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性与社会
12255000000009

第9章 性与社会的基本关系(2)

每一种人格都是人的一种发展形态,性人格只能在其发展中得以描述,性人格历史演进也只有在人的形态的历史发展中得以描述。人类性人格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是性崇拜下“族群人格”的形成。自从人懂事的那一天起,人就意识到自己是人并能按照人的要求去做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成为人高贵于动物的根本原因所在。但是在原始社会中,生产力极端低下,人只能以“集群”的方式结成一体与自然抗争。在原始生产方式下,人的交往方式也极其简单、贫乏,人凭着血缘关系或地缘关系生活在自然的种族共同体中。这时“人”等同于人的群体,群体怎样存在,人就怎样存在,个人无独立的意识,也无个人的独立人格。与此相应,族群的“大我”便是人所惟一意识到的自我内容。①在对性的追求上,性崇拜开始了社会对性的认定,形成了这种旨在维护族群生命的延续的“族群人格”,原始初民则通过性崇拜来获得为族群所需的“人格性”。此时,人的性人①余潇枫:《哲学人格》,第60页,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格体现的就是这种缺乏个人独立性、缺乏自我意识和缺乏自为选择的“族群人格”。

第二阶段是群体化人格范式的历史转向。从个体性人格的获得与人性的解放的历史角度回过头来看欧洲中世纪和中国的封建社会,就不难发现,性在欧洲中世纪和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受禁锢的,性角色是受约束的。此时,角色性当道,人格性受抑,角色性吞食人格性,人的性人格倾向只能是从众性的、依附性的,个体仍然没有形成独立的性人格。文艺复兴运动是人类独立人格意识觉醒、重新发现人、重新提高性的价值的思想启蒙运动。这一思想启蒙运动加速了个体性人格意识的复苏,使人的性人格化历史进程超越了群体化的人格范式阶段,进入到以个体为本位的个体化人格方式阶段,人类的性人格开始丰富多彩。

第三阶段是性人格的现代转型。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人也开始实现自身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包括性人格的现代转型,表现为性人格的现代化和多样化。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对性别限制的减弱,“两性合一”行为模式的出现推动了两性化人格的产生。两性化人格是指同时具有较强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人格类型,它属于综合的人格类型。两性化人格的个体结合了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优点,在爱好、行为、习惯、学习、就业等方面都有更好的可塑性和适应内外环境的能力。①实际上,这种两性化人格的思想由来已久,中国有一系列成语,例如“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绵里藏针,柔中有刚”等,都是对两性化人格的生动刻画。两性化人格的出现并迅速得到社会的认可,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人类种族的性人格为个体性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参照框架,即仅为个体性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某种可能性,而个体①方俊明:《性别差异与两性化人格》,《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3期,第165~167页。

性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个体所融入的社会生活,取决于个体经历的社会化进程。社会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宏观的社会文化层次上和微观的个体生活情境的层次上。①社会文化层次是个体性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宏观背景,包括一定的性社会制度、性价值观念、性行为规范、性道德准则、性风俗习惯等。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性人格的共同性的一面,如男性气质或者女性气质。

个体生活情境层次是个体性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微观机制。个体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会结成特殊的性角色关系,经历不同的性生活事件,这造成个体性人格的千差万别。对个体性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最大的是个体童年期的家庭生活,其中包括儿童在家庭中所看到的父母关系,亲子关系及其父母的性教育方式。这意味着,性人格是特定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文化条件的产物。同时,性人格一旦形成将会对人的性角色行为有所制约,它不但可以成为性角色行为的内在动力来源,而且可以影响到性角色行为的意义、性角色行为的方式和性角色行为的后果。性人格为人的性角色行为提供了稳固、一致的反应模式。性人格还会对男女之间的性关系产生影响,比如朱迪恩·纽曼(JudsonNewman)在对女性的七种不同“性人格”所作的描述中,认为“循规蹈矩者”型的女性完全满足于同样的常规性交姿势,一切都是“好女孩”规规矩矩的样子,平平淡淡。这种总是压抑任何内在的愿望的做法,会令人灰心丧气,影响男女间的性生活和性关系。

在这个社会化和文化濡化的过程中,个体性人格的形成包括两大要素。第一个要素是性人格意识的自我生成与性人格独立。性自①年版。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第141~14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第141~14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我意识是性人格心理结构的核心成分,它是对自我存在的觉察和了解。性自我意识的形成标志着个体在性心理上开始由依赖向独立转化,由被动地接受向积极地对自我进行调控转化,并开始经历一个更为复杂的自我分化和自我统一的过程。随着个体性自我意识的完善,个体对性的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调控的能力也逐步成熟。因此,性人格意识的自我生成意味着个体不仅能在生理水平上感觉到自己性器官机能的存在,在心理的水平上感知自己性思维活动的存在,而且能自觉地认识到自己的“性社会关系”和“性别本质”。也就是说,性人格意识的确立意味着性人格的独立。

第二个要素是性人格意识的价值取向与性人格向度。性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是由“性人格需要---性人格取向---性人格意识---性人格向度---性人格行为”这一结构系统综合而成。性人格需要是以自然性需要为前提且超越自然性需要的社会需要,它规定着性人格行动的原始倾向性,是性人格成长和转化的原始动因。性人格取向即性人格意识的价值取向,它是人格意识的先导,实质上是对性人格意识定位的价值取向。通过价值取向,个体的性人格具有了价值的自我评判。性人格向度指人的性自我同一性特性发展的走向。在性人格向度的基础上,性人格才表现出具有丰富性与多样性的性人格行为。①个体的性人格形成后,个体的行为表现出了人格化的特征,这就是性人格行为。性人格行为是人们以某种方式把自我的某些方面展示给他人。在这种性人格行为的自我表现中,个体还会进行性的自我控制、自我揭露和印象整饰。比如,一个蛮横骄纵的女子在恋爱初期也会表现出温情脉脉、柔情似水的形象。

如果性人格动态发展过程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将形成健康的性人格。所谓健康性人格,指符合男女两性的本性和满足个人性价值实现的理想性人格。在正常情况下,随着人的社会化程度的逐步①余潇枫:《哲学人格》,第150页,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提高,性人格状态会渐趋稳定,尤其当一个人成熟后,其性人格也就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整体。但是,这个社会化过程稍不适当就会造成“性人格障碍”。它是指性人格发展异常,不符合其本身的性角色规定,从而妨碍情感和意志活动,使行为的目的性与统一性遭到破坏,人际关系困难。如果不予以及时治疗,任其发展下去,将严重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拖延过久将会导致性变态。性变态也是一种心理异常行为,是指个体在选择性对象、满足性欲的方式上所采取的性行为与大多数人不同。异装癖、恋物癖、性转换等都属于性变态。

“性人格障碍”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而是在长时间的生活积累中逐渐产生的。它有可能是生物性原因,某些性染色体畸变可伴发性变态人格或性犯罪冲动倾向;也可能是心理原因,主要是幼儿期的精神创伤或家庭教养失当所致,因为个体人格的形成在5~6岁前是最关键的时期;还可能是受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比如严重的恋爱挫折而导致“悲观”、“压抑”等不健康心理,从而发展到性人格变态。因此,健康性人格的塑造固然操之在我,但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化、他人的帮助引导、榜样的示范作用等对个体性人格的塑造都极为重要,必不可少。

由此看来,性人格的塑成与社会化的作用不可分割。一方面,性人格是社会化的客体,是人在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中被塑造而成的;另一方面,性人格又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人发展和实现自我、适应和改变社会环境的积极主动的创造者。

三、性角色与性人格的交互关系性角色和性人格都是通过在社会中活动着的个人来表现的。性角色说明了处于相同地位的不同的个体的性行为的同一性,而性人格则说明了同一个体在性行为上的同一性。性角色可以看成是在性的方面为一定的社会、文化(包括伦理)所期待的一系列人格特质,亦即对于性的社会角色期待。性角色具有性人格特征,性人格通过性角色与社会相联系。性角色和性角色扮演者的人格之间存在一种交互关系。一方面,同特定的性角色地位联系在一起的性规范、性角色期望、性价值、性态度等通过性角色扮演者的行为互动整合到他的性人格结构中,从而成为他的性人格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比如,父母不断地约束女孩,迫使她在行为举止上谨慎细致、循规蹈矩。这些约束的一个结果是,规矩要求逐渐地不再被看做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手段,而本身成为女孩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直接的价值。这样,作为女性角色的价值倾向也慢慢地成为女性角色扮演者的人格的有机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性角色扮演者的既有人格或者说自我概念也反过来影响和制约其对性角色和性行为的选择和调适。在性角色互动中,行动者总是以一种能够加强自己既有的自我概念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由于他人总是注意着行动者的性角色,所以行动者就有必要通过暗示告诉他人自己的自我附着于性角色的程度,也即自己的自我概念和性角色相关联或者说相一致的程度。①比如,为了表现男性的英勇气概,男性在外出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充当护花使者的角色。

价值、规范与性

一、价值与性性是个人的行为和活动,这种行为和活动不可避免地带有社会意义或产生社会后果。这就引起了一个重要问题:性究竟是与价值无关或是与价值中立的,还是负荷价值的?人类的性不同于动物,动物的性是与价值无关或是与价值中立的。人类的性包含着对性活动是非、善恶、好坏的价值评判。因此,性价值概念是属人的,性①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第81页,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价值是人类性存在方式和意义的体现。

“‘价值’是指事物结构、功能、属性在人类社会文化经济系统中所具有、所获得的体现人类生命本质或有利于人类或个体生命存在发展的功能、属性的总和。”①性作为一种非实体的东西,性价值必须通过价值观念的形式出现。它体现为特定社会文化对自身和他人性活动的看法、态度。从宏观上来讲,性价值观指人类社会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变化和发展逐渐形成的对性活动的总的看法与态度;从微观上来讲,性价值观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自身和他人性活动的主观感受与评价。社会性价值观反映出大多数社会成员性价值观中的共同性;个体性价值观是在社会性观念的影响下形成的,反映社会性价值观的内容。

性是与价值相关的,其根源在于性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性本身的价值意义是性价值观存在的前提与基础。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性对人类的存在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在李银河看来,性的意义至少可以被概括为以下七种:第一,为了繁衍后代;第二,为了表达感情;第三,为了肉体快乐;第四,为了延年益寿;第五,为了维持生计;第六,为了建立或保持某种人际关系;第七,为了表达权力关系。性价值观是结合一定时期一定地域或国家的文化、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的价值准则和法律规定所形成的对人类性活动的总体认识与态度。由此可知,性价值观不是一个固定与僵化的概念,它会随着时空的改变而变化。“价值世界的确立与人类的出现可谓同一事实的两个方面”③,按照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可将性价值观的演变①杨曾宪:《价值-实践论》,《学术月刊》2000年第3期,第15页。

李银河:《性的问题·福柯与性》,第9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

③何中华:《论作为哲学概念的价值》,《哲学研究》1993年第9期,第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