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性与社会
12255000000007

第7章 人类性文明的艰难探索(6)

在性哲学理论中,本质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是最重要的一对相互对立的理论。本质主义认为性的本质是天赋的、生理的,因而性是一种自然力,它的存在与文明、文化或社会相对立。男女两性的性本质有着根本不同,它造成了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天然区别,可以把某些特征归为“男性气质”,把另一些特征归为“女性气质”,而且这些气质的形成都是天生的。本质主义的性观念均试图用内在的本质来解释性的复杂性,将性的心理、社会、语言或文化方面的性质简化为生理的本质,用生理决定论将人的欲望简化为生理的本质。社会建构主义则认为根本不存在什么普遍的人类性本质,性的本质是社会建构起来的,是文化的产物。欲望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受个人本质决定的生理现象,人的性状态也是有意识的自由选择的结果,由此社会建构主义将关注的重心从个人的内在本质转向了外部环境。社会建构主义还相信性的社会教化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类在开始时是一张白板或一团胶泥,性受到占统治地位的话语的塑造和强化,人们之中的任何区别,无论是性别还是性取向的区别,都是由文化和环境的不同造就的,是可以通过对现存社会环境的改变加以改变的。①在性的问题上,社会批判理论着重的是对性与文明之间关系的本质探讨。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与社会文明相互对立,社会是一个巨大的限制系统,它用宗教、法律的禁令、道德规范等手段,把人的无意识本能冲动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人的历史就是人被压①参见李银河《性的问题·福柯与性》,第190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

抑的历史。马尔库塞(HerbertMarcuse)接受了弗洛伊德的这一论点,他在《爱欲与文明》一书中指出,人只有一种本能即生存本能,“死亡本能”归根结底是生存本能的一种形式。生存本能追求全面的、无条件的满足,在特殊情况下它才会成为一种破坏力量,这个情况就是文化或文明对本能的压抑。同时,马尔库塞区分了两种压抑:基本压抑和额外压抑。在他看来,由经济上的贫困和克服这种贫困所需要的劳动属于“基本压抑”,而统治者为了自身利益强加给社会的劳动组织形式和分配形式,不是人类为获取物质资料不可缺少的东西,因而属于“额外压抑”。“额外压抑”体现了人对人的统治,随着社会形态的改变而改变,具有一种“操作性质”。①在现代社会,“额外压抑”日趋突出,人的活动普遍异化,文明对人的压抑有增无减,爱欲变成了单纯的性欲。马尔库塞认为,要扬弃这种深层的异化,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人的生存方式,确立“非压抑性的文明”和“非压抑性的生存方式”,其根本点在于:解放爱欲、解放劳动。

中国独特的阴阳学说对两性关系的阐述别具一格。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用以代表具有对立统一关系的两种事物属性,以及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古人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带有二元性,都有着阴阳的相对,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在基本的男女性别特点的识别与划分上,男性属阳,女性属阴。阴阳之间不仅是对立的,也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要以其相对立的另一方为自己存在的条件,两者相依相从,相辅相成。宇宙间万事万物由阴阳的结合而产生和发展,天地阴阳的交会,给万物以生机,男女夫妇的交合,是人类生殖繁衍的基础,所谓“男女相成,犹天地相生也”(《素女经》)。根据阴阳学说的观①转引自刘开会、艾军略《论人的侵犯性---兼评西方部分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对这个问题的争论》,《甘肃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第27~29页。

点,阴阳的平衡协调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正常状态,所谓“天地有开合,阴阳有施化,人法阴阳,随四时”。因此,夫妇之间的性生活,也应符合天地阴阳、四时变化法则的正常规律。古人提出的“三忌”、“七忌”、“三虚四忌”等有关性事宜忌的内容以及对选择两性交合时间、环境、气象、季节及其他相关条件方面的重视,都关系到夫妇情趣的和谐,关系到孕育和优生。

六、两性分析的伦理学基础性伦理指人类对自身性关系和性道德现象的理性思考,弗洛姆(ErichFromm)的《爱的艺术》就是一本从科学和精神分析学角度谈爱的伦理著作,其主要观点“爱的艺术”成为性伦理学的经典理论。在弗洛姆看来,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门艺术;爱也是一种能力,是在生活中磨炼与体现的。对于什么是爱,弗洛姆认为“爱”不限于世俗观念中情爱,它包括兄弟的爱、母爱、性爱、自爱和对上帝之爱,其基本要素是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在此基础上,弗洛姆提出,“你关心你爱的对象,就要为他而努力。你爱你为之努力的东西,同样你为你所爱的东西而努力”。①弗洛姆对童稚的爱与成熟的爱也进行了区分:他认为童稚的爱遵循的原则是“我因为被爱而爱”,而成熟的爱遵循“我因爱而被爱”这一原则;不成熟的爱遵循“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弗洛姆还认为自私和自爱远不是一回事,实为水火不相容的对立物,自私正是由于缺乏自爱而引起的,以上是弗洛姆对爱阐述的一些精辟见解。同时,弗洛姆意识到现代西方社会由于商品交换原则在情感上的投影,如过度消费、人的异化毋①年版。

[美]弗洛姆著:《爱的艺术》,第9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美]弗洛姆著:《爱的艺术》,第34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庸置疑地导致了爱的沦丧,人们之间机械式的组合取代了那种具有同一性的共鸣的爱。因此,弗洛姆提出学习爱的问题,即爱的实践,要求以艺术实践的要求---规范、专心、专注、耐心、勇气、信仰和自信---来教导人们进行爱的实践。由此看来,弗洛姆“爱的艺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看待“爱”的视野,他的“爱的实践”对于提高人们爱的能力更是大有裨益。

七、两性分析的女性主义基础女性主义对两性关系的探讨首要关注女性在社会中的不平等地位,女性主义者的努力不仅产生了大量试图解释性别不平等的理论,而且将克服这些不平等提上了议事日程。虽然几乎所有女性主义者都关注不平等问题,但对此她们的解释却截然不同。自由女性主义者试图从社会和文化态度方面寻求对性别不平等做出解释,比如她们关注工作、教育和媒体中的男性至上主义和对女性的歧视。她们试图在现存体制内以渐进的方式进行改革,想通过诸如立法和其他民主方式建立和保护女性的机会均等,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激进女性主义者则着重对父权制---男性对女性的系统支配---进行分析。她们认为父权制存在于整个历史和所有文化中,是一种普遍现象,它使男性剥夺了女性在社会中获得权力和影响力的途径,因而只有打破父权制的秩序才能获得性别平等。黑人女性主义者则意识到女性中的种族区别,即黑人女性因其肤色、性别和阶级地位而面临着彼此强化的多重不利条件,奴隶制、种族隔离和黑人团体中发生的围绕性别不平等的民权运动成为她们关注的焦点。①后现代女权主义者则激烈批评了性别问题上的本质主义,她们否定把两性及其特征截然两分的做法,不赞成把女性与男性特征绝对化,更不赞成将男尊女卑颠倒成女尊男卑,以改变性别不平等①参见[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社会学》,第143~16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的状况。她们强调的是男女这两种性别特征的非自然化和非稳定化,认为每个男性个体和每个女性个体都是千差万别、千姿百态的;因而主张将男女对立的二元结构彻底推翻,建造一个两性特质的多元的、包含一系列间色的色谱体系。

学习讨论题:

1对于“木子美”、“竹影青瞳”与“汤加丽”等现象,你能接受吗?你认为这些现象是人类性文明发展的产物吗?

2有人认为随着“两性合一”行为模式的普及,性角色会逐渐消失,人类将最终成为无性别的人,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你认为这种现象会出现吗?

推荐书目导读:

1李银河主编:《西方性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本书简要地介绍了性学领域的27本经典著作,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涉及生理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以及性别研究六个研究角度。本书为读者初步了解性学的理论发展提供了方便。

2[奥]弗洛伊德著,宋广文译:《性学三论爱情心理学》,太白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本书收录了弗洛伊德的两本性学专著:《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性学三论》由性变态、儿童性欲、青春期的变化三部分组成。本书对性的本能、性变态的本质、表现、形成原因及人格、心理性欲发展的过程和阶段,均做了重点探讨。《爱情心理学》中收录了弗洛伊德的三篇文章,主要分析了男人的性倒错、心理性无能,以及从历史与文化的视角分析了女性的“贞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