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现代小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
12254600000011

第11章 小麦标准化生产的播种管理技术(2)

在北方,原认为不缺磷的石灰性土壤,也发生磷素的亏缺,因而在中低产条件下,磷肥、氮肥配合施用,成为重要的增产措施。又据山东省农业厅土肥站研究,每公顷产量在3000千克以下的低产田,氮磷比1:1时效果最好,平均每1千克磷肥增产5.25千克。而每公顷产量为3000~6000千克时,氮磷比以1:0.5效果最好,表明低产田磷素的突出作用。同样,在土壤缺钾低产田上,钾素的增产作用也很明显。

2.施肥时期

应根据小麦的需肥动态和肥效时期来确定,根据叶龄指标促控法,施肥时间与肥效作用部位的关系见表3-5。生育期间追肥,表现为随追肥时间出现相应的吸肥高峰和肥效作用。一般冬小麦生长期较长,播种前或播种时一次性施肥的麦田极易出现前期生长过旺而后期脱肥的现象。春麦由于营养生长过程很短,幼穗分化开始早,尤其是在没有灌溉的条件下,一次性重施种肥(或播前施肥),有很重要的作用。氮肥施用期推迟,植株经济器官和非经济器官的蛋白质含量均随之提高。磷肥施用时期则表现为作基肥(或种肥)时效果较好,但在严重缺磷的麦田,苗期追磷可促进“小老苗冶的转化,但效果不如基肥,在后期追肥(包括叶面喷施),对提高粒重的效果较好。

3.施肥方法

重视施用有机肥,一般每公顷施用量在30~45立方米的基础上。对地力较瘦的农田,同时每公顷深施碳酸氢铵375~750千克,或用颗粒磷酸二铵75~150千克作种肥,均有显著的增产作用。

§§§第三节小麦标准化生产的灌溉技术

一、小麦的需水规律

小麦的需水规律与气候条件、冬麦和春麦类型、栽培管理水平及产量高低有密切关系。其特点表现在阶段总耗水量、日耗水量(耗水强度)及耗水模系数(各生育时期耗水占总耗水量的百分数)方面。冬小麦出苗后,随着气温降低,日耗水量也逐渐下降,播种至越冬,耗水量占全生育期的15%左右。入冬后,生理活动缓慢、气温降低,耗水量进一步减少,越冬至返青阶段耗水量只占总耗水量的6%~8%,耗水强度在10立方米/公顷?日左右,黄河以北地区更低。返青以后,随着气温的升高,小麦生长发育加快,耗水量随之增加,耗水强度可达20立方米/公顷?日。小麦拔节以前温度低,植株小,耗水量少,耗水强度在10~20立方米/公顷?日,棵间蒸发占总耗水量的30%~60%,150余天的生育期内(占全生育期的2/3左右),耗水量只占全生育期的30%~40%。拔节以后,小麦进入旺盛生长期,耗水量急剧增加,并由棵间蒸发转为植株蒸腾为主,植株蒸腾占总耗水量的90%以上,耗水强度达40立方米/公顷?日以上,拔节到抽穗1个月左右时间内,耗水量占全生育期的25%~30%,抽穗前后,小麦茎叶迅速伸展,绿色面积和耗水强度均达一生最大值,一般耗水强度45立方米/公顷?日以上,抽穗至成熟在35~40天内,耗水量占全生育期的35%~40%。春小麦一生耗水特点与冬小麦基本相同,春小麦在拔节前50~70天内(占全生育期的40%~50%),耗水量仅占全生育期的22%~25%,拔节至抽穗20天耗水量占25%~29%,抽穗至成熟的40~50天内耗水量约占50%。

二、小麦的灌溉技术

1.北方麦区

北方地区年降水量分布不均衡,小麦生育期间降水量只占全年降水量的25%~40%,仅能满足小麦全生育期耗水量的1/5~1/3,尤其在小麦拔节至灌浆中后期的耗水高峰期,正值春旱缺雨季节,土壤贮水消耗大。因此,北方麦区小麦整个生育期间土壤水分含量变异大,灌水与降水效应显著,小麦生育期间的灌溉是十分必需的。麦田灌溉技术主要涉及灌水量、灌溉时期和灌溉方式。小麦灌水量与灌溉时期主要根据小麦需水、土壤墒情、气候、苗情等来定。灌水总量按水分平衡法来确定,即:灌水总量=小麦一生耗水量-播前土壤贮水量-生育期降水量+收获期土壤贮水量。

灌溉时期根据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对土壤水分的不同要求来掌握,一般出苗至返青,要求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80%,低于55%则出苗困难,低于35%则不能出苗。拔节至抽穗阶段,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同时进行,器官大量形成,气温上升较快,对水分反应极为敏感,该期适宜的田间持水量为70%~90%,低于60%时会引起分蘖成穗与穗粒数的下降,对产量影响很大。开花至成熟期,宜保持土壤水分不低于70%,有利于灌浆增重,低于70%易造成干旱逼熟,导致粒重降低。为了维持土壤的适宜水分,应及时灌水,一般生产中常年补充灌溉4~5次(底墒水、越冬水、拔节水、孕穗水、灌浆水),每次每公顷灌水量600~750立方米。从北方水资源贫乏和经济高效生产考虑,一般灌溉方式均采用节水灌溉,节水灌溉是在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降水资源的条件下,实行关键期定额补充灌溉。根据各地试验,一般越冬水和孕穗水最为关键。另外,在水源奇缺的地区,应采用喷灌、滴灌、地膜覆盖管灌等技术,节水效果更好。

2.南方麦区

小麦生育期降水较多,除由于阶段性干旱需要灌水外,一般春夏之交的连阴雨,往往出现“三水冶(地面水、潜层水和地下水),易发生麦田涝渍害,一直是该地区小麦产量形成的制约因素,因此,必须实施麦田排水。麦田排涝防渍的主要措施有五点:一要做好麦田排涝防渍的基础工程,做到明沟除涝,暗沟防渍,降低麦田“三水冶;二要健全麦田“三沟冶(腰沟、畦沟和围沟)配套系统,要求沟沟相通,依次加深,主沟通河,既能排出地面水、潜层水,又能降低地下水位;三要改良土壤,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孔隙度和通透性;四要培育壮苗,提高麦苗抗涝渍能力;五要选用早熟耐渍的品种及沿江水网地区麦田连片种植。

§§§第四节小麦标准化生产的田间管理技术

在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麦田管理有三个任务:一是通过肥水等措施满足小麦的生长发育需求,保证植株良好发育;二是通过保护措施防御(治)病虫草害和自然灾害,保证小麦正常生长;三是通过促控措施使个体与群体协调生长,并向栽培的预定目标发展。

根据小麦生长发育进程,麦田管理可划分为苗期(幼苗阶段)、中期(器官建成阶段)和后期(籽粒形成、灌浆阶段)三个阶段。

一、小麦苗期的标准化管理

1.苗期的生育特点与调控目标

冬小麦苗期有年前(出苗至越冬)和年后(返青至起身前)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特点是以长叶、长根、长蘖的营养生长为中心,时间长达150余天。出苗至越冬阶段的调控目标是:在保证全苗基础上,促苗早发,促根增蘖,安全越冬,达到预期产量的壮苗指标。一般壮苗的特点是,单株同伸关系正常,叶色适度。冬性品种,主茎叶片要达到7~8叶,4~5个分蘖,8~10条次生根;半冬性品种,主茎叶片要达到6~7叶,3~4个分蘖,6~8条次生根;春性品种主茎要达到5~6叶,2~3个分蘖,4~6条次生根。群体要求,冬前总茎数为成穗数的1.5~2倍,常规栽培下为1050~1350万/公顷,叶面积指数1左右。返青至起身阶段的调控目标是:早返青,早生新根、新蘖,叶色葱绿,长势茁壮,单株分蘖敦实,根系发达。群体总茎数达1350~1650万/公顷,叶面积指数2左右。

2.苗期管理措施

(1)查苗补苗,疏苗补缺,破除板结小麦

齐苗后要及时查苗,如有缺苗断垄,应催芽补种或疏密补缺,出苗前遇雨应及时松土破除板结。

(2)灌冬水

越冬前灌水是北方冬麦区水分管理的重要措施,保护麦苗安全越冬,并为早春小麦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浇水时间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在3~4摄氏度时,水分夜冻昼消利于下渗,防止积水结冰,造成窒息死苗,如果土壤含水量高而麦苗弱小可以不浇。

(3)耙压保墒防寒

北方广大丘陵旱地麦田,在小麦入冬停止生长前及时进行耙压覆沟(播种沟),壅土盖蘖保根,结合镇压,以利于安全越冬。水浇地如果地面有裂缝,造成失墒严重时,越冬期间需适时耙压。

(4)返青管理

北方麦区返青时须顶凌耙压,起到保墒与促进麦苗早发稳长的目的。一般已浇越冬水的麦田或土壤墒情好的麦田,不宜浇返青水,待墒情适宜时锄划;缺肥黄苗田可趁春季解冻“返浆冶之机开沟追肥;早年、底墒不足的麦田可浇返青水。

(5)异常苗情的管理

异常苗情,一般指僵苗、小老苗、黄苗、旺苗。僵苗指生长停滞,长期停留在某一个叶龄期,不分蘖,不发根。小老苗指生长出一定数量的叶片和分蘖后,生长缓慢,叶片短小,分蘖同伸关系被破坏。形成以上两种麦苗的原因是:土壤板结,透气不良,土层薄,肥力差或磷、钾养分严重缺乏,可采取疏松表土,破除板结,结合灌水,开沟补施磷、钾肥。对生长过旺麦苗及早镇压,控制水肥,对地力差,由于早播形成的旺苗,要加强管理,防止早衰。因欠墒或缺肥造成的黄苗,酌情补肥水。

二、小麦中期的标准化管理

1.中期生育特点与调控目标

小麦生长中期是指起身、拔节至抽穗前,该阶段的生长特点是根、茎、叶等营养器官与小穗、小花等生殖器官的分化、生长、建成同时进行。在这个阶段由于器官建成的多向性,小麦生长速度快,生物量骤增,带来了群体与个体的矛盾,以及整个群体生长与栽培环境的矛盾,形成了错综复杂相互影响的关系。这个阶段的管理不仅直接影响穗数、粒数的形成,而且也将关系到中后期群体和个体的稳健生长与产量形成。这个阶段的栽培管理目标是:根据苗情适时、适量地运用水肥管理措施,协调地上部与地下部、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群体与个体的生长关系,促进分蘖两极分化,创造合理的群体结构,实现秆壮、穗齐、穗大,并为后期生长奠定良好基础。

2.中期管理措施

(1)起身期

小麦基部节间开始伸长,麦苗由匍匐转为直立,故称为起身期。起身后生长加速,而此时北方正值早春,是风大、蒸发量大的缺水季节,水分调控显得十分重要。若水分管理适宜可提高分蘖成穗和穗层整齐度,促进3、4、5节伸长,促使腰叶、旗叶与倒二叶的增大,还可提高穗粒数。对群体较小、苗弱的麦田,要适当提早施起身肥、浇起身水,提高成穗率;但对旺苗、群体过大的麦田,要控制肥水,在第一节刚露出地面1厘米时进行镇压,深中耕切断浮根,也可喷洒多效唑或壮丰胺等生长延缓剂,这些措施可以促进分蘖两极分化,改善群体下部透光条件,防止过早封垄而发生倒伏;对一般生长水平的麦田,在起身期浇水施肥,追氮肥施入总量的1/3~1/2;旱地在麦田起身期要进行中耕除草、防旱保墒。

(2)拔节期

此期结实器官加速分化,茎节加速生长,要因苗管理。在起身期追过水肥的麦田,只要生长正常,拔节水肥可适当偏晚,在第一节定长第二节伸长的时期进行;对旺苗及壮苗也要推迟拔节水肥;对弱苗及中等麦田,应适时施用拔节肥水,促进弱苗转化;旱地的拔节前后正是小麦红蜘蛛危害高峰期,要及时防治,同时要做好吸浆虫的掏土检查与预防工作。

(3)孕穗期

小麦旗叶抽出后就进入孕穗期,此期是小麦一生叶面积最大、幼穗处于四分体分化、小花向两极分化的需水临界期,又正值温度骤然升高、空气十分干燥,土壤水分处于亏缺期(旱地)。此时水分需求量不仅大,而且要求及时,生产上往往由于延误浇水,造成较明显的减产。因此,旺苗田、高产壮苗田,以及独秆栽培的麦田,要在孕穗前及时浇水。在孕穗期追肥,要因苗而异,起身拔节已追肥的可不施,麦叶发黄、氮素不足及株型矮小的麦田可适量追施氮肥。

三、小麦后期的标准化管理

1.后期生育特点与调控目标

后期指从抽穗开花到灌浆成熟的这段时期,此期的生育特点是以籽粒形成为中心,完成小麦的开花受精、养分运输、籽粒灌浆和产量的形成。抽穗后,根茎叶基本停止生长,生长中心转为籽粒发育。据研究,小麦籽粒产量的70%~80%来自抽穗后的光合产物累积,其中旗叶及穗下节是主要光合器官,增加粒重的作用最大。因此,该阶段的调控目标是:保持根系活力,延长叶片功能期,抗灾、防病虫害,防止早衰与贪青晚熟,促进光合产物向籽粒运转、增加粒重。

2.后期管理措施

(1)浇好灌浆水

抽穗至成熟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1/3以上,每公顷日耗水量达35立方米左右。经测定,在抽穗期,土壤(黏土)含水量为17.4%的比含水量为15.8%的旗叶光合强度高28.7%。在灌浆期,土壤含水量为18%的比含水量为10%的光合强度高6倍;茎秆含水量降至60%以下时灌浆速度非常缓慢;籽粒含水量降至35%以下时灌浆停止。因此,应在开花后15天左右即灌浆高峰前及时浇好灌浆水,同时注意掌握灌水时间和灌水量,以防倒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