有权力基础,左袒或右袒决定着前两者的胜负,如果吕后没有老糊涂,她就很清楚地知道,功勋集团树大根深,虽经斫折,仍然能左右局势。

孝惠帝死了,吕后不哭,有些反常。张良的儿子张辟疆当时才十五岁,这位神童级的小政治家找到了继曹参为相的王陵:“太后就孝惠这么一个儿子,今天死了,但是太后哭不出声来,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王陵是一个粗人,压根儿就没有注意到这个情况,一听小留侯这么一说,仔细一想,对呀,吕太后她老人家怎么没有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表现呢?我原来还以为伟大的女政治家是不会痛哭流涕的,看来似乎别有隐情,于是赶忙问道:“为什么呀?”

张辟疆说:“孝惠帝的儿子太小,太后很害怕你们这帮老干部啊。这样上下互为忌惮是不利于安定团结的,对吧?”

王陵连连点头:“对对对。”

小张继续:“你作为丞相,应该要求任命吕台、吕产、吕禄等为将军,而且凡是姓吕的就委以重任,这样太后就安心了,你们老干部也没事了。”

小张太有才了,几句话,把中央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讲得清清楚楚,把利益冲突和处理办法也一并提出来,妥协马上达成。

其实还是吕后有才,她找了一个最合适的传话人,张良的儿子,是功勋集团的一分子,有天然的代表性,各位大老愿意听则听,不愿听闹将起来,传话的是个十五岁的少年,还有回旋的空间。

吕后在权力斗争中,采取了直接明了的策略,把形势和危害明确地讲出来,条件也清楚地开出来,以她做了多年掌实权的老板娘身份,功勋集团也只能妥协。

吕后是吕家的孝顺女,事事处处护着娘家人,我们知道,这样的结果导致吕氏家族后来的彻底灭亡。这就是政治游戏的残酷性,也是为家族拼命捞取好处的吕后始料不及的。

帝王专制,有很多制度性痼疾,在秦帝国时期就表现出来了,如阉祸、政变、滥用民力于庞大的国家工程、钳制舆论……到了汉代,又有了外戚专权,后面还有军阀割据、党争,等等,不一而足。

转过年来,吕后变本加厉,要封吕氏子侄为王。

从汉初的革命实践来看,非刘氏宗室而称王,都没有好下场,后来,就是刘姓王也有很多人倒霉,这是家天下体制决定的,吕后患了大头症,以为自己可以改变一切。在我们今天看来,掌握着实权,享受着荣华富贵,那不就得了,还要锦上添花,整些个妖蛾子,非要图个“王”的名声,结果碰到了大汉帝国刚刚确立起来的规则,那就是“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白马之盟,不见于《高祖本纪》,按说,这样重要的立法决策,应该有明确记载,何时、何地、何人参与,当时是什么背景,这些都不甚明确。“白马之盟”第一次见诸报端,是在吕后和丞相王陵商议封吕氏为王时,王陵这才第一次提出来曾经有这么个约定,而且埋怨陈平、周勃不坚持原则,这说明起码他们俩当时也在场。

这条最高指示到底有没有?依照常情判断,应该有。刘邦生前,已经感觉到自己的太子孝惠不够威猛,吕后称制也在老刘意料之中,但刘氏天下,吕后可以代管,不可以篡夺,这是明白无误的。要保证刘氏天下的传承,一是大封子侄,以为藩屏,第二就是依赖功勋集团的保护。“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看上去有些自私,但实际上是一种政治体制的完善,代表了当时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王”离“帝”太近了,称王就有了称帝的资格,外姓称王,会直接威胁到皇位。到了帝制成熟的清朝,非皇室近支不得为王。非刘氏不得为王,进一步保障了帝位只有在刘氏宗室内传承,天下是一姓的天下,如此者,防止外戚、功勋觊觎帝位,防止改朝换代的事情发生。当是时,天下甫定,人心求稳,“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表面上是维护刘氏一家的利益,其实很多人的利益也搅在里面,所以非常容易达成共识。至于刘邦是不是亲口说过,已经不太重要了。

吕后想封娘家兄弟、侄儿做王,找两个丞相王陵和陈平商量,王陵话也不多,直接背诵高皇帝语录:“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吕后一听,气得没话说。只好转脸看看陈平,陈平笑着说:“与时俱进,与时俱进,现在太后管理公司,太后说吕氏可以为王,我看也没什么嘛。”

下了朝堂,王陵怒不可遏,指着陈平的鼻子开骂:“你这个没有原则的小人。当年白马盟誓,就听见你丫声音最响亮!”

陈平不生气,笑眯眯地拍拍老王的肩膀:“你今天当着老板娘的面,把该说的说了,OK!以后,该做的就由我来做了。OK?”

强大的功勋集团采取了与外戚集团虚与委蛇的策略,王陵把最高指示喊出来以后,光荣下岗,但这句话成了吕氏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王陵下课了,陈平、周勃还在,开国之初,人才济济,老家伙们政治斗争经验丰富,“文革”中也是这样,一帮元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看着江青和“上海帮”上下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