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魏源评传
12278700000034

第34章 七画

李杭 字孟龙,号梅生。湖南湘阴人。两江总督李星沅之子。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着《芋香馆遗集》。远在新疆的林则徐,作《梅生公子联捷南官,选入词馆,三叠前韵为贺》,注云:“是科楚产,仆识四人,君齿最少,陈小舫在壮龄,魏默深、王子寿两君则三十年来名宿也。”

李萼 顺天宝坻人。李藻之弟。道光五年(1825)举人。六年(1826)成进士。八年(1828),与魏源同官内阁中书,是当年由进士官内阁中书的唯一一人。

李毅 号松溪。山西阳城人。以秀才客京师时,得侍郎陈希曾、周采英、御史吴云等赏识。李毅在京师,大约在嘉庆二十年至二十四年(1815-1819),诗文名噪一时。作《柬魏汉士》诗,自注云:“此即魏默深也。松溪与默深同在周石芳幕。石芳语人云:‘吾门有二生,邵阳魏源力学而狷,阳城李毅工诗而狂。’”但科举考试不售,落魄归家,藏无担米,日以诗酒为乐,竟以酒死,年仅三十二。延君寿辑其《松溪诗稿》刻印。陈沅有《忆李毅》一首,生动地刻画了他的性格:“李生不羁才,饥走万里外。一身大布衣,昂首天地隘。千金去弗顾,送酒乃下拜。悲歌浩无方,举世称曰怪。长安风雪中,谁与偿酒债!”

李藻 顺天宝坻人。李萼之兄。道光九年(1829),由举人入官内阁中书。是时,魏源仍在内阁。十六年(1836)成进士。历官知县、吏部郎中。

李兆洛(1769-1841)字申耆,号绅琦。江苏武进人。嘉庆十年(1805)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安徽凤台县县令,在任达七年,以父丧去职。主讲江阴暨阳书院几二十年。少从卢文弨受业于龙文书院。究心于训诂考据,论学不分汉宋,惟以心得为主,归于实用。魏源称他为“通儒”。校订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辑《皇朝文典》、《大清一统舆地全图》、《地理韵编》、《骈体文钞》等,着《养一斋文集》。《清史稿》有传。魏源于道光四年(1824)“春间两晤申溪先生于江阴,荷蒙谆谆诲诱,兼为拙着《诗古微》作叙”。魏源作《武进李申耆先生传》。

李孚忠 江西新建人。道光八年(1828),与魏源均由举人入官内阁中书。

李廷锡 字康侯,号碧山。湖北安陆人。道光二年(1822)进士。官至陕西督粮道、署布政使。以治狱忤上官意,被劾,归。着《碧山剩稿》。道光七年(1827)三月,与李景峄、陈銮、魏源等在苏州穹窿山上的上真观为贺长龄调山东布政使饯行。

李克钿(1783-1821)字冠湖,号希廉,湖南桂东人。嘉庆十八年(1831)与魏源同被录为拔贡生。嘉庆二十二年(1817)应县令曾钰之聘,编修《桂东县志》。年三十八卒。魏源为作《墓志铭》,谓“交处十年,未尝忿颜。觏侮不知,遇谖不忆,侮愧谖服,不大声色”。友人何庆元收集整理其着述,成《震省堂遗文》。魏源集中有《送李希莲、陈云心、何积之归郴州》古风一首。

李宗传 字孝曾。安徽桐城人。嘉庆三年(1798)举人。官浙江上虞等县知县,升浙江督粮道。道光六年(1826)任湖南永州知州。官至湖北布政使,年逾328七十,以病归。着《寄鸿堂文集》。《清史稿》有传。道光六年(1826),魏源参加了李宗传在京郊尺五庄举行的宴会。参加此次宴会的,还有姚莹、张祥河、吴嵩梁、龚自珍、姚元之、胡方朔、邓显鹤、管同、马沅、端木国瑚、周仪等。

李宗瀚(1768-1831)字北溟,号春湖,又号公博。江西临川人。乾隆五十八年(1793)进士。嘉庆九年(1804)由侍读学士改任湖南学政,对正在县学的魏源颇器重。(《邵阳魏府君事略》:“李春湖侍郎宗瀚提学湖南时,府君受知最深。”)后历任太仆寺卿、宗人府府丞、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道光八年(1828),授工部左侍郎。道光十一年(1831),在扶病奔父丧时,死于衢州舟中。着有《静娱室偶存》二卷。好金石文字,所藏拓片甚多,其书楼即名“拓园”。《清史稿》有传。魏源集中有《送李春湖师归广西》诗二首,中有“不老朱颜因孺慕,即论素性亦吾师”,“犹有李膺门下士,他年京洛望旌旗”之句。魏源未第时,约于嘉庆十九年曾设馆于李家。

李星沅(1797-1851)字子湘,号石梧。湖南湘阴人。道光十二年(1831)进士。历官汉中知府、陕西按察使、江苏按察使、陕西巡抚、江苏巡抚、云贵总督、两江总督。太平军起,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办军务。咸丰元年(1851)卒于武寅。着《芋香园诗文集》。《清史稿》有传。在江苏任上时,收到魏源于道光十五年(1835)所作329的《钱漕更弊议》及于道光十九年(1839)所作的《筹鹾篇》。

李象鹍 字云皋,号双圃。湖南长沙人。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历官宣化知府、河南粮盐道、江西按察使、江西布政使,深得陶澍器重。调贵州布政使。着《棣怀堂随笔》。

李章煜(?—1850)字方赤,一字箬汀。山东诸城人。嘉庆二十五年(1820)进士。历官江苏扬州府知府、福建惠潮嘉道、浙江按察使、广东布政使、江苏布政使。道光十年(1830)四月,在京都花之寺,与徐宝善、魏源等参加诗会。道光三十年(1850)因病去职。

李景峄(1770-1828)字葛峰。山东邹平人。乾隆五十九年(1794)举人。先后任溧阳县、元和县、长州县知县,升川沙厅同知,署松江知府。道光六年(1826),参与漕粮海运,陶澍为他请功。七年疏浚吴江。八年十二月卒于任。魏源为他代撰《道光丙戌海运记》。道光七年(1827),邀请陈銮、魏源等在苏州穹窿山上的上真观为贺长龄调山东布政使饯行。

李联珂 江西人。道光八年(1828),与魏源均由举人入官内阁中书。其他情况不详。

李锡龄 字孟熙。陕西三原人。嘉庆二十一年(1816)举人。道光八年(1828),与魏源同官内阁中书,充方略馆分校。编辑《惜阴轩丛书》二百七十余种。330着《宜兰室文集》、《紫榴吟舫诗钞》、《佩实书庐笔记》、《关中石刻新编》等。

杨芳 字诚村。贵州松桃人。应科举试不售,遂入行伍,累迁至直隶、湖南、固厚提督。以平新疆叛逆张格尔功,封三等果勇侯,道光九年(1829)晋二等侯。魏源、龚自珍均很敬重他。道光二年(1822),魏源至古北口驻地,课其子杨承注。鸦片战争中,杨芳为参赞,战不利,解职养病。魏源有《宫傅杨果勇侯西征凯旋寿诗集杜》六首此六首诗为何绍基代作,题为《集杜诗十二章,贺果勇侯西征凯旋六旬寿》,自注:“代魏默深。”魏源集中的六首,取何诗之四、六、八、十、十一、十二。《清史稿》列传一百五十五有传。

杨尚文 字墨林。山西灵石人。居京都,好与名士游。张穆曾馆其家。刊《连簃轩丛书》。道光二十四年(1844),与其弟尚志(字子言)、何绍基、魏源等同祀顾炎武于京都慈仁寺。

杨季鸾 字紫卿。湖南宁远人。监生。举孝廉方正。以军功授翰林院待诏。咸丰元年(1851)举人。长于诗,为陶澍、裕泰等所敬重。晚年主讲永州濂溪书院。知府黄文琛为他建清课草堂于书院侧,并时相过从。着《春星阁诗钞》。杨季鸾于道光九年(1829)游浙江时,魏源赋诗五古送行。杨季鸾亦次韵奉答,诗云:“束发已授书,励志非不早。惊忧百无成,未331壮心已槁。犹随弃繻生,西逐长安道。惜无《蜀道篇》,惊喜倾贺老。徒乘弱水舟,不见仙人岛。金光何时拾,愁多讵能扫?旋游吴越去,子兮中似捣。千岩自此寻,万壑从今讨。相期阮与刘,共入天台好。”此诗可视为杨季鸾的自我写照。李伯荣《魏源师友记》云:“默深有《潼关行示杨广文》二首,广文不知即紫卿否。”

杨懋建 字掌生。广东嘉庆人。道光十二年(1832)春,与龚自珍、魏源、宋翔凤等人在北京三官庙中的花之寺集会,赏花赋诗。着《寐华琐簿》、《京尘杂录》等。

杨彝珍 字季涵,号性农。湖南武陵人。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官兵部主事。与巴陵(今岳阳)吴树敏友好,均以文辞名。着《移芝室集》。《清史稿·文苑传》吴树敏传附载其生平事迹。道光二十四年(1844),何绍基设宴集会时,与魏源、林昌彝等同在座。

严正基(1785-1863)原名芝,字厚吾,亦字仲甫,号仙舫(《清史稿》误作山舫)。湖南溆浦人。陕西按察使严如熤(1759-1826)之子。嘉庆十八年(1813)湖南乡试,中副榜。历官武安和孟县知县、郑州知州、常州知府。道光三十年(1850),署淮阳兵备道,随赛尚阿至广西,佐军务。咸丰三年(1853),因镇压太平军功,署湖北布政使,旋调广东布政使。五年(1855),调通政使司通政使。着《仙舫诗文存》。魏源曾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有信致严正基。咸丰五年(1855)将《与曲阜孔绣山孝廉书》“改为折稿,寄京师,托通政使严仙舫转奏。其曾蒙施行与否,皆未可知”。《清史稿》列传一百四十八严如熤传附严正基传。

魏源还代汤金钊为严如熤作《陕西按察使赠布政使严公神道碑铭》。

严安儒 湖南邵阳人。魏源的妻室严氏的祖父。乾隆二十四年(1759)举人。江西万安县县令,调乐安县,迁江南同知,官至扬州通判。

严翊羲 湖南邵阳人。魏源的岳父。太学生。官至候选布政使司经历。

苏廷魁(1800-1878)字德辅,号庚堂。广东高要人。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鸦片战争爆发,多次上疏,请修虎门炮台及燕塘墟、大沙河、龟冈诸要隘。二十二年(1842),《南京条约》签订后,上疏请罢黜穆彰阿,并下罪己诏。二十三年(1843),又上疏言时事,道光帝称赞他切直。与陈庆镛、朱琦齐名,号三谏臣。二十四年,何绍基集资在京都慈仁寺建顾炎武祠,苏廷魁、魏源等参加公祭。丁忧回籍,办团练,镇压广东红巾军。咸丰八年(1858),英法联军入侵广州时,与侍郎罗惇衍等倡设团防局。咸丰时,参劾赛尚阿任用私亲,擢升太快。同治初,复出,官东河道总督。九年(1870)告归。着《守柔斋诗钞》、《行河诗草》等。《清史稿》有传。

苏孟旸 字震伯。江西鄱阳人。道光八年(1828),与魏源均由举人入官内阁中书。九年(1829)成进士,授庶吉士,散馆改吏部主事。工诗,与弟苏仲鸿齐名。

劳崇光(1802-1867)字辛阶。湖南善化人。魏源的二伯父魏辅邦的女婿。道光十二年(1832)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任平阳知府、太原知府、冀宁道道员及山西、广西、湖北、广西等省按察使。官广西时,与提督向荣先后镇压湖南新宁李沅发起义和修仁等地的天地会起义。咸丰元年(1851)署广西巡抚,组织团练,筹集粮饷,协助赛尚阿镇压太平军起义。咸丰七年(1853),与蒋益澧镇压两广地区天地会起义。调任广东巡抚,署两广总督。同治二年(1863),授云贵总督。督率冯世兴、岑毓英等镇压云南回民起义。死于任。着《常惺惺诗文集》、《易图详说》、《奉使越南日记》、《读书日记》、《居官自省日记》等。《魏氏二修族谱》中载其所撰《坦斋公传》,自称“崇光与默深交最厚”。《清史稿》列传一百八十有传。

吴梓 江苏吴县人。附贡生。咸丰元年(1851),魏源任高邮州知州时,吴梓任训导。

吴兰修 字石华。广东嘉应人。嘉庆十四年(1809)举人。

阮元为两广总督时,在越秀山麓建学海堂,以吴兰修为其长。家中藏书极富,达三万馀卷。曾榜其门曰“经学博士”,又自刻印章曰“岭表词人”。卒年五十馀。辑《南汉记》。着《南汉金石志》,《端溪砚史》、《荔枝吟草》、《桐华阁词》等。为林则徐所创建的宣南诗社社友。集中有赠魏源的诗数首。

吴熙载 初名廷飏,字让之。江苏仪征人。从包世臣学书法,恪守师传,篆分功力尤深。又善画。咸丰中卒。入《清史稿·艺术传》。

吴清皋 字鸣九,号小谷。浙江钱塘人。吴清鹏之兄。道光八年(1828)与魏源同仕内阁中书。作《夏日寓园杂兴》十首,其一云:“龚魏吾畏事,彭梁最契深。所居连巷陌,不出懒冠中。落月疑牵幌,空雷想过轮。应也候凉爽,细得往来频。”诗中“龚”指龚自珍,“魏”指魏源,“彭”指彭蕴章(字咏莪,江苏长洲人),“梁”指梁逢辰(字吉甫,福建长乐人)。后官江西南昌知府。道光二十七年(1847)署吉南赣宁兵备道,二十八年兼署盐法道。着《壶庵诗集》。

吴清鹏 字程九,号西谷,晚号笏庵。浙江钱塘人。吴清皋之弟。嘉庆二十二年(1817)进士。官御史、顺天府府丞。着《笏庵诗草》。集中有《简魏默深孝廉》诗:“且停众说听吾说,一笑应为众解颐。履武不疑生子事,重华偏信娶妻诗。平生懒作千家注,公等宜须十日思。若问凯风何不怨,试看云汉岂无遗。”题下有注云:“时默深取汉魏以来诗,作《诗微》一卷,乞余校定。”按,诗中所说《诗微》,指《诗比兴笺》。吴集中又有《雨后访张渊335甫履孝廉,兼怀魏默深、龚定庵》诗,中云:“京国游上才,奇士得龚魏。渊甫参其间,益见所养粹……魏子独奈何,尚跨玉关骑。书生走戎幕,万里空憔悴……”

吴振勃,字兴孟,一字容如,号筠斋,晚号丰南居士。江苏海州人。着《经学考源》、《春秋分类纪事》、《音学考源》、《筠斋文稿》、《筠斋诗录》等。魏源兼署海州分司运判时,与之相识,后为作《振勃墓志铭》。[按:此据李伯荣《魏源师友记》,《振勃墓志铭》今不见。]长子吴世裕,亦与魏源有交往。魏源曾介绍世裕去海州分司童濂署中读书。

吴葆晋 字红生。河南固始人。举人。道光八年(1828),与魏源同官内阁中书。九年(1829)成进士。道光二十五年(1845),任扬州府知府。是年,魏源成进士,秋,署扬州府东台县知县,为吴葆晋下属。吴葆晋后迁两淮盐运使,官至淮海河务兵备道。

吴嘉淦 字澄之。江苏吴县人。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与曾国藩同年。历官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户部员外郎。后主讲平江书院。诗学宋人,颇有名。

着《珠尘集》、《秋绿词》、《仪宋堂诗文集》、《乘槎小草》等。卒年七十六。道光十四年(1834)七月,与谢元淮、曹懋坚、魏源等同游江苏云台山。[按:李伯荣《魏源师友记》作“吴家淦,字清如”,待考。]

吴嵩梁 字兰雪。江西东乡人。举人。蒋心馀弟子。任内阁中书,与魏源、龚自珍、宗稷辰、端木国瑚等同为道光朝“薇垣五名士”之一。知黔西州。以诗名。朝鲜吏曹判书金勇敬称他为“诗佛”。日本商人亦以重金购其诗扇。着《香苏山馆集》。《清史稿·文苑传》蒋士铨传附载其事迹。与魏源同为宣南诗社社友。

何士祁 字仲京,号竹芗。浙江山阴人。道光二年(1822)进士。由江苏元和县知县,升江苏川沙厅抚民同知,道光十二年(1832)、十五年(1835)、二十八年(1848)、咸丰元年(1851),凡四任。工书。家中藏书甚丰。道光七年(1827),与魏源等在苏州为贺长龄由江宁布政使调山东布政使饯行。魏源集中有《复何竹芗同年论会计书》。附:李伯荣《魏源师友记》谓何士祁为“嘉庆壬戌进士”,壬戌为道光七年,此不知何所据。李伯荣又云:魏源诗中,“惟所谓同年,不知同何科年耳”。[按:当指道光二年,魏源与何士祁同举顺天乡试。]何上咸字少诚。湖南邵阳人。魏源青年时同学。邵阳府试时,年十四,与魏源、石昌化均在前五名。时号“三神童”。’

何庆元(1795-1850)字积之,号潄石。湖南桂阳(今汝城)人。与魏源、李克钿、陈起诗等同于嘉庆十八年(1813)拔贡太学。道光十一年(1831),中湖南乡试举人第二名。十五年(1835)成进士,337授翰林院庶吉士。不久,请假归,遂不再出仕。掌教朝阳书院。着《知新阁散体文钞》。魏源集中有《送何积之归桂阳》诗二首,中有“愿子为松贞,不愿为松高。松高生暮寒,虽荣亦萧萧”之句。

何绍基(1799-1874)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人。何凌汉之长子。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散馆授编修。历官武英殿主校、国史馆提调。咸丰二年(1852),任四川学政。咸丰四年(1854),以言事降调,遂弃官。后主讲山东泺源书院、长沙城南书院达十一年。同治九年五月,应曾国藩、丁日昌之邀,在江苏扬州书局校刊大字本《十三经注疏》,同时应浙江巡抚杨昌浚之聘,主讲孝廉堂。卒于苏州。着有《东洲草堂诗集》三十卷、《诗馀》一卷,及《东洲草堂文钞》十卷。善书法,草书尤名重当世。《清史稿》入《文苑传》。道光二十三年(1843),避乱东下,一度寓居扬州挈园,作《扬州魏默深留饮絜园》诗。又有《柬魏默深》诗云:“蕙抱兰怀只自怜,美人遥在碧云边。东风不救红颜老,恐误青春又一年。”又于抄本《古微堂诗集》上批云:“丁巳十一月廿三日早,由邵伯入六闸舟中阅华。东望兴化,想到去年与默兄时时相见,岂料今年遽作古人,怆甚!怆甚!蝯叟记。”为魏源编订诗集,云:“懒阅遗山乐府词,试斟老友默深诗。”

何绍祺,字子敬。湖南道州人。何凌汉第三子,何绍基之弟。道光十四年(1834)举人。历任云南广通知县、浙江台州知府、署粮道督运。善书法。任浙江观察使时,魏源正寓居杭州僧舍,过从甚密。魏耆《邵阳魏府君事略》云:咸丰七年三月朔,魏源对金安清说:“君且休,吾将逝矣。幸致何子敬,勉进德,不及诀矣。”太平军占杭州,其子、媳均被杀伤,遂辞官回籍。

何秋涛(1824-1862)字愿船,号镜芝。福建光泽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进士。官至刑部主事。喜研边境及域外地理,以此着名。着《朔方备乘》,咸丰帝为此书赐名,召见,擢员外郎。又着《蒙古游牧记补注》、《玉会篇笺释》、《校正元太祖亲征录》、《延昌地形志》、《篆隶源流》、《一灯精舍文稿》等。为魏源挚友,对魏着《圣武记·国朝俄罗斯盟聘记》、《海国图志》、《元代西北疆域考》,多所考订。曾国藩赞为“当世积学之士”。

何凌汉(1772-1840)字云门,又字仙槎。湖南道州人。幼时家境贫寒。十六岁府试第一。嘉庆十年(1805)进士。授编修,充广东等省考官,升祭酒、山东学政,历任顺天府尹、左副都御史、左都御史,晋工部、户部、吏部侍郎,官至户部、工部尚书。长于诗文、书法,所书碑版,传为珍339品。着有《云膄山房集》。曾国藩为其妻作《何母廖夫人八十生日寿序》。子绍基(另有传)、绍业(字子毅,1799-1839)、绍祺(另有传)、绍京(字子愚)等四人均善书法,合称“何氏四杰”。《清史稿》列传一百六十二有传。

邹汉勋(1806-1854)字淑,一字绩父。湖南新化罗洪村(今属隆回)人。咸丰元年(1851)举人。三年(1853)随江忠源赴援南昌,解太平军之围,授知县。又随安徽巡抚江忠源防守庐州,迁直隶州同知。咸丰三年(1854)十二月战死于庐州,年四十九。道光五年(1825),撰《六国春秋》,时年二十。道光二十五年(1845),助邓显鹤修《宝庆府志》。咸丰元年(1851),在江苏高邮州助魏源撰《尧典释天》,并绘天象诸图。曾助邓显鹤整理《蔡道宪遗集》、《王夫之遗书》。着《音韵表》、《说文偕声簿》、《五均论》、《贵州沿革表》、《读书偶拾》等二十多种。其后人编为《邹淑子遗书》七种。魏源于《书古微例言下》记述了与邹汉勋共同研究天文的经过。邹代过为魏源作《元史新编跋》,中云:“咸丰初,代过先从祖叔绩先生礼闱报罢,南还过高邮,默深先生出辽史稿于州署,与之参订。适粤寇警至,遽以稿相属而别。”

宋大荣 浙江仁和人。举人。嘉庆十四年(1809)三月,任邵阳县知县。十五年和十六年,魏源在县学读书时,宋大荣得魏源及石昌化的文章,极为所赏,誉为“双璧”。十九年(1814)四月,因病告退。

宋翔凤(1779-1860)字于庭,又字虞廷。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嘉庆五年(1800)举人。历官泰州学正、湖南新宁(今资兴)知县、耒阳知县。从舅父庄述祖学,治今文经学,为常州学派的重要人物之一。后又从段玉裁学,长于名物训诂,兼治东河许、郑之学。着《大学古义说》、《论语说义》、《孟子赵注补正》、《小尔雅训纂》、《周易考异》、《五经通义》、《过庭录》、《朴学斋文录》等。《清史稿·儒林传》刘逢禄传附其生平事迹。道光十二年(1832)春,与魏源等十四位在京应试名士,宴聚于北京三官庙花之寺。

汪士铎(1802-1889)原名鳌,字梅村,又字振庵,号悔翁。江苏江宁人。家贫,为饼铺学徒,苦学成才。道光二十年(1840)中举。咸丰三年(1853),拒绝太平天国所授职务,成《乙丙日记》,记述太平天国治下的金陵见闻。道光二十二年(1842),为魏源搜集《海国图志》资料(见邓之诚所作《乙丙日记序》)。咸丰九年(1859)九月,入胡林翼幕,管粮台。与胡林翼等共纂《读史兵略》。对曾国藩、胡林翼用兵方略,时有建议,多被采纳。着《南北史补志》、《水经注图》、《胡文忠公抚鄂记》及诗文《汪梅村先生集》等。晚年穷居金陵陋巷。

汪正鋆 字均之。安徽桐城人。其父为历任兵部尚书、湖广总督、闽浙总督的汪志伊(1743-1818)。弟汪正荣,字奂之,均魏源之友。正鋆且为魏源亲家,其女汪某(1824-1881)嫁魏耆为妻。

汪全泰 字竹梅,一字大竹。江苏仪征人。嘉庆九年(1804),与弟汪全德同中顺天乡试举人。历任内阁中书、刑部员外郎,出任浙江台州府知府、司东河总局工,加道员衔,因劳成疾。道光十年(1830)四月,在京都花之寺与徐宝善、黄爵滋、魏源等举行诗会。着有诗集十六卷、词四卷、骈文一卷。

汪全德 字竹素,又字小竹。江苏仪征人。嘉庆九年(1804),与兄汪全泰同榜举人,又联捷成进士。官工部主事、江西吉南赣宁道道员。道光九年(1829)署江西布政使。终年四十七。着竹如意斋《诗选》、《诗馀》、《骈文》、《条议》等。

汪承佑 江苏华亭人。举人。道光八年(1828),与魏源等同官内阁中书。

初荣熙 顺平宛平人。道光九年(1829),由举人入官内阁中书,是时,魏源仍在内阁。

张履 原名生洲,字渊甫。江苏震泽人。嘉庆二十一年(1816)举人。官江苏句容训导。为张海珊门人。精于三礼。着《积石山房集》。诗多咏道咸间事,忧愤苍凉。《清史稿·文苑传》张士元传附其生平简介。魏源《张铁甫墓志铭》写道:张海珊“死之旬日,江南乡试榜发,举第一。于是弟子张生洲奉遗书及状谒于萧山汤侍郎,又明年,求铭于342侍郎之门人魏源”。

张穆(1805-1849)初名瀛暹,字石洲,一字诵凤,号蓬仙,晚号靖阳亭长。山西平定人。与苗夔、何绍基同为道光十一年(1831)优贡生。京试时误犯场规,负气不少屈,被斥,遂绝意举子业,一心着述。着《蒙古游牧记》、《延昌地行志》、《顾炎武阎若璩合谱》、《斋诗文集》等。道光二十年(1841),画《元经世大典》西北地图,送给魏源,被辑入《海国图志》。年四十五卒于京都。入《清史稿·文苑传》。道光二十八年(1848)作《烟雨归耕图》,曾国藩为作七古题其图,并在日记中赞张穆“信为当世积学之士”。

张之纲 江西介休人。道光三年(1823)举人。八年(1828),与魏源等同官内阁中书。后官至协办侍读。

张文虎(1808-1885)字孟彪,又字啸山。江苏南汇人。

贡生。长于校勘之学,又通小学、算学,为阮元所器识。着《覆瓿集》。道光二十年(1840),与魏源会晤于杭州,有《杂诗纪事》,诗云:“问渡西兴旧约悭,千岩万壑梦回环。神飞说剑谈经口,一晌清游述吼山。”自注:“邵阳魏源自浙东来,盛述犬亭之游。魏君湛深经术,兼善谈兵,有《城守篇》、《防苗》诸作。”同治二年(1863)五月,在安庆入曾国藩幕,校雠于安庆书局及金陵书局。

张际亮 字亨甫。后易名亨辅。福建建宁人。少孤。科举考试屡不售,遂遍游山川。道光二十三年(1843),当挚友姚莹以守台湾不力事被诬下狱,乃入都急难。及事白,而际亮亦病卒。着《思伯子堂诗集》,沉雄悲壮。《清史稿·文苑传》汤鹏传后附载其事迹。

张应昌 字仲甫。浙江归安人。嘉庆十五年(1810)举人。官内阁中书。辑《国朝诗铎》、《正气集》、《春秋属辞辨例编》。同治九年(1870),参加鹿鸣宴。卒年八十五。其《国朝诗铎》中录有魏源的《国史列传》十六章,今岳麓书社版《魏源全集》中未收。

张成孙 字彦惟。江苏武进人。张惠言之子。从庄述祖游,得其大要,乃为其父续成《说文谐声谱》五十卷,阮元称其超卓精细。又为同里董佑诚校刊遗书。着《端虚勉一居文集》。《清史稿·儒林传》张惠言传附其事迹。嘉庆二十四年(1819)七月初五日,在京与魏源等参与祭祀郑玄的活动。

张修育 字菊潭。直隶南皮人。道光二年(1822)举人。道光八年(1828),与魏源等同官内阁中书。道光九年(1829)进士。历官监察御史,户部、吏部、工部给事中,光禄寺卿。

张曾霭 山东胶州人。嘉庆十四年(1809)进士。道光元年(1821)魏源中顺天乡试副贡生时,任刑部郎中的张曾霭为房师。第二年,由刑部主事出任湖南常德府知府。魏源作《俚言》诗二首送行,跋云:“源辛巳[道光元年]秋试,以副车出师门下。越壬午[道光二年],师出守常德,源举京兆,不获随侍,敬成俚言二章,纪师恩,述积恋也。敬请囗囗。受业魏源谨稿。”

张炳英 绰号张虎头。河南祥符人。是一位流落江湖的拳术师和剑客。魏源有《赠张虎头》七绝二首。

张祥河(?—1862)字诗舲。江苏娄县人。嘉庆二十五年(1820)进士。官至陕西巡抚、工部尚书。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兴,奏请与楚地毗连的陕西兴安等地办团练,行保甲,择要地防堵。《清史稿》有传。

张海珊 字越来,号铁甫。江苏震泽人。道光元年(1821)乡试解首。死后旬日,榜始发。其论学,以宋理学为归,又悉心研讨农田水利、漕粮利弊等。着《小安乐窝集》、《丧礼问答》、《火攻秘录》。魏源为作《张铁甫墓志铭》。《清史稿·文苑传》张士元传附载其事迹。

张维屏 字子树。广东番禺人。少有诗名,年三十,已卓然成家。嘉庆九年(1804)举人。道光二年(1822)进士。署湖北黄梅县知县时,江水猛涨,堤溃,乘小舟勘灾,被急流冲走,幸得树而免于溺水,民歌云:“官要救民神救官。”调广济知县。后改官袁州同知、南康府知府。官知府不及一年,请345假归,时年五十七,遂不复出。卒年八十。辑《国朝诗人徵略》,着《松心诗文集》。入《清史稿·文苑传》。魏源有《寄番禺张南山太守》五言古诗。

张曜孙(1807-1863)字仲远,又字升甫,晚号复生。江苏武进人。张琦(字翰凤)之子,张惠言(字皋文)之侄。道光二十五年(1845),任湖北武县县令。官至湖北督粮道。卒于上海。魏源为其《比屋联吟图》题诗,又曹懋坚亦有《题张仲远比屋联吟图》,二诗均作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

陆献 字彦若,号伊楣。江苏丹徒人。道光元年(1821)顺天乡试举人。道光七年(1827),随那彦成赴新疆办理善后事宜,保举知县,授山东蓬莱县令,调莱阳县、繁曹县。道光十三年(1833),以黄河堤工抢险有功,保升知州。鸦片战争中,随同浙江清军收复上海。年五十八卒。着《尊朴斋诗草》、《山左蚕桑考》等。魏源有《古诗答陆彦若》三首,又有《都门感秋三首寄陆彦若于奉天》,今岳麓书社版《魏源全集》中不见。李伯荣《魏源师友记》中录二首云:“君昔并城我蓟城,今春易地客幽并。可怜频岁还为客,何异浮萍寄此生。”“诗到豳歧销慷慨,游穷燕赵转和平。前程渺渺无寄处,同是高堂梦里情。”自注:“时陆君客松湘浦相国所。”

陆嵩 字希孙,号方山。江苏元和人。好诗。着《意苕山346馆诗稿》,集中有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所作《书魏默深源中翰〈海国图志〉后即赠》。又有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所作《魏默深刺史过访有赠》,诗云:“魏公本是老经师,往日声名海内知。学道从容忘作客,着书慷慨识忧时。螭蚴日暖抖毫易,燕处香凝退食迟。一别十年惊草草,燕处楚雨总堪思。”是年,二人在江苏镇江会晤。

陆心源 字刚父,号存斋,晚号潜园老人。浙江归安人。咸丰九年(1859)举人,援例捐知府,分发广东。经总督刘长佑奏请,升广东南韶兵备道。后赴福建总办厘税,及通商、善后诸局,署粮盐道。着《潜园总集》。作《魏刺史文集序》云:“余年十五六,即闻当代贤豪魁杰之士,首推邵阳魏默深先生。后得先生所着《诗古微》、《圣武记》、《海国图志》读之,益信先生之学实事求是,可以传,可以行,余益心仪其为人。既,相见于武林旅舍,时先生方患病,委顿甚,而四方之志未衰。余出所作《藏言》就正,先生击节叹赏,比之贾谊、崔寔,以后起相期许。因出所着文集,命余序之。”

陆建瀛(1792-1853)字立夫。湖北沔阳人。道光二年(1822)进士。历官直隶天津道、布政使、云南巡抚。道光二十六年(1846)调任江苏巡抚。魏源入其幕,作《上江苏巡抚陆公论海漕书》。道光二十九年(1849)三月,升任两江总督。咸丰二年(1852),魏源在署海州分司运判任内,又作《上陆制军请运北盐协南课状》。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下金陵时死。《清史稿》有传。

陈仅 字馀山,又字渔珊。浙江鄞县人。道光年间,曾任陕西紫阳县县令、安康县县令。着《继雅堂诗集》,集中有《赠魏默深源》、《入京后自冬历春,闭门屏迹,会旧时良友,或存或亡,晨星落落,无一在都中者。五十之年,忽焉将至,后会殆不可知。聊赋七言,以当独哭,因寄伯恬、栗仲、默深、修存、彦若、壶舟、支山》等诗。

陈沆(?—1826)原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湖北蕲水人。嘉庆十八年(1813)中举。嘉庆二十四年(1819)成进士,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转任四川道御史。着《近思录补注》、《简易斋诗存》、《诗比兴笺》,后二书,魏源都为之作序跋。与董桂敷、姚学塽、陈奂、魏源等友谊甚深。与魏源相交,尤“有所作必互相质难,期达于精而后已”(陈曾则《先殿撰公诗钞后序》)。嘉庆十九年(1814)作《将出都,始识魏默深,长歌别之》,中云:“十年客南国,不闻魏君名。一朝长安道,倾盖如平生。昨日相逢今日别,执手苍茫不能说。我初见君黄花秋,是何年少意气遒。长揖众中与我语,乾坤朗朗吞复吐。当时听之间然疑,君出累我三日思。尤工古风近罕偶,立心耻落风骚后……”又作《古风一首赠魏默深,即题〈北道集〉后》,称赞魏源的诗“怀抱生古春”。《魏源全集》中有《长沙别陈太初》、《送陈太初出都二首》。

陈奂(1786-1863)字硕甫,号师竹,晚号南园老人。江苏长洲人。咸丰元年(1851)已六十五岁,始以“考廉方正”中举。初从吴县人江沅治古学,后师事金坛人段玉裁,又尝从高邮人王念孙父子质疑问难。专攻《诗》毛传,着《毛氏传疏》、《毛诗说》、《毛诗音》、《义类》、《郑氏笺考微》、《诗语助义》、《公羊逸礼考微》、《师友渊源记》及《三百堂文集》等。晚年居家授徒。入《清史稿·儒林传》。魏源居金陵时,与陈奂往来颇密,惟二人治《诗》的路径与观点迥然大异。魏源有《武林纪游十首呈钱伊庵居士》,其中一首咏陈奂,诗下自注云:“长洲陈硕甫隐西溪,治《毛诗》。”

陈銮 字芝楣,号南雅。湖北江夏人。嘉庆二十五年(1820)进士。道光五年(1825)出为江苏松江府知府,历任苏松太道、广东盐运使、浙江按察使、江苏布政使、江西巡抚、江苏巡抚、署两江总督兼江南河道总督。道光六年(1826)任松江府知府时,因参与漕粮海运有功,陶澍为他请奖。道光十五年(1810)署江苏巡抚时,于盐鹾、粮漕349等事,多所建议。对严禁鸦片烟一事,认为“制治之法,节流必先清源;用刑之道,由轻而后及重”;凡自外洋贩运烟土者,“坐谋叛已行律”;内地贩运及开烟馆者,“坐毒药伤人律”;吸烟片者,“予限一年,违者依律论死”。《清史稿》有传。于江苏布政使任内,编《海运全案》,魏源代为作跋。署两江总督时,延魏源入幕,属魏源为自己所藏《个中真意图》作诗三首。

陈潮 字东之。江苏泰兴人。通经,工小篆,又擅《周髀》之学。曾夜登高台,观察星象,至彻夜不寐。在京都卒于徐松家。《清史稿·文苑传》徐松传附载其事迹。

陈澧(1809-1882)字兰甫。广东番禺人。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官河源县训导。任学海堂长数十年。晚年主讲菊坡精舍。着《汉儒通义》、《声律通考》、《切韵考》、《说文声表》、《水经注提纲》、《水经注西南诸水考》、《三统术详说》、《弧三角平视法》、《琴律谱》、《申范》、《摹印述》、《东塾集》等。对魏源所作《海国图志》,“常叹为奇书”。魏源于道光二十八年(1849)访粤时,与陈澧相见,论辩《海国图志》,甚欢,《清史列传》载,陈澧“谓其调客兵不如练土兵,及裁兵并粮,水师将弁用舵工炮手出身诸条为最善。惟《议攻篇》以夷攻夷之说,尚有可议。后源至粤,闻其说大悦,固定交焉。其虚心受善如此”。同治六年(1867)三月,陈澧为魏源作《禹员说序》。

陈用光 字硕士。嘉庆六年(1801)进士。授编修,累官至礼部侍郎。着《太乙舟文集》等。入《清史稿·文苑二》姚鼐传附传。

陈世镕 字大冶,又字雪炉。安徽怀宁人。道光十年(1830)进士。甘肃古浪县知县。入安徽巡抚旋升两江总督陶澍幕。道光十四、十五年在陶澍幕府时,与魏源同游茅山、宝华山。着《求志居集》。集中有《偕默深同年源游茅山》、《偕默深游宝华山,同宿僧舍》、《秦淮旅舍喜晤魏默深同年》等诗。前一首末有:“君身具仙骨,试叩洞门深”之句。咸丰初,太平军攻入安徽时,携眷逃至陕、甘数年。咸丰十一年(1861),至湖南常德,主讲于朗江书院。魏源逝世后,作《吊魏默深》文,中云:“嗟子之名,世震若雷。高视百代,尚友子姬。”

陈廷恩 字登之。江西新城人。其父为陈玉方,字希祖,与齐彦槐友。齐彦槐《梅麓诗钞·改官集》云:“陈子登之廷恩,玉方师之子也。年甫十二,以诗赠行,有心清不厌贫‘之句。感其意,次韵答之云:’老大何堪说,蹉跎负好春。怜君方婉娈,勖我以清贫。誉擅黄童早,诗摹白傅真。峥嵘家学在,簪笔待枫宸。”道光十年(1830)四月,与徐宝善、魏源等参与在京都花之寺举行的诗会。道光二十三年(1843),官至两淮盐运使。

陈廷经 字执夫,号小舫。湖北蕲水人。陈沆之长子。魏源于嘉庆年间在北京时,一度在陈沆家设馆授徒,其学生之一为陈廷经。廷经为道光二十四年(1844)进士,授编修,升御史,有“铁面陈御史”之称。迁掌印给事中,官至内阁侍读学士。年七十四始致仕。着《梦迦叶山房诗赋》。咸丰四年(1854),与魏源会晤于苏州,整理《诗比兴笺》,署陈沆之名刻印;魏源撰《诗比兴笺序》。

陈庆镛(1794-1858)字乾翔,一字颂南。广东高要人。道光二年(1822)举人,十二年(1832)进士。历官户部主事、员外郎、御史。上申明刑赏疏,直声震朝野。精研汉学,又服膺宋学,以为“六经宗许、郑,百行学程、朱,亭林之言,吾辈当以自励”。着《籀经堂稿》、《古籀考》、《榖梁通释》。《清史稿》有传。道光二十四年(1844),与何绍基、魏源等同祭顾炎武于北京顾炎武祠。

陈兆熊 字伯元,号辛伯。江苏崇明人。陈奂之侄。嘉庆进士。授编修。嘉庆二十四年(1819)七月初五日,在京与魏源等参与祭祀郑玄的活动。

陈阶平 字雨峰。安徽泗洲人。道光四年(1824),任湖南镇筸镇总兵。道光四年(1824),魏源住在湖南提督杨芳常德官署中时,陈阶平自江苏崇明调至镇筸镇,二人相晤,畅言章教谕集资十万馀金赈济宝山灾民事。着《职思集》。

陈阿三 失其名,人皆称阿三。江苏太仓水手。认识魏源时他已一百二十岁,魏源为他作《赠太仓水手陈阿三》七绝一首,题注云:“年百二十岁矣。短身绿瞳,自言雍正末年十六岁,即充粮船水手。”

陈岱霖 字庆覃,号云石。湖南善化人。嘉庆二十五年(1820)进士。历官工部主事、兵部郎中、监察御史、兵科给事中。陈《筹苗疆四宜》、《剔漕务三弊》等,甚合时宜。着《云石诗存》。魏源为作《题陈岱霖云石诗存》。陈岱霖亦作《次韵答魏默深》诗云:“惊人每忆纵谈初,拄腹撑肠万卷书。直与乾坤开奥窔,岂徒笺注到虫鱼。草元杨子垂垂老,闭户虞卿寂寂馀。若使承明专着作,文章今日果谁如。”

陈起书 字通甫,号松山。湖南郴州人。陈起诗之弟。贡生。候选训导。太平天国时,办团练。太平军围韶州,进军湖南,起书被捕,绝食而死。着有《撼山草堂遗稿》。魏源手批云:“集中精华,全在五古。律体感时之作,亦媲美杜陵。诗虽不多[引者按:仅百来首],而怀抱之奇,性情之笃,亦可得其大凡矣!”魏源集中有《致陈松山信》,议论古人的诗情诗体。《撼山草堂遗稿》中亦有“默深讲经济,深慕之”之句。

陈起诗 字筠心,或作云心。湖南郴州人。武陵人赵慎畛之婿。徐松为湖南学政时,甚器重起诗,赠诗数百言以资勉励。与同科魏源、李克细、何庆元等友善。后其子陈善圻娶魏源女为妻。道光五年(1825)举人。道光九年(1829)进士。历任礼部主事、员外郎,又官吏部。有志经世致用之学,常与魏源讲求天下利病,举凡天文、舆图、财赋、礼乐、兵法、水利,以及中西算法、佛老家言,均穷究探讨。对徐松《新疆识略》,李兆洛《天文分野图》多所订正。卒年四十七。着《云心遗稿》。魏源集中有《别陈筠心》二首,中有“千秋万岁后,寂寞谁比肩,出岫山苹末,风云本同天”之句。《云心遗稿》中亦有别怀魏源五言诗二首,足见二人交谊之深。其《长沙市楼别魏默深》云:“西风吹木叶,与汝倚阑干。斗酒一为别,湘江终古寒。家山梦中碧,银汉夜深宽。莫遣音书寂,南飞有羽翰。”其《怀魏默深》云:“去年冬及尽,远道有双鱼。孤馆仍风雨,天涯少尺书。一尊残腊酒,半亩故乡庐。只此和妻子,寒宵对绮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