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解释时怎样才能做到清楚明白呢?关键在于做到条理分明,尤其是解释错综复杂的情况时,要把它说得有条不紊。具体说来,在解释前,要考虑到语句的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要做到心中有数,不能兴之所至,随口道来,以防止解释后更加糊涂的情形出现。一般地说,事情总有个起因、发展和结果这样的过程。在解释时,就可以按照这个过程的先后顺序进行。在词语句式的选择方面,解释中应尽量少用“也许”、“大概”、“可能”之类的模糊词语,少用同音词;同时,句子要多用完全句,不要随意省略成分。否则,就可能出现越解释越糊涂的问题。在言语的表述方面,也要讲究技巧。比如,有些事情,如果直言解释,可能会伤人情面,影响关系,那就应该采用委婉含蓄的表述方式,使之容易为对方所接受。不过,虽然表述方式是委婉含蓄的,但表意一定要清楚明白,否则容易产生负面效果。此外,在表述时,采用“同义替换法”,即同一个意思换一种说法,效果也是很好的。总之,既要表述清晰,又要言语委婉,这也是解释时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
(3)语态谦恭,语气和缓。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解释这种口语活动特别强调双方的情感融洽,双方情感越融洽,解释的话就越入耳入心,就越能使人信服。所以,解释所必须遵循的又一条原则,就是语态谦恭。所谓语态谦恭,就是在解释时,要特别注意语言的感情功能,用情感感染对方,达到情感融洽,使对方相信自己的解释。
要做到语态谦恭,首先搞好心理沟通。在解释时,如果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从对方的利益出发,那么对方就会把你当成“自己人”,从而相信并接受你的解释。一旦对方把你当成了“自己人”,就标志着双方情感已经融洽,心理已经沟通,解释工作就好做了。其次,语气要和缓。在解释时,既不能使用质问的语气,更不能使用轻视或嘲弄的语气,应采用和缓的、商量的语气。要知道,语气如何,直接关系到解释工作的成效,因此必须加以注意。
7.抬杠是一块绊脚石
成功金言:
沟通中,无论对方意见与你是否相同,你都要加以尊重,以高度的气量容人,不要意气用事和对方抬杆,这有碍沟通的继续。
法国大哲学家罗斯费柯说:与人谈话,如果把自己说得比对方好,便会化友为敌,反之,则可化敌为友。说服别人不应居高临下,“灌输”自己的一套观点,压别人接受。有很多时候,恰恰需要让别人先说。一方面是表示你的谦逊,使别人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你可以借此机会,观察对方的语气神色及来势,给自己一个测度的机会,这不是两全的方法吗?可是有许多人,说服别人总是好像要压倒对方,或者使对方感到自己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同时有许多人说话一开始便滔滔不绝,自以为是一个长于口才者,须知别人会因此对你产生不好的印象。这样的说服变成了压服,完全是你说人听,你将不受人欢迎,人们见了你只有避而不见了。
许多人常常喜欢表示和人意见不同,因此得罪了许多朋友。
如果你常和别人意见相反,不管是在家中,还是办公室,或是市场上,这个习惯都要改。林肯说过:“不论人们如何仇视我,只要他们肯给我一个略说几句的机会,我就可以把他说服!”诚然,任何人都喜欢坚持相信自己已经相信的事物,而不希望别人来加以反对。凡是有人对我们表示反对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寻找许多的方法,许多的理由来辩证保护。所以,你在说话的时候,如果一开始就说:“我要证明这个”,“我要证明那个”,这并不是聪明的办法。这样,你显然就站在了别人的对立面了。假使你一开始就不站在别人的对立面,然后再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沟通就容易多了,这好像在和他人共同探讨问题的答案,然后再把你观察得十分透彻的事实提出来,使别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你的结论,并对你有了十分的坚信。
那么,如何预防这种互相“抬杠”的局面产生呢?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有所选择的原则。
作家尤今说得好:“两个人谈天,就像一对齿轮在转动,能不能相互啮合,全看缘分。碰上好的谈话对象,一壶茶、一把瓜子,天南地北,痛快淋漓。你说出来的,他懂;你没有说出来的,你也懂。偶尔,一个眼神眼色,一个微笑,双方便能不约而同地说出同一句话来。嗳,真是快活哪!”尤今妙笔生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谈话境界,真有点可遇不可求。
然而,只要在自己的生活圈子中,善于选择合适的交谈对象、恰当的时机、温馨的地点,一般都能达到预期的交谈目的。好的交谈对象不是“碰”上的,是“觅”来的。守株待兔,永远会是孤家寡人的自言自语,心里独白。
(2)适可而止的原则
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同理,天下也没有说不完的话题,无论多么美妙动听的谈话,总有终结的时候。“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凫胫虽短,续之则忧。”
交谈更应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马拉松式的交谈,不但让人感到乏味,也不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唠唠叨叨,软磨硬泡,废话连篇的交谈,无疑是制造痛苦。尤其是一方情绪不佳,身体不适,更应该及早把话匣子关闭。
(3)求同存异的原则。
人们往往喜欢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总是觉得自己的想法比别人的更高明。“说服欲”在交谈中不知不觉地膨胀起来,表现为不尊重对方的意见,非让对方认同自己的观点才罢休。这种想法不但错误而且有害。无论是志同道合的好友,还是恩爱无比的夫妻,思想上总是有差异的。如果两个人的想法总是一模一样,其中一个人的存在就是多余的了。
罗斯福曾说过:“如果自己所确信的事,有75%的正确性,就应该觉得非常满意了。而75%也是最大的限度,不能再向上提高了。”
因此,在交谈中各抒己见,取长补短,求同存异是十分重要的。否则,只能制造麻烦和不快。
8.正确对待闲言碎语
成功金言:
人们爱扯闲话,从闲话当中得到别人对自己的欣赏就大为高兴。但如果听到贬斥就会对说话之人怀恨在心。说闲话可以,但你要记住的是,闲谈莫论别人是与非。
人们平时所说的“闲言”,指的是社会上有关于自己的闲话。这种闲话别看与正事无关,无伤大雅,但话头话尾之间,却对你的为人处事和言行举止颇有微辞。这就对你很有不利之处。所以,社会上出现的某些关于你的闲言切不可置若罔闻,等闲视之。
具体来说,闲言有如下两大特点。
一是休闲性,即休息时或无事可做时与人闲聊,以此增加生活情趣,缓解心理压力。有人也把闲聊叫做“侃大山”、“扯淡”、“乱嚼舌头”、“摆龙门阵”,如果某人因闲聊惹出了是非和麻烦,老百姓就会说“那是吃饱撑的”,意思是因胡吹乱侃而得罪了人或惹出了事端。这种人真是“吃的是自己家的饭,聊的是别人家的天”。
二是随意性,即闲扯的话题一般没有明确的目的,不带有处心积虑的褒贬指向,通常是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嘴巴没遮拦,信口开河,随兴所至。开始聊的是张家长,后面接下来的可能便是李家短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闲言”是很忌讳的,“闲言”二字常常跟“碎语”结合在一起,这就充分说明了闲言所具有的随意性和令人讨嫌的特点。所以,世人对此也多有告诫,有道是“宁可扯玄的,不可扯闲的”。玄话是不着边际或让人听不懂的话。听话的人不懂,也至多是不懂而已,总不会牵扯到其他的人或事。但闲话就不同了,涉及到某人的长短和某事的是非,或迟或早传扬开去,可能就会产生对某人或某事不利的后果。
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对待有关自己的闲言碎语呢?
(1)事前规避法。
与其四处去封别人的嘴,莫不如先封住自己的嘴。别人之所以会拿你当作说闲话的材料,也许是因为你在为人处事或举止言谈上确有不检点之处。想一想,你在别人面前可曾评论过别人的是非,可曾说过别人的闲话?你在社会上可曾有过有损于他人尊严或有损于自己品格的行为?如果你说过和做过,就说明你在说话和处事上有失当之处,如果你寄希望于让别人原谅你的过失,你就太天真了。要知道,社会上的人并不都是你的朋友,也并不都是你的亲戚,你凭什么指望别人不说你的闲话呢?人说隔墙尚且有耳,有风定然起浪,更何况,社会上还有些人善于捕风捉影,喜欢吹毛求疵,鸡蛋里也要挑骨头,你若不把握分寸,不检点自己的言行,怎么会封住别人的嘴而不说你闲话呢?所以,重要的是要把握好自己。
(2)事后疏导法。
当社会上已经出现了关于你的闲话,你该怎么办呢?这要从两个方面分别来看。
一是闲话所言确有其事。这种情况完全是由于你自己言行不检点而造成的。不管别人带着恶意或者善意,你都应该平心静气地面对。如果问题大,很严重,关系到你做人的品德,一旦承认便不可能得到人们的谅解,在这种情况下,你不妨编造出一种导致你言行失当或犯错误的特殊理由,在闲话所及之处作冤枉状、叹悔状、自责状,仿佛自己也是一个受害者似的,以争取他人的理解和同情。比如某君与其上司的夫人通奸时被公安人员当场捉住,受到处罚。这事传扬出动,某君的人格自然会大打折扣,但他事后还得捏着鼻子去上班。单位里的人自然有了谈资,茶余饭后指指点点,比比划划,令某君抬不起头来。那么,面对这些确有其事的闲话该怎么办呢?某君对他身边的人解释说:“咳,别提我有多倒霉了!那天实在是我昏了头,多喝了几杯酒……”其实,此君那天根本没喝酒,他不过是用酒遮羞,但用酒遮羞也并非没有效果。“酒后失德”的事,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这样一解释,闲话里就掺进了酒精,多少会起到一定的舆论导向作用。当然,如果有些闲话仅仅是别人猜中的,并没有明确的根据,你也可以干脆不承认。倘若问题属实,但并不严重,也不妨承认错误,在别人面前自我批评或自我嘲笑,不但可以得到别人的谅解,还可以给人留下你这人特别坦诚的印象。当然,疏导闲话还有一个小小的技巧,就是你所作的解释要尽可能找一个对你没有偏见、而且特别喜欢到处传话的人去说。因为好传话的人会很快把你解释的话传扬开去。一个人知道了,整个单位的人也就全知道了。
二是闲话所言未有其事。这是别人对你的妄言妄语。这类闲话是怎么产生的呢?第一,缘于对你的误解。你的所言所行引起了别人的误解,别人在对你察言观行时理解偏差有误,于是以讹传讹,有悖于你本意的闲话便产生了。第二,中途变味。即开始说的闲话都是你的本意,而传至中途,面目全非,话变味了。这两种情况都是未有其事的闲话,对这类闲话要明确否定其中的误解点和变味处,向别人分析误解和变味的原因,以争得别人的认同,从而避免此类闲言继续传播。
9.安慰也需要好的口才技术
成功金言:
在别人遇到不快或是悲伤的事时,就是安慰的话发挥作用的时候了。安慰人谁都会,但每个人的效果却不一样。安慰也需要好的口才技术,只有如此,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平复别人内心的创伤。
我们怎样才能在某个人处于困难时对他说出得体的安慰的话呢?虽然没有严格的准则,但有些办法可使我们衡量情况和作出得体而真诚的反应。这里是一些建议:
(1)留意对方的感受,不要以自己为中心。
当你去探访一个遭遇不幸的人时,你要记得你到那里去是为了支持他和帮助他。你要留意对方的感受,而不要只顾自己的感受。
不要以朋友的不幸际遇为借口,而把你自己的类似经历拉扯出来。如果你只是说:“我是过来人,我明白你的心情。”这当然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你不能说:“我母亲死后,我有一个星期吃不下东西。”每个人的悲伤方式并不相同,所以你不能硬要一个不像你那样公开表露情绪的人感到内疚。
(2)尽量静心倾听,接受他的感受。
丧失了亲人的人需要哀悼,需要经过悲伤的各个阶段和说出他们的感受和回忆。这样的人谈得越多,越能产生疗效。要顺着你朋友的意愿行事,不要设法去逗他开心。只要静心倾听,接受他的感受,并表示了解他的心情。有些在悲痛中的人不愿意多说话,你也得尊重他的这种态度。一个正在接受化学治疗的人说,她最感激一个朋友的关怀。那个朋友每天给她打一次电话,每次谈话都不超过一分钟,只是让她知道他惦记着她,但是并不坚持要她报告病情。
(3)说话要切合实际,但要尽可能表示乐观。
泰莉·福林马奥尼是麻州综合医院的护理临床医生,曾给几百个爱滋病患者提供咨询服务。据她说,许多人对得了绝症的人都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他们说些“别担心,很快就会好的”之类的话,明知这些话并不真实而病人自己也知道。
“你到医院去探病时,说话要切合实际,但是要尽可能表示乐观,”福林马奥尼说,“例如‘你觉得怎样?’和‘有什么我可以帮忙的吗?’这些永远都是得体的话。要让病人知道你关心他,知道有需要时你愿意帮忙。不要害怕和他接触。拍拍他的手或是搂他一下,可能比说话更有安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