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献皇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
曹操追黄巾至济北,悉降之,得戎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者,号青州兵。 操辟陈留毛玠为治中从事,玠言于操曰:“今天下分崩,乘舆播荡,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操纳其言,遣使诣河内太守张杨,欲假涂西至长安,杨不听。
多事之秋也。
《资治通鉴》共294卷,写了1363年的历史,平均每卷记事4.63年,在太平年间,往往一卷就“凡N年”,而且动不动就引用大臣的奏章,不如乱世热闹。看来不论新闻记者还是历史学家,往往都是“幸灾乐祸”的。《资治通鉴》六十卷记了3年,仅公元192年,锐圆就敷衍了7篇了。
闲话少说,我们这一节说说曹操。
曹操追赶董卓失败后,回到盟军总部酸枣(今河南延津),各位大老在此“日置酒高会”,曹操一看这帮孙子不足与谋,涮了他们一顿,带着夏侯惇(dūn)到扬州募兵,扩充实力是硬道理。这是初平元年(公元190年)的事。初平三年四月,王允吕布谋杀董卓,曹操于这一年春天,驻军顿丘(今河南清丰)。
当时青州(山东东部)黄巾军有百万人杀入鲁西南的兖州,百万之众,要么是虚数,要么是裹胁着大量的流民,当时的兖州刺史是刘岱,这哥哥和袁绍是铁股子,袁绍曾把妻小委托给刘岱。刘岱同学很不幸,被这股乱军杀了。在兖州的鲍信(曹操志同道合的老友,曾和曹操一起追赶董卓,在荥阳失利后退回老家兖州)、陈宫(《三国演义》里“捉放曹”的陈宫,正史里没这档事)主张请曹操出兵兖州镇压黄巾并担任州牧,曹操心有灵犀,马上起兵追击黄巾军,趁机占领了兖州。
陈宫对曹操说:“兖州现在没有州牧,中央也联系不上(最好一直联系不上),我到兖州去说服州中的旧宦豪绅、地方势力,明公您有了兖州做资本或根据地,此霸王之业也。”
从曹操的成长,我们可以有这样的分析:
第一,强人可以自己招募军队。
第二,州牧这样的军政首长,可以自己抢来做,但是要和“州中”的旧宦豪绅有勾兑。皇帝威的时候,旧宦豪绅比较乖,中央不能“集中”了,旧宦豪绅就要“民主”了。割据其实是武装起来的旧宦豪绅和没有武装的旧宦豪绅团结起来对抗中央的结果。
第三,“领×州牧”,是割据一方的起码的政治条件,袁绍得这样,曹操也得这样,后来的刘备也得这样。汉天子还在,但在李傕郭汜等把持之下,李、郭在关东诸侯的心目中根本没有分量,加上长安也是乱的,音讯隔绝,这种状态对诸侯们来讲,其实更好,不是我不听皇上的话,确实是联系不着皇上了,于是,要“领×州牧”,渠道也比较多:一、可以自领;二、也可以由其他州牧推荐,“表奏朝廷”一下,不管朝廷收到收不到,同意不同意,传真发出去就有法律效力;三、还可以由当地豪绅势力选举拥戴;四、还可以私下授受(陶谦让徐州给刘备)。但核心只有一条,就是你的势力控制了这个地方,枪杆里面出政权,刀把子里面出州牧。
第四,曹操领兖州牧,完成了一支乙级队晋级为甲A俱乐部成员的必要过程。而且曹操得兖州,应该是最具合法性了。老子是从黄巾乱民手中夺过来的,本来是大汉帝国的疆土,黄巾军一占领、一染指,仿佛就变成了未开垦的处女地,谁打走黄巾谁就可以拥有。
二战以后,凡是国内有亲美亲苏两个势力集团的,也基本上遵循这个游戏规则,谁从法西斯手中夺过来,就基本上是谁的。朝鲜、德国一分为二,都是这个规矩;中国亦然。
在诸多政治势力搏杀的过程中,首要的问题就是要认清楚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光认识到这一点还不够,还要看清楚敌人是不是可以转化为朋友,即使没有转化为朋友,也要看他是不是比朋友更有价值。黄巾军是朝廷诸侯的共同敌人,陈宫建议曹操利用黄巾取兖州,曹操占据了兖州,一是有了大老级的政治地位,二是有了根据地。另一位士毛玠向曹操提出了一个更具价值的可利用的东西:“宜奉天子以令不臣”,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抨击性的说法,曹操的正版是:“宜奉天子以令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