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各国之间有很大的差异。
一个孩子在行走的过程中,被凳子绊倒了。
中国的家长会心疼地扶起孩子,并拍打着凳子安慰孩子:“凳子真坏,把我娃都绊倒了,我打你,我打你。
而日本的家长会拉起孩子,并在孩子行进的路线上画一道直线,告诉孩子:“按我画的直线走,保证无事。
美国的家长呢?在孩子自己站起来后,家长会说:“既然跌倒了,就再来一次吧。注意,这次不要再摔跤了。
这三种教育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因为中国的家长将孩子的摔倒归结为凳子的过错,这给孩子最直观的感觉就是:“凳子挡住了我的去路,是凳子错了,而不是我的错。这样一来,中国孩子长大遇挫,首先不是反躬自省,而是抱怨别人。
日本的孩子看到家长画的直线,于是明白:看来,要想不摔跤,必须按一定的规则行事。所以,日本孩子长大后恪守规则、严格自律。
美国家长要求孩子重新开始行进,至于接下来怎么走才会不摔跤,家长要孩子自己去作出选择。因此,美国的孩子长大后喜欢思考、勇于探索,性格中自然会融入创造和冒险的精神。
孩子的差异,完全来自于家长的教育。
解决政治纷争,智者爱用“求同存异,这既是折中之法,也是和谐之需。世间事物,也适合类比、对比。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事物的差异即可显现。多年前,孙云晓一篇《夏令营中的较量》震惊华人世界。中国孩子和日本孩子的差异,已经让我们看到50年后的危机。时至今日,现状若何?我们盼望权威者为我们揭秘。
小偷和贪官,就是小偷和大偷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