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这样读资治通鉴(第2部)
12310600000027

第27章 规摹弘远

太祖高皇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

夏,四月,甲辰,帝崩于长乐宫。丁未,发丧,大赦天下。

……

五月,丙寅,葬高帝于长陵。初,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初顺民心作三章之约。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虽日不暇给,规摹弘远矣。

刘邦死了,高皇帝崩殂了,伟大的大汉帝国缔造者,中国第一位平民皇帝逝世了。

从尧舜禹汤到秦始皇,包括春秋战国时代的大大小小数不清的诸侯国,君主的更迭数不胜数,但都是贵族间的事情,三国分晋,分晋者也是世袭了N代的贵族。贫贱者走向政治舞台,在战国时代已经屡见不鲜了,这种社会潮流的终极成果,就是一介布衣,提三尺剑,率百万兵,剪灭诸侯,君临天下。刘邦的意义和价值首先在这里,就是从平民到皇帝,这是具有历史标本意义的。刘邦的基本班底,我们说过几次了,充其量是一个县级领导班子,突然变成国家的领导集体,放在今天,也是会让人瞠目结舌的,但是他们做得整体来讲非常优秀。

刘季之所以成为刘邦,亭长之所以成为皇帝,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还是时代造英雄。刘邦的时代是贵族没落平民崛起的时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时代的最强音,陈胜喊得早,但不如刘邦做得好。早期的初民社会,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唯上智下愚不移也,且上古之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为什么不往来,是他们不爱交际吗?非也,经济文化不发达,没有东西交换,你一个人去到别的部落闲逛,被人家抓起来烤着吃了也有可能,大家对外部有深刻的恐惧感,所以不相往来。这样的社会,是一个一个的土豆,每个土豆内部有几个贵族就可以控制了。就像20世纪60年代钻到山沟里的兵工厂,书记厂长几个人就把几千人管得好好的,因为外面没有生存发展的机会,内部自足程度高,控制严密,即使有所谓“智勇力辩”之士,也很快就处理掉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文化的传播,平民子弟可以读书,可以自由地交朋友,这就为最早的社会变革提供了可能性。吴起商鞅苏秦张仪孙膑庞涓李斯韩非……这些人以一己之力就要与君王分富贵,刘邦集团分天下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刘季变成刘邦是个人的际遇,也是历史的必然。刘邦这个人虽然没有读过书,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他的组织能力和判断决策能力,这样天才式的军事统帅和政治领袖,后世还会出现。我们一直有一个误区,即认为“书本就是知识,知识就是力量”,殊不知,书本也可能是麻药,知识也不一定都来自书本。为流氓皇帝成功作注脚,还有“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的结论,这不是读书有错,而是教育失败。中国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一直有问题,直到今天,我们的教育也有问题,教育的问题有很多,我也说不清楚,但我知道,所有的教育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政治问题。

刘邦不读书,但天纵英明,没办法,有时候得承认天才论。刘邦善于和人沟通,和“监门、戍卒”都有自然的亲近感,他特别善于吸收他人的意见,刘邦的优点较之于项羽的缺点才更具价值。

刘邦夺取政权以后,政策得当,“规摹弘远”,无非还是两点,一是自己感觉好,意识到位,二是能够倾听他人的建议,成功其实就这么简单。

刘邦死了,大汉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奠定了汉民族国家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