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这样读资治通鉴(第4部)
12310400000065

第65章 杀与不杀

孝献皇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

布与麾下登白门楼。兵围之急,布令左右取其首诣操,左右不忍,乃下降。布见操曰:“今日已往,天下定矣。”操曰:“何以言之?”布曰:“明公之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若令布将骑,明公将步,天下不足定也。”顾谓刘备曰:“玄德,卿为坐上客,我为降虏,绳缚我急,独不可一言邪?”操笑曰:“缚虎不得不急。”乃命缓布缚。刘备曰:“不可。明公不见吕布事丁建阳、董太师乎!”操颔之。布目备曰:“大耳儿,最叵信!”

操谓陈宫曰:“公台平生自谓智有余,今竟何如?”宫指布曰:“是子不用宫言,以至于此。若其见从,亦未必为禽也。”操曰:“奈卿老母何?”宫曰:“宫闻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老母存否,在明公,不在宫也。”操曰:“奈卿妻子何?”宫曰:“宫闻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祀,妻子存否,在明公,不在宫也。”操未复言。宫请就刑,遂出,不顾,操为之泣涕,并布、顺皆缢杀之,传首许市。

曹操于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擒杀吕布,这对大小诸侯来说是一个清晰的信号。

曹操、陶谦、吕布、刘备、袁术五年来在徐州一带角逐,分分合合,敌我阵线多次重新划分。

再放大眼光,曹操和割据南阳的张绣以及背后的支持者刘表也接了火,和南北二袁也势成对立,可以说曹操是一虎搏群狼。

挟天子以令诸侯固然很爽,但是,天下诸侯轻则心怀戒备,重则刀兵相向,对曹操来说,局面相当严峻。

在军事上,曹操采取了短兵突击的策略,打徐州、袭吕布、战张绣,都是直来直去,能赢就赢,赢不了就回兵许都再寻战机,不打消耗战和持久战。这一方面是粮食供应的问题,后勤老拖后腿;另一方面是与豺狼互搏的时候,曹操周边还有虎豹环伺,雄踞北方的袁绍始终对曹操有强大的战略性压力,曹操的老巢始终暴露在袁绍大军的视线之内,这让他不能不谨慎对待。

在政治和为人处世上,曹操这个时期表现得相当灵活,身段相当柔软,“奸雄”之“奸”,这一阶段表现得最充分。

当初刘备被吕布挤兑得走投无路,来投曹操,曹操厚遇之。当然有人建议曹操干掉刘备,因为刘备“素有大志,今不早图,后必为患”。我们今天当然知道刘备后来果然是曹操劲敌,当时的人能有此预见,应该说也算是长了一双慧眼。不过锐圆还是很怀疑这等话语是后世史家添加的,所有的历史都是被“倒叙”的,历史的著述者都是先有结果后有过程,所以,他们都会在叙述中为结果寻找理由,在英雄人物卑微时作一些铺垫,埋个伏笔。据王粲《英雄记》说,曹操和刘备在灵帝时期同在洛阳,后来还和曹操一起到沛国招募兵马,要说也是老相识。曹操对刘备是不是“素有大志”未置可否,他征询了郭嘉的意见,郭嘉回答:“有是。然公起义兵,为百姓除暴,推诚杖信以招俊杰,犹惧其未也。今备有英雄名,以穷归己而害之,是以害贤为名也。如此,则智士将自疑,回心择主,公谁与定天下乎!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也,不可不察。”

郭嘉的回答很有智慧,退一万步,将来刘备果然成为后患,我也说收留刘备是权宜之计,是为了不阻挡人才的来路。想做策划师,为别人出主意,又不想或不敢担责任,就要学郭嘉的这种思维路数。

曹操不仅收留了刘备,而且表刘备为豫州牧,这个豫州牧刘备虽然没有就任过,但是确实是朝廷任命的,有正式授权的,和陶谦私下相让的山寨版徐州牧不一样。刘备从此可以正儿八经地被称为“刘使君”或者“刘豫州”。

曹操眯着眼,一半借醉一半推心置腹地对刘备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心里话,你这个使君是哥哥我给你的哦。)

品鉴英雄,不能道听途说,要真正识别一个人,一定得面对面。曹操和刘备一番晤对,感受到了刘备的气场,所以才有“使君与操”的定评。曹操当时还是想笼络收留刘备的,以曹操的格局、实力,留刘备做小弟做帮手也是合乎情理的,即使不把刘备以核心部属看待,也希望刘备能成为自己的彭越、英布。

曹操不是神仙,不可能预知后来天下会三分,眼前的这个大耳朵会成为三分之一,所以还是诚心诚意,极尽拉拢,希望能收为己用,不存在视为后患必须杀之的选项。《三国演义》里说刘备在许都种菜韬晦,这都是“倒叙”历史自以为精彩,刘备拉杆子带队伍,从头到脚都是奋发有为的样子,突然到我这儿了开始学习种菜(种菜是孔夫子批评过的、是胸无大志的标志性行为,刘备这样做反而露底了,还不如《赤壁》电影里那样编牛尾更有隐蔽性),曹操不怀疑才怪呢。

曹操这个时期不仅不会杀投奔自己的人,就是和自己敌对的人、叛变过自己的人,曹操也大度能容,既往不咎。

吕布被擒乞降,曹操是动了心的,但是吕布的语气态度令曹操不悦,吕布对曹操这样说:“若令布将骑,明公将步,天下不足定也。”话语之间仍然颇为自负,隐然间与曹操平分秋色,言外之意,曹操你只能带步兵,带骑兵是不行的。

刘备适时地垫了一句:“明公不见吕布事丁建阳、董太师乎!”吕布一打工,老板就危险,这让曹操彻底死了心。

曹操不受降,恐怕也不是担心吕布不好驾驭,再做弑主之事,曹操自度比丁原、董卓更有手段也更机敏,让吕布为己驱驰还是有把握的。刘备的话可能让曹操想到了更深的问题,吕布已经成了反复无常的典型榜样,为天下共知,收留这样的人,容易误导天下,以为我曹操用人的价值观和标准出问题了。

吕布在今天完全可以去做雇佣军,非常职业地替人打仗,打完收钱拉倒,完全没有必要承担这么多指责。吕布曾委托陈珪陈登父子和曹操勾兑,想让朝廷正式任命他为徐州牧,结果未果,吕布很生气。陈登对吕布说,他也曾向曹操建议:“养将军(吕布)譬如养虎,当饱其肉,不饱则将噬人。”曹操说:“差矣,养吕布譬如养鹰,饥即为用,饱则飏去。”看来吕布即使做了雇佣军,也会经常被人欠薪。

至于陈宫,情势亦然。陈宫没来由背叛曹操,险些让曹操无家可归从此一蹶不振,对曹操而言必杀之,否则无法向忠于自己的兄弟们交代;对陈宫而言,身为名士,不能反复无常,也是势在必死。曹操和陈宫都知道结果,但毕竟都高智商的人,俩人于是联手做了一笔交易,曹操得仁义的名声,陈宫换来了家小有所养。

陈宫与张邈、张超一起叛曹,张氏被夷三族,陈宫老小被曹操收养;同样有仇,曹操父仇(对陶谦)则报,子仇(对张绣)则恕,事反而理同,无非是既让人怕复让人敬。一味杀是屠夫,一味恕是懦夫,让天下敬畏,就是生杀予夺操之在手,适时运用。

吕布手下颇有人才,高顺、张辽都是将才,高顺是战术家,打仗时只带七百骑兵,左突右冲,效果非常好,锐圆窃思,这种小规模的轻骑兵,飘忽不定,机动性好,且后勤保障难度不大,其战斗效率应该是最高的,公孙瓒的白马义从,还有甘宁在濡须百骑破袭曹营,都体现了这种战术的价值。张辽有将略,后为曹操南征北战,杀乌桓单于蹋顿,威震逍遥津,不意此等人才,屈在吕布手下如此之久。陈纪和他儿子陈群也裹挟在吕布军中,自此归曹。陈纪是颍川宗师级人物陈寔的儿子,陈群后来帮助曹丕设计策划了九品中正制,强人一个。

臧霸也是强人一个,在《三国演义》里被严重低估贬值,仿佛只是吕布的一个喽啰。臧霸也算是小诸侯一个,后胁从吕布,吕布败后,曹操想办法找到他,让他担负青州方面的防备。陈宫兖州举事,不少人叛曹归吕,其中徐翕、毛晖叛曹归于臧霸。曹操后来要臧霸交出这两个叛徒,臧霸拒绝,他向曹操传话:我臧霸能立在人世,就是因为我不做这样的事。曹操闻后感叹:“此古人之事,而君能行之,孤之愿也!”对徐翕、毛晖依然委以高官。

在兖州叛乱中,有一个人叫魏种,是曹操到兖州后才举为孝廉,算是曹操时代的干部,诸郡叛乱,曹操很自信地说,魏种是不会叛变的。不料小魏也跑了,曹操恨得咬牙切齿:“不论你到天涯,到海角,都不会放过你小样的。”199年,曹操平眭固(张杨部属)于射犬,活捉了魏种。曹操看到了,叹了口气:“这小子还是个人才!”于是释其缚用之,以为河内太守。

用人必先识人,必先容人,曹操可称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