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最受北大学生欢迎的88个人生哲理
12253000000048

第48章 欲速则不达

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例子,想要做的事情,恨不得一下子就完成,想要学的东西也恨不得一下子就全掌握。也许在我们的学习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也许主观上,我们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想要把事做好,想把东西学好,可是,我们常常说,欲速则不达。而在实际中,我们又常常会忘记这一条。对于北大人来说,他们不会这么操之过急,他们都明白这样的道理:想一口吃胖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们不论做什么事,都不急不躁,这样才成就现在北大的辉煌。

小林是一名刚开始打球的初学者,他总共也不过打了三个月的球,但受伤的时间却足有四个月,原因就是他犯了这个阶段大多数人的通病:急于求成,想法太多。照他的教练的幽默说法是:他实在是太想让教练惊喜了。

对于小林这样的“一张白纸”,教练教起来应该会更容易些,从握杆、上杆、下杆、收杆等最基本的动作开始,可谓“手把手”。通过短期的教学,教练对小林的评价是“你能打这球”,这句话就像是一针兴奋剂,让小林信心大增,也开始了自我“摸索”的过程。

“我爱琢磨,爱尝试,总想这样打行不行呀?那样打行不行呀?老追求远,看别人打得远自己心里就着急,老想照职业选手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太急于求成了,每天打五百多个球,而且都是在没有教练的情况下偷着练,所以就进入了误区,后背没有一块地方没受伤的。”现在还有伤在身的小林说起自己学球的经历颇有些无奈。

而教练对这个“举一反三”的学生也是哭笑不得:“他就是很聪明,他总想自己发挥,给我长长面子,有时到了球场也不做准备活动就下场了。更甚的是,他一受伤非但不在家好好养着,居然还想用以毒攻毒的方法把伤治好,结果却只能是越来越重了。”

小林曾经感慨地说:“本来想好好养着的,可球瘾一上来特痛苦。所以朋友一叫我,我就忘了伤,有一次脖子不能转动还坚持打完了十八洞。有一阵伤得特重,怕自己禁不起诱惑,就把手机都关了!”

小林的事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初学者一定要从正规、科学的训练入手,这样不仅可以少走一些弯路,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伤痛的出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看一下北大人讲的故事吧:

从前有个商人,到某地去卖货。在那里,他的生意十分兴隆,他带去的一马车货物没几天就销售一空了。商人心里喜滋滋的,把赚来的钱给家人买了些礼物后装进马车,然后驾车往家赶去。他归心似箭,日夜兼程,深更半夜了才投店休息,一大早又忙着赶路。有一位店主在帮他把马牵出马棚时,发现马的左后脚的铁掌上少了一枚钉子,就提醒他给马掌钉钉。商人说:“再过十来天就能到家了,我才不想为一颗小钉而耽误宝贵的时间呢。”说完这句话,就急急忙忙地赶着车走了。

过了两天,商人路过一个小镇,被一个钉马掌的伙计叫住:“先生,您看看,那匹马的马掌就快掉了。过了这个镇子可不容易再找到钉马掌的了。”

商人说:“再有八天我就到家了。我可不想为一个马掌耽误工夫。”

当商人离开小镇,走到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时候,马掌掉了。

商人想:“掉就掉了吧,我可不想再返回小镇了,那样多浪费时间啊,反正快要到家了。”

又走了一段路程后,商人的马开始一瘸一拐起来。

一个过路人对他说:“让马养好脚再走吧,不然马会越走越慢的。”

“我再有六天就要到家了,如果帮马养好伤再出发,那得浪费多少时间呀。”

就这样,商人继续赶路。马走得更跌跌撞撞了,一个过路人劝他让马养好腿再赶路,可他说:“老天,养好腿得多长时间?再有两天我就要到家了,我不想因此耽误与家人见面的时间!”

又行走了一段,马终于承受不住而倒下,没办法,商人只得丢下马和车子,自己扛着东西徒步往家里赶。

结果,马车走两天的路程他走了四五天,到家的时间反而比预定时间晚了两三天。这就说明了“欲速则不达”。

我们一直说,做任何事情都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逐步走向成功,一口是永远吃不成一个胖子的,急于求成的结果,只能适得其反,结果只能功亏一篑,落得一个拔苗助长的笑话。

与此类似的事还有的:

有一次,苏轼带着书童去某地赴任,在他们还没有到达目的地时,就已能远远看到城市的轮廓了。但是因为人地生疏,不知道到底还要走多远。

夕阳西下时,他们在一个岔路口遇到了一个老者,于是施礼相问。

老者抬头看了看天色,又打量了书童背上的那一大摞书后,捋了捋胡须说:如果慢一点走的话两个时辰能到,如果快的话需要三个时辰。

苏轼听后大惑不解:慢走早到,快行晚到,这是什么道理啊?

看看天色不早了,他也就不想那么多了,带着书童迈开大步朝前赶路,紧走慢跑,城市的轮廓在他们面前也越来越清晰了。正当两人感到十分兴奋时候,只听哗啦一声,书童背上的书散了一地,主仆二人忙来忙去,也无法把断了的绳子接合起来,没有办法,只好你背一捆,我抱一沓缓缓地前行。而就在这一瞬间,苏轼忽然明白了老者话语的玄奥,甚感后悔。

所谓经验出智慧。一个长期从事农事活动的人自然知道,挑水不能快跑,拔苗不能助长。同样的道理,一个背负重物的人,走得越快,绳索就散得越快———这是基于常识的简单判断。出身于书香世家的苏轼当然不会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被“欲速则不达”闪了一下腰。这一点十分值得我们现在的人引以为鉴。

不过懂常识也不一定就能具有准确的判断力。当某种欲望或逐利情结占据心灵的空间时,常识往往就变得无足轻重了。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分为“标”和“本”两个方面,要彻底解决问题,就应当先治本后治标。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而存在、相互依赖而发展的。一种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另一事物,那么后者便是前者的必要条件。如果破坏了后者,前者就会自行消亡。

在生活中,有些问题运用一定的手段,可以暂时解决,但是其隐患并未消除。想要真正解决问题,需要做到追根溯源,标本兼治。

有两个人在沙漠中凿井,一个人急于求成,没挖多深就放弃了,于是在他的背后,留下许多小小的坑,却不见井水;另一人选择好一个地点,便埋头苦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洼清清的泉水终于在他眼前出现了……

人生就是如此。磨炼、挫折、挣扎,这些都是成长的过程。有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必须背负重担,一步一步慢慢地走,稳稳地走,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是那个走得最远的人。

现代社会变化非常快,生活的快节奏,导致人心态上的一个重大变化:要赶快成功,要加速前进。这样,就犯了急功近利这一大忌。一个人急功近利,势必就会目光短浅,只注重眼前的境况,心胸狭隘,认为取得当前的一点点小成绩就已经成功了……生活中,越是急功近利的人,越难得到功利;越是急于求成的人,就越容易失败,越难成功。

也是在古时候,有一个年轻人决定外出寻宝,在经历了千辛万苦后,他终于在热带雨林中找到了两棵稀有的树木。这种树木的树心散发着浓郁的香味,把它放入水中不浮反沉。这个年轻人非常兴奋,就拖着这两棵树到集市上去卖。然而,整整一个上午过去了,年轻人的这两棵树却无人问津。这时他看到旁边卖炭的人生意很好,就把自己的树也烧成了木炭。结果这个年轻人很快就将木炭卖光了。他揣着钱袋,回家高兴的把此事告诉了他的父亲。

当父亲听说情况后却连声惋惜,他为自己的孩子感到十分遗憾:“孩子,你所找到的正是世上最珍贵的沉香树啊,从它上面切一小块磨成碎末,价钱也顶过你卖一年的木炭。”年轻人听后追悔莫及,只恨自己有眼无珠,白白糟蹋了珍贵的宝物。

我们看看,这就是急功近利的后果。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急功近利的人也大有人在,他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以至于在他们的人生履历上除了一个逗号,就是句号了。

在追求成功的路上,要自己快一点、再快一点有时是很危险的一件事。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像上面故事中的年轻人一样,只顾眼前的利益而放走了无比珍贵的机遇,结果只能是后悔不已……

只要是心态正常,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要求自己上进,要求自己做事精确、成功,但一个人的智力、体力、领悟力与适应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和范围,不可能在每件事上都一路领先,胜过所有的人。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的力量有不能达到之处,承认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想要超越,只能一步一步地来,否则只能倒退甚至失败,永远不会再往前走一步。

真正成大事者要有一份定力,遇事要能临危不乱、镇静自如,同时这也是一种智慧的胸襟。凡事在于自己尽力而为,只要自己已经尽力,成功与否,最起码自己不会因曾经没有努力过而后悔,不是自己的力量所能及的,就不要再过多考虑,否则只能分散了自己的精力,降低成功率。

做人不可急功近利,同时要求人们拒绝浮躁心理。我们平常又何尝不犯这样的错误呢。刚接触一些新东西、新学到一种技术或者知识时候,想要急于进一步深入探究,这样的想法是好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凡事我们总得按照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才好,这其实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