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心术:人际交往的第一项修炼
12270800000003

第3章 防人不如识人

某日听到一个网友说:“我再也不相信朋友了,朋友最危险!”初听这样一句颇具沧桑意味的话,我立刻感到惊诧。

问:“为何有这种感慨?”

原来是朋友深深地伤害了他,并且差点将他置于死地。所以才会发出“我再也不相信朋友了,朋友最危险”的感慨。

这不仅让我想起《文摘报》上的一篇纪实文章:昔日一对情同手足的好朋友,为了竞争副处长的职位,一位大姐竟然不顾多年的姐妹情谊,雇凶用硫酸将自己的姐妹毁成了一个今后生活下去都显艰难的人。案件被侦破后,受害方简直难以相信毁灭自己一生的竟然是自己情同姐妹的好朋友。

如此看来,遭遇过这种伤害的人,在以后的生活中产生信任危机,是可以理解的。

社会只要存在,人与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就不会停止。无论哪个人都不敢保证从降生人世的那天起,就不与人、社会发生纠葛,而能独来独往。那些所谓的爱恨情仇,都是在有了与人的交往和纠葛之后才演绎出来的。再加上环境的急剧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形态更是复杂:阿谀奉承者在朋友有困难的时候可能落井下石;锦上添花者可能在朋友的伤口上撒盐;花言巧语者可能为某种目的而污蔑陷害他人;同心同德者可能会反目成仇;目空一切的人看上去很聪明实际上却很愚笨;鲁莽的人表面上很勇敢其实很怯懦;历史上的亡国之君大多数看上去颇有智慧,亡国之臣往往表现出一副忠心耿耿的样子……

这些真是鱼龙混杂,令人眼花缭乱,就算是那些遁入空门的佛家弟子,也不是生下来就看破红尘的。这样一来,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就有了是是非非,受到伤害的人也就不乏其例。

人为某种目的而“装饰”自己的时候,是不择手段的。在这里我本来想用“虚伪”这个字眼,但仔细考虑一下,觉得“虚伪”始终是一个贬义词,而人们作“伪”,有时却是无法逃避的,是可敬的,不能一概遭贬,因此采用了“装饰”这个中性的字眼。人性经过装饰后,自然变得更加难知难懂。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是我初读《增广贤文》时,读出的为人处世的道理。这里强调的是与人相处的一个“防”字。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也的确是这样为人处世的。

就因为有这样的一种理念,人与人之间才形成了一堵由人们自己建立起来的心墙,大家彼此之间你防着我、我防着你,一味地增加冷漠与防备,自然而然就减少了关爱与热情。

人与人之间确实是有区别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不可能天下大同;人群中也不可能是每个人都适合做朋友的,人的性情和志趣千差万别。有的人对我们来说,就像互不相交的两条平行线,向着自己的目的地前进,永远不会产生碰撞的火花,也不会产生感情的火花;而有的人,在我们的生命里却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这些人包括相知相携的朋友、互相掣肘的对手或敌人。

人要生活就要交友,在交友时难免会感情用事,受情境的影响或迷惑,而产生错觉,交错朋友。这就需要我们有一颗识人的心。

那么怎样才能分辨出我们身边的人呢?

最主要的是分清与我们交往的人是以怎样的一种初始状态出现的。

因工作的需要而必须与之相处的人,最多算得上是一个工作伙伴,彼此之间需要的是合作上的默契与愉快,讲求的是那种达成较好配合的技巧,在情感纠葛方面就不需要太多了。只要能愉快地合作,就不用去管是否志趣相投,彼此之间应该保持恰当的距离。因为在工作中存在着太多的利益冲突,一旦在利益面前必须作出抉择时,人自私的一面难免会暴露出来。如果你在发生冲突之前就与之保持了一定的距离,那样你就不会因感情用事而蒙蔽了自己的双眼,就能清醒、冷静地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防范,这样你也就进能攻退能守,不至于受到伤害。否则,轻则会造成情感的伤害,重则给你造成致命的一击。

当年管宁与华歆,算是不错的一对好朋友。后来管宁与华歆割席分坐,断绝来往,不过是因两件小事而起。一件是两人在锄地时,一块光灿灿的金子从地里露出来,管宁视而不见,挥锄如故;华歆却心花怒放,拿着金子爱不释手。另外一件事就是他们在读书时,一位威风凛凛的高官从门外经过时,管宁充耳不闻,华歆却丢下书,带着崇拜的神情,前去看热闹。待华歆看后回来,管宁已割席分坐了。察人于细微,从小事上看出华歆的人生取向,管宁的眼光确实了得。

真正意义上的朋友是为着相同的志趣走到一起的,彼此间不会计较得失,追求的是那种心灵上的契合。其情感如陈年醇酒,愈陈愈香,讲求的是那种平淡如水的交往之道。也许在你成功时,他会忘记送你鲜花,但在你失意时,他肯定是第一个出现在你面前的人。这样的朋友是上苍馈赠给我们的礼物。也许你一生也遇不到一个这样的朋友,如果有幸遇上,那么你一定要用全部的真心去珍惜。

这样看来防人还不如识人。因为防人是一种被动的姿态,虽然这能够让你避免受伤害,也是最为保险的办法,但却像背负重壳的蜗牛,不但沉重而且还很寂寞;识人却是积极的为人态势,带着一颗真诚的心与他人交往,取长补短,趋利避害,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旅途充满欢声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