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现代护理管理进展集萃
12291100000041

第41章 护理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2)

护理质量评价的目的在于:可以衡量工作计划是否完成,衡量工作进展的程度和达到的水平;检查工作是否按预定的目标或方向进行;根据提供护理服务的数量、质量,评价护理工作需要满足患者的程度、未满足的原因及其影响的因素。为管理者提高护理质量提供参考;评价指标和批准的确立是质量控制的主要形式和护理的指南;通过评价工作结果,可以肯定成绩,找出缺点和不足,并指出今后的努力方向。也可通过比较,选择最佳方案,如选用新技术、新方法等;可检查护理人员工作中实际缺少的知识和技能,为护士继续教育提供方向和内容。

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是说明医院护理工作中某些现象数量特征的科学概念和具体数值表现的统一体,它由一个名称和一个数值组合而成。护理质量的评价和比较可在医院之间进行,也可在同一医院内的不同科室之间进行。一项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只能反映医院护理工作的某个或某些侧面,只有当不同来源和用途的各个方面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有序地集合在一起,形成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对医院的全面护理质量发挥评价作用。

二、原则

(一)进行护理质量评价时应遵循两项原则

(1)实事求是的原则:即评价应尊重客观事实,将实际执行情况与制订的标准进行比较,而标准应是评价对象能够接受的,并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衡量的。

(2)对比要在双方的水平、等级相同的人员中进行,就是所定标准应适当,不可过高或过低。过高的标准不是所有的护士都能达到的。

(二)进行护理质量评价要设立评价指标

一项质量指标就是一项原则、程序、标准、评价尺度或其他能保证提供高水平护理的测量手段,是反映护理工作质量特性的科学概念和具体素质的统一体。设立这个指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紧紧围绕进行护理质量评价的目的来设置。因此,每一项指标的设置都应建立在科学、充分的论证和调研,以及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准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指标的设置除了遵循科学性原则外,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即确定的指标应能切实反映护理质量的核心,能合理解释护理质量现象,同时应考虑质量管理的成本因素。指标的概念和原理要便于理解,指标的计算公式、运算过程也要简单实用。

2.代表性和独立性

即选择能反映目标完成程度的指标。如患者满意度较好地反映了服务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指标还应具有独立的信息,互相不能替代。

3.确定性和灵敏性

指标必须客观、确定、容易判断,不会受检查人员的主观因素的影响。指标还应有一定的波动范围,以区别质量的变化。

三、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护理质量控制的对象主要包括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护理人员的质量两个方面。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按管理层次可分为医院间评价指标体系和医院内评价指标体系。医院间评价指标体系适用于上级卫生管理部门了解和评价各医院护理质量水平和情况,为辅助决策提供依据;医院内评价指标体系适用于医院了解和评价各科室护理单元的护理质量水平和状况,奖优罚劣,提高医院护理服务水平。

传统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主要侧重临床护理质量。随着整体护理模式的广泛应用和护理工作内涵与功能的扩展,护理质量评价也应由上述狭义的概念发展为广义概念。我国按管理流程分为要素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

(一)要素质量评价

要素质量是指构成护理工作的基本要素,主要着眼于评价执行护理工作的基本条件,以“组织、机构” 为取向。即建立在护理服务组织结构和计划上的评价内容,着重在执行护理工作的背景方面,包括组织结构、人员配备、资源、仪器设备等,可以影响护理工作质量的条件。如护理部管理质量标准就属于这一类。

1.机构和人员

建立健全与等级医院功能、任务和规模相适应的护理管理体系。可设置2~3级质控组织,即护理部专职质量监控组;科(总)护士长级(专科) 质量监控组;护士长级(病区)质量监控小组,定期进行质量控制与改讲活动。

2.环境、物资和设备

反映医院设施、医疗护理活动空间、环境卫生监测、护理装备水平及物资设备等合格程度。如各护理单元是否安全、整洁、舒适、便捷,床单位设备齐全,护士站离重患者单元的距加床数等,常规物品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每年引进护理新仪器设备总值或占全院构成护理物资设备完好率、急救物品完好率等。

3.知识和技术

反映护理业务功能与水平、开展的技术服务项目及执行护理技术常规的合格程度。如护理人员“三基” 水平达标率、护理人员年考核合格率、护理人员年培训率、开展整体护理病自成比、年发表论文数、年科研成果或革新项目数等。

4.管理制度

护理工作有计划并按计划落实,规章制度健全并严格贯彻执行,护理资料齐全并尽量达到算机管理“如年计划目标达标率”

(二)环节质量评价

环节质量管理注重在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实施控制,以“护理人员”为取向,将偏差控制在萌芽状态,属前馈控制,如各种护理标准的制定等。长期以来,国内医院将环节质量管理作为质量监控的重点,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目前国内医院进行护理环节质量评价最常用的指标主要包括以下两类:患者护理质量指标,如基础护理合格率、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等。护理环境和人员管理指标,如病区管理合格率、急救物品准备完好率等。部分医院还增加了一些反映护理观察和诊疗处置及时程度的指标,如护理处置及时率等。

(三)终末质量评价

即评价护理服务的最终结果,以“患者” 为取向。如患者伤口的护理情况,是否保持干燥,反映护理服务效果的褥疮发生率等。这是从患者角度评价所得到的护理效果与质量,属于传统的事后评价和后馈控制。

护理结果的标准选择和制定影响的因素比较多,有些结果不一定说明是护理的效果,它还与其他医疗辅助诊断、治疗效果及住院时间等综合因素有关。毕慧敏等认为护理效果的评价应该从对患者产生的结果和对医院的影响两方面进行分析,前者包括临床护理效果、患者满意率和健康教育效果;后者包括对医院质量、医院形象和医院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影响。

护理服务结构、过程、结果三方面综合性评价,基本上反映了护理质量。目前,卫生部制定的对各级各等医院护理的评审标准,即属于综合性评价标准体系。以上三个方面的质量标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反映了护理工作的全面质量要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进行护理要素质量评价,可掌握质量控制的全局;具体护理过程环节质量评价,有利于落实措施和保证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终末护理结果质量评价,可反馈控制护理质量。

四、护理质量评价的组织机构及方法

护理质量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建立完善的质控组织是护理质量管理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医院护理指挥系统即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的三级行政管理系统,也是医院的护理质量控制系统。也可根据医院规模的大小,选派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士长组成质控小组,经常深入基层,直接获取护理工作信息,向护理部反馈。

有管理研究者认为所采用的控制方法主要有。垂直控制与横向控制相结合。以及预防性控制与反馈控制相结合的方法。

还有研究者从评价的主客体和过程方面对护理质量评价方法进行了阐述,即评价的主体由患者、工作人员、科室、护理部、医院及院外评审机构构成系统;评价客体由护理项目、护理病历、护士、科室和医院构成系统;评价过程按收集资料—资料与标准比较—作出判断的系统过程实施。

(一)按照护理质量评价的对象分类

1.护理项目

护理项目是质量评价的基本单元,传统的护理质量评价主要将护理项目作为评价对象,如特护、护理技术的操作合格率等。

2.以病例为评价对象

护理工作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进行转变,而护理评价尚未很好地关注整体病例的评价,即按照病例分型识别和评价患者的护理需要程度。

3.以病种为评价对象

病种质量评价体现了宏观和微观的结合,主要病种的护理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专科和医院的护理质量水平。

4.以患者满意度为评价对象

从患者的观点看,护理效果质量是评价质量的主要内容。

全面质量管理就是要达到让顾客满意的效果,达到他们的期望,满意度则平可以在住院患者中进行,也可以选择出院患者为调查对象。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多。

(二)护理质量评价的形式

常见的评价形式有:医院外部评价、上下级评价、同级间评价和患者评价,也可以是垂直控制与横向控制相结合的方式。

医院分级管理评审委员会是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针对各级医院的功能、任务、水平、质量、管理进行综合评价,是院外评价的主要方式。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形成的三级质控组织采用护士长自查,护理部、科护士长逐级检查,或科室间、病室间进行同级交叉检查的方式,对护理质量标准,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质量评价。

护理部主任对科护士长,科护士长对护士长,护士长对护士,自上而下层层把关,环环控制,即垂直控制。如逐级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考核,护理部坚持日夜查岗制度,节假日查房制度,各类质量检查制度等;科护士长负责所属科内病区护士长的护理质量及病区管理质量控制;护士长负责对每个护理人员工作质量控制,把好医属关、查对关、交接关、特殊检查诊疗关等。

由于护理工作质量受人与人之间、部门之间、科室之间的协调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横向关系因素的质量控制如医护之间的质量控制、病房与药房、化验室等技术部门和后勤部门的质量控制,这些因素均对护理质量控制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只有做到垂直质量控制与横向质量控制紧密结合,才能使质量控制完善而有效。

(三)从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中找问题

作为管理者,要使护理质量取得好的效果,就要树立全员参与的管理思想,充分调动起每一位护理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有竞争的后劲,使护士工作从被动变为主动,能从患者的需要出发,自觉寻找工作中的治疗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进质量,为患者提供完善的护理服务;使全员参与的管理思想渗透到每名护士心中,并贯穿于临床护理的各个环节,体现全员、全过程、全部门质量控制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充分体现高度的民主性和广泛的群众性,挖掘每位护士管理潜能。

管理者应不断对制定的所有规章制度进行审视,发现有隐患或已经陈旧不再适用临床专业的快速发展或患者需求的制度时,需要重新修改制定,实现组织管理科学化、工作制度化、操作规程化、陈设规格化等,实施规范化临床护理服务,从而达到不断改进、提高的目的。

作为管理者,应坚持持续改进的观点,在原有水平基础上不断改进———树立新的目标———再改进———再树立更高的新目标,达到不断提高的目的。

1.护理质量评价方法有三种

(1)回溯性的评价方法———护理质控组定期对前一阶段的工作进行汇报,归纳总结工作中存在的弊端和隐患,以不断提高。

(2)以患者需要为中心的评价方法———走到患者身边实地考察,了解患者的需求和对护理工作的建议,同时了解到患者对护理人员的评价。

(3)护理质量保证模式———了解科室基础护理、环节质量、终末质量等是否到位,从而找到改进的方法。

管理者应建立畅通的反馈系统,上级、同级、服务对象、医生护士、学生、进修生等,通过不定期、随机抽样进行实地评价或定期、专项检查等形式,找出工作中存在的弱点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2.从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查找问题

反映护理工作效率的指标有———出入院患者数、平均住院日、床位使用率、特护患者数、一级护理人次等。

护理人员完成工作所付出的努力,效果如何,这些指标能反映护士的工作水准,护理管理人员可从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中查找问题。

要素质量指标———提供护理服务的基础和保证条件。如抢救器械是否完好、备用药物是否过期,以避免延误抢救时机。

环节质量指标———护理人员执行护理业务活动时的质量;执行医嘱、观察病情、技术操作、文件书写等每个护理操作环节。

终末质量指标———从患者的角度评价护理效果。患者的行为、健康状况是否改进、知识技能是否增加、满意度如何。

管理者应定期统计、分析临床护理工作中不应发生的疾病、并发症、伤残以及不良事件,从反面对临床护理质量进行评价与监测,找出潜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第五节 护理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新进展

护理质量管理是一门管理科学。护理质量管理依靠经验管理是不够的,必须改进现代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要系统、规范、科学。这给护理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讨现代护理模式下的护理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的最佳方法,成为每一位护理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