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最经典的艺术常识
12251800000001

第1章 文学体裁

诗歌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体裁,是文学的一大样式,也是最基本的一种文学体裁。我国古代,把不入乐的称为诗,入乐的称为歌。现在统称为诗歌。《诗经》《楚辞》、汉乐府及其后的唐诗是我国诗歌作品中的精华。著名的古希腊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赛罗》是欧洲产生最早的诗歌作品。

诗歌要求内容高度集中、概括,具有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语言精练、准确、富有表现力,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分行排列。创作上多采用比兴、夸张、拟人、反复、比喻等艺术手法。

诗歌种类很多,按形式分,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按内容分,可分为抒情诗和叙述诗;按与其他体裁的结合分,又分为散文诗、寓言诗、童话诗;按时代发展分,又分为古诗、近体诗、新诗。

古诗

广义的“古诗”是指“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的一切用古汉语写成的诗。分“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部分。所谓“古”和“近”,是就唐代而言的。唐代形成了一种“格律诗”,当时人称为“近体”,那么对唐以前的诗,便称为“古体”了。狭义的古诗就是指唐以前的诗,这里的古诗指的是狭义上的古诗。

近体诗

近体诗萌芽于南北朝,形成于唐代的“格律诗”。其特点是:章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平仄、押韵、对仗都有一定的规律。它包括“律诗”、“绝句”、“排律”三种。

律诗

因其格律严格而得名。它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每首八句,每句字数五言或七言,简称五律、七律。(五律: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祖咏《七夕》;七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用字讲究平仄,双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三、四两句和五、六两句必须对仗。十句以上的称为“排律”或“长律”,如《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等。

绝句

绝句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句数定为四句,等于律诗减半。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平仄、押韵也有一定规则。绝句于唐初定型,唐代以前的绝句,虽然也要求押韵,但平仄较自由。为了与近体诗中的绝句相区别,一般称其为“古绝句”。

如:“家本青山上,好上青山上;青山不可上,一上一惆怅。”近体绝句严格讲究声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新诗

新诗又称“现代诗”,与旧体诗相对而言,一般指“五四”运动以来产生的新体诗歌,包括现代格律诗、散文诗、自由诗等。特点是冲破了旧体诗格律的限制,采用与口语接近的白话和现代阴韵,在用韵、平仄、对仗、句式上没有严格规定。形式大体整齐、押韵自由、生动活泼,便于表现复杂的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

词是产生于唐而兴盛于宋的一种新诗体。它原是一种按照乐曲节拍创制的、句子长短不齐的歌词,后来逐渐与音乐脱离,成为一种固定格式的、与诗歌并行的诗歌体。

因为词本来是配乐演唱的,所以又称为“曲子词”“乐府”等,如敦煌石窟发现的《敦煌曲子词》和苏轼的《东坡乐府》。因为词的句子长短不齐,所以又叫“长短句”,如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

与诗相比,词有明显的特点。首先,词的音乐性比较强,因为它本来就是配乐歌唱的,现在虽然与乐分离,但读起来仍琅琅上口,与诗有着不同的韵味。其次,词有固定的词牌、格律。句数、字数、平仄、押韵等比诗的规定更严格,更长于委婉抒情。词的不同特点和长处,使它成为五七言诗以外另辟蹊径的一种新诗体。

词最初是酒筵歌席上歌女唱的小曲。这种小曲,当时称为令曲。令曲最多不过五六十个字。北宋中期,文人柳永、周邦彦等人创造了长篇的词调,每首词多至一百数十字。这种词,称为慢词。慢词,中间还经过引、近的阶段。例如“清波引”“祝英台近”、“临江仙”、“风入松”之类,它们字数比令曲多,比慢词少,平均每首为七八个字。宋代人把词分为令、慢两类,引、近属于令曲。明代的张挺分为三类:令词日小令,引、近日中调,慢词日长调,而且他规定了五十六字以下为小令,五十六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字以上为长调。从此以后,明清两代的词选集,差不多都依此分类。按其风格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小说

小说是文学体裁的一大类别,是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大要素。它不受时间、空间和真人真事的局限,充分运用虚构和想象,以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现手法,细致而多方面地刻画人物性格,生动完整地表现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以及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小说的分类比较复杂,就题材的时代分,有历史小说、现代小说等。就题材的内容分,有战争小说、爱情小说、科学幻想小说、侦探小说等。就文体的区别分,有白话小说、文言小说、日记体小说、章回小说、书信体小说等。通常是根据小说的长短、容量的大小、人物的多少、情节的繁简,把它分为长篇、中篇、短篇三类。还有一类篇幅更小的微型小说,又称小小说。

白话小说

宋、元时期,开封、杭州等地“说话”艺术盛行,由此产生“话本小说”。这也是最早的白话小说形式,这种小说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短篇白话故事,篇幅较短,基本用口语叙述,有虚构性。

文言小说

文言小说指的是古代以文言记录的杂事、异闻和故事。

文言小说,作者大都是知识分子或官吏。创作手法有夸张、比喻,即虚构,形式大都是残丛小语,尺寸短书,即短篇。

文言小说从汉代至清代,不断发展,产生了《搜神记》、《世说新语》、《唐代传奇》、《剪灯新话》、《聊斋志异》等代表作品。

日记体小说

日记体小说是小说体裁的一种独特形式,它是以日记形式作为小说基本结构的小说类型。这类小说在叙述方式上多采用第一人称,以日记主人公所见、所闻、所感的方式叙述事件、展开情节、刻画人物。

章回小说

章回小说是长篇小说的一支,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它起源于宋元,形成于明初。它保持了说话人分段讲述一个长篇故事的特点,在情节关键处戛然而止,形成悬念。它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将全书分为若干回,每回前多以对偶的句式做回目,提示本回内容。每回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每回开头常有诗词,最先一段往往重提上回内容,以便衔接。

书信体小说

书信体小说即以书信形式为基本表达途径和结构格局的小说,故事情节的展开、环境心理的描绘和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是通过一封封书信的形式来实现的。以第一人称“我”为主人公,讲解故事,塑造形象,写人叙事都以“我”的亲身经历,亲眼见闻展开,使人感到亲切,增加真实感。

散文

散文是文学的一大样式,其概念和含义随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最早指区别于韵文、骈文的一切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子、史、经、传等。以后又泛指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包括小说、游记、小品文、寓言、传记等。现代的散文,则专指与小说、诗歌、戏剧文学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

散文题材广泛,短小精悍、形式自由灵活,不要求语言的韵律性和完整的故事情节。

散文贵“散”,不拘成法,叙述、抒情、描写、议论均可,但散文又忌“散”,要求中心明确、言简意赅,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散文种类繁多,按表现形式侧重点不同,散文可以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

戏剧文学

戏剧文学指供戏剧舞台演出用的剧本。剧本,是“一剧之本”,它是一种与小说、散文、诗歌并列的文学体裁。

剧本又有“案头本”与“演出本”之分,前者一般文学性较强而可演出性较差;后者一般文学性和可演出性兼而有之。无论是“案头本”还是“演出本”,都要受到戏剧的三个基本特征的制约。这三个特征:一是完整的综合性。即文学(剧本)、音乐、舞蹈、美术等各文学艺术门类的综合统一;二是形象的直观性。戏剧艺术是“活人当众演给活人看”的艺术。它的人物、环境和情节发展都是直观再现,而不像其他文学作品那样必须阅读和想象,才能在脑海中间接呈现出来;三是高度集中性。戏剧演出时间一般在三小时以内,演出在舞台上进行,所以戏剧的时间、空间和人物必须高度集中,既不能像小说那样全方位展现,也不能像电影那样自由驰骋。

与戏剧艺术基本特征相统一的戏剧文学———剧本,其基本特点首先是突出的舞台性。舞台性,一指时间、场景和人物的高度集中性;二指人物形象的行动性。戏剧艺术是行动的艺术,是摹仿行动中的人的艺术。剧本中的人物必须具有强烈的直观的内心动作性和外部动作性;三指人物的台词必须简洁精炼,又通俗易懂。人物语言必须口语化、动作化、性格化。

其次,戏剧文学必须有强烈的戏剧性。戏剧性是剧作艺术的主要特点。戏剧性包含多方面要求,如偶然性、突变性、传奇性、震撼性等等,但主要指戏剧冲突而言。“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这是戏剧文学和戏剧艺术的神圣法典。事物之间存在差异,差异构成事物之间的矛盾,矛盾发展到极点,形成对抗性斗争,便形成冲突。小说或散文、诗歌,可以只写差异,写矛盾而不写冲突。但戏剧文学必须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社会冲突和内心冲突中来表现。冲突本身是生活矛盾和本质的集中反映,最具有艺术吸引力和震撼力。

再次,戏剧文学是代言体而不是旁叙体。旁叙体指作者可以直接叙述的文体。小说、散文等都是旁叙体。代言体指靠作品中人物自身的语言塑造人物、描绘环境、展开情节的文体。戏剧文学用的是代言体,代言体决定剧本语言特殊化和剧本创作的高难度,大文豪高尔基说:“剧本(悲剧和喜剧)是最难运用的一种文学形式。其所以难,是因为剧本要求每个剧中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表现自己的特征,而不用作者提示。”“剧本的登场人物的产生,特别依靠而且只有依靠他们的语言。”语言对戏剧就是一切。诸如人物、人物关系和事件原委的交代介绍,人物性格的刻画,心理的揭示,故事情节的展开,以至人物活动的环境,都只能靠剧中人物的语言来实现。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是由劳动人民自己创造,自己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神话、童话、民歌、民谣、民间故事、某些曲艺(如数来宝、二人转等)都属于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的主要特点,一是人民性,表达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理想和追求、对生活和人生的态度;二是语言通俗,朴素生动,富有艺术表现力;三是结构单纯,形式活泼。

民间文学的这些特点,特别是反映生活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一直为文人的文学创作注入活力,成为所谓“纯文学”或“雅文学”的艺术源泉。从上古的屈原,到中古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关汉卿,再到鲁迅、老舍、冰心、赵树理等等都受过民间文学的滋养。外国文学也是如此,如薄迦丘的《十日谈》、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普希金的诗,都与民间文学有血缘关系。

我国古代的四言诗、楚辞、五言诗、词、曲、小说以及浩如烟海的传统戏曲,大多脱胎于民间文学。

神话

神话是原始文化的奇葩,是人类先祖的口头创作。

神话来源于人类对大自然力量的崇拜和惧怕。日月交替、春秋代序、风雨雷电、花开花落等等自然现象都是远古人类所无法解释的,于是,他们本能地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神,借组于这些神来解释,神话也就逐渐地成为了人类先祖的精神家园。

我国最早的神话典籍是《山海经》,里面记载了部分神话片段。保存最完整的神话,应属于古希腊的神话体系。

神话的特点,一是以丰富的想象和幻想,创造超人的征服自然的英雄,如我国神话中的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等。外国神话中的盗圣火的普罗米修斯等。

二是常常把自然物拟人化、人格化。如我国神话中的月宫女神嫦娥。外国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

神话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对后来的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有的作品直接取材于神话,更多的是借鉴神话幻想、夸张、虚构等艺术方法。

寓言

寓言也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是带有劝喻或讽刺性的小故事。往往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拟人化,通过一个饶有趣味的小故事来说明深刻道理。

寓言起源于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已经很盛行,《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就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寓言,至今仍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很多成语就来自古代的寓言故事。外国文学中的寓言如《伊索寓言》等也很有影响。

童话

童话是以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种文学形式。

童话起初产生于民间,人民群众在自己的社会实践中,创作了许多丰富、优美的民间童话,这些童话又多以反映旧社会劳动人民迫切要求摆脱压迫剥削、追求自由幸福的愿望,如《田螺姑娘》、《神笔马良》等童话都是这样的。作家们创作的童话,是在民间童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的还是以民间童话作为创作素材的。

童话充满幻想的成分,形成童话的主要特征。但它的幻想又不是空想,而是在现实的基础上产生的,再从幻想的情景中反映现实。优秀的童话作品,总是把幻想与现实巧妙而密切地融合在一起,造成一种如诗似画的艺术境界。

童话的形象与其他文学作品相比较,更为广泛,更为自由。从风霜雨雪到星辰日月,从花木草石到鱼鸟虫兽,从有生命的到无生命的,从有形的到无形的,从抽象的概念到具体的物质,都可以加以人格化,作为有思想、有言行、有性格的人物出现在童话中,这是童话的又一特征。童话和寓言都采用夸张、拟人的手法,都具有箴劝、讽刺的作用。但童话在故事情节上更富有幻想,人物活动比较离奇、曲折,篇幅比较长,而寓言恰恰与此相反。

童话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除用散文形式写的童话外,还有童话诗和童话剧。如果从创作特点上来看,童话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拟人化的童话,就是把动物、植物乃至世界上一切没有生命的东西,赋予人的生命,模拟人的语言和行动,使之成为童话中的人物。第二类是人物童话,就是以普通人作为主人公的童话。只是这些人物在童话中的行为比现实生活中的人的社会实践有更多的夸张和想象性。第三类是超人化的童话,即童话中的人物形象属于一些超自然的、幻想的、想象的形象,如神仙鬼怪;把某些概念,如勇敢、幸福、善良、邪恶等加以人格化。第四类是知识童话,也称为科学童话,它以科学理论和实践为依据,把神奇的世界或者科学发展的未来远景,用童话故事表现出来,引起儿童的兴趣与遐想。

民歌

民歌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它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口头相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加工而成的诗歌。

民歌最早出现于原始社会,表现当时人们征服自然的愿望和与大自然的斗争。在阶级社会里,主要表现劳动人民对剥削者、压迫者的仇恨和反抗,对劳动的赞美,对幸福、爱情、理想的追求,或对英雄人物的讴歌。

民歌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性,富于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内容质朴,格调清新,自由活泼,文字简练、口语化,音韵优美,便于传唱。在表现方法上常采用夸张、比兴、重迭等手法。

民歌的种类很多,有优美的山歌,豪放的牧歌,悠扬的渔歌,婉转的小调,悠扬动听的信天游,以及节奏强烈的劳动号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