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现代护理管理进展集萃
12291100000032

第32章 护理安全与风险管理(3)

护理工作人员对风险管理计划的成功非常重要。护理部主任必须致力于风险管理计划,成为降低风险的计划组织实施者,因为她的态度将会影响到其他护理人员的参与,毕竟,护理人员与患者每日接触,她们才是风险管理计划真正的实施者。在临床中有许多例子表明,风险的防范重在护理人员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认真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常规;重视高风险因素环节的防范。当一个意外事件和一个坏的结果出现后,尽快地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以及打电话让医院方代表到患者或家属能够平息患者及家属的怒火并澄清一些错误信息。护理管理人员较快的重视和关注能保护患者并防止潜在的责任投诉。一旦意外事件产生,成功的风险管理在于要认识到意外事件,较快的追踪访视及采取行动,然后同患者及家属直接接触,并立即做适当的处理。据估计,90%的患者投诉能够并应该在病房那一级就得到解决。当第一级的沟通失败,护士长需要求助于其他人员,如风险管理人员及护理职能部门。

3.参与风险管理的在职教育者

护理管理者在一个成功的风险管理计划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护理管理者通过帮助工作人员从患者的角度看待疾病和健康来降低风险性。通常,工作人员对质量的理解不同于患者的看法和期望。通过了解疾病过程及对患者和家属的意义,护士能够更好的处理风险因素。因为通过了解,护士能对患者的护理个体化。这种个体化的护理表示了对患者的尊重,因而能够降低风险性。还要特别重视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不满,这表明不仅是护理质量的下滑也是工作人员责任感的下滑。一个愤怒的、不满的和充满抱怨的患者是一个高风险因素,而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则是低风险因素。此外,还要特别重视由于健康照顾提供者与患者间的交流出现问题产生的纠纷。

4.风险管理成效的评价

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和患者、家属的接触,了解风险是否“化险为夷”。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对高危因素的评估,评价风险管理的成效。

四、护理风险重在预防

护理风险防范是对患者、护理人员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问题进行识别、评估、采取正确行为的过程,管理者能识别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因素,对一切影响质量管理的原因和现象都应有主动估计及预见行为;做好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教育,这是保护护理人员不受职业伤害的重要手段;建立新技术、新业务报批程序,使得新技术、新业务规范开展;建立紧急风险预案,让护理人员有章可循。

1.护理不良事件主动上报

护理管理者应建立完善的护理制度,用制度规范护理人员的行为,如建立护理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数量统计表、护理缺陷(差错)登记表、护理投诉登记表、患者皮肤压力伤报表、住院患者跌倒(坠床) 登记表、患者管路滑脱登记表、患者意外事件(自杀、走失、烫伤等) 登记表、输血、输液反应登记表、医疗护理风险防范(堵漏) 登记表等,对护理不良事件应主动上报,不可瞒报。

2.建立护理紧急风险预案

管理者应建立系列护理紧急风险预案,严格执行患者安全保障制度:抢救及特殊事件报告处理制度;住院患者紧急状态时的护理应急程序;突然发生病情变化、猝死、有自杀倾向、自杀后、坠床或摔倒、外出或外出不归、输血反应、输液反应、静脉空气栓塞、化疗药物外渗、误吸、躁动、有精神症状、发生消化道大出血、发现传染患者等情况;意外事故紧急状态时的护理应急程序;停水或突然停水、泛水、停电或突然停电、失窃、遭遇暴徒、水灾、地震、化学药剂泄漏、有毒气体泄漏等情况处理方案。

3.强化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关键流程

住院患者安全管理(出入院、陪伴流程);住院患者分级护理管理制度(病情依据、护理要求、检查评分标准等);健康教育制度(形式、内容、流程等);整体护理实施管理(认定程序、书写要求、考核标准等);病室基本安全措施(安全规范、制度、医疗仪器安全使用等);药品安全管理(管理制度、保管、分类、请领、发药安全措施、评分标准等);消毒隔离管理(制度、措施、评分标准);操作安全制度管理(操作安全制度、输血、操作前告知、保护性约束告知、急救培训、新技术准入);无菌以及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安全管理(保障措施、使用期限、使用及使用后处理等);护理表格书写规范管理;流行病隔离病房安全管理;流行病隔离病区安全管理。

4.护理防护管理

护理管理者要做好防护措施,改善工作环境,改进工作流程,从各方面保护护士免受职业伤害:化学治疗的防护措施;医疗锐器伤的防护———建立锐器伤登记表;职业暴露的防护;艾滋病、非典、甲流等防护等。

五、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

(一)护理风险管理在普外科病房中的应用

护理风险是指对在护理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直接参与或间接导致患者伤残后果的可能性,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中。普外科是一个专科性较强的科室,病情杂、急症多、手术多、护理工作繁重,常涉及重大复杂的病例和手术,如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重症胰腺炎、门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多发性腹部外伤等,客观上存在或潜在诸多不安全因素。如何强化护理风险意识,有效处理护理服务过程中的各种风险,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已成为护理管理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经验谈:安徽省宿州市立医院应急预案手册进科室为了使医务人员更好地应对应急事件,安徽省宿州市立医院积极完善各种应急预案,并编制成册印发给全院科室。应急预案手册主要包括八项主要内容: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批量突发意外伤害事件抢救应急预案、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紧急状态下护理人力资源调配应急预案、护理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后勤保障部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预案、医院后勤突发事件处置流程图。在各种应急预案中,该院重点突出公立医院的社会公益性,强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健全与落实。

预案规定,当市立医院接到上级主管部门关于医疗卫生救援的有关指示、通报或报告后,采取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目的是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危害,指导和规范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从而保证突发事件发生后,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各项医疗卫生救援工作能够迅速、高效、有序地进行,提高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激反应能力和医疗卫生救援水平,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预案要求医院各级医务人员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明确责任、反应及时、常备不懈,时刻准备接受统一指挥和调遣。新制定的预案组织完备,分工明确,院级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医疗救治领导小组由分管临床业务的副院长任组长,下设内科、外科两个专家组。消化内科主任任内科专家组组长,综合外科主任任外科专家组组长。内科和外科各有五个应急救援小分队,全部由临床一线诊疗经验丰富的医师担任,120急救中心配合提供救援保障。应急救援后勤保障领导小组由分管后勤的副院长任组长,下设药品保障组、器械保障组、水电保障组、物资供应保障组、财务报账组、网络保障组和零修保障组七个小组,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各种后勤物资能随时跟进,及时保障到位。

经验淡: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预案、培训、配合一个也不能少。

(1)制定相应护理应急预案。制订科学、简明、有效、易于操作的应急方案,是护理管理者现代管理意识和科学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各医院应针对各种应急情况同时结合医院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如停电应急预案、停水应急预案、传染病救治应急预案及流程等,可将预案印制成册发给科室,方便临床护士学习翻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启动,可以让护士根据编好的流程,有条不紊地实施,避免临场慌乱而不知所措,从而挽救更多的生命,将损失降到最低,并减少纠纷的发生。

(2)护理管理者做到掌控全局。护理管理者的应急意识、应急能力和运用应急方案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医院护理队伍应急能力水准。对护理管理者来说,应对突发事件,人力调配预案,患者意外事件的处理流程,这些都应熟练掌握并能有效应用,使自己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对护理人力资源、护理设备资源做到心中有数,快速调配并有效指挥。

(3)加强护士应急能力培养。临床护士是应急预案的直接操作者,应强化其应急意识,理解各种护理应急预案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有效行使职业责任、社会责任的保证措施,护士应熟练掌握并以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实施。若因延误导致患者生命安全遭受损失,护士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作为护士,应培养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和能力,熟练掌握操作应急预案,服从指挥和调遣,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使自己有效执业、安全执业,避免纠纷惹身。

(4)多部门全力配合很重要。应对突发应急事件,除了制订科学、有效、易于操作的护理风险应急预案,护理人员全面掌握并灵活运用应急知识和技能,具备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外,全院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也至关重要。如突发停电应急事件,除了医务人员做好相应准备外,也需要电工班进行配合支持,查询停电原因,尽早排除故障,或开启应急发电系统。

(二)儿科护理风险与安全管理

1.儿科护理风险相关因素分析

(1)管理因素。护理安全制度缺乏或不完善,管理监督不得力,发生护理不良事件隐瞒不报,造成无法了解客观事实、无从分析改进致防范不良事件能力下降,而重犯类似问题使风险增加;规章制度执行力度不够、管理措施不到位导致护理缺陷、严重差错的发生;护理人员编制不足、对护士的业务培训不到位、职业道德教育薄弱等是造成护理不安全的重要因素。

(2)技术因素。①操作技能。护士技术水平、专业知识的参差不齐、临床经验不足等给患者带来安全隐患。责任心不强或因服务态度差而发生的医患纠纷屡见报道,这些因素均会增加护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如小儿颈外静脉穿刺,操作者在胸锁乳突肌表面沿颈外静脉进针穿刺,因未见回血,待针头退回皮下再行穿刺时,患儿突然口唇发绀,呼吸停止。如果护士在操作前未告知家属所做操作具有风险性,家属往往不理解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而引发纠纷投诉。②护理新技术。随着新业务、新技术的不断引进,护理工作的复杂性、难度的超极限性加大了护理风险的发生。如护理新技术准入不严格,对新设备不了解,使用不当或护理技术不熟练,护理经验不足,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极易发生安全隐患。

(3)人员因素。①编制不足近年来医院业务快速发展,短期内招聘了大量不同学历、不同层次的新护士。由此,出现年轻护士业务素质与医疗护理任务不相适应的状况,护理工作安全保证与质量提高面临严峻的挑战;临床护士编制不足,增加了护理风险发生的概率。②人员结构。有的医院过分考虑人力成本,限制护士编制;一些经验不足的低年资护士被推上需要更高能力、更多经验的岗位,使护理不安全因素增加。③能力不同。责任一样护理工作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经验的积累、操作技能的提高需要较长时间训练。国内无儿科护士学校,护生在儿科实习时间短暂,新护士经过短期培训就上岗,其临床工作能力、操作技能、沟通协调能力、急救意识等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如夜间值班大多为低年资护士,由于经验不足,在抢救患者时,工作忙而无序,导致护理风险增加。④法律意识淡漠。护理记录是危重患者的重要信息。如生命体征数据、治疗护理措施记录不及时,数据不准确或书写不规范,一旦发生医疗纠纷,病案成为法律的一种证据。如果患儿病情突变或死亡,在法律上护理文书便成为护士“不作为” 的证据。

(4)意外伤害。①坠床跌倒。儿科患者易发生坠床跌倒。

如遇地面滑、床脚移动、坐凳不稳、防护措施及护理宣教不到位等易发生坠床跌倒。②烫伤。对危重患儿,特别是肢端循环或感觉障碍者使用热水袋、电热毯或方法不当,导致烫伤;TDP灯理疗使用不当致烫伤等。

经验谈:问题管理模式降低PICC并发症风险浙江省肿瘤医院杨方英等应用发现问题、回溯分析、解决问题、绩效改进4大步骤的问题管理模式,找出并分析肿瘤患者PICC置管处理中的问题,改进操作流程与质量管理内容。

实施问题管理模式后,肿瘤患者PICC主要并发症逐年降低,对PICC置管技术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1.问题管理方法

(1)发现问题。成立PICC问题管理小组,由护理部正副主任、大科护士长、PICC资质护士组成。根据2006年PICC置管问题的初步资料,通过质量检查、疑难会诊、置管并发症及异常事件网络化呈报、携管患者随访等及时发现问题:置管操作流程不统一、导管维护不规范、置管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带管宣教内容模糊等。制定问题管理项目,即PICC风险评估问题操作问题、管路维护问题、置管并发症问题、出院带管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