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现代小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
12254600000016

第16章 小麦无公害施肥及栽培创新技术(2)

必须使用化学农药时,应使用安全高效的化学农药,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和《农药合理使用准则1~5》,农产品农药残留应符合国家有关卫生标准的规定。一般来说,无公害农作物生产中使用农药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认真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冶的植保方针运用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预防病、虫、草、鼠危害,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2.采取“严格、准确、适量冶的原则使用农药

第一,严格选用高效、低毒(残留)、选择性高的农药,积极推广生物农药,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

第二,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准确把握用药适期,做到对症下药。

第三,控制施药浓度,推广低浓度用药,达到经济、有效的目的。

3.改进施药技术,提高防治效果

改变目前生产上存在的高浓度、低容量及长期单一使用某一农药品种的施药弊端,科学有效地实行农药混用兼治和农药交替,严格实行指标防治,禁止乱用滥用农药。加强病虫抗药性监测治理,应积极开展当地主要病虫害对主要农药的抗药性的系统监测,并根据抗药性情况,制定出适合当地的抗性综合治理方案。同一种作用机制的农药在害虫的一个代次或一种作物同一生长季节中,最多只能施用两次,以达到科学有效的防治目的。

§§§第三节小麦的无公害生产技术

小麦无公害栽培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产地环境空气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农田灌溉水质量符合GB3095、GB15618、GB5084的规定,并按GB/T8321.1-8321.7、NY/T496要求合理使用农药和肥料,产品中农药、重金属、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有害微生物的残留,符合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技术环节最大限度地控制化肥用量,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同时,防止收、贮、销过程中的二次污染。无公害小麦生产技术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地环境控制技术

无公害小麦生产是将农业环保工作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转化为现实经济效益的一种形式和途径。因此,无公害小麦生产基地应建立在生态农业建设区域之中,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强化无公害技术份额。具体地说,其基地在土壤、大气、水上必须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其中土壤主要是重金属指标,大气主要是硫化物、氮化物和氟化物等指标,水质主要是重金属、硝态氮、全盐量、氯化物等指标。无公害小麦产地环境评价是选择无公害小麦基地的标尺,只有通过环境评价,才具有生产无公害小麦的条件和资格。

二、过程控制技术

无公害小麦的生产过程控制主要是农用化学物质使用限量的控制及替代过程,重点生产环节是病虫害防治和肥料施用。病虫害防治要以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为原则,强调以预防为主,以生物防治为主。肥料施用强调以有机肥为主,以底肥为主,按土壤养分库动态平衡需求调节肥量和用肥品种。在生产过程中制定相应的无公害生产操作规范,建立相应的文档,备案待查。

三、质量控制技术

无公害小麦最终体现在产品的无公害化。其产品可以是初级产品,也可能是加工产品,其收获、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等后续过程均应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执行标准。产品是否无公害要通过检测来确定,无公害小麦首先在营养品质上应是优质,营养品质检测可以依据相应检测机构的结果,而环境品质、卫生品质检测要在指定机构进行。

§§§第四节小麦无公害栽培技术

一、北方冬小麦无公害栽培技术

1.耕作整地与培肥地力

北方冬小麦产区,前作收获后立即撒肥深耕,及时耙耱整地。麦田耕作整地的质量应达到深、透、碎、平、实、足,即深耕深翻加深耕层,耕透耙透不漏耕漏耙,土壤细碎无明暗坷垃,地面平整,上虚下实,底墒充足,为小麦播种和出苗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高产栽培必须以高土壤肥力和良好的肥水条件为基础。总施肥量一般每公顷施有机肥45000~75000千克(或腐熟的鸡粪15000千克),纯氮240~270千克,磷(P2O5)172.5千克,钾(K2O)112.5~150千克,硫酸锌15千克,硼砂7.5~15千克。上述总施肥量中,有机肥全部、化肥纯氮的50%、70%的P2O5、全部K2O和硫酸锌、硼砂,均施作底肥,于耕前均匀撒施于地面,然后耕翻于地下。30%的P2O5于做好畦后用化肥耧串施于畦面中,或撒于垡头作种肥,50%的纯氮留作拔节期追肥。

2.选用良种与种子处理

小麦良种应具备高产、稳产、优质、抗逆、适应性强的特点。选用良种应根据小麦产地自然气候、栽培条件以及耕作种植制度等进行。播前筛选粒大饱满、整齐一致、无杂质的种子,以保证种子营养充足,出苗整齐,苗全、苗壮。针对当地苗期常发病虫害进行药剂拌种,或用种衣剂包衣。小麦专用种衣剂含有防病和防虫药剂、微肥和生长调节剂,有利于综合防治病虫害,培育壮苗。防治地下害虫可用40%的甲基异柳磷,或35%的甲基环硫磷,或75%的3911,或50%的辛硫磷,按种子量的0.2%拌种;预防全蚀病、纹枯病或苗期锈病、白粉病,可用20%的粉锈宁,或10%的羟锈宁或立克锈,均按种子量的0.15%~0.2%拌种。

3.适期播种与合理密植

北方各麦区冬小麦的适宜播期为:冬性品种在日平均气温16~18摄氏度时播种,半冬性品种在14~16摄氏度时播种,冬前积温570摄氏度左右为宜,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在此范围内,还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肥力、地形等特点进行调整。

基本苗数是实现合理密植的基础,生产上通常采取“以地定产,以产定穗,以穗定苗,以苗定籽冶的方法确定实际播种量。一般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基本苗195万~225万/公顷为宜,分蘖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种,基本苗105万~150万/公顷为宜。然后按种子发芽率、千粒重和田间出苗率计算播种量。播种时要求播量精确,行距一致,下种均匀,深浅一致,不漏播,不重播,地头地边播种整齐。

4.苗期管理要点

北方冬小麦苗期是指年前(出苗至越冬)和年后(返青至起身)两个阶段。主要特点是以长叶、长根、长蘖的营养生长为中心。

(1)查苗补种,疏苗补缺

雨后划锄松土,破除板结,通气、保墒、促进根系生长。

(2)立冬至小雪期间

浇冬水,有利于保苗越冬,年后早春保持较好墒情,以推迟春季第一次肥水,管理主动。

(3)浇冬水前

深耘断根,促进根系发育,对植株地上部有先控后促的作用。耘锄深度10厘米左右,耘后将土搂平,压实,接着浇冬水,防止透风冻害。

5.中期管理要点

小麦生长中期是指起身、拔节到抽穗前。该阶段的生长特点是根、茎、叶等营养器官与小穗、小花等生殖器官分化建成同时并进。

(1)拔节期追肥浇水

追肥量为纯氮120~135千克/公顷(总施氮量的50%),每公顷浇水600立方米。浇水后视田间植株封垄情况,尽量进行浅划锄,保墒通气。

(2)浇挑旗水

挑旗期是小麦需水的临界期,此时灌溉有利于减少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数,并保证土壤深层蓄水,供后期吸收利用,每公顷浇水600立方米。

(3)防治病虫

小麦拔节期开始,应及时防治纹枯病、白粉病、锈病,蚜虫等。

6.后期管理要点

后期是指从抽穗开花到灌浆成熟的阶段,是以籽粒形成为中心的开花受精、养分运输、籽粒灌浆和产量形成过程。

(1)浇灌浆水

一般

应在小麦开花后10天左右浇灌浆水,以后不再浇水。对延缓小麦后期衰老、提高粒重有重要作用。

(2)喷施抗衰增产剂

可用2%~3%的尿素溶液或0.3%~0.4%的磷酸二氢钾溶液,750千克/公顷左右进行叶面喷施,以增加粒重。

(3)防治病虫

白粉病、锈病、蚜虫等病虫害会大幅度降低小麦粒重,应加强预测预报,及时进行药剂防治。

(4)适期收获

蜡熟末期收获小麦粒重最高,此期长相为植株茎秆全部黄色,叶片枯黄,茎秆尚有弹性,籽粒含水率22%左右,籽粒颜色接近本品种固有光泽,籽粒较为坚硬。提倡用联合收割机收割,麦秸还田。

二、北方春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1.深耕整地,施足底肥

深耕以25~30厘米为宜,耕后要及时耙耱。春季要进行顶凌耙耱保墒,使土壤松软细绵,上虚下实,为适期早播,提高播种质量,保证苗全、苗齐、苗匀、苗壮打好基础。

结合秋耕施底肥,深翻入土,对于保证小麦全生育期对养分的要求、改良土壤结构具有重要作用。底肥要以腐熟的优质农家肥为主,混入适量的氮肥和磷肥作底肥效果更佳,施肥数量应根据地力、产量指标等因素确定。冬灌(底墒水)时间以11月中下旬土壤夜冻日消时为宜。旱作小麦整地,要围绕雨季降水进行耕作。

2.选用良种及种子处理

选用良种必须因地制宜,要依据以下原则:

(1)不同生产条件和生产水平在有灌溉条件、生产水平高的地区,应选用耐肥、抗倒、增产潜力大的高产品种;旱薄地上,应选用适应性强、耐旱、耐瘠的品种。

(2)不同种植制度的要求如果进行套种,要选用早熟、矮秆、株型紧凑、抗倒丰产的品种。

(3)抗逆性强

选择抗病、虫、倒伏等抗逆性强的品种。

(4)要注意防止品种单一化,同时也要防止多、乱、杂机械筛选大粒种子,比不筛选的增产5%以上,对选好的种子播前晒种2~3天,以提高发芽势和发芽率,晒种以后要进行消毒,针对当地苗期常发的病虫害确定药剂,按规定的用量和浓度进行拌种。

3.适期播种,提高播种质量

北方春麦区春季温度低,升温缓慢,春季又多大风,土壤失墒很快,大部分地区春末夏初比较干旱,生育后期又多干热风和阴雨天气。这些都决定了春小麦一般需要早播。适时早播,可使种子经过一定时间的低温锻炼,增强酶的活性,促进根系和植株生长发育,有效地延长幼穗分化和灌浆期,从而改善小麦“一晚三短冶的生育特点,减轻生育后期高温逼熟,以及麦秆蝇、锈病和干热风的危害。据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资料,早播的小麦单株根数、分蘖数、结实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籽粒出粉率均明显增加和提高。试验结果表明,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超早春播种的比春分后播种的增产10%~15%;清明播种的,比春分前后播种的减产10%左右;从清明开始,每晚播10天,大体减产10%~12%。北方春麦区,在整好地、保证播种质量的前提下,一般在春季昼夜平均温度稳定在0~2摄氏度、表土化冻到适宜播深开始播种春小麦。如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地区适宜播期为3月上中旬,中部地区为3月中下旬,北部地区为4月中下旬。

4.合理密植,提高播种质量

合理密植可以保证小麦群体和个体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协调生长,求得穗、粒、重最大的乘积,从而获得最佳的产量。穗数是决定春小麦产量的主导因素。由于春小麦分蘖期短,成穗率低,且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在当前大面积中、低产条件下,依靠增苗增穗或保穗仍然是主要途径。在一般生产条件下,应以增苗增穗为主要密植手段,即以籽保苗,以苗保株,以株保穗,以穗保粒,靠主穗、多穗、扩大群体增产。春小麦合理密植的依据:

(1)根据生产条件调节播种量

当肥力很低时,负担穗数能力小,播量要少;反之,应增加播量。当肥力更高时,由于植株生长过旺,削弱个体生长,播量要适当减少。

(2)根据品种特性调整播种量分蘖力弱的品种宜多,大穗品

种宜少,小穗型品种宜多。

(3)根据播种期早晚调节播种量早播适当减少播量,晚播相

应增大播量。为确保计划苗数的实现,要做好种子检验,测定种子发芽率、净度、千粒重,还要依据整地质量和土壤墒情,估计实际出苗率。田间出苗率一般以80%计,高时90%,差的按70%计。生产上通常采取“以地定产,以产定穗,以穗定苗,以苗定籽冶的办法。其实际播量计算采用如下公式:播种量(千克/公顷)=基本苗(万/公顷)*千粒重(克)*0.01(换算系数)发芽率*出苗率

保证播种质量要求播深一致,一般播深为3~4厘米,下籽均匀,播种方法多采用等行平播,行距15~20厘米。

5.田间管理

生产实践证明,小麦生育期间,田间管理调控得当,小麦生长由弱变壮。如调控失误,生长发育失调,会造成大幅度减产。小麦的田间管理,主要是科学运筹水肥,防治病虫害,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防止倒伏。春小麦从出苗至成熟可分为前期(出苗—分蘖)、中期(拔节—孕穗)、后期(抽穗—成熟)三个阶段。

(1)前期管理

前期即苗期,幼穗分化处于伸长期至二棱期,是根、叶、蘖等营养器官生出,为中后期健壮生长奠定基础的时期,是决定穗数和每穗小穗数的关键时期。主攻目标是苗全、苗壮、促根、壮蘖,实现穗多、穗大,其中的关键是培育壮苗。壮苗的标准是:个体健壮,群体合理,根系、叶片和早期分蘖按期出生,叶片宽厚,长短适中,叶色葱绿,分蘖茁壮,次生根多,洁白而粗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