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灵皇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
初,帝数失皇子,何皇后生子辩,养于道人史子眇家,号曰“史侯”。王美人生子协,董太后自养之,号曰“董侯”。群臣请立太子。帝以辩轻佻无威仪,欲立协,犹豫未决。会疾笃,属协于蹇(jiǎn)硕。丙辰,帝崩于嘉德殿。硕时在内,欲先诛何进而立协,使人迎进,欲与计事;进即驾往。硕司马潘隐与进早旧,迎而目之。进惊,驰从儳(chán)道归营,引兵入屯百郡邸,因称疾不入。戊午,皇子辩即皇帝位,年十四。尊皇后曰皇太后。太后临朝。赦天下,改元为光熹。封皇弟协为勃海王。协年九岁。以后将军袁隗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参录尚书事。
汉灵帝刘宏在死之前,自称“无上将军”,举行了一次大阅兵。阅兵毕,刘宏一脸得意,对讨虏校尉盖勋说:“怎么样?朕的军队够威武,够雄壮吧!”(吾讲武如是,何如?)盖勋也不客气,对皇上说:“叛乱分子在全国各地,您在京师举行大阅兵,这个……不一定能够震慑他们,反而有些浪费公帑,这个……这个……会不会有人说咱穷兵黩武呢?”
灵帝刘宏脸上不正经的笑容顿然收起,变成一脸正经且绝对深沉,他对盖勋认真地说:“你说得对!只可惜我们相见太晚。咳,当初怎么没人这么说呢?”
这件事给盖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的印象里,皇帝平日里都是昏昏沉沉的,那天突然灵光一现,透出了一种从未见过的精明强悍,这让盖勋改变了对皇帝的看法,盖勋对袁绍说:“皇上其实很聪明,只是被左右的坏人蒙蔽了。”
一个把局面彻底搞糟的政治家,并不一定是笨蛋。但是这个聪明且懒惰的家伙,面对帝国的一天天沉沦,并没有挽狂澜于既倒的意识和信心。
刘宏有两个儿子,一个是何皇后生的刘辩,一个是王美人生的刘协。刘宏觉得何皇后所生的刘辩“轻佻无威仪”;后来董卓则以为刘辩“语不可了”似乎有些笨拙。反正灵帝和董卓都有刘辩不如刘协的共识。但是刘宏并没有明确刘协的继承人地位,而是把立储大事委托给了太监蹇硕。
蹇硕“健有武略”,估计是个长得健壮一些的太监,于是刘宏任命他为上军校尉,统领“西园宿卫禁军”。这是一个有意思的军事组织,由皇帝钦点成立,但不在朝廷常规编制里,这支禁军有八位校尉,史称“西园八校尉”。当时已是虎贲中郎将的袁绍任中军校尉,曹操以议郎的身份担任了典军校尉。“西园八校尉”应该是网罗了当时的年轻才俊,任务好像是为了拥戴刘协上台做皇帝,然后统领国家军队,这种安排感觉有点像今天的影子内阁。
刘宏没有直接安排小儿子刘协上台,也许是何皇后、大将军何进的势力已经形成,所以要通过让蹇硕以其领导的“西园八校尉”和大将军何进分庭抗礼,这简直就是在生前策划和设计死后的内乱。
结果是刘辩上台了,袁绍以及他的叔叔袁隗都站在何进这一边,曹操也似乎并不反对刘辩做皇帝,这个莫名其妙的“西园八校尉”也就昙花一现了。后来,袁绍坚定地和大将军何进一起拥戴刘辩,董卓废刘辩立刘协,在袁绍看来,刘协的天子地位来历不正,所以袁绍内心并不认账。他支持和鼓动刘虞称帝,他这样做也确实有法理依据,前汉周勃等迎立代王刘恒废掉惠帝的儿子,这是被大汉四百年历史认可的。袁绍不认可献帝刘协的正统地位,这是他和曹操在政治上分道扬镳的一个根本原因。袁绍在担任关东诸侯盟主讨董卓的时候,出工不出力,也和这个心结有关;反而曹操一直承认刘协继位的合法性,这倒和他初出作为“西园八校尉”之时的使命相一致。
从章帝以后的和帝开始,后汉几乎是不间歇地由少年儿童担任皇帝,君权长时间地假手于外戚宦官,政治一片昏暗,“天下将乱”、“汉家将亡”的舆论渐渐形成,只不过不在公开场合宣之于口,而灵帝刘宏最后含混的安排,不仅没有为汉帝大厦起到加固的作用,反而在这座摇摇欲坠的大厦上踹了几脚,还埋了个定时炸弹。作为法人代表,他不为这个企业负责,即使再优秀的员工,也会在混乱中思考,我是不是也有机会……
灵帝刘宏在位二十二年,死的时候才三十三岁,这位出生于藩国的宗室子弟,本来是个聪明的人,但是他热衷于积攒私房钱,对自己的历史责任并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