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逐鹿中原:淮海战役(下)
12253900000020

第20章 徐州概况(2)

古徐国(或称徐方)辖地在淮泗流域地区,约当今天的徐淮一带。西周之际,东夷部落中的徐国不服从周天子的统治,几经战争,仍不能稳定局势。到周穆王时,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便采取了权宜之计,册封徐偃王为徐国的国君。他在徐国施行仁义之政治理国家,势力日益强大,在自己的周围建立起36个卫星国。据《后汉书·东夷传》称:“(周)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诸侯,命徐偃王主之。偃王处潢池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六国。”说明徐国在当时是东夷中的一个庞然强国。

周天子对徐国的强盛感到震恐,便令楚国出兵攻打徐国,徐偃王“不忍斗其人”。乃“北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随之者以万数”,可见徐偃王在徐淮一带是得人心的。

刘煓(?——前197),刘邦父,史称“刘太公”,沛县丰邑中阳里人。农民出身,妻王氏,吏称“刘媪”,生刘伯、刘仲、刘季三子。刘邦行三名季,少时游手好闲,不务农事,刘太公斥之为“无赖”之徒。

楚汉战争中,公元前205年,项羽大败刘邦于彭城,刘太公、刘媪、吕雉为项羽军俘获,作为人质扣押楚军中近三年,前203年楚汉议和于鸿沟,中分天下后,均得以生还。

公元前202年刘邦即皇帝后,尊刘太公为“太上皇”。前198年在长安未央宫为太上皇祝寿时说:“始大人常以臣无奈,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刘煓无言以答。太上皇在长安生活非常不习惯,常常闷闷不乐,刘邦问其由,他说:“平生所好,皆屠贩少年,酤酒卖饼,斗鸡蹴足菊,以此为欢,今皆无此,故不乐。”刘邦为了使其父欢欣,便选定离长安不远的临潼丽邑,仿故里沛县丰邑形制改建,称新丰,并“徙诸故人实之,太上皇乃悦”。

刘邦(前256—前195),字季,西汉王朝的建立者,史称“汉高祖”。秦末沛县丰邑中阳里(今丰县)人。出身农家,少时不肯从事农业劳动,广交游,乐助人,义气豁达,胸怀大度。儿时避乱迁到沛县以北30里的地方落户。据说,就在现今安国乡的刘邦店。西汉年间,丰邑始置县。因此,当地有“丰生沛养汉刘邦”的说法。成年后,刘邦当了乡村小吏泅水亭长。秦二世皇帝元年(前209年)九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反秦,9月刘邦在沛县起兵响应,在他的号召下,人民杀死县令,立他为“沛公”。

公元前207年,楚怀王孙心任命刘邦为砀郡长,封武安侯。在与秦军作战中,刘邦善用人才,讲究战术,纪律严明,成为农民起义军的著名领袖。前206年,刘邦率军西进,一路所向披靡,占领咸阳,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入关后,刘邦与秦中父老约法三章,以定民心。

秦亡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都彭城,分封十八个诸侯王,封刘邦为汉王。前205年,刘邦以“为义帝发丧”为借口,率诸侯共击楚。楚汉之间,经过四年征战,于前202年,决战垓下,项羽兵败别姬南逃,于乌江自刎。

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在汜水之北即皇帝位,西都洛阳,汉朝宣告建立。以后又迁都长安,从而奠定了传位13帝,统治长达214年的西汉王朝。

刘邦在位只有短短的7年,但他还是一位有所作为的皇帝。在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在经济上,重本抑末,执行与民休息制度,注意恢复农业生产;在法制上,制定了《汉律》。这些措施的实施,在历史上起到了一定的进步作用。

吕雉(前241—前180),字娥拘,沛县人,汉高祖刘邦皇后,故史称“吕后”。刘邦微时,她从事农业劳动,刘邦斩蛇起义反秦时,她常随军中。公元前205年楚汉彭城大战,刘邦失利,吕雉与公婆一起被楚军所执,三年后,在鸿沟议和时始得还汉。吕雉生女鲁元,生子盈。

公元前202年,刘邦登皇位后,吕雉以皇后身份为刘邦出谋划策,特别在翦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中,吕后出力最多。

吕后为人性刚毅,果断有能力。前195年刘邦死后,太子刘盈继位时,尚无治理国家的能力,朝廷大权实际上由吕后一人操纵。前188年汉惠帝死后,吕后便从后台走上前台,临朝称制。执政期间,起用诸吕,培植亲信,排除异己,控制军政大权。

在吕后掌权期间,对汉初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刘裕(363—422),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绥舆里人。南朝宋开国皇帝。东晋时,北方残乱,其先人侨居京口(今镇江)。他早年丧父,家庭贫苦,他在年轻时以种地为业,兼以樵夫、渔夫及贩鞋谋生。

刘裕入北府军当兵后,由于随刘牢之镇压浙东农民起义和攻打阴谋篡夺晋帝皇位的桓玄有功,拥有南徐、南青和北府军的军政大权。

晋义熙五年(409年)和义熙十二年(416年)刘裕奉晋帝之命两次率兵北伐,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之势,先后灭掉了南燕和后秦。北伐的胜利,对北方广大地区的稳定与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帝,自即帝位,国号宋。他在当政3年中,有许多政策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应当说在封建社会里,他是一位开明、节俭、关心民生发展的皇帝。他实行了抑制豪门贵族,有利农民的“土断”法;精减州府官吏数目;减免桑梓租税;寡欲守法度,不收礼物,“财帛皆在外府,内无私藏”;卧木床,穿木屐,把原来他种田时曾经用过的尚好的器具收藏起来,“以留于后”,时称之为“田舍公”。由于他幼时家贫未得读书,做皇帝时,对兴学办教育尤为重视,曾下诏说:“古之建国,教学为先,弘风训世,莫尚于此。发蒙启滞,咸必由之。”他要求“博延胄子,陶奖童蒙,选备儒官,弘振国学”,让主管部门“考详旧典,以时施行。”

刘裕有镇压农民起义之过错,这是历史造成的,不可一味苛求古人;但他在执掌朝政时为南北方尤其是南方的经济、文化恢复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李昪(889~943),字正伦,南唐政权建立者,彭城人,是唐宪宗李纯的五世孙。李昪的祖父李志当过徐州的判司,父亲李荣,在唐末战乱中下落不明。李昪随伯父流落到淮西濠州(今定远)、凤阳、嘉山、泗州(今宿迁东南)一带避难,为淮南节度史杨行密(后封为吴王)部下徐温(后为吴国宰相)收养,即随温姓,改姓名为徐知诰。在随徐温参加政治活动中,因功被提拔为升州(今南京)刺史,时年24岁。

当时,地方吏政腐败,李反其道而行之,廉洁奉公,招揽四方人才,实行开明政治,初步显示出锐意进取的才干。徐温迷恋升州,想在此长期享乐,便把知诰调润州(今镇扛)当团练使,政绩显著。

徐温坐镇金陵,命其子徐知训驻广陵(今扬州)处理事务。公元918年,徐知训因骄傲残暴,被吴国旧臣所杀。徐知诰抓住这一时机,领兵北上扬州,去酷政,改浮靡,很得人心。公元927年,徐温病死,知诰操纵了吴国军政大权。公元937年,废吴国皇帝,在金陵(今南京)建立南唐政权,改年号为升元,国号大齐。两年后,他正式恢复李姓,改名昪,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其时,北方相互征伐,李昪谨慎缓进,避免了改朝换代的内乱,堪称五代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李昪即皇位时,已49岁,经过六、七年的治理,南唐呈现兴旺景象。他渴望能长生不死,亲自完成统一大业,于是大吃丹药,结果毒气攻心,聚为恶疮而死。由于他主持改革政治,起用文人,倡导文治,招抚流民,劝农耕桑,整顿法制,废除诸多时弊,使统治区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因此在他病死时,出现了百姓皆涕泣、辍食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