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灵正能量·人情:顿悟人生最纯真的感动
12257500000130

第130章 新浪微博50句

(基于微博的技术性特点,以下句子均在140字以内,首发于本人的新浪微博。)

1.余秋雨散文中,对魏晋时期的名士大加推崇,我想是有道理的。比如阮籍,对于不喜欢的人常常白眼视之,对尊敬之人则常常“青睐。而嵇康,竟然因为别人推荐自己做官,愤而与之绝交,写出千古名篇《与山巨源绝交书》,这些都成为千古话题!

2.“中国第一美男子,潘安绝对当得起这个称号。他每次出门,沿途妇女纷纷注视,而且为引起他注意,还向他的车上投掷水果。爱“美之心,千古皆然啊!

3.古代文人多是官员,常因个性耿直而遭贬谪,更有甚者因言获罪被杀。魏晋南北朝的诗人,多数如此。比如谢朓,被李白赞许的“中间小谢又青发就是如此,时年36岁。还有鲍照,大谢谢灵运,被杀时年仅49岁。只有陶渊明这样的超脱派能善终,可他晚年无比凄凉,竟然要别人救济。文人啊,实在可怜。

4.南北朝鲍照的诗成就很高,虽然他不得善终被乱军杀死,可是他的诗句读后让人久久不能释怀。在《拟行路难》中有这样两句,极富生活气息:“弄儿窗前戏,看妇机中织。看到这里哪个男人能不心软?逗弄儿子玩耍,而妻子在一边织布,很浪漫。而下一句尤见气势:“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5.唐代王勃之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脱胎于南北朝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却略胜一筹。现在爱炒作、善附会者恐怕要给王勃戴上“抄袭和“剽窃的帽子吧?文学是传承的事业,因为传承,所以才生生不息!

6.人们只道祖冲之是科学家,创指南车,证圆周率,制《大明历》,却多不知他原来也是小说家,曾做志怪小说集《述异记》,虽佚,却有《封邵化虎》传世。

7.南北朝时的《笑林》是我国第一部幽默小说,其中一文,堪称经典。一人持长竿入城,开始竖起来,进不去;又横过来,还是进不去。这时过来一位长者,笑着说:“我虽然不是圣人,可是见的事情很多了,你为什么不把竹竿从中间锯断进去呢?如此幽默的故事,实在让人笑倒。全文50多字,写出两个蠢人,妙哉!

8.《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逸事小说的代表作,一小说39字,却奇妙无比:张吴兴八岁,舍齿,先达知其不常,故戏之曰:“君口中为何开狗窦?张应声答道:“正便君辈从此中出入。机智幽默,堪称一绝。

9.中国的文学评论起自周代,孔子可算是最早的评论家,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司马迁在《史记》中、班固在《汉书》中均有论述,但未成体系。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才出现四大评论家。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冠盖当时世界文学评论。

10.鲁迅之伟大,当然在于其以作家身份写出的划时代作品,更令人钦佩的是,他在学术研究上成就也很高。其《中国小说史略》是研究中国小说的必读教材,其所辑《古小说钩沉》更是我国古代小说研究家案头必备。其以54岁之生命长度,如此贡献,实难企及。

11.隋唐五代370多年间,中国文学达到鼎盛。尤其是唐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中,竟然产生了2200多位知名诗人,留世诗歌5万多首。顶级大师李白、杜甫更是无人能敌。乱世出英雄,而盛事出作品。如今的中国,应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是最适合诞生大师级作家的时期。(此文发表在前,莫言获奖在后。)

12.唐朝在文学艺术的领域成就耀眼,许多名字都深入人心。大画家阎立本、吴道子、王维等,大书法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等,大诗人李白、杜甫等,简直无以尽述。

13.隋朝薛道衡《昔昔盐》中有两句“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非常美,然而,据说他因此诗见忌于隋炀帝杨广而被杀害。当然,表面上看来并不是因为诗事。有文载,诛杀薛道衡前,杨广说:“更能做‘空梁落燕泥暞否?杨广荒淫无度,原来心胸也是如此狭窄。

14.“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是初唐诗人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的佳句,据说其舅父宋之问对这两句十分喜欢,要据为己有,刘希夷不同意,便被舅父派人用土囊压杀。可惜!年仅29岁。而宋之问后来被唐睿宗贬谪,赐死,年56岁。

15.刚从临潼的华清爱琴海回来,室外温泉与文化结合,感觉格外不同,几个池子给我很深的印象。当年白居易在其下写《长恨歌》的千年古树(当然,已经枯了),也由蓝田搬到这里。尤其令人感叹的是:池中的男男女女,几乎都有一个大肚子,不禁感叹: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改革开放好,30年前,哪有大肚腩呢?

16.初唐四杰之王勃,写作前常常先准备好纸墨,再饮酒而卧,起床后挥毫泼墨,一挥而就,谓之“腹稿。他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震烁诗坛。

17.李白和杜甫系忘年之交,李大杜11岁。杜甫赞李白之诗最得他心:“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我们仔细阅读李白的诗歌,的确提到最多的是酒和月亮。

18.我一直想,在中国的诗人里,究竟李白和杜甫谁更厉害?在今天这样一个热衷排名的功利时代,我也庸俗起来。再一想,这两位相差11岁的伟大诗人,却是好朋友,曾经相伴云游、饮酒赋诗。他们没有想过要争个高低吧?每每想到我脚下的这块土地李白曾经行走过,杜甫也曾经行走过,我顿时觉得自豪而庄重。

19.我们的社会对坏人越来越宽容(不断要求对于各种该死的人免除死刑就是一例),而对于做慈善的好人却越来越苛刻(例如对李春平和陈光标等人慈善行为的质疑与辱骂),这是幸还是不幸?

20.虽然唐代已经有雕版印刷术,但我以为,唐诗的传播大多依然靠的是口口相传和笔录。现在,很多作家抱怨自己的作品之所以没有读者,是因为传播渠道不畅,可是与中唐比,我们的传播力度不啻千倍。白居易的诗当时曾流传到日本,新罗也曾派人来重金搜寻其诗。可以说,白居易是享有世界声誉的诗人。

21.《长恨歌》之深情,《琵琶行》之明悟,将白居易诗歌创作的成就推向巅峰。“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成为千古爱情绝唱,“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也成为失意时刻经久不衰的人生叹息!

22.中唐李贺做诗,经常在弱马之背,身背锦囊,吟出佳句,立即写于纸上投入锦囊,回家后整理修改成诗篇。母亲叹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而!其与贾岛何其相似?贾岛写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推敲之故事,深入多少心灵。唐卢廷让《苦吟》:“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今人愧哉!

23.以最通俗之语言讲最深刻的道理,是古今多少大家的追求。李白的诗歌几乎接近口语,《静夜思》更是现在两岁儿童的必学之诗。而白居易最有名的逸闻就是写完诗后让老妪品读,如果读不懂,就要修改。一千多年前的唐人,对文学的理解如此透彻,今人宜慎思而铭记。

24.张爱玲的两句话,被大陆的张迷和小资女作家四处引用,似乎想以此证明她们脱俗,其实她们却连一点张爱玲文字的皮毛都未学会。因为,这两句话实在证明不了什么。第一句是:“生命是一件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这话毫无稀奇,反而显出张爱玲的晦暗的人格。第二句是:“出名要趁早。还非张之原话。

25.丹萌的《贾平凹透视》总结了贾之五大特点:勤奋、奇思、善悟、喜孤、吝啬。看来很是确切。

26.南唐后主李煜的词向被推崇。王国维说:“后主之词,真可谓以血书者也。又评,“李重光之词,神秀也。李煜先期词与后期词词风迥异,原因是身份改变。由一国之主沦为阶下之囚,其心态可知也。而最终他招致杀身之祸,却也是因为词中一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宋太宗极其衔恨,命人以毒药杀之。

27.李煜如果不做国君,必是杰出诗人。可惜,人的一生能由自己做主的,却是少之又少。李煜的绝大多数作品写在被俘至死的四年间。以区区42岁之龄,写出如此耀世之词,难得!

28.长安大学图书馆李均宏博学多才,他今天说的一句话很经典:“古人把书记在人脑中,今人把书记在电脑中。说得十分好,苏东坡能背诵史书,也难怪诗词写得那么好。现代人不管什么都要百度,真可谓:“书到用时方恨少,只能上网求电脑。求完电脑,知识还是电脑的,电脑一关,一切归零。

29.苏东坡背《汉书》,人人皆知。传说苏东坡在背《汉书》时,时有忘记,他贤惠多才的妻子王弗竟然能在旁提醒。最终在妻子相伴下,他通过努力,殿试成功,可惜妻子只活了27岁。这样的夫妇古今不乏其人,当代的钱钟书杨绛夫妇即是,让人羡慕到眼红。

30.唐五代的民间词很犀利,有一首《捣练子》,写的是孟姜女和丈夫杞梁。孟姜女“造得寒衣无人送,不免自家送寒衣,结果到长城下,才发现丈夫早已化为白骨,于是咬破手指以血泪情缘辨识其骨。读到此事,“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与当下的农民工多么相似啊!

31.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我总以为除了《红楼梦》,其余三部实难令人信服。因为除了《红楼梦》是真正原创,其余都早有故事,这三部作品只不过是改编而已。比如《西游记》,早在唐话本小说中就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有师徒六人,先后经过蛇子洞、女人国等情节。如此一看,孰高孰下,一目了然。

32.盛唐时期,中国文学繁盛无比。综观世界文学,尤其是欧洲文学,还受着宗教的限制,所以其成就根本无法与中国相比。同时期的日本和朝鲜半岛,不断派人到中国来学习,而且他们的很多文学作品也是用汉语写就的。那是一个令每个文人向往的时代,大气而繁盛,想一想,都觉得实在是很奢侈的事情。

33.中国已经进入车祸时代。理由有三:一是大量生产汽车带来的资源消耗;二是司机技术拙劣带来的安全危害;三是车上人与车下人情绪对峙导致的肢体冲突。而比车祸更为可怕的是:缺乏敬业和责任心、管理不善导致的公共安全事件,危害极大。虽然国家三令五申,可似乎效果并不明显。

34.盛唐文学是世界文学的巅峰,原因有二:一是继承了先秦、魏晋时期的优秀传统;其二是唐代作家大胆创新。可见,文学要繁荣,脱不了以上两条原则。中国当代文学也应该吸收外国文学精华,并积极大胆革新,这样才有出路。

35.两宋共延续319年,但是大多数时间国家处于战争状态,因此这个时期的作家基本上都具有忧患意识,也因此出了很多文学大家,并将词的创作推向巅峰。尤其是理学家,对文学家的作品影响很大。唐宋八大家有六人为宋朝人,也足见其创作之盛况。

36.宋朝的书法绘画大家很多。你看连皇帝赵也写得一手好字,“瘦金体为其独创。我们现在的宋体字也是宋人所创,就是那位害死岳飞的大奸臣秦桧。按道理这字体应该叫“秦体,可是他的人品那么差,谁也不愿意叫,只好改为“宋体了。

37.北宋诗人林逋终身不娶,梅妻鹤子,几为天人。其诗作《山园小梅》中的两句已为经典:“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而北宋隐士诗人魏野《书友人屋壁》令我喜欢而惊叹:“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简直绝妙无比。这不是一首诗,而是一幅画。

38.北宋梅尧臣的《陶者》极似今日之民工生活,看来,“历史总会惊人的相似,这诗极为质朴:“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39.其实,范仲淹的诗与其人很是相似。比如其《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身为北宋重臣(副宰相),常怀忧思之心,是十分难得的。他的千古名句正是其人格写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0.苏轼绝对是千年不遇的大才子,多才多艺。其散文、诗、词、书法、绘画,无一不绝。难怪余秋雨在多篇散文中写到苏轼,而且还专门写了一篇《苏东坡突围》。这篇散文,题目点睛,苏东坡的一生就是战斗在“围与“突围之间。

41.我们都知道陆游是南宋初期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一生竟然作诗9300多首,并且以85岁高龄终老,在中国古代诗人中绝无仅有。陆游年轻时参加科举,取得第一名的佳绩,排在秦埙(秦桧之孙)之前,结果大受秦桧忌恨,未被录取。直到秦桧死后,他才被重新启用。看来,秦桧之坏可谓全方位的,他永远跪地,活该。

42.陆游以爱国诗人名世,他的情诗虽然不是很多,却能在多情中透露出磅礴气势。其最为著名的就是《钗头凤》。在唐婉去世后,陆游70岁高龄时再次故地重游,还写了一首《沈园》,怀念唐婉:“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43.中央电视台报道钱江潮,用的一直是苏轼的诗:“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苏轼到杭州任知州,与老百姓打成一片,修坝筑堤,造福百姓,至今横陈的苏堤是这位大诗人行迹不朽的铁证。

44.郎咸平说,现在生女儿好,生儿子没用。证据是他有两个儿子,有一年过年,他打电话给大儿子问“你在哪里啊,大儿子答曰“在丈母娘家。又打电话给小儿子问“你在哪里,小儿子答曰“在丈母娘家。继而小儿子反问“老爸你在哪里啊,郎咸平答曰“我也在丈母娘家……儿子都去丈母娘家,我们社会大团圆了,有何不好?

45.今天看见一广告语,写得很不错。这是一家房地产广告:“人生得意须境宽。套用得很成功,套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俗语说:“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抄得妙不妙!这个,就是抄李白抄得妙!

46.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有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一直被指为“炼字之典范。明朝洪迈《容斋随笔》说,王安石先用“到,再用“入,又改“满,后定“绿,并赞叹云:“古人于诗,一字不苟如此!

47.文天祥曾为状元,累官右丞相。元军入侵,他组织反抗,被捉。在大都囚禁的四年里,他不受利诱,威武不屈。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壮诗句。他以身殉国后,妻子在他的衣物上看到他写的一句话:“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48.北宋词人宋祁写有“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两句。尤其“红杏枝头春意闹非常了得,此句将静写动,将死写活,时人因之送他“红杏尚书之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赞叹:“著一‘闹暞字,而境界全出。确实如此!

49.北宋词人柳永在官场很不得意,也是因为其作犯了皇家大忌。因此,他常在歌楼妓馆出没,写出许多柔情之词,当时有“凡有井水处即歌柳词之说。婉约派创始人为柳永,其词多反映妓女悲苦生活,据说他死时,极度穷苦,是妓女们出钱安葬了他。

50.苏东坡《水调歌头》写中秋,写到极致。其中“高处不胜寒“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人尽皆知。有人评:“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费。

50句微博短语,于极短极精的文字里,看见极妙极全的人生。正是微博激起了我的“心灵微波。

1995年,我大学毕业留校任教。掐指算来,已经14个年头了,加上大学4年的时光,我在这个美丽的校园已经待了18年。因此,我对这里充满深情。

不久前,小弟王荣禄要我写一篇题目为《我的唯一大学在长安》的文章。按说我写稿多年,要写这样一篇文章当不费劲。可是,我酝酿再酝酿,提笔再提笔,几天时间也写不了一行字。究其原因,只能说我对这个题目充满敬畏,怕写不好会亵渎母校。

是的,到目前为止,只有一所大学与我息息相关,那就是长安大学。18年前,我背着母亲一针一线做好的被褥来此求学,就再也未曾离开。那时,我还是一名青涩青年,除了一腔激情外一无所有。幸运的是在这里,我遇到了博学宽厚的师长,他们指导我学习做人,帮助我健康成长,使得我能够慢慢成熟起来。现在,我将家也安在这里。从学生宿舍到教职工集体宿舍,再到我自己拥有的单元房,虽然搬家八次,可是犹如行星运转,我一直在这个院子中打转,母校就是我生命的恒星。

我的专业是机械工程,业余喜欢文学。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这两条差别很大的道路上发展,虽然发展得都不怎么样。即使这样,单位的领导从来没有说过我“不务正业,相反,他们支持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努力发展业余爱好,并认为工科大学老师有点人文素养,对教学是大有裨益的。这里气氛非常宽松,我供职的理学院领导还经常与我探讨我的文学作品,鼓励我说写得很不错,这让我很感动。

在文学的道路上,很多长安大学的师长几乎是手把手地辅导我:学生时代在《长安大学报》做学生记者,张宪老师算是我的启蒙老师了。他不但教我写作,还教我排版,带我采访,极度信任我、关照我。后来,遇到了黄建国老师,我的很多作品都是在黄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并经他手推荐发表的。还有戴生岐老师、段联合老师等文学师长,他们对我都是真诚地鼓励、直率地批评,正因为如此,我对他们充满敬意。

在我的专业上,更是有许多师长的关怀和爱护。我大学时代的师长,有的已经谢世,有的已经退休,有的年富力强,是学校的脊梁。即便在多年后的今天,他们依然对我关怀有加。比如:大学时代教我理论力学的冯振宇教授,现在是教学名师;教高等数学的郭元术老师、教我大学英语的琰璇老师、教材料力学的张宏老师、带我们毕业设计的冯忠绪教授、教我液压学的杨一凡老师、教我机械控制工程基础的付宝琴老师,还有大学时代的系书记马占平老师、大学时代的辅导员胡新杰老师……他们对我的关怀从学生时代一直延续至今,让我永难忘记。我至今还记得我的机械制图老师陆素珠,她大一带我课程,我留校后和她在一个教研室共事几年。她退休时竟然将所有的资料和教案都留给了我,慷慨中透着无私,爱护里藏着大气。当然,更不能忘怀的是我的硕士导师巨永锋教授。他渊博的知识,严谨认真、和蔼可亲的治学态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他们面前,我永远是学生,应该永远怀着一颗谦卑之心。

我更应该以感恩之心对待我的长安大学。确切地说,我成长中的点滴都应该归功于长安大学。刚毕业那几年,每天晚上我都会和徐世强在办公室里学习。那时学校平淡而安静,外面的世界一片喧腾,人人都在奔忙着赚钱,而我就在那几年写了一些看起来还不错的文章。没有这个校园,没有这个环境,我再聪明恐怕也写不出一行字。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如此描述我的校园:“雁塔脚下,唯我长大,校园风景如画。这是对这个校园最形象的描述。

我现在最幸福的时刻,就是每天早晨在家属区的花园里跑步。这里一片碧绿,尤其在春夏时节,盛开的花朵不但格外美,还格外香。花园里小鸟鸣叫,时起时落,给人宁静闲适的感觉。园中木亭下,白发的长者带着小孙子玩耍,湖水中金鱼游弋,喷泉中水珠四溅,真是恬淡和谐、美不胜收。晚上,我还会和三五知己在花园里散步聊天,吹着凉风踩着月影,心情十分轻快愉悦。

附录一 《润文摘》专访霍忠义:带着美丽的梦想上路

1.请您做一下自我简介。

答:1971年生于陕西岐山,1991年考入工科大学西安公路学院机械系学习,1995年大学毕业留校任教,教工科基础课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教该课15年后的2010年3月调入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完成由工到文的转变。现在带艺术导论、大学语文、美文写作等文学艺术类课程。生于岐山,骨骼里多了山的硬朗和高俊。大学学的是机械,人却一点都不机械;因为脚踏古城西安的大地,书生气里渐渐有了一些底蕴。改工从文,如此大步跨界对人生多了几分体味。

2.第一篇文章是什么时候发表的?还记得当时的情形吗?

答:我的文章第一次变成铅字是在大学校报上。一天,校报编辑张宪老师拿着我上交的一首诗对我说:“你把这首诗的后半部分修改一下,这期副刊上你这首。我当时特别激动,就在校报编辑室里对后边两句话修改了几个小时。几天后,校报出来,我的那首诗赫然位居副刊头条,我激动不已,同宿舍里哥们儿立马对我另眼相看。当晚我就将报纸压在枕下,夜里几次醒来,兴奋不已,想再看看却看不成,因为宿舍夜里不放电,我只能借着从窗户射入的月光看看诗歌的位置。一早起来又连看几遍,内心被激情与热情胀满,想着那些漂亮的女生看见“霍忠义的名字以及这首小诗,不知会作何感想,说不定还会爱屋及乌对我产生好感呢!

3.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对文学产生兴趣的?是受到哪个人(或哪件事)的影响?中学时代你爱写作吗?水平怎么样?

答:我爱上文学完全出于偶然,小学五年级的暑假,无所事事,我闲得难受,不识字的母亲为我找了一本很旧很脏、掉了头去了尾的小说(我长在农村,农村根本没有书,找这样一本书也很艰难),那书名叫《白话聊斋》,是一本《聊斋志异》的普及本。一翻读我就被深深吸引,书里传奇的爱情故事让我幼小的心灵折服不已。我记得白天看得欲罢不能,晚上睡前还要看看,我本胆小,黑夜让我更胆怯,可是那美丽的故事悬着我的心,所以我就常睡在父亲的身后狂读,父亲给了我夜里读鬼狐故事的胆量。从此,我才知道在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种吸引人的东西。

中学时代我就非常喜欢写作,最爱上的课是语文课,最爱干的事情是写作文。因为喜欢、因为用心,所以我的作文几乎每次都会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阅读。久而久之,班上同学就送我“作家“诗人等雅号。

4.写作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惑?是如何解决的?

答:现在我常常记起大学时代的写作困惑:独自在校报编辑部看久写久了,眼睛与手臂都酸痛不已,我就会踱到窗前纵目远眺,权作休息。而这时,我常常会看见在楼下的花园里,在花园的树木下,在树木旁的灯影里对对双双的男女或相视传情,或执手细语,或者在激情地热吻。这时,我内心一阵酸楚:为什么我不像他们一样去享受激情的生活,体验青春的美丽?为什么我要自苦如斯,过苦行僧般的生活……想到这里,泪水慢慢地溢满我的眼眶,外边的美景一片模糊。但几分钟后,我一抹眼泪又坐在桌前,用僵硬的手指抓起了钢笔……我知道有梦就要付出,付出就会痛苦,可是,没有痛苦怎么会来甘甜呢?

5.在正式进入作家这个行业之前,你都为写作作过哪些准备和积累?多读书?还是多留心观察生活?

答:在我看来,写作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就拿我来说吧,我一直不断地写作,记录身边的打动自己的人和事,记录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说到底,这是人生经验的积累。当然,最基本的是对文字的训练。遇到一个不认识的字,我要把它写下来,问老师或者查字典,弄清读音弄明含义。遇到一个不解其意的词,也一定要将它搞明白,并且将与该词含义相近或相反的词放在一起比较理解,这样收获非常大。不知不觉间我完成了对写作基本功的锤炼。读书是写作最不可或缺的积累,不读书视野不开阔,不读书思想不会深邃,当然,不读书人生境界也不会高。说到留心观察生活,这其实是写作者最需要的品质:细心。俗话说:“留心处处皆学问。其实,对于写作的人来说:“留心处处皆素材。没有细心观察的品性,一定写不出动人的佳作。

6.提到写作、作文,现在许多中学生都觉得笔端生涩,不知道该写什么,要说什么。你觉得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你的写作素材或灵感来自哪里?你保持创作力旺盛的秘诀是什么?

答:这是个非常典型的问题。不知道写什么,原因是不会选材。素材从哪里来呢?我总结了三种寻找素材的方法:1.素材来源于你自己熟悉的生活。比如老师要求写“我的爸爸,那你挖空心思去选择的一定要是父亲那些最让你难以忘怀的故事。2.素材来源于别人的讲述。我的很多美文素材都是来自于母亲的讲述,当然,知道我写作的那些朋友也经常给我提供素材。我的代表作《爱情音乐盒》就来自一个朋友讲述的一个小素材。3.素材来源于媒体。报纸上的一段新闻、电视上的一个事件、网络上的一个帖子都可以成为触动我们心灵的素材,梳理增删,为我所用,就可能成为一篇好文章。我的代表作《死神也怕咬紧牙关》其素材就来源于报纸上的几十个字的一段新闻。所以,写作的关键是你要留心,对于粗心的人,再好的素材也会从他身边悄悄溜过。

我从1992年上大学二年级时发表第一篇作品起,到目前为止在全国大刊发表美文400余篇,2011年1月出版美文集《爱情音乐盒》,我觉得原因其实有两个:一个是对文学深入骨髓的喜爱;第二个是坚持不懈的努力。

7.喜欢什么人的作品?他们对你的影响是怎样的?

答:我最喜欢钱钟书、余秋雨、路遥的作品。钱钟书的《围城》是智者对世界尤其是对人生和爱情给出的指南。写于60几年前的《围城》今天读来毫无隔膜,几乎参透人生。余秋雨的作品我几乎全部读过,尤其是最近读他的《借我一生》和《我等不到了》,十分震撼和钦佩。余秋雨知识渊博,故而他的作品纵横捭阖、深邃广阔,更让我感动的是他深藏在优美文字之后的超脱豁达和智慧深沉。他面对各种文化灾难表现出的自信与超拔,令人叹服。路遥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深深打动了我。路遥那种殉道式的写作方式既让我感叹又令我向往,而他笔下的主人公面对困难勇往直前、乐观无畏的个性气质,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他们对我最直接的影响是:写作,一定要写精品。打动自己的文字,才可以打动读者。而且,不论何时何地,一位作家一定要保持自己高贵的品性。

8.你觉得中学生要想写好作文,必须要具备或掌握哪些必备的素质?

答:我觉得中学生要写好作文,必须具备:1.要有对写作发自内心的热爱。“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热爱写作,才会有动力去钻研,才能想方设法写好作文。2.一定要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中学生的人生经验是很少的,而好的作品又必须有社会阅历。在中学生眼里,很多东西都很新鲜,那么,这就要求中学生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这其实就是在积累写作的素材。3.一定要认真记录感动自己的事件。我建议大家每人准备一个小本子,将那些让人动心的人和事随时记录下来。再好的故事,你记不住它,它很快会飘散在风中雨中红尘中。4.要多思考多感悟。我们知道,同样的事件,在我们每个人心灵中激荡起的涟漪是不同的。有的涟漪大,那就会影响到这个人的生命。有的涟漪小,很快就平复了。影响到我们生命的文字,才值得我们把它记录下来。也只有这些文字,才会打动别人。

9.写作对你意味着什么?写作给你带来了什么?

答:有很多同学问我:写作能赚钱吗?能成名吗?我给出的是断然否定的回答。而且,我每每还要加上一句:如果以为写作能赚钱能出名,那你真是小看写作了。在我看来,写作,只是一种能让人活得快乐、活得充实的生活方式而已。千万不要拔高写作的功能,也千万不要贬低写作的价值。写作,让作者始终活在一种美丽的梦境中,活在一种快乐的追寻中。有梦而望不到边的人生才是最美丽的。

10.请您谈谈现在互联网对中学生(阅读和写作方面)的影响。

答:互联网信息驳杂,难于辨识,对于一个成年人尚且如此,对中学生可想而知。网络上的文学作品无论是表达内容、写作手法、遣词造句等其实离真正意义的文学还是很远的。中学生的时间十分紧张,而网络又充满海量信息,所以如果整天浸淫其中,耳濡目染,后果可想而知。如果照单全收,势必泥石俱下;如果精挑细选,又几乎是痴人说梦。年轻人不要排斥网络,但也不要沉迷于网络。如果真正要写作,还必须去读大师的作品,必须苦嚼经典,不断反刍,平心静气,坚持练笔。

11.对中学生有何寄语?

答:余秋雨有句话说得好:唯有童年所见,方能滋养终身。中学时代的阅读,会滋养我们一生。而说到写作,希望同学们写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文字。

(《润文摘》2011年12期16-17页)

附录二 对话张艳茜:路遥精神的当下意义

霍忠义:虽然《平凡的世界》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仍有很多人认为它的艺术价值无法和陈忠实的《白鹿原》相提并论,您如何看待这种比较?

张艳茜:《平凡的世界》(三部)第一部问世于1986年,第三部问世于1991年,并在1991年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小说反映了从“文革后期到改革开放初期广阔的社会面貌,展示了那个时期中国农民的渴望、追求以及为改变命运所作出的不懈努力,或者说是中国农村青年的奋斗史。《白鹿原》也是写中国农民的,它从清末写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小说通过白、鹿两个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透视国共两党分分合合的历程,并且于1997年也获得了“茅盾文学奖。两部作品题材不同,展示的却都是我们民族灵魂的现实主义画卷,都是文坛的巨著。

霍忠义:谈到农民问题,山东大学最新的一项研究调查问卷显示:路遥是中国农民工最熟悉最喜欢的作家,您觉得这是什么原因?

张艳茜:路遥作品的核心是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农民的持久关注,他所塑造的高加林、孙少平等人物形象,恰是社会转型期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也是群体缩影。小说主人公试图通过自身奋斗打破宿命,改变命运,这显然契合了所有农民的心理需求。“三农问题至今都是一个热点话题,可路遥早在1982年他的中篇小说《人生》里就已经提出来了。农村题材为他所熟悉,当然更为他所关注。也正是对底层人民的热爱和关注才使他获得了更多的尊重。

霍忠义:热爱路遥作品的不仅有农民,还包括大学生。调查显示,《平凡的世界》是大学图书馆借阅量最大的书籍,在许多图书馆馆藏“经典无人问津的今天,为什么路遥和他的著作会如此受热捧呢?

张艳茜:用流行话说,《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励志作品,路遥用自己的经历和笔触塑造了一批通过奋斗改变自身命运的青年形象。他们追逐梦想的信念坚不可摧、乐观自信,这无疑对当下年轻人来说是一种巨大的鼓舞。人们可以从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者说是希望像作品中的主人公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梦想。路遥作品中凸显的这种精神,影响了很多人,比如潘石屹、贾樟柯等。

霍忠义:在路遥过世后,有人开始质疑路遥这种“殉道式写作方式,认为文学不应该如此沉重,您如何看待这种争论?

张艳茜:每个人对生命的理解不同。路遥是个完美主义者,他永远在不知疲倦地追寻着下一个目标。《人生》出版后在全国造成很大轰动,他本可以带着这份荣誉安逸地生活,不必过劳、拼命地写作。但他却没有就此止步,相反他害怕无法超越,觉得“痛苦极了。他逃离喧嚣回到陕北家乡,把自己“丢在沙漠思考了好几天,并郑重决定创作鸿篇巨制《平凡的世界》。他的性格和对文学的热爱决定了他鞠躬尽瘁的创作方式。虽然物理意义上路遥的生命已经结束了,但从精神价值来看,我想他会永远活着。

霍忠义:贾平凹曾说过:“十年算一代,一个作家五六年不出作品就会被很快遗忘,被淘汰。可是路遥去世20年后仍是人们谈论最多的作家之一,您觉得原因是什么?

张艳茜:还是作家和作品本身的魅力,《平凡的世界》中百分之九十的人物都有原型,也就是说它逼近生活的真实,读者可以通过他的作品多角度解读社会、剖析现实,显然这已经超越了文学本身的意义。此外,路遥以坚韧的姿态面对青少年时的苦难,以淡定的心态面对人生的成功和荣誉,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的体现。

霍忠义:纵观路遥一生,总离不开“苦难二字,在当代社会,作家身上“苦难的标签应该坚持还是被摒弃?

张艳茜:“苦难的标签就像是成长中的烙印,换来的是成长和改变。如果力求摒弃所谓的苦难经历,避谈对苦难的体悟,写出的作品里就不会有“痛感,这样的作家也一定不会为时代去呐喊。“苦难往往是与坎坷、奋斗相伴相随的。现在的文学生态和过去比有些不太健康,很多人想走捷径,利用炒作成名,这是一种不好的取巧现象。文学创作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把玩文字“摒弃苦难的作品未必可以流传下去。

霍忠义:如今“用身体写作、“低龄写作军团等商业化写作现象屡见不鲜,关注社会最底层的作品越来越少,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您认为路遥精神是否已经成为绝响?

张艳茜:的确,现在大部分的小说与现实有距离。至于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目前的大环境确实不适合创作反应尖锐社会问题的作品,同时许多作家也有意回避社会矛盾及一些根本问题,这或许导致了“路遥式的文学作品的减少。当然,阅读相当于二次创作,当生活环境发生改变时,一部分人读不到触动自己心灵的作品,心理上就会去抗拒。但依然有很多人在路遥的作品里可以找到精神上的共鸣。虽然那个时代背景已经“翻篇了,但作品中人性的东西是永恒的。坚韧、乐观、永不停息奋斗的路遥精神,已经通过其作品融入了我们的民族精神,所以,路遥精神不会成为绝响。

霍忠义:我们刚才一直在谈到路遥精神,您认为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路遥精神?您怎样评价路遥的一生?

张艳茜:我为路遥作传的过程更像是对一个生命的追溯,我时时被一种巨大的力量感染着,无论顺境或逆境,路遥都能保持一份淡然的心态坚持不懈地追求,这种精神用伟大形容并不为过。创作《路遥》后期,我曾几度哽咽、几度落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我认为,以顽强的意志,永不停息地追寻下一个更高目标应该就是路遥精神的核心。而路遥的一生,由于创作出了恢弘的《平凡的世界》,具有了永恒的生命价值。

暡这次对话是在2012年11月17日路遥去世20周年纪念日前进行的。张艳茜,《延河》杂志常务副主编,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陕西省米脂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挂职)。

(《时代人物》2012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