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大国思维:破解深藏于大国的思维奥妙
12284800000018

第18章 针对内政状况筹划未来

2008年,这的确是不平凡的一年,按照晚会上的台词,这一年,崇高的感情和激愤的情绪交织;这一年,愁苦和欢乐同时。2008年,像某些人的传记那样命运多舛,受到形势的干扰是如此之频繁,让人的情绪起伏,让人忽嗔忽怒忽悲忽喜,感觉像是在剧场里一样,被急峻的气氛追迫着。

内政是否应该做些实事

2008年,中国有喜有忧,有成有败,政绩肯定是要反映的,成功也是一定要有的。但是,在张扬情绪和展望未来的时候,还是要考虑到不同人的情绪,不能仅仅只是将兴奋点着眼在变化上面,不能仅仅是关注财政又增长了多少亿,不能像惯常一样,一味赞美成功人士,一味不加克制地对增长的数字痴迷,应该让层面丰富些,说点别的。应该多一些反思,多一些扪心自问。不能不管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自己在那儿独自兴奋,小圈子激动。

如果总是摆脱不了这样的套路,喋喋不休地告诉人民,哪些大工程诞生了,如何神速,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一次,两次,可以说我们正在见证历史,这是改写历史的一天,可是,如果总是将这种感觉无休止地强化,过了头,就是依附着今天的优势对历史卖俏,卖弄过了,只会让人厌倦,让人感到兴趣索然。

中国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就已经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国势也可谓是蒸蒸日上,国家从贫困走向了温饱,又从温饱走向了小康,现在又开始要从小康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国人的生活可谓是一路凯歌高奏,节节高升。然而,不满、牢骚、怨气、矛盾并没有日益减少,反而增多了,中国人为何会变得如此“挑剔”和“苛刻”呢?也并不是国内形势好一点,就要泼冷水,也不是有多大的切齿仇怨。其实,作为中国人,国家的每一点进步,中国人民都会感到欣喜,也为它的每一点痛苦而忧伤,大家对祖国的每一片土地都是热爱的。虽然有时对时局的看法有些悲观,可是,这也是“恨铁不成钢”的忧虑。真实情况也确实是,民众的被剥夺感并非没有来由,官员的傲慢和不敬业,又加剧了这一矛盾。这里不是幸灾乐祸地看热闹,不是食肉寝皮地切齿咬啮,这种愤懑是位卑未敢忘国忧国的情怀。

愤懑在这个时代是一种普遍的感情,也是一种需求。人民的情感共振不是那么和谐了,就应该剖析解决,不能老是抱怨有人不知感恩,不知好歹,不识大体。对于人民的这种逆反心理,官方社论说:“一个国家的发展,只有从世界和时代的坐标上去认识,才能准确把握;一个社会的变革,只有源于人民群众的共同呼声,才有生机活力。”这段话似乎还是有一些对民心浮躁的吞吞吐吐的抱怨。但这个社论的意思确实不坏,比如,要做一个电视节目,要想收视率高,就必须与观众有一个情感共振点,共振点没有找到,第一反应就说是观众的品味低。现在,国家、社会与民众的情感共振点的确存在问题,你不能依然是老一套,还像20世纪80年代那样,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而娘还嬉皮笑脸地回应你。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就这样来做。

情感共振点出了问题,就应该重新建立共识,再困难也要努力去建设,努力去克服。如今国家面临的挑战很多,但一定不要失去了章法。内政的愤懑并不可怕,我们依然应该以乐观主义的态度来看待前途,每一件事都有盈有亏,有实也有虚。如果我们能够从盈中寻找亏、从实中探到虚,寻找到一条避虚防亏的路子,即便不会如人所愿,我们的情绪也不会因此而跌落到谷底。归拢民心就是希望。

每一个时期都有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现在的形势确实有些紊乱,我们近年来感到困惑的是,无论是局部危机还是总体性危机,给人的感觉都是坐等而来的,处理起来也是急急惶惶,有点儿捉襟见肘。早些年,北京下了一场大雨,水排不出去,当时那叫乱啊,城市系统差点就瘫了,领导批示说,这是第一位。

2008年,出现三鹿奶粉祸国殃民事件,这可以说是一个代表性事件,体现了中国这个社会所遭遇的巨大问题。不仅仅是三鹿奶粉,几乎所有的奶粉都出现了问题;不仅仅是奶粉,几乎是所有的食品都出了问题。领导表态说,这是第一位。可是为什么不在悲剧产生之前,就做出裁判呢?我们国家有着这么庞大的政府机构,而且其他国家都说我们是一个威权主义国家,是一个可以令行禁止的国家,竟然在事情发生时并不能及时地处理,使危害扩大。

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声称,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保护公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

总之,这也是第一位,那也是第一位,什么都是第一位,什么都成了重中之重,这不就是多中心就等于没有中心吗?这不是乱了章法吗?

比如银行先是提高利率,不到两个月又要刺激消费,利率又哗哗往下降,这是什么策略呢?甚至领导开会,刚开始的议题与会议结束时的最后决议也完全不一样,领导都是将智慧用在如何去拐弯抹角上,发表些不切实际的大言论,完全不讨论些切实可行的具体行动。连不懂得领导学、管理学的外行都看得着急,这不是搞形式主义吗?为什么不能主动出击?为什么不先发现问题呢?为什么总是等到问题出现了严重后果时才知道采取措施呢?为什么总是被牵着鼻子才肯走呢?

清醒地面对、解决问题

2008年4月,风起云涌的新爱国主义,如青年学生对奥运火炬传递受阻的反弹,纳入中华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大历史来看待,也并不高估。这种情绪反应是自发自动的,在如今这个人们淡漠政治的时代,表达一下强大的抗议信息,这也是充满魅力的行动政治,完全应该得到正当的评置,而不是坐在一边自以为是地抖机灵。对这些用行动来表达爱国主义的人,完全有理由将其载入到现代中国人民“精神历史”的史册,以及中华民族复兴的史册。

虽然看到了爱国主义者,但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也看到了“范跑跑”之流存在。中国近代历史30年来的变迁,虽然让人赞叹,但还有许多事等待着我们中国人,无能和腐败还在侵蚀着社会。说到这些让中国不高兴的事,我们也不得不说些让内政愤懑的事。在2008年这个发生了一系列事件的一年,让中国人民感到压抑、不爽,中国好不容易盼来了奥运会,走到了国际舞台的中央,却遭受到西方的杯葛,奥运火炬传递受阻事件,中国的年轻人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反弹,如抵制家乐福等振奋了国人的气势。而这些被中国精英们惯坏的西方人,他们歪曲报道事实,他们自以为很牛气,他们说中国人是面瓜……中国人民不接受,中国人民群情激奋,虽然这些行动不能说是完全正确的,可是,也让外国人看到一点,就是中国人民的力量。这总比独自愤懑却没有行动要强。

这并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冷酷无情、野蛮贬义,这是一种对世界最有情感、最有勇气的思想,特别是批评来自中国人之口的时候,则是更加伤怀。这种“民族主义的初衷是为了我们的兄弟姐妹可以在世界上站稳脚跟,而不至于流离失所,生活愉快不至于悲苦哀愁,依靠自己不至于受人所制”。这个感人的初衷,在中国历史上是绝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共同的起点,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离不开的主题。

中国的强国道路,中国崛起之路,仅仅有愤懑心理是无法成就大目标,成就大抱负的,要想成为英雄国家,要想为世界除暴安良,就应该清算那些失败的原因,中国对西方有条件的决裂是必须筹划的未来选项之一。

中国人虽然喜欢在一些次要的问题上饶舌,可是在面临重要事实的时候,他们的态度往往是简洁而深刻的。“内修人权,外争族权”这句话真是非常贴切的。不过还是要建立共识,找到一种能维系我们的情感,探寻我们国家和社会成员之间一种富有意义的关系。

愤懑,它表面上做出的是一副占据道德制高点的样子,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其实际作用仅仅是教谕人们怎样绝望,把一切值得愤恨的人或事物,归为谴责的对象,对其持反对的意见,并助长怀疑及不信任的气氛。从一般社交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缺乏友善的表现。愤懑,它只会让人自认为自己的信息是最充足的,智力是最卓越的,认定了所有持反对或不同反应态度的其他人都是愚民。所以,即便其间造成了什么不愉快的事,也不会去认真省察、探索究竟是什么原因。不要让这种愤懑情绪继续延续,应该清醒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