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风水易数解码
12302800000003

第3章 易诠(1)

感谢大家关注这么古老的一个话题,从伏羲画八卦到现在大约6500年了!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比易经更古老的话题了。已知最早的易卦符号刻在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鹿角枝上。从甲骨文上发现的八卦符号和爻辞,已经比较成熟了,在陕西半坡出土的新石器晚期的彩陶上,就绘有双鱼追逐图,这被认为是阴阳鱼太极图的原形。

先提两个似乎不起眼的问题:

——光的速度,是顺着地球转快?还是逆着地球转快?

——燃烧会发光,光谱是什么样的?是波还是粒?

答案一:1887年,有两个美国科学家michelson和morley发现两者光速完全一样。

答案二:1900年Maxplanck作了一个大胆假设,波即是粒,粒即是光,并推演出Planck方程式。

大家不要小看这两个问题,20世纪一切现代文明,全部由此开始! 第一个问题打破了牛顿经典力学的法则,即没有一个绝对性的惯性参照系。这样就产生了相对论。

第二个问题,由粒即是波,波即是光的原理,产生了量子力学。

本世纪初,相对论与量子力学问世,从而产生了原子构造、分子物理、核子能、激光、半导体、超导、雷达、X光科技、计算机,等等一切称之为现代化的东西。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思路,源于中国《易经》!就在相对论的创始人爱因斯坦对中国易经赞不绝口之时,就在发明了量子力学的玻尔把太极图作为家族族徽时,中国的一位留学生,正在巴黎大学用河洛数理结合摩尔旋涡星云图推算,终于证实了太阳系存在第10颗行星,并按希腊神话传说,取名木王星。时间是公元1940年11月。法国科学界轰动了!赞叹道:“了不起的中国人!”这位年仅27岁名叫刘子华的四川人答道:“不,是中国人了不起!”整个世界都为东方古老的智慧而惊叹!1981年美国海军天文台观测到了这颗行星;1985年前苏联也宣布发现了这颗行星,但这一切都已晚了半个世纪!原中国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张协和老人指出:“近代学者由于易理之启示获得诺贝尔奖金者已有4人——德国海森堡,其论文为‘测不准原理’;丹麦玻尔,其论文为‘相生相克原理’;美国杨振宁、李政道(华裔),其论文为‘不对等定律’。今后由此书而得奖者,当犹有其人。”

60年代以来,世界上重大科研成果共有14项,其中12项皆源于《易经》原理。这些项目是:耗散结构理论;混沌理论;分形几何理论;一元数学理论;物元分析理论;天地生偶次序;全球地质构造吕德斯线;地球经络穴位理论;地球自然节律;自然同期可公度理论;生物全息律;宇宙全息论等。从汉代开始,《易经》被列为五经之首,并授有五经博士学位,这是每个读书人的必修课程。那么读《易经》有什么好处呢?唐太宗李世民有一位好朋友叫做虞世南,有一次他很感慨地说道:“不读易,不可为将相。”他本人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宰相。唐代还有一位大医学家也曾说过:“不知易,不可以为医。”这位一生都不肯做官的名医叫做孙思邈,活了101岁,被称为药王,传下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不朽医学著作。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政府甚至规定,不懂《易》者,不得入阁。今日的西方更是提出了“向《易经》求教”的口号!许多发达国家也纷纷成立了《易经》研究会;就连联合国也在早些时候设立了相关机构。从伏羲开始,《易经》这本书又经过了许多人的推演和补充,在夏朝叫做《连山》易,在商朝叫做《归藏》易,可惜都已失传了。到了周朝,文王推演出64卦和每卦的爻辞,定名为《周易》,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易经。最后完成《易经》的是孔子,作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孔圣人,有一句话是发人深省的,他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他认为50岁学易还不算晚,那时他已超过50岁了。孔子反复读易,“居在席,行在囊”,甚至把穿竹简的牛皮绳弄断了三次。《周易》能使刚强者有所惧,柔弱者能坚强,愚人不至妄为,渐人不入诈伪。其道德感染力使孔子赞不绝口。

孔子临终前总算写完了《十翼》,这使《易经》从一部占筮书,一下子变成了一部关于世界观方法论的哲学著作,《易经》终于定形。这距文王厄演周易已经800年了,算下来断断续续用去三千余年,所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这是世界出版史上绝无仅有的事,光凭这一点,《易经》就是一部极为不寻常的书!历史上研究易学出现过两次高潮,一次在汉代,一次在宋代。汉代以研究象数为主,宋代以研究理义为主。汉代出版了研究易学的书籍148种(包括先秦时期),宋代出版了125种。要知道那个时候出一本书非常不容易。到了清代由于文字狱厉害,学者只好去钻故纸堆,所以又出现了史学考据派研究易学的热潮,清代入关后的267年中,竟然出版了1394种易学类著作。那么到目前为止,研究易学的书籍一共有多少呢大约有6000种,这是有书名可考的,但其中三分之二都失散了,真正有书存在的一共有2810种,包括民国时期出版的206种,及1949年以后大陆出版的205种。这个数量可能是世界之最,因为每一种中又包括了许多卷,这里面凝聚着许多学者毕生的心血,可以说不论是对《圣经》的研究,还是对《古兰经》的研究,甚至是对佛学、道学的研究,都没有如此的巨大和精细!作为我们普通人来说是没有办法读完的,那怕一个星期读一种,也要读上60年,皓首穷经没必要,大家一般性的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易经》能够预测,而且有相当的准确性,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一部《左传》,应验的卦例比比皆是,这并非前人糊弄后人,要知道以前史官治学严谨,决不肯趋炎附势,所谓“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这典故是说春秋时齐国史官的事,哥哥秉笔直书被杀,弟弟面对屠刀仍然不肯篡改事实,又被杀;下面还有一个弟弟,面无惧色接过刀笔,照样将“崔杼弑其君”事实刻在竹简上。晋国董狐的事大家可以看看书,这里就不说了。总之,这些事实不是孤立的,而是得益于先秦时期所形成的实事求是的文化氛围。过去搞预测的顶尖高手,大都留在宫中,以备君王垂询,如果应验程序不高,就犯了欺君之罪,搞得不好就会被杀头!从史书记载看,除了提供“长生不老术”的方土屡屡被杀外,搞预测的人似乎都比较平安。这例外是晋代的大预测家郭璞(276-324),他是因预测准确而死于一次政变中,而算准了自己的几点钟被杀!并口占四句道:“生也不喜,死也不忧,哲人知命,大化永久。”可谓知其劫数,视死如归!西汉京房(前77—37)得罪权贵石显,死在狱中,他的老师焦延寿曾推算道:能学到我本事的是京房,但因此亡身的也是京房。一切早在预料之中。对于易经起卦的准确率问题,孔子作过统计,认为是70%,帛书《易传》中记载了一次师生对话,子贡质问孔子,“夫子亦信其筮乎?子曰,吾百占而七十当。”孔子言此,可见有丰富的占筮经验和应验的统计。到了汉代,易经大师京房受孟喜卦气说影响,创造了“纳甲法”,引入了战国时期邹衍的五行生克理论,一下子将准确程度提高到80%以上。今人张延生认为“实践证明,先天八卦的准确率在95%以上,后天八卦的准确率在70-75%(1989年)。”这个统计应该是可靠的,当然这是对一流高手的统计,并不包括形形色色的江湖术士在内。运用周易预测,为什么能测准?道理何在?不从理论上解决这个问题,预测学就永远甩不掉“迷信”的帽子!人家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地批判你?你讲不出道理来嘛。但大多数研究者一听这个问题,便一笑了之。在这个情况下,不能再问了,他已经山穷水尽了。应该说:《易经》其大无外地破译了宇宙生成演化的规律,其小无内地揭示了微观世界的内涵秘密。从根本上说,无论是化学的、生物的、物理的、社会的存在与运动,都与《易经》同质同构、同祖同源。《易经》以象、数、理、占、统一的表述方式,能够清晰地再现万事万物的过去、现在、未来状态!

1.《易经》说明了世界是可知的

如果我们用哲学观点看待这个世界,首先会遇到三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1)我们的思维能否认识世界?

(2)能否正确地揭示其规律性?

(3)怎样揭示规律?

这是个极古老的命题,大约争辩了两千年,到现在仍未统一认识。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有一句名言可以作为答案:“自然界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书,只要我们去读它,我们就可以认识它。”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公元前五世纪)认为事物变动不居,无法把握。他说,对什么都说不出正确的东西来,因为当一个人张口说话时,这个想说的东西正在消失,由其他东西代替了,结果说什么都不符合现实。英国的休谟、德国的康德都是不可知论者。最有意思的说法,出自中国先秦时期哲学家庄周(前269--286)之口,他说了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做梦变成了蝴蝶,醒了以后,他想现在我庄子是不是蝴蝶做梦所变呢?这是一位飘逸的不可知论者。清朝末年,慈禧太后怎么也不肯相信铁能造船,认为荒谬!然而她朝中因镇压太平天国有着赫赫武功的胡林翼将军,见到长江中横冲直撞的洋人炮舰时,却惊惧交集吐血而亡!大清帝国是在愚昧中咽下最后一口气的!在跨入二十世纪的头一年,美国专利局长查理?杜埃尔请求麦肯利总统(第25任1897—1901)撤消这个局,理由是“一切能发明的东西都已发明出来了。”然而并没有多久,人类就揭开了电脑时代的序幕,并登上了月球。一位无神论者曾辛辣地说过:“没有一个世纪不是以某种可笑的肯定或否定在准备为下一个世纪所嘲笑,一件过去的蠢事很少使人明白自己现在的愚蠢。”(《论精神》)这位无神论者名叫爱尔维修(1715—1771),是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精神领袖之一。我们从天、地、人三个方面扼要地阐述一下:古人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古人卜筮中,预测天气的卦占了相当一部分,如甲骨文中“己丑卜,庚雨”、“乙昱卜、卯丙雨”(《殷墟前编》)。到了近代,测天气从整个预测中划了出来,改称天气预报,采用现代方法。当然开始时,也出尽了洋相,报下雨,偏偏出太阳。现在采用卫星加电脑,大大提高了准确性,可以说半年之内的预报没有多大出入。现在谁再请人用传统占筮方法预测天气,就是件可笑之事了,它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用进废退嘛,古人今人都不是傻瓜!那么,地震能不能测呢?我们先讲一个例子:1992年6月28①日,美国洛杉矶、旧金山、拉斯维加斯区域范围内,发生里氏7.4级大地震,损失惨重。然而在这一年的1月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翁文波就准确地测到了这场灾难!并经全国政协批准,在3月12日以私人信函方式通知了美国有关方面。事后整个国际地震界都震动了!美国方面发出感谢信:“你真是位神奇的老人,你的神奇远远超出了用‘吃惊’可以表示的内容……”作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主任的翁文波,从1982——1992年共预测国内外5级以上地震85次,准确率达80%以上,他终于圆满完成了周总理在1966年3月8日邢台大地震后亲自交给他和李四光的任务。他创造的“可公度性”②预测方法,就是受了我国独特的干支循环--六十花甲的启示,并且从以求共性为主的统计学,开拓到以求特性为主的信息学。

现在我们知道天、地皆可测,处在天地之间的人,同样有规律可寻。有生必有死,这叫做大数难逃,这是自然规律,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人能违反这个规律。我们到北京、西安看看就会有感触,那么多帝王的陵墓,一个挨着一个,谁也没躲过去!从人的一生来看也有大的规律,孔子分类法大家耳熟能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这是社会学角度分类。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Hippokrates公元前460——357),按人的血液粘浓度将人的性格特征分为四种,影响了欧洲二千多年。现代西方人类学家又以人的胚胎发育状态分类,认为人类胚胎初期呈一个三叶管状,其受精卵的内胚叶发育成胃和肺;中胚叶发育成骨、肌肉、关节和血管;外胚叶发育成皮肤和神经系统。人之不同可分为三大类:

消化系统型心理(发育以内胚叶为主);

肌肉型心理(发育以中胚叶为主);

脑型心理(发育以外胚叶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