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魏源评传
12278700000001

第1章 成《北道集》初露才华

清嘉庆十九年,即公元1814年,又一个明媚的春天到来后不久,在湖南省宝庆府邵阳县金滩村的魏家塅,早晨的炊烟还没有升起,一个青年士子跟随父亲离开了这个闭塞的山庄,踏上了千里之行的征途。这个青年,就是后来在清中叶赫赫有名的思想家魏源。他生于乾隆五十九年三月十二日(1794年4月23日),此时刚二十一岁。

他的父亲魏邦鲁,在江苏地面上当个巡检,带领乡兵乡民缉捕盗贼。这次,他回家守丧,起复后再去江苏赴任,便带着第一次出远门的儿子北上。同行的,还有湖南省新化县人邓显鹤,也是个青年人,后来成了魏源的好友。魏邦鲁到武汉后,顺江东下了,只有魏源与邓显鹤继续北去,一路迢迢到京城。

先年(嘉庆十八年),魏源就读于岳麓书院。这年,恰逢酉年,巡抚广厚与学政汤金钊主持了十二年一届的拔贡考试。湖南共取八十九人,魏源名列其中,“举明经”,说他经书读得好。按照当时的科举制度,拔贡生要去京城参加会考(即顺天乡试);会考取录后,方可参加朝考;朝考取录后,方可获得一官半职。魏源随父出门,就是准备去京城参加会考的。

魏源原名魏远达,是以辈分为名。约七岁,远达入了私塾,塾师是本地一位屡试不第的老童生,叫刘之纲。据记载,远达很发奋,常一人关在屋子里,“昼夜不释卷”。他母亲怕他伤害了身体,晚间按时熄灯,令他睡觉。远达“伺二老熟寐,潜篝灯被底翻阅”。父母发觉后,“谕以长夜攻苦,非童稚所宜。继至涕泣,始少弛”。大概在嘉庆九年,或十二年,魏远达曾随父至江苏读书。十三年(1808),他已改名为魏源,考入邵阳县学,时年十五。嘉庆十五年(1810),“入县学附生”,“食饩”。在这里,他连续读了两年,才考入长沙岳麓书院。

魏源被录取为拔贡生,表明他已跨上了科举考试的第一个台阶。此时,他志存高远,坦述自己的心境道:“胡为别戚爱,登此万里途?疏者日以亲,亲者日以疏。出谷水赴壑,出石云弥虚;扶疏干去土,学习巢辞雏……足不九州莅,宁免井蛙愚。尼父咨柱下,吴札观周书。”他决心问学求深知,远游广眼界,准备迎接更严酷的科举考试,将来成出谷之水、腾石之云。

他离开穷乡僻壤的农村,一路北上,过洞庭,望岳阳楼,经三江口,上黄鹤楼,渡长江,至朱仙镇,赴黄河,抵冀豫平原,处处皆有诗,写景道古,情意浓浓。过洞庭时,恰遇雨后初霁,湖平水淼,他放歌道:“灏矣东南国,能容此大川。湖吞江作海,地尽水为天!”宽广的天地,在他胸中荡漾,激起了万顷波澜。舟过岳阳楼时,他的这种心情,在诗中得到了更充分的表露。

孤舟入湖中,但见积水浩。

何如身在外,一览江湖小。

今朝云中君,招我何太早!

灏然一气中,倏尔孤帆矫。

顿疑身世间,忽逢时运巧。

谁知苍茫会,得意多成懊。

耳快风涛声,目瞥蓬莱岛。

落日泊荒矶,云升横八表。

回首望君山,已入元气杳。

江海日夜浮,天地东南少。

万事信茫茫,生涯讵草草。

颓然乘化梦,一鸥横浩渺。

虽然他此时也有“万事信茫茫,生涯讵草草”的淡淡的感叹,但这对于一个二十刚出头、涉世未深的青年来说,也不足为怪。就总体方面说,魏源对于这次“捧檄趋上京”是特别兴奋的。京都是他心中的“北极”,是他向往的大海和太阳升起的地方,他歌唱道:“皇都象北极,万辰所拱趋。群材龙凑海,文献日丽衢。海大水变化,日丽云昭苏。”他认识到:“足不九州莅,宁免井蛙愚。”他的情绪在沸腾,诗兴也因此特别浓,一路上除写了上述《过洞庭》、《舟过岳阳楼》外,还写了《早发三江口》、《阻雪舟中侍家大人有作》、《雪霁独登黄鹤楼》、《望楼》、《雪渡河》、《朱仙镇岳鄂王庙作》、《道中杂言》等等。

可是,一过朱仙镇,到达古黄河边的滑县,他的心情陡然大变。他见到黄河因年年决堤,积沙淤塞,陵谷变迁,由衷感慨,于是以现实主义的笔触记述道:

浊河决千里,一淤辄寻尺。

屈指三千年,几决几淤积。

每有浚濠人,十仞逢甍脊。

沙覆中天台,尘掩兔园宅。

当年歌舞馆,下隔黄泉百。

当年龙战垒,下有河声湱。

陵谷复陵谷,太息重太息。

更使他痛心疾首的,还不是黄河的淤塞,而是兵祸。先年,滑县及其邻近的天理教农民,与河北、山东的教民兄弟举行抗清起义,其中一部分起义者在林清的率领下,一度攻入北京,甚至还短暂进驻皇宫,惊惶的清朝廷亟亟从各地调来大军镇压,农民起义失败,更大的饥荒接踵而来。魏源记叙道:“一来河南道,十里惟广漠。更无山可青,惟有水长浊。”“去岁大兵后,大祲今苦饥。黄沙万殍骨,白月千战垒。至今禾麦地,极目森蒿藜。”魏源愤慨地问道:“借问酿寇由,色梗不敢曦……孰称中执法?孰峙钩陈墀?孰扈羽林跸?孰专喉舌司……鼎峙岳牧伯,胡耀欃枪旗……孰分真宰忧,号令丰隆驰?我欲叫阊阖,阊阖苍茫垂。”这位二十一岁的青年,弄不清造成这种悲惨状况的真正原因。他孤独地感到:叫天天不应,只觉“阊阖苍茫垂”。但是,他血气方刚,决心不袖手旁观:“匏瓜不可摘,高舌挂南箕!”他要关心时政,畅言时政。——贯穿于他一生的这种性格特征,也许就是这个时候养成的。

一路上,他还以自己特有的敏感,关注着农民生活的悲惨。他写道:

二月麦花秀,三月花如银。

麦秋不及待,人饥已奈何!

明知麦花毒,急那择其他?

食鸩止渴饥,僵者如乱麻。

冀此顷刻延,偿以百年嗟。

投之北邙坑,聚土遂成坟。

明年土依然,春风吹麦新。

勿食荞麦花,复作坑中人。

食荞麦花,会中毒致死,人人都知道这个道理。可是,“人饥已奈何”?饥不择食,饮鸠止渴,于是死者如麻,新坟垒垒。然而,饥饿的农民依然走着他们先辈的老路:食荞麦花充饥,“复作坑中人”!这是一个何等惨痛的特写镜头!青年魏源抓住这个镜头,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对世事的关切。

他到达北京后,把这些北上的诗什结成《北道集》,献示友人。它是魏源生平的第一个集子,也是他初露才华的第一个亮点。他在北京初识的湖北蕲水人陈沆,当时也是个二十几岁的青年人,作《古风一首赠魏默深,即题〈北道集〉后》,称赞道:“直木无卑枝,清漪无杂鳞。君今甫二十,出语如有神”;“把君《北道集》,怀抱生古春”。另一友人山西阳城人李毅,也是个青年人,作《读魏汉士明经〈北道集〉题句》诗,称赞道:“汉士今异才,苦心辟诗境。诗中”君今甫二十“是大概说法,不能因此句而证明《北道集》成于嘉庆十八年魏源二十岁时,因为魏源至嘉庆十九年始北上京城。过沉郁,间亦露新警。情深性淡泊,外弱中驰骋。”“过沉郁”,便是指的青年魏源对农村、农民、农业高度关注的那些诗。

《北道集》今不见。李伯荣谓:魏源“沿途所见,多入吟咏,曾汇辑为《北道集》一书。今《古微堂诗集》所收,盖经加以芟剔者也”。李瑚说:《北道集》“想已收入《清夜斋诗稿》或《古微堂诗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