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用。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其施外,兆萌芽蘖之谋,皆由抵巇。抵巇隙,为道术。
“译文”
事情有了危险的征兆,圣人可以觉察出来,能够独自发挥应有的作用。顺应变化分析事物,善于使用计谋,在细微之处认识预防。事情初起时如秋毫之末那样微小,发展起来可以形成震动泰山的效果。当圣人向外施以教化时,事物出现微小细微的变化,都可以利用抵巇之术。抵巇堵塞缝隙,就是一种道术。
“事典”
“甘露”酿成了苦酒
唐文宗为了铲除宦官势力,便同李训、舒元舆、韩约等众大臣秘密制定了一个重大行动计划,试图将宦官一网打尽。
公元835年11月的一天,唐文宗按照李训的事先安排,登上策定殿,文武百官都来朝贺。这时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上殿奏道:“启禀陛下,左金吾大厅后院的石榴树上,昨天晚上承接了甘露。“甘露”为甜美的露水。古人迷信,认为降甘露天下就会太平。宰相李训、舒元舆立即率百官向文宗致贺,并请文宗亲自前住一观。文宗立即同意。当文宗坐软轿来到含元殿时,先命宰相和中书、门下两省的官员到左金吾后院察看。李训等察看回来奏报:“我和众人去查看过了,不像是真正的甘露,暂不可向全国宣布。”文宗故作惊讶地说道:“难道有假?”随即命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率领全体宦官再次前往左金吾后院察看。宦官走后,李训急忙叫王燔等率军士百余人手执兵器,埋伏在丹凤门外待命动手宦官头目仇士良、鱼弘志来到左金吾大厅后院,院子里已埋了了伏兵,用幕布遮住。不料事到临头,韩约却害怕起来,脸色难看,汗流不止。仇士良见状生疑道:“将军为何这个样子?”韩约结结巴巴地无法回答。
恰在这时,一阵风吹来,掀起了幕布,露出了伏兵。仇士良一见大惊,急忙往外跑。守卫士兵急忙关门,被仇士良大声喝斥住,门没关上,仇士良奔到含元殿,报告文宗发生兵变。李训看见,急呼金吾士卒:“快上殿保护皇上,每人赏钱百缉。”仇士良对文宗道:“事情紧急,请皇上立即回宫!”他不由分说,便把文宗架上软轿,叫人抬上就走。李训拉住软轿大声说:“我奏请朝政还没有完,陛下不可回宫!”这时,等候在外面的几百名士兵冲了进来,朝宦官乱杀乱砍,宦官当即死伤数十人。仇士良却护着软轿,把文宗抬进了宣政门。李训仍然抓住软轿不放,宦官仇郗士荣乘机挥拳猛击李训胸部,将他打翻在地。文宗的软轿进入宣政门后,仇士良立即命人将门关闭。其他文武百官见状吓得各自走散。
随后,仇士良打起“讨伐贼党”的旗帜,大肆屠杀官员、吏卒,死伤两千余人。仇士良又派千余骑兵追杀逃亡官员,把宰相舒元舆和其他官员腰斩在长安的独柳树下。李训在逃亡的路上被擒,自杀身死。结果,一场消灭宦官的“甘露之变”,却演变成一幕百官自道杀害的苦酒。
当仇士良得知文宗参与了李训的密谋之后,十分愤恨。常在文宗面前出语不逊。文宗羞愧惧怕,不再作声。从此,文宗便被软禁,心灰意冷,渐渐连朝也懒得上了。他曾慨叹道:“今日受制于家奴,还不如周赧王、汉献帝受制于诸侯大臣。”文宗终因长期心情抑郁而死。
李牧之死
吕不韦离开秦国后,他的党羽司空马逃往赵国,赵王任命他做赵国的守相。这时,秦国出兵攻打赵国。
司空马对赵王说:“文信侯在秦国任丞相,我是尚书,十分了解秦国的军政大事。现在大王又让我做守相,熟悉了赵国的情况,我先把秦、赵两国的情况作一番比较,看一看谁会取胜。大王,赵国和秦国哪个强大?”
赵王说:“赵国不如秦国。”
司空马又问:“两国谁的人口多?”
赵王说:“赵国不如秦国。”
司空马又问:“秦国和赵国哪国更富足?”
赵王说:“赵国不如秦国。”
司空马又问:“秦国和赵国哪国社会安定?”
赵王说:“赵国不如秦国。”
司空马又问:“哪国的丞相更有才能?”
赵王说:“赵相不如秦相。”
司空马又问:“两国的武将相比,哪国的更有指挥才能?”
赵王说:“赵国不如秦国。”
司空马又问:“两国的律令相比,哪国的更严明?”
赵王说:“赵国不如秦国。”
司空马长出一口气,接着说:“赵国没有一件事情能超过秦国,赵国必亡无疑。”
赵王说:“您不远千里来到赵国教我治理国家,希望能听到您的计策。”
司空马说:“大王割让赵国的一半领土去贿赂秦国,秦国兵不血刃可得赵国半壁江山,一定十分高兴。秦国既怕赵国抵抗,又怕诸侯救援,肯定会乐意接受。秦国得到土地后就会撤出赵国,赵国依靠半壁江山仍可存活下去;秦国得到赵国的土地后更加强大。山东诸侯必然十分恐慌,赵国一旦灭亡就会危及自己,他们一定会惊惧不安,便会起兵救赵,那么,合纵抗秦的局面就会形成。我请求替大王联合其他诸侯,合纵抗秦。如果合纵告成,大王名义上失去了赵国半壁江山,实际上却得到六国的力量共同抗击秦国,灭亡秦国易如反掌呵。”
赵王说:“不久前,秦国发兵攻打赵国,我们割让了河间十二个县给秦国,军队也被削弱,仍然没能避免秦国的兵祸。如果再将赵国的半壁江山割让给秦国,秦国的力量就会更强,我国将无力自保,可能被灭亡。希望您能再想个主意。”
司空马说:“我一开始就在秦国从事文书工作,以后又做了小官吏,没有领兵打仗的经历,希望大王能出动全部军队由我率领去抗击秦军。”
赵王不愿任命司空马为将军。司空马说:“我出的主意大王不采用,看来我没法为大王服务了,希望能允许我离开赵国。”
司空马准备渡过平原津离开赵国。平原津令前来慰问他,并询问道:“秦军正在攻打赵国,贵客刚从赵国来,赵国的情况怎样?”
司空马说赵王不用他的计谋,赵国肯定会灭亡。
平原津令问:“您估计,赵国何时灭亡?”
司空马说:“赵国任用武安君李牧为将,尚可支持一年;如果没有了武安君,不出半年就会灭亡。赵王有个宠臣叫韩仓,他曲意奉迎,和赵王交往十分密切,又妒贤嫉能。现在赵国危急万分,赵王一旦听信他的话,武安君必死无疑。”
韩仓果然诋毁武安君李牧,赵王就派人接替了武安君的职务。
武安君李牧回到国都,赵王派韩仓指斥李牧说:“将军打了胜仗,大王向您敬酒贺功,可将军在回敬大王时。却双手紧握匕首,图谋刺杀大王,罪该死。”
李牧说:“我双手因病伸不直。虽然身体高大,但手臂很短,摸不到地上,我怕起居不便犯了不敬之罪,就让木匠做了一副木杖接在手上。大王如果不信,我拿出来让您看看。”于是他将假手从袖子中伸出,像个木撅,用布条缠着,并说:“希望您进宫向大王说明情况。”
韩仓说:“我奉大王之命,赐将军死,不予赦免。我不敢多言。”
于是,李牧朝北向赵王遥叩拜谢,抽出宝剑准备自杀,又转念一想:“做臣子的不能在宫中自杀。”于是他很快地走出内宫门,又出了外宫门,用右手举起剑准备自杀,可因为手臂很短,无法触及咽喉,他只好用口衔着剑头将剑柄倚在门柱上,自刺而死。
武安君李牧死后五个月,赵国就灭亡了。
赵国灭亡后,平原津令每次见到朋友,就会叹息:“唉呀,司空马!”他认为司空马被秦国逐出,不是没有头脑;离开赵国,也不是没有本领;赵国失去了司空马,国家也随之灭亡了。国家之所以灭亡,不是没有贤才,而是不起用贤才!
外示南讨意在谋迁
在南北朝时,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是一件大事,但这件事的实施却费尽了周折。
当时北魏的国都是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地处偏远,地瘠民贫,孝文帝要实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迁都就势在必行。但鲜卑族世世代代住在这里,说到迁都谈何容易,于是孝文帝便想到了一个“外示南讨,意在谋迁”的谋略。因为迁都可以反对,但南征是没有人敢反对的。
公元493年夏季的一天,他把大臣们集中到明堂进行斋戒,命令太常卿王堪进行占卜,预测南伐之事是否可行,占卜的结果,得一“革”卦。孝文帝十分高兴当即宣布,南下伐齐,群臣一听,一时间谁也不敢反对。于是,发布檄文,征召兵士,声势造得轰轰烈烈,不明真相的人,还真以为孝文帝要大举南征呢。
8月,大军从平城出发。也是天意如此,从平城到洛阳,一路上阴雨连绵,道路泥泞不堪。9月到达洛阳,士兵个个精疲力竭。不少人还染上了可怕的瘟疫。休息几天之后,下令军队继续南进。然而淫雨不止,路途遥远,人马疲惫。孝文帝就此时机提出迁都洛阳问题,问王公大臣们以为如何?在朝廷议策时,同意迁都就站在左边,不同意迁都的站在右边。这时只见前南安王拓跋桢站出来说:“如今陛下要光大王业,停止南征,迁都中土,这是千秋不朽的大业,也是我们群臣的心愿,苍生的大幸。”他这样一说,大家齐呼“万岁”。孝文帝迁都洛阳就这样决定了下来。
孝文帝导演的这场迁都戏,终于降下帷幕。当初,他虽然谋虑着要迁都,但俗话说安土难迁,上上下下都眷恋旧土,阻力太大。他于是打出了南征的旗号(这是谁也不敢反对的),以行南迁之实,终于获得成功。
孝文帝以南征制造机会,再乘机迁都。这样,使疲惫的士兵得到了休息,顺乎其心,就势迁都就不费周折了。这里除运用了其他权术外。主要运用了抵巇术:寻找可利用的机会,谋划抵塞缝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