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魏源评传
12278700000036

第36章 九画

赵彦瑜 江苏丹徒人。贡生。与梁园隶、魏源、郑之侨等于咸丰元年(1851)共同修成《兴化县志》。

赵振祚 字伯厚,号芝舫。江苏阳湖人。刘逢禄之甥。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授编修。官至左赞善。好议论时政,颇为座师穆彰阿所不喜,十年不迁。丁母忧归,遂不复出。后在江洲办团练。道光二十四年(1844),在京都慈仁寺,与何绍基、魏源等祭祀顾炎武。

赵慎畛(?—1825)字遵路,号笛楼。湖南武陵人。嘉庆元年(1796)进士。历任刑部给事中、惠湖嘉道、广东布政使、广西巡抚、闽浙总督、云贵总督。多次镇压广西、福建等地天地会起义。道光五年(1825),革除铜矿、盐业积弊,经营屯田等事。着《惜日笔记》、《从政录》、《奏议》等。《清史稿》有传。魏源曾于道光二年授徒于赵家。

赵福云(1820-1856)字耦村。河南浚仪人。父赵林成,道光二十一年(1841)进士,官陕西汧阳县知县。福云为其第三子。幼随父陕西、江苏,后就学京都。精词曲声律。卒于长安旅舍,年三十六。着《有三惜斋诗集》。其《呈蒋子潇年丈湖南,即题〈七经楼文集〉后》诗中云:“公友魏与李,旗鼓交相当。东南振绝学,惜隔天一方。”诗中的“魏”指魏源,“李”指李兆洛。

赵德潾 字子白。江西南丰人。举人。道光八年(1828),与魏源等同官内阁中书。十二年(1832)成进士。十六年(1836),任江苏扬州府知府,后升江苏按察使,改调山东兖沂道。

胡承珙(1776-1832)字景孟,号墨庄,又号丹溪。安徽泾县人。嘉庆十年(1805)进士,授编修,后迁御史,转给事中,官至署台湾兵略道。寻以疾归里,闭户着书。嘉庆二十年(1815)六月,条陈查禁胥吏积弊,十一月,又条陈整顿各省亏空弊端,均切中肯綮。究心经学,亦熟悉《尔雅》、《说文》,尤专意于《毛诗传》。所着《毛诗后笺》,广征唐、宋、元诸家学说,及当时论《诗》的着作,四易其稿,仍未完成,后由陈奂续成。另着有《仪礼古今文疏义》十七卷、《小尔雅义征》十三卷、《求是堂诗文集》三十卷等。《清史稿》有传。魏源于嘉庆十九年初到北京,即师从之。

胡培翚(1781-1849)字载平。安徽绩溪人。嘉庆二十四年(1819)进士。任内阁中书,迁户部主事。处事既勤且密,时人称他“治官如治经,一字不肯放过”。后主讲钟山、云南、泾川等书院。整理郝懿行、胡承珙遗书付梓。学宗汉学,着《仪礼正义》四十卷、《仪礼贾疏订疑》、《褅袷问答》、《研六室文钞》等。入《清史稿·文苑传》。嘉庆十九年(1814)与二十四年(1819),在北京发起祭祀汉郑玄(康成)。与胡承珙根据《太平广记》,考证郑玄生日为七月十五日。魏源参加了第二次祭祀活动。

郝懿行(1755-1823)字恂九,号兰皋。山东栖霞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任户部主事,浮沉郎署二十馀年。一心着述。数易其稿,成《尔雅义疏》,于古训异同、名物疑似,详加辨证。另着《春秋说略》、《山海经笺疏》、《书说》、《易说》。其妻王照圆着《诗说》;对《尔雅义疏》间有不同意见,常与懿行争辩;又常与懿行以诗问答,辑成《诗问》。时有“高邮王氏父子,栖霞郝氏夫妻”之美誉。《清史稿·儒林传》中有郝传。

俞德渊 字陶泉。甘肃平罗人。嘉庆二十二年(1817)进士。历官江苏荆溪、长洲知县,苏州督粮同知、常州府知府、江宁府知府、两淮盐运使。积极参与陶澍、贺长龄领导的漕粮海运与盐法改革。《清史稿》有传。林则徐曾称赞他“体用兼赅,表里如一”。魏源作《两淮盐运使婺源王君墓表》云:“今天子御极以来,江浙知名吏,以平罗俞君[德渊]、婺源王君[凤生]称最。二君皆任两淮盐运使,大吏方藉其力以自翼,而相先后卒,上下重有怆焉。”任荆溪县令时,魏源之父魏邦鲁正在其辖下任巡检。

姚莹(1785-1852)字石甫,一字明叔。安徽桐城人。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历任福建平和县知县、台湾噶玛兰通判、西淮监掣同知、署两淮盐运使。道光十年(1830),迁台湾道,加按察使衔。道光二十一、二十二年,英军入侵台湾,奋力抗抵,365赠云都尉世职。南京条约签订后,以“妄杀”罪逮问。入狱六日后,道光帝特旨以同知直隶州发往四川效用,补蓬州知州。二年后,引疾归。咸丰初,授武昌盐法道,转广西按察使,参赞赛尚阿军务,建言屡不听。后筹饷湖南,署湖南按察使。卒于任。着《中复堂全集》。《清史稿》有传。其《汤海秋传》云:“道光初,余至京师,交邵阳魏默深、建宁张亭甫、仁和龚定庵及君……默深始治经,已,更悉心时务,其所论着,史才也。”

姚椿(1776-1853)字子寿,一字春木,号樗寮生。江苏娄县人。年十八,以国子生参加顺天乡试。曾与洪亮吉、杨芳灿、张问陶等人论词赋,气甚凌厉。后从姚鼐学。主讲于河南夷山书院。着《通艺阁诗录》、《晚学斋文录》等。林昌彝《射鹰楼诗话》记载说:“娄县姚春木布衣椿,着《通艺阁诗录》八卷,魏默深司马出其集示余。”

姚舆 字正父。浙江湖州人。不喜制艺,好经世之学。着《兵论》、《钱论》、《水利论》、《原弊》、《平夷论》及《姚正父诗文集》。魏源曾往拜访,赠《圣武记》、《海国图志》各一部。嗣后常有往来。姚在《魏刺史高邮事记》中云:魏源“来访……知其学问深,识见短,虽谈经济,而世故人情似欠谙练”。

姚燮(1814-1864)字梅伯,一字复庄。浙江镇海人。道光十四年(1834)举人。道光十八年(1838)由誊录即选知县。道光二十四年(1844),至北京366会试,落第,即息影丘园,绝意仕进。读书广泛,自经史至道藏释典,无不观览。着《大梅山馆集》。魏源有《走笔送姚梅伯燮归四明》诗,系道光二十四年写于京师。姚燮亦有《曹户部懋坚席上醉后长歌赠魏源兼汤郎中》诗。

姚元之,字伯昂,号荐青。安徽桐城人。嘉庆十年(1805)进士,授编修。官至左都御史、内阁学士。道光二十一年(1841),英侵略者猖獗,疏陈广东形势,预筹战守,诏下奕山等采行。受穆彰阿器重,后因在对待英侵略者的问题上二人意见不合,乃被贬。着《荐青集》。《清史稿》有传。道光六年(1826),曾与魏源等一起参加京郊五尺庄宴会。

姚兴洁,字香南。安徽桐城人。乡试不中,乃从军。乾隆六十年(1795),湖南苗民起义时,以理问衔协赞傅鼐军务。因熟悉地理形势,向他咨访者甚多。授通判,升荣陵州知州、凤凰厅同知。嘉庆十三年(1808),傅鼐由辰沅永靖兵备道升湖南按察使后,姚兴洁接替,署辰沅永靖兵备道,十六年实授。二十三年(1818),魏源受姚兴洁聘,赴辰州纂《屯防志》、《凤凰厅志》。

姚学塽 字晋堂,一字镜堂。浙江归安人。嘉庆元年(1796)进士。时和珅掌权,中书照例向和珅执弟子礼,学塽以为耻,遂归。后和珅伏法,再入京任职。自内阁中书官至兵部郎中。着《竹素斋制义》、《姚兵部诗文集》。《清史稿·儒林传》有传。魏源作《归安姚先生传》,述其事迹甚详。文中述两人的关系说:“道光壬午年(二年,1829),拜公于京师水月庵,以所注《大学古本》就正。先生指其得失,憬然有悟,遂请执弟子礼,先生固辞,而心中固终身仰止矣!”又评论其学术云:“国朝醇儒推汤、陆,先生取与之严,持守之敬,不亚汤、陆,而深造自得过之。发为文章,形于语默,左右逢源,可与胡敬斋先生并。”贺长龄(1785-1848)字耦耕,号西崖,又号雪霁,晚号耐庵、啮缺叟。湖南善化人。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授编修。历任南昌府知府、山东兖沂曹济道道员、广西及江苏按察使、福建及江苏布政使、贵州巡抚,官至云贵总督。因永昌回民起事,降为河南布政使,乞病归。着《耐庵文集》。《清史稿》列传一六七有传。道光年间,与曾国藩有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