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皇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
秦王兴以鸠摩罗什为国师,奉之如神,亲帅群臣及沙门听罗什讲佛经,又命罗什翻译西域《经》、《论》三百余卷,大营塔寺,沙门坐禅者常以千数。公卿以下皆奉佛,由是州郡化之,事佛者十室而九。
公元4、5世纪交替之时,中国当时大约有十数国并存。列国并存,战火频仍,倒血霉的是老百姓,但是帝王公卿日子也不那么安稳,社会生活无序,个人命运无常,上上下下无助,宗教日益红火当其时也。
鸠摩罗什是当时也是后世公认的宗教家,也是传说中的高僧。金庸《天龙八部》里的高僧叫鸠摩智,金庸为他小说中的人物起这个名,怕是有所本的。
根据百度介绍,鸠摩罗什(344—413),原籍天竺,生于西域龟兹国,精通汉语,当然也精通梵语,双语人才什么时候都吃香。鸠摩罗什是最早的译经家,他翻译了大量的佛教经典,译出《摩诃般若》、《妙法莲华》、《维摩诘》、《阿弥陀》、《金刚》等经和《中》、《百》、《十二门》和《大智度》等论,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与真谛(499—569)、玄奘(602—664)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中国人对形而下的东西最擅体会,什么洋车洋酒等一用就能尽知其中三昧,而对于形而上的诸如教义或者主义之类东西,包括民主宪政之类的好东西,往往要打量许久,争议半天,而且再过若干年以后,又要翻烧饼式地折腾一遍,美其名曰“拨乱反正”、“重新认识”。
外来的主义要靠翻译家解释,若干年后,不适合当权者的口味了,那就要“解放思想”再取真经。《西游记》的故事就是取真经的故事,敢情以前中土的和尚们念的经都是假经,所以要派唐三藏去取一套原产地在天竺(像达芬奇家具那样从深圳出口再转上海报关进口的不算)、经过佛祖如来亲自质检认证的、再经过唐僧亲自主持翻译的经书,这才叫真经。大家都熟悉星爷的《大话西游》,这部电影有一个小玄机,就是把所谓“真经”改成了“西经”,里面那位啰里啰唆的唐僧口口声声要取的不是“真经”而是“西经”了,刚开始以为这是无厘头的一部分,现在越琢磨越觉得这一字改得很妙,也很体现香港文化。“西经”是中性的,是市民化的,也是中产阶级的;“真经”则不同,有一种绝对真理在握,唯我独尊的霸气,谁敢反对我就把谁掀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真理或真经拿出来一祭,其他人都闭上鸟嘴,这种霸气,皇上喜欢,独裁者喜欢,自以为正义在手的民粹分子也喜欢。
由此看来,真理往往是为塞民之口的超级武器,这样的真理,最好和《指环王》里的魔戒一样,把它丢进厄运火山口销毁掉。
毛泽东晚年感慨道“我党真懂马列的不多”。
套用毛泽东的逻辑,中国历代真懂佛教或佛经的恐怕也不多。代有强大的译经家出没,本身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在古代,梵语可能是一种隔膜,难懂的文言文(特别是佛经译文)也可能是一种隔膜,这都影响广大人民群众掌握佛教的真理。据说,敦煌藏有中国最早的白话文:变文。用白话传播佛经中的故事,这个对真理的传播很给力。
对于佛教而言,后世僧侣们老有“取真经”的冲动,大概的原因是佛教的教义源流太多,太过庞杂,相较而言中央编译局真是幸运,只要翻译四位革命导师的著作就行了。在藏传佛教中,有一种“辩经”的仪式或活动,鼓励喇嘛们辩论和争论(邓大人提倡“不争论”是多么英明神武),看来在藏传佛教那里,佛教首先是佛学,还有讨论的余地。
中国人的思维是本于一的,百家要归于一家,一家之内(比如佛教),如果来源纷杂,内部派系林立,也要想办法钦定一部真经,围绕一个核心,紧跟一条路线,团结在一个真懂真经的领袖周围。但是因为本于一,所以中国也就没有一;因为要皈依权力这个一,所以没有宗教的一,也没有学术的一。
中国代有国师,鸠摩罗什也是国师。国之师,有国才有师,国是皮,师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朝天子一部真经,“真懂”了为当下的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国师也就赫然而出焉,“真经”也就煌然而出焉,真理的光辉就会照耀着我们继续向前。
自东汉末年以来,皇权解钮,社会失范,意识形态也表现为独尊儒术的式微,是社会混乱激发百家争鸣,还是学术自由导致社会混乱,在学理上的辩白往往很苍白。独尊儒术的时候对应着的是社会稳定时期,学术争鸣包括其他宗教兴盛对应的是混乱时期,所以要稳定就要闭嘴,言论自由会导致社会动乱。这个逻辑已经深深嵌入国人的心智当中,当然CCTV在这方面也是功不可没,尤其是在国际新闻的报道上,每每都会导入这个逻辑。
鸠摩罗什先后和先秦的苻坚、后凉的吕光、后秦的姚兴等诸位国家领导人打过交道,而且先后被吕光和姚兴强迫破戒娶妻。姚兴的强迫出于好意,他主要是想把鸠摩罗什的优秀基因传续下来;吕光大概是出于好奇心,你丫既然把戒律讲得这么神圣不可侵犯,爷就让你亲自侵犯一下看看会有什么结果——权力对于宗教的凌辱大概莫过于此。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和尚遇见兵,私生活说不清。由此想到那位在众目睽睽之下拥抱著名演唱家的地方官,如果他当了皇上,也会强令和尚娶亲的,粗鄙才是中国人文化精神的内核。
“事佛者十室而九”,恐怕不是鸠摩罗什这位国师的功劳,星爷的另一部电影说,丐帮兴盛不是丐帮帮主的能耐,是皇上的能耐。同理,事佛者众,不是国师的本事,是皇帝们的本事。从积极的层面讲,佛教在这个时候兴盛,和佛教繁复的教义无关,只和一个主张有关,那就是止杀,就是劝拿刀的人不要妄开杀戒,珍惜生命。
宗教本来就是一种积累的常识,和常识一样简单易懂,把常识弄成“真懂的不多”,多半是出于别有用心。宗教关心的问题和我们小区门口负责任的保安关心的一样: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