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现代小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
12254600000023

第23章 冬小麦“四统一冶种植生产新技术(2)

四、调整冠层结构

调整冠层结构,扩大冠层穗、茎、鞘等非叶器官光合面积,充分发挥非叶器官光合耐逆机能,构建大群体、小个体、高光效、低消耗株群结构,增加后期光合生产,在大库容下实现源库协调。作物冠层构型与群体光合效率密切相关,既节水省肥又高产的关键是建立一个高光效、低耗水肥的株群结构。构成群体光合结构的器官不仅包括叶片,还包括穗、茎、鞘等非叶绿色器官。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植株光合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叶片上,把叶片的数量、大小及其空间分布作为构成株型的主要因素。关于理想的冠层叶片大小及分布有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上层叶片小、直立有利于群体受光,改善下层光合情况;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上层叶片大有利于增加高效光合叶面积,增加穗重。两种观点均没有从非叶器官光合角度考虑问题,特别是现行的高产栽培体系,强调建立“小群体、大个体冶结构,在低密度下依靠早播和大量肥水促进植株个体的发育,单株叶面积大,往往上部叶面积也大,虽可依靠大穗高产,但肥水消耗多。且因叶片是对逆境反应较敏感的器官,一旦生育后期遭遇高温干旱,叶片光合功能迅速降低,则穗重潜力难以发挥,群体产量下降。在黄淮海地区气候条件下,为实现节水省肥与高产的统一,应改变以往过分依赖叶片光合维持和提高作物产量的传统观念,改变现行栽培中的高水肥运筹模式,在重视叶片质量的同时,应充分重视冠层中非叶绿色器官的作用,发挥其光合耐逆机能。

小麦的非叶绿色光合器官主要包括穗各部分(颖片、芒、果皮)、叶鞘和节间。这些器官外形近似圆柱体,在冠层中直立分布。

尤其是旗叶节以上的穗下节间、旗叶鞘和穗处于冠层最顶端,可充分截获一日中不同时段的太阳辐射,并吸收冠层上方流动的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在大群体下其优势更为明显。这些器官不仅具有截获光能和二氧化碳的空间优势,而且具有明显的光合生理优势,它们对产量具有较大的贡献。研究表明,小麦栽培品种中,旗叶鞘和穗下节间的光合速率与叶片的差异很小,穗芒的叶绿素含量和叶绿体结构也与叶片相似,穗器官的光诱导期明显短于叶片。高温干旱胁迫下,非叶器官光合下降幅度明显低于叶片,适当胁迫可诱导增强非叶器官C4代谢酶活性。小麦节水高产群体单茎叶面积较小,开花后绿色面积中非叶绿色面积大于叶面积,且随着灌水量减少,非叶器官面积所占比例增加,特别是在灌浆后期,叶片迅速衰亡,而非叶器官仍能维持较大的绿色面积,持绿时间较长;并且穗光合对籽粒重的相对贡献率远大于旗叶叶片,穗下节间和旗叶鞘光合对粒重的贡献率也与旗叶相当,在旗叶节以上器官光合物质对粒重的总贡献率中,非叶器官的贡献率所占比例达70%~80%,并随灌水减少而增大。节水条件下灌浆后期非叶器官成为籽粒充实的主要光合供源。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非叶绿色器官与叶片相比,具有逆境下的高光合潜力和相对节水的优势。因此,在小麦节水栽培中通过控水来控制叶片面积并提高叶片质量,通过增加密度来提高群体中非叶绿色器官的比例,增加穗/叶比,充分发挥非叶绿色器官的抗旱节水作用和光合潜力,有利于维持后期群体光合作用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节水省肥高产栽培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控制单茎叶面积,提高叶片质量,发挥非叶绿色器官的光合抗逆机能。我们根据多年小麦节水栽培的研究实践,总结形成了冬小麦节水高产群体结构和株型特征,这样的群体中非叶绿色光合器官所占比例较大,冠层构型表现大群体、小个体、上层叶片小、单茎叶面积小、穗/叶比值大等结构特征和高光效、低耗水、强抗逆等功能特点。

节水省肥超高产品种选择指标:小叶型(旗叶长12~16厘米),叶片质量好;种子根多(大于4条);成穗量大(大于750万穗/公顷);小穗紧凑,穗层整齐;籽粒灌浆快,千粒重高(大于44克)。

节水省肥超高产群体主要指标:上三叶高效叶面积系数3.5~4.0;旗叶节以上非叶光合面积系数4.5~5.0;总穗数750万~780万穗/公顷;穗/叶比(穗数/上三叶总面积)200~250穗/平方米。

五、调整产量结构

调整产量结构,充分发挥综合技术的协同补偿效应,补偿上层土壤水分亏缺对产量构成因素的不利影响,并在水肥限制条件下,实施“增加穗数、稳定粒数、提高粒重冶的主攻战略,最终实现高产目标。节水省肥高效栽培,要确保实现7500千克/公顷高产目标,力争突破9000千克/公顷超高产目标,既要扩库又要强源,同时要减耗,必须选择正确的主攻战略,发挥综合技术的作用,使扩库强源减耗得到统一。在节水省肥条件下,扩大群体库的可靠途径是增加穗数,增加穗数的有效途径是增加基本苗,而在高基本苗条件下,穗粒数难以增长,应力求稳定,充分发挥群体结构性增产潜力和器官功能性增产潜力,增强群体源性能(强源)是高产的保证,特别是实现超高产目标,粒重的作用更加突出。强源的重点在后期,但由于后期高温、干旱胁迫,充分利用起身至开花期有利的光温条件,增加花前物质生产与贮藏,对于补偿后期光合生产之不足十分重要;又由于叶片对逆境敏感,充分利用非叶器官光合耐逆机能,对于补偿后期叶片功能之不足尤为重要。而控制无效分蘖、减少冬前生长量、减小单株叶面积、促进贮藏物运转是减少群体物质无效消耗的有效途径。

小麦每个产量因素的形成,都存在一个积极增长阶段和防止减少阶段。从播种到拔节为穗数积极增长阶段,拔节到孕穗为防止穗数减少的阶段;拔节到孕穗为积极增加穗粒数阶段,孕穗到籽粒建成为防止穗粒数减少阶段;开花到籽粒建成为千粒重积极增长阶段;籽粒建成到成熟为防止千粒重减小阶段。不同阶段土壤水分亏缺均会相应影响该阶段产量因素的形成。研究表明,对0~40厘米土壤水分亏缺反应最敏感的是穗粒数,其次是千粒重,在节水栽培条件下,由于采取了加大基本苗数等措施,穗数对其反应不敏感。对穗数影响最大的时期是拔节至孕穗期,对穗粒数影响最大的时期也是拔节至孕穗期,对千粒重影响最大的时期是开花至籽粒形成期。春浇两水谋求最大产量,最适灌水时期应在拔节和开花期。在此基础上,拔节前和灌浆后期土壤水分亏缺的影响可以通过作物自身调节能力和技术措施加以补偿。

在水肥限制条件下,实现小麦高产、超高产的主攻战略应是“增加穗数、稳定粒数、提高粒重冶。据此,提出了技术补偿策略,包括:通过晚播增加基本苗增加穗数;通过全部肥料基施增加植株前期长势,并通过关键期(拔节、开花)补充灌溉稳定粒数;通过增苗增穗,增加地下部初生根数目和地上部非叶光合面积,同时通过拔节前控水减少单茎叶面积并促根下扎,构建大群体、小个体、高穗/叶比、高根/穗比的高效低耗株群结构,从而增加后期深层水肥利用和群体物质生产,提高粒重;通过选择容穗量大、穗粒数稳、灌浆快、粒重高、水肥高效型品种,与上述技术相配合,全面协调产量构成因素和库源关系。春浇两水产量8250~9000千克/公顷的超高产田产量结构为:穗数750万~780万穗/公顷,穗粒数28~32粒,千粒重44克以上。

§§§第二节冬小麦“四统一冶栽培关键技术

一、“种冶:依法选种,种法配套

根据节水省肥高产栽培方法的要求,选择适宜品种,应选择容穗量大、穗粒数稳、灌浆早而快的品种。品种的形态特征是:株高中等、上二叶较小而保绿性好、穗型紧凑、穗层整齐、粒重较高等,如石家庄8号、石家庄12号等。不要用成熟晚、灌浆慢、叶片大而披散的品种。

二、“土冶:看好地力,选好土壤

节水高产栽培适宜的土壤为沙壤土、轻壤土和中壤土,地力中等或中等以上,沙土地和重黏土地不适宜。

三、“墒冶:浇足底墒,切忌抢墒

播前灌足底墒水,使2米土体的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的90%以上。一般年份浇底墒水750立方米/公顷,切忌抢墒播种。要破除“只有多灌溉才能多打粮冶的传统观念,树立以利用土壤水为主的新观念。播前贮足土壤水,小麦一生可减少灌溉水750~1500立方米/公顷,由于多利用土壤水,麦收后土壤空库容大,可以较多地接纳夏季降水,减少汛期雨水损失。

四、“肥冶:合理配肥,全部基施

按照“限氮稳磷补钾,有机无机结合,全部肥料基施冶的原则,合理配肥,全部肥料基施,充分发挥基肥深施和养分互作效应,促进前期根系发育和养分吸收,补偿因晚播和前中期上层土壤水分亏缺对穗粒数的不利影响,并为后期多利用下层土壤水分创造条件。

同时,可以简化田间作业,减少氮肥损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在中、上等土壤肥力条件下,实现7500~9000千克/公顷产量目标,每公顷需施用有机肥22.5~30立方米、磷酸二铵225~300千克、尿素150~225千克、硫酸钾225千克、硫酸锌15千克,全部作底肥一次性均匀施下,一般不再追肥。实践中,因地力不匀等原因,拔节期若出现点片叶色明显褪淡,则点片补施适量尿素(每公顷不超过75千克);若无明显褪绿现象,则不追施氮肥。

五、“密冶:晚播增密,以苗增穗

适当晚播,冬前苗龄小,可以减少前期肥水消耗,防止冬季寒881害,也为免浇冻水创造条件。本地区10月5日前偏早播,气温高,蒸发大,冬前无效耗水多,且夏玉米要早收,不能充分成熟,有弊无利;10月25日以后则过晚播,虽冬前无效耗水少,但根系难以深扎,抽穗期推迟,弊大于利。因此节水栽培应以越冬苗龄2.5~4叶为宜,河北大部分地区最适宜播期在10月10~20日,晚播应增加播种量,以基本苗保证穗数。苗多,种子根数目也多;穗多,后期非叶器官光合面积也大。在上述最适播期内,基本苗525万~750万株/公顷(即10月10日播525万株/公顷,每晚播一天,增苗22.5万株/公顷,直至750万株/公顷为限)。

六、“质冶:精耕匀播,严求质量

由于基本苗多,苗间分布均匀度格外重要。为了减少萎缩苗、降低弱株率、提高穗整齐度,必须做到:精细整地。在适耕期耕翻土壤,深耕20厘米以上,翻埋根茬、秸秆,耕前均匀施肥并撒施毒饵,耕后及时耙地、耱压、耢地;若不能耕翻,采用旋耕,耕后务必耙压。整地标准应达到耕层上虚下实,土面细平,耕耙作业,时间服从质量;精选种子,使籽粒大小均匀,严格淘汰碎瘪粒;精匀播种,做到播深一致(3~5厘米),落籽均匀。机播,行距13~15厘米,严格调好机械、调好播量,避免下籽堵塞、漏播、跳播。地头边是死角,受机压易造成播种质量差、缺苗,应先横播地头,再播大田中间。旋耕地播后待表土现干时,镇压一遍,镇压后表面轻耙土,形成暄土覆盖。用三行畜力耧播,行距20厘米,提倡行内重播。在生产示范中发现,凡是达不到预期产量目标者多因为穗数偏少,穗数不够的原因是基本苗数少,播种质量低。确保播种质量是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成败的关键。因此,要确保播种量,严格把握播种质量。

七、“保冶:暄土保墒,防害保苗

耧播后垄内镇压,垄背不镇压,在漫长的冬前、冬季和早春保持表层暄土覆盖,可起到良好的保墒效果。抓好药剂拌种和土壤消毒,严控土壤害虫,确保苗全苗壮。

八、“水冶:春浇两水,适期适量

免浇冻水,春水晚浇,促根控叶,保障孕穗到灌浆前期水分供给。浇水时期:春浇两水,最适灌水组合为拔节水+开花水。在足墒足苗晚播的基础上,拔节水时期范围为春4叶到春5叶期,尽可能晚浇,即使冬季和早春雨水偏少也不应提倡早浇水;开花水时期范围为开花到开花后5天。若只能春浇一水,灌水时间为拔节至孕穗期,亩浇水量为50立方米/次。上述措施虽简单,但却是一个整体,必须全部落实到位。

小麦适时收获后,安全贮藏是保证优质专用小麦品质的重要环节。小麦收获时正值高温多雨季节,极易吸湿回潮、生虫、发热、霉变,降低其营养、加工及种用品质。因此,良好的贮藏技术对于保证无公害小麦品质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