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这样读资治通鉴(第6部)
12310200000048

第48章 “坚猛组合”

孝宗穆皇帝升平二年(公元358年)

秋,八月,豫州刺史谢奕卒。奕,安之兄也。司徒昱(yù)以建武将军桓云代之。云,温之弟也。访于仆射王彪之。彪之曰:“云非不才,然温居上流,已割天下之半,其弟复处西藩;兵权萃于一门,非深根固蒂之宜。人才非可豫量,但当令不与殿下作异者耳。”昱颔之曰:“君言是也。”壬申,以吴兴太守谢万为西中郎将,监司、豫、冀、并四州诸军事、豫州刺史。

上回提到一个问题,谁在主持东晋朝廷工作,现在似乎有了答案,应该是司徒司马昱。

司马昱(320—372),是元帝司马睿之子,永和元年(345年),禇太后临朝,进位抚军大将军、录尚书六条事。“尚书六条事”和以前见过的“尚书六曹”大致相同,到魏晋时代,九卿的权力向尚书转移,尚书分工更细,也是后来“六部”的雏形。

司马昱年纪不大,但辈分不低,皇帝幼冲,由他出面主政,也是不错的安排。司马昱平衡桓、王、谢几大势力,最后被推举为皇帝,这且按下不表。

豫州刺史谢奕死了,司马昱要让桓温的弟弟桓云继任,仆射王彪之(琅邪王家)建议说:“桓温驻扎上流,已割天下之半,再让桓云任豫州,等于鸡蛋都放到他们桓家的篮子里了。”

司马昱心领神会,连连称是。当时干部的来源都是望族,那就调谢家的谢万刺史豫州,监司、豫、冀、并四州诸军事,所谓四州,恐怕有三州半不在自己手里。

这厢王羲之又写信给桓温,说:“谢万才流经通,使之处廊庙,固是后来之秀。今以之俯顺荒余,近是违才易务矣。”王羲之的信要收藏好,他的书法值老鼻子钱了。

王羲之以夸代贬,他说谢万同学适合在中央高端任职,不适合到基层。谢万果然是“矜豪傲物,但以啸咏自高”。他有个习惯,下巴前倾四十五度以鼻孔示人,他召集部将开会,用铁如意指着大伙儿说:“诸将皆劲卒。”“匹夫”、“老卒”当时都是骂人的话,后来和燕军对仗,还没打就溃败,诸将要是不看在他哥哥谢安的面子上,都想趁乱把他做了,让他来个“开水死”或“睡觉死”。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天下混乱,一时多少英雄!

当是时,苻坚(338—385)、王猛(325—375)、慕容恪(321—367)、桓温(312—373),也算一时英雄,仿《笑傲江湖》里评选“最佩服的三个半英雄”的做法,不妨把这四个人评为当世的三个半英雄。这“半个英雄”恐怕只有让桓温担纲了,原因不是他本人,主要是他处的环境不好:上司玩平衡,同事是饭桶,所以事功也有限。

慕容恪容后再说,我们先说说苻坚和王猛。

王猛,字景略,年轻时以卖畚(běn)为生。畚者,畚箕也,有的地方也叫簸箕,一般是用柳条编的,用来盛物,也可用它把粮食中的皮壳等轻质杂物颠簸出去。

史书称王猛“瑰姿俊伟,博学好兵书,谨重严毅,气度雄远”。以此浮想,猛兄长得应该和电影《老井》里的张艺谋差不多,脸上的轮廓线条很清楚,饱经风霜,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大许多。王猛既好读书,又游走四方,见多识广,少时曾游于邺都,不过没有像石勒那样倚墙而啸。

桓温至灞水,王猛披褐而诣,扪虱而言,一个穷汉的气岸风度,不输公侯,桓温赐猛以车马,邀其南下,王猛辞而不应。桓温有没有郁闷得昏睡数日,史书无载。

苻坚素有大志,听说王猛的名声,派人邀请之,王猛应邀而至。王猛拒绝正宗正统的朝廷,选择胡氐,个中缘由没有人解释,苻坚王猛相见,“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

苻坚干掉苻生,大权在握,王猛渐从幕后站到前台,苻坚对他越来越信任和重用,宗亲勋旧不免羡慕嫉妒。氐豪樊世辅佐苻健定关中,对王猛后来居上那是相当不满,胡人没那么多花花肠子,直截了当:“吾辈耕之,君食之邪?”

王猛也不想息事宁人:“非徒使君耕之,又将使君炊之!”

樊世大怒:“那好,不把你的人头悬于长安城门,老子誓不为人。”

王猛给苻坚一汇报,苻坚立即表态:“必杀此老氐,然后百寮可肃。”要是换作别人,王猛的话史书肯定定义为“谗谄”,王猛这样做绝对是故意激化矛盾,要是诸葛亮不会也不敢这么做的。

樊世不知道苻坚已经把自己定位为给猴看的鸡,和王猛又呛呛起来,并挥起老拳要揍王猛。

苻坚一生气,老樊很杯具。苻坚杀了樊世,于是群臣见了王猛都屏住呼吸,这个卖畚的惹不得啊。

苻坚王猛用这样很坚决很生猛的方式宣布“坚猛组合”成立,中国的格局由是而变。

王猛应该是充分估计到桓温是不能这么给力的,也清楚自己到了建康集团也是难有作为的,所以他谢绝了桓温的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