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宗元皇帝大兴元年(公元318年)
先是,帝以离乱之际,欲慰悦人心,州郡秀、孝至者,不试,普皆署吏。尚书陈亦上言:“宜渐循旧制,试以经策。”帝从之,仍诏:“不中科者,刺史、太守免官。”于是秀、孝皆不敢行,其有到者,亦皆托疾,比三年无就试者。帝欲特除孝廉已到者官,尚书郎孔坦奏议,以为:“近郡惧累君父,皆不敢行;远郡冀于不试,冒昧来赴。今若偏加除署,是为谨身奉法者失分,侥幸投射者得官,颓风伤教,恐从此始。不若一切罢归,而为之延期,使得就学,则法均而令信矣。”帝从之,听孝廉申至七年乃试。
南渡之后,东晋司马睿政权疑似积极于国家治理,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恢复选举秀才、孝廉的制度。经明行修者为孝廉,看重的是德行,高才博学者为秀才;后汉为避刘秀的名讳,也叫茂才,看重的是才华。
首先,建康铺开朝廷的摊子,部委编制一下来,必然要大量补充干部;其次,通过这个制度的执行,可以大大增强东晋政权的正统权威;第三,恢复这个制度,应该也有安抚江南精英的考虑。总之,和“文革”后恢复高考的意义差不多。大乱之后,拨乱反正很容易获取人心。
对东晋来说,当时有根据地,有游击区,有敌占区,即在平常,官缺也是有瘠有腴,何况战时,靠近敌占区的某些领导岗位恐怕安全系数很低,所以,从民间选举干部,也有替士族高门贴心考虑的一面。自从有了领导干部必需带班下井的规定,估计就会有一批领导从一般职工中选拔出来。
根据魏国最初的制度,孝廉每年每十万人推举一位,秀才则不按人口比例来,有则举之。选秀举孝是汉代的制度,晋沿汉制,同时也继续实行“九品中正制”,选秀举孝充实公务员队伍,九品中正制推举的上品充实领导层,大概如今天人事部门管一般干部,组织部管领导干部。
可能是干部缺乏,也可能如史书所讲,是司马睿为了慰悦人心。最开始的选举的秀、孝,不用考试,全部安排工作,后来陈上疏说:“皇上啊,这样不行啊,没有质检把关,水货太多啊。”司马睿一听也是,于是决定恢复旧制,选举上考一下,然后根据成绩安排工作。问题是司马睿又画蛇添足加了条规定:如果考试不合格,推举他们的刺史、太守一律撤职。结果导致三年没有人报名考公务员,这个规定让主持基层选举的地方官风险太大了。
古代也搞问责制,甚至有严格的连带责任,但官场向来是你有政策我有对策,下级糊弄上级,地方忽悠中央,各种连带责任往往是落实不了的。
司马睿一看不行,又要掉回头来实行免试政策,主管这项工作的尚书孔坦(孔夫子后人)说:“自丧乱以来,十有余年,于戈载扬,俎豆礼戢(jí),家废讲诵,国阙庠序,率尔责试,窃以为疑。”意思是十多年浩劫,到处武斗,学校都惨遭打砸抢,到处盛行读书无用论,家长也不关心学习,国家也不关心教育,现在突然要严格考试,恐怕有一定难度。
但是不考也不行,会失去公平,所以孔坦建议让他们先回去上补习班,过若干年再考试录用。
《资治通鉴》读到这段,锐圆哥哥查阅了一些资料,才知道从汉代选举秀才、孝廉,其实就一直有考试这个环节,也可以叫“先选后考”,也就是说唐代开始的科举,其实早有滥殇,科举的特别之处是放低了准入的门槛,是“先考后选”。不管怎么说,中国的干部制度都是“先难后易”,就是晋身官僚队伍比较难,混个干部身份比较难,但是一旦进入门槛,以后混起来就比较容易,如果不捅大娄子,不犯严重错误,基本上就是终身制铁饭碗。
过去我们把干部入职的门槛设置在高考这个环节,各级国家机关都是从大学毕业生中选拔补充人员,随着高等教育资源的大跃进式膨胀和人为扩招,大学毕业包不了分配了,这个门槛就后撤到公务员考试了,大学文凭(在官本位还吃香的时代)贬值是必然的。近三十年来,只要民营经济发展迅猛,社会上的机会多,官场的大门就相对冷清,甚至有“下海”的风潮;如果经济发展放缓,大家就会往政府大门里面挤,吃官饭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在古代也基本上是这样,国家实力上升的时候,官吏的人数少,效率高;国家实力走下坡路的时候,就像大船要沉,人们自然会往最高层拥挤。是盛世还是衰世,由此可以大致分别。
当然,古今都会对在职官吏进行考核,不过考核制度比考试制度更复杂更难标准化也就更难执行,考核最后都会简化为上级给下级打印象分,做到公平很难,做到腐败很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