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最经典的艺术常识
12251800000027

第27章 文艺复兴时期雕塑

文艺复兴时期的年代划定一般是公元14世纪———公元16世纪。这是一个要求打破中世纪宗教统治的牢笼,思想活跃而社会动荡的时代,是将历史从中世纪的蒙昧中引导出来而走向文明的重要历史时代。

雕塑做为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一大批优秀的雕塑大师应运而生。并有大量作品流传今世,做为那个伟大时代的象征而永远光照历史。

意大利雕塑

多那托·迪·尼科罗·多那太罗(1386—1466年),文艺复兴早期最伟大的雕塑家,他的才华受到米开朗基罗的崇敬,15世纪20年代就因为给意大利佛罗伦萨—些教堂建筑所作的一系列雕像和装饰浮雕而声名鹊起,后为罗马教皇约翰十三世的陵墓雕刻墓碑,确立了他15世纪最伟大的雕塑家的地位。他于1443年左右来到意大利的帕多瓦,为那里带来艺术的新气象。

多那太罗留下的作品很多,我们选取他2件作品加以介绍。

《大卫》,青铜雕塑,高 158厘米,于1430—1434年间为美第奇宫庭院的喷水池而作。在此之前,多那太罗曾多次作了表现同一题材的雕塑作品,这是最完美的一件。

多那太罗的《大卫》表现了一个秀美少年的形象,肌肉结实,光滑的皮肤闪着健康的光泽,漂亮的面孔透露出虽然胜利但仍心未平的心理活动,将人物的性格和情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仿佛站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个真正勇敢的牧童。

《格泰梅拉达骑马像》是多那太罗1443—1453年间居住在帕瓦时应圣安尼教堂所托而制作的,现在这尊塑像仍矗立在帕多瓦市圣安东尼奥广场上。

格泰梅拉达是帕多瓦市的佣兵队长,因军功卓著受到市民的拥戴。塑造雕像正是为纪念他。佣兵队长坐在一匹雄健的马上,一副威武而坚强的样子;马的左前蹄抬起,正欲迈步前进。作者表现的是一个为保卫城市的安全,捍卫人民的利益,随时赴死出征的人间英雄的形象。

米开朗基罗·布奥纳罗蒂(1475—1564年),16世纪最伟大的雕塑家。出于于卡普雷塞,随即迁居佛罗伦萨。1488年从基兰达约学习绘画,后进入美第奇学校深造。1494年去波洛尼亚,1496年去罗马,为圣彼得大教堂雕刻《哀悼》像,1501—1505年在佛罗伦萨创作大卫》像,1505年应召去罗马为教皇儒略二世修筑陵墓,后因争吵离开。1508年再去罗马,完成了大量陵墓雕塑,其雕像有《摩西像》、《垂死的奴隶》和《被俘的奴隶》。1524—1534年在佛罗伦萨完成美第奇小礼拜堂的陵墓雕塑,有著名的《昼》、《夜》、《暮》、《晨》。1536—1541年在罗马绘制西斯廷礼拜堂的《最后的审判》。此后日益活跃于建筑领域,担当了圣彼得大教堂的主建筑师,至1564年逝世前尚雕刻过三个《哀悼》像,1564年 89岁死于罗马。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文艺巨匠,不仅是雕塑家,还是画家,诗人。

1494年,米开朗基罗创作了他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雕像之———《大卫》。

大卫,是历代雕塑家所热衷的题材。米开朗基罗成就了其中最伟大的一件。在这件作品中,大卫不再是一个少年牧童的形象,而是一成熟的、健硕的、具有暴发力的年轻男子。作品选取的也不是大卫战胜戈的亚,将他的头置于脚下的时刻,而是表现了愤怒的大卫正欲将石头投向敌阵的瞬间。他把全部的力量灌注在两条有力的臂膀上,就像拉满弓的箭,随时爆发。米开朗罗正是通过高潮前一瞬的选取,造成了无可比拟的强烈的艺术效果,它除了艺术上的魅力之外,更象征提高警惕,时刻准备为祖国而战的决心。

《摩西像》是米开朗基罗为罗马教皇儒略二世的陵墓所造的大量雕像之一。工程开始于1505年,曾中断,1508年又重新开始,完成于1515年前后。

在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中,摩西被表现为一个体格强壮的老年智者的形象。他有一头美丽的卷发,头顶处长着一对犄角,这是神的象征;长长的卷髯夸张地垂到腰际;裸露的双臂青筋暴露似蕴含着无穷的力量。他一手捋着长须,一手扶着(十戒)板,神情紧张。摩西的上身是一件薄而无袖的上衣,厚重的下衣落在两腿之间。米开朗基罗在雕刻这件作品时41岁,正是精力旺盛而头脑最清醒的时候,虽然他表现的摩西的心理和他自己的心情一样暴怒乍起,但米开朗基罗还是赋予了摩西充分的理智,使作品更具有耐人寻味的魅力。

《布鲁图胸像》作于 1537—1538年,这是大师最后一件作品。

《布鲁图胸像》高74厘米,作者采用了他惯用的能突出表现人物个性的头有力地转向左侧的形式。布鲁图身披古罗马长袍,面部表情刚毅果断,表现出了无私无畏的磊落性格。这件作品没有再进一步打磨,而部分地保存了雕琢的痕迹,更加突出表现了内在力度。

法国雕塑

在雕塑方面,法国起步较晚,她主要吸收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的“样式主义”精神,形成了大量以古希腊神话为题材,追求雍容华丽的贵族风格。这种风格发展到17世纪便是欧洲艺术史上称之为“巴洛克”的艺术风格。

《小憩的狄安娜》(大理石雕像,约作于1555年以后),因发现于巴黎南部的阿奈城,又称《阿奈的狄安娜》。据说作者是16世纪法国雕塑家库乔,模特是亨利二世的情妇戴安娜·德·波瓦蒂叶。

杰曼·毕隆(1535—1590年)出生于石匠世家,16世纪后期杰出的雕刻家,他最出名的作品是为法王亨利二世和王后卡特林那·美第奇陵墓所作的雕刻,其中以亨利二世心脏壶纪念柱最为精美。该件作品作于1560—1563年间,高150厘米,大理石组雕,作者别具匠心地将盛装亨利二世心脏的金壶由手携手、背对背的古希腊神话中的美惠三女神的头支撑着。

德国雕塑

在雕塑方面,在意大利已行进在文艺复兴盛期的大路上时,德国尚处于哥特式晚期向文艺复兴过渡的状态中。

蒂尔曼·里门施奈德(1455/60—1531年)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比较重要的雕刻家。在他的作品中,还保留着浓重的晚期哥特式的气息,但他在宗教题材的作品中,表现了较多的世俗因素。例如:他于1520—1523年间雕刻的《迈德布隆哀悼基督祭坛》,塑造了九位形象宽厚温和的人物,他们的面貌、服装都很具有民族特色。

维特·施托斯(1448—1533年)是晚期哥特式向文艺复兴过渡的著名雕刻家。他于1517—1518年制作的大型彩绘木雕《天使的问候》是他的代表作。作品全高3.7米,天使和圣母各2.2米高。由玫瑰花组成的花环围绕着告知圣母受孕的天使和圣母玛利亚。花环中央的上方是上帝的座像,身旁是两个天使,在花环中央有五个圆形木雕画面,表现了圣经中五个重要故事。

这件作品的造型十分新颖,不是传统的浮雕式,而是镂空的木雕,而且色彩艳丽,当它高悬于教堂大厅时,为神圣而威严的宗教场所添加了许多活跃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