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外国文学作品导读
12251500000042

第42章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导读

学习提示

川端康成的生平与创作。《伊豆的舞女》的情节梗概。作品中对男女主人公之间爱情的描写。《伊豆的舞女》的艺术特色。

生平与创作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899年生于日本大阪市。他2岁丧父,3岁丧母,7岁时祖母去世,10岁时唯一的姐姐也死了。孤苦伶仃的川端康成只能与祖父相依为命。然而在他15岁时,祖父也离他而去。童年的这些不幸遭遇,形成了他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时时流露的孤儿情感,也是形成他的作品的悲凉情调的原因之一。

川端康成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很喜欢读书,更喜欢作文。在中学时代,他立志要作小说家,还曾经把自己写的诗文收集到一起,取名为《谷堂集》。这期间他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最喜欢的是《源氏物语》和《枕草子》等古典文学作品,武者小路实笃的作品也一度让他着迷。1917年9月,川端康成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英文科。这个时期,他开始接触陀斯妥耶夫斯基、契诃夫、志贺直哉和芥川龙之介等作家的作品。1920年一高毕业后,他考入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院的英文科,第二年转入国文科。入学后不久,与几个同学一起第六次复刊《新思潮》。在这个刊物上,他发表了不少作品,其中《招魂节一景》受到著名作家菊池宽的高度评价。

1921年,正在上大学的川端康成爱上了15岁的咖啡馆女招待初代,他向初代求婚,初代答应了。为了这门婚事,川端康成还专门跑到乡下征得了初代父亲的同意。但是正当川端康成兴高采烈地为婚礼做准备的时候,却收到了初代的一封信,说不能和他结婚。这次失恋对川端康成的打击非常大,可以说,这次失恋直接影响了川端康成的人生观、女性观乃至文学创作。以后,川端康成塑造了众多清纯少女的形象,其中或多或少都有初代的影子。川端康成说过:“每当自己不想书写的时候,每当想到女人和恋爱的时候,总会不由得想到初代。”

1924年,大学毕业以后,川端康成和横光利一、片冈铁兵等人一起创办了《文艺时代》杂志,竖起了新感觉派的大旗,他和横光利一被称为“新感觉派的双璧”。1926年,让他声名鹊起的《伊豆的舞女》发表在《文艺时代》上。1935年,他开始着手写《雪国》,整部作品的写作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全部完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应关东军的邀请到我国东北和华北采访,其余多数时间隐居镰仓,这期间作品很少。

川端康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作品可以分两类:一类主要表现他的孤儿生活和爱情波折,前者如《十六岁日记》、《拾骨》、《参加葬礼的名人》等,后者如《脆性的器皿》、《篝火》等。另一类作品多以社会底层人物特别是下层女性为主人公,表现他们对爱情和艺术的追求,如《伊豆的舞女》、《温泉旅馆》、《花的圆舞曲》、《雪国》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除了完成《雪国》之外,川端康成又写成了《千鹤》、《古都》等著名的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注重表现人们正常的生活和感情,如《古都》、《名人》等;另一类作品则致力于描摹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表现出颓废的一面,如《千鹤》、《山音》、《睡美人》、《一只胳膊》等。

1968年,川端康成以《雪国》、《古都》、《千鹤》三部代表作获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中说这份奖状旨在表彰他“以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

1972年,川端在工作室自杀去世,临死前并没有留下遗书。关于他的死因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因为创作力衰竭的苦恼而导致了川端的崩溃,也有人认为是受了他最赏识的三岛由纪夫的自杀刺激。笔者更倾向于认为,三岛由纪夫的死只是一个导火索,最根本的原因则要追溯到川端康成以死亡为美的最高境界的观念。在许多作品中,川端都显示出把死作为美的最高境界的思想。其中最著名的是《雪国》中对叶子之死的描写。川端康成早年在《临终的眼》(1933)中谈到芥川龙之介的自杀时曾说:“一个人无论怎样厌世,自杀不是开悟的办法。”但他紧接着又提到了一位日本先锋派画家的死,提到了这位画家常说“再没有比死更高的艺术了,死就是生”,并解释说这位画家“生于寺院,出身于宗教学校”,认为“那是佛教思想深深渗入他身心的结果”,还把这种对死的赞美看作东方的特点。多年以后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演说《我在美丽的日本》中,他再次强调了这一点。川端康成本人受佛教的影响也很深,他曾经说:“我相信东方的古典,尤其是佛典,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学,我不把经典当作宗教的教义,而当作文学的幻想来敬重。”因此,这种以死亡为美的最高境界的观念,可能是川端康成自杀的最根本原因。

川端康成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此外还写有许多散文、随笔、讲演、评论、诗歌、书信和日记等。川端康成深受日本古典文学传统的影响,同时也立足于日本文学传统积极地学习西方文学的优点,吸收了不少西方文学的手法技巧,并将日本文学传统和西方文学的手法技巧成功地结合了起来。

情节梗概

这篇小说是以作者的真实经历为素材写成的。作者在20岁时第一次到伊豆旅行,在途中遇到了一位14岁的舞女,并被这位舞女的美貌和纯情所吸引,于是随同舞女等一行巡回演出的艺人从修善寺经汤岛、汤野一直到下田,才怀着依依惜别之情同舞女分别。小说就是作者这段生活经历的艺术再现。

小说从男主人公在旅途中追赶舞女一行开始。那一年他20岁,头戴高等学校的制帽,肩跨一个学生书包,独自到伊豆旅行。途中的景色虽美,但他的心房却在猛烈跳动,因为一个希望在催促他赶路,这个希望就是赶上舞女他们。舞女他们有五个人,除了舞女之外,还有她哥哥荣吉、荣吉的岳母、荣吉的妻子千代子、另一个雇来的姑娘百合子。此前,他已经看到过舞女他们两次,第一次是在来汤岛的途中,那时他不住地回头看他们,产生了一股旅行的情趣。第二次是在旅馆看舞女跳舞。他算计着舞女他们的行程,追赶他们,想和他们同行。终于,他在天城山顶的一家茶馆里追上了他们。在茶馆里,舞女看到他,马上让出自己的坐垫,看到他要抽烟,主动把烟灰碟放在他的面前。而他连“谢”字都没说出口。舞女17岁左右,古雅而奇特的发型把她那严肃的鹅蛋形脸庞衬托得小巧玲珑,十分美丽。

舞女他们先于男主人公出发了,他问茶馆里的老太婆,舞女他们今晚住在哪里,老太婆说哪儿有客人就住在哪儿。这句话煽起了他的邪念,他想:“那今天晚上就叫舞女到我的房间里来吧”。舞女他们出发不久,为了赶上他们,他也出发了。很快他就赶上了他们,并如愿以偿和他们一起旅行。在汤野的小客店里,舞女为他端茶,她刚在男主人公面前跪坐下来,脸就臊红了,手不停地颤抖,茶碗险些从茶碟上掉下来,阿妈说她有恋情了。阿妈的话打消了男主人公的邪念。当晚,又下了暴雨,舞女出去演出,男主人公心里很紧张,敞开门,惘然呆坐着。每次听见鼓声心胸就豁然开朗。那边静下来时就心烦意乱,害怕舞女被人玷污了。第二天,舞女的哥哥到男主人公房间里来聊天,正聊的时候,忽然看见裸体的舞女从对面的公共浴池里跑了出来,看她的样子男主人公知道了她还是一个孩子(他原来以为舞女已经有十七八岁),他感到很高兴,心里像被清泉涤荡过似的。他和舞女他们相约第二天早晨出发去下田,但是第二天舞女他们又变更了计划,说晚上有演出不能按原计划出发了。于是,他也决定推迟出发。在和舞女的哥哥聊天时,他知道了舞女名叫熏子,才十四岁。白天,舞女他们在男主人公的房间里下棋,当其他人去洗澡时,他和舞女单独下棋。舞女的棋下得出乎意料的好。她只顾下棋,头发几乎碰到男主人公的胸脯,她满脸绯红,跑回自己的房间去了。

这天晚上,男主人公到舞女他们那里去玩,碰到舞女要求住在同一家店里的鸟商给她读《水户黄门漫游记》,鸟商读过一段以后就不读了,于是他接着给舞女读,并得以仔细地观察她美丽的容貌。他对舞女他们既不好奇,也不轻视,这赢得了舞女他们的好感。

男主人公和舞女他们一起从山间小路去下田,他走得很快,把其他人落在了后面,只有舞女能跟得上他,但是她始终与男主人公保持不到两米的距离。她不愿缩短距离,也不愿拉开距离。他们边走边聊。爬到山顶的时候,舞女跪在地上为男主人公掸去衣服上的泥土。下山时,她主动帮他找来竹子作手杖。途中,千代子和舞女议论他的长相,说他的牙齿不整齐,他也不介意。后来,又听舞女说他是好人,这种说法让他感激不尽,因为他认为“自己的性格被孤儿的气质扭曲了”。在下田,舞女要男主人公带她去看电影,他也想带她去,但是阿妈却不允许,男主人公和舞女都很失望。

由于男主人公的旅费已经花光,所以他决定回东京。他原以为舞女不会来送行了,因此感到一种剐心的寂寞。没想到当他和荣吉到码头时,舞女已经蹲在那里了。男主人公同她说话,她默不作声,只是点头。这时一个工人把一位老婆子托付给他,让他把她带到东京,老婆子的儿子和儿媳都死掉了,很可怜,他爽快地答应了照顾她。当男主人公的船离去时,舞女想说再见,却没有说出口,还是使劲点了点头。直到船开远了,舞女才开始挥舞她手中白色的东西。男主人公的泪水禁不住流了下来。

分析与评论

《伊豆的舞女》是一篇短篇小说,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也是他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在小说发表后,曾多次改编成电影。在伊豆岛,川端康成旅行过的地方都修建了纪念性的建筑物或保留了原来的建筑作为纪念。小说不到两万字,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首长长的抒情诗。其中没有复杂的情节,只是讲述了男主人公与舞女在旅途中相遇,并在几天的同行中产生了朦朦胧胧的恋情,然后不得不分手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小说中抒情的成分远比叙事的成分要多,作者着力表现的就是男主人公和舞女之间的那种处于青春期的青年男女之间的朦胧的爱意。

男主人公是一个20岁的学生,他敏感、多情,又内向。在他追赶舞女一行人之前,他只见过舞女他们两次(并没有说过话),第一次相遇令他产生了“一股旅行的情趣”,第二次是看了舞女的演出。当他来到天城山上的茶馆,呆若木鸡地站立在门口的时候,舞女热情地把自己的坐垫放在他的身旁,看到他要抽烟就主动地把烟灰碟放到他的面前,他仔细地观察舞女,她的“发型古雅而又奇特。这种发式,把她那严肃的鹅蛋形脸庞衬托得更加玲珑小巧,十分匀称,真是美极了”。内向的他对于舞女的热情举动什么都没有说,不过舞女的热情、细心,舞女的美丽,当然更加引起了他对她的好感。后来,虽然在茶馆老太婆的煽动下,他有过一丝邪念,但也是一闪而过。当在汤野的小客店阿妈说舞女有了恋情时,他不但打消了邪念,而且从此开始关心舞女了。当天晚上,舞女出去演出,他担心她被人玷污,“心情紧张”、“惘然呆坐”,听见鼓声就“心胸豁然开朗”,听不见鼓声则“心烦意乱”。后来,他与她下棋,为她读书,并希望得到她额发上的梳子。这些都说明他对舞女已经产生了感情,并且这种感情在逐步加深。

舞女刚刚14岁,是个情窦初开的天真少女。她待人真诚热情,对男主人公非常关心。在茶馆第一次见面时就主动让座,送烟灰缸,在旅店端茶时表现出对男主人公的爱慕。后来洗澡时看见了男主人公,天真无邪的她竟然从澡堂光着身子跑了出来。她还多次替他摆齐木屐,在一起去下田的路上,跪在地上给他掸去衣服上的尘土,下山时给他找手杖等。这一切都表明了舞女对男主人公的关心,流露出了她对男主人公的爱意。

在短短几天当中,男主人公与舞女的感情,由淡到浓,逐渐加深。而在听到舞女说他是一个好人之后,男主人公对舞女的感情更深了。小说写道:

我心情舒畅,抬眼望了望明亮的群山。眼睑微微作痛。我已经二十岁了,再三严格自省,自己的性格被孤儿的气质扭曲了。我忍受不了那种令人窒息的忧郁,才到伊豆来旅行的。因此,有人根据社会上的一般看法,认为我是个好人,我真是感激不尽。

作者后来谈到《伊豆的舞女》时曾经说:“《伊豆的舞女》之所以深受读者欢迎,原因之一,大概是通过我对舞女和同路的巡回艺人的感谢之情所写的吧。我的感谢之情,成了作品的基调。我认为这种感谢是坦率而单纯的。”看来,舞女的这种评价对于他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和舞女的这种感情也影响到他对别人的态度。在作品的结尾,他爽快地答应了照顾老婆子,也坦然地接受了少年学生的好意。“无论别人多么亲切地对待我,我都非常自然地接受了。明早我将带着老婆子到上野站去买前往水户的车票,这也是完全应该做的事。”

分别时的描写,更突出了二人之间的这种朦胧的爱意。男主人公回东京的那天早晨,因为没有看到舞女,而产生了一种“剐心”的寂寞。但是没有想到舞女早已在码头等候了,在“我们走到她身边以前,她一动不动,只顾默默地把头耷拉下来”。男主人公找了很多话题同她攀谈,“她却一味地头望着运河入海处,一声不响。每次我还没把话说完,她就一个劲点头”。显然,此时舞女的心正被离别的痛苦折磨着,她不说话,恰恰是因为她有很多话要说,但又不知怎么说好。而男主人公呢,在上了船之后,“泪水簌簌地滴落在书包上”,当别人问他为何哭时,他坦率地说,“刚刚同她离别了”。一个是羞涩腼腆,情窦初开,一个是多情而又内向,两人自始至终没有向对方倾吐过爱慕之情,可是彼此又分明已经感觉到了对方的感情,所以,分别时两个人一个默默无语,一个泪如雨下,都感受到了分别的痛苦。

男主人公和舞女之间的这种感情是以平等真诚为基础的。按当时的一般世俗观点来看,巡回艺人的身份相当低贱,小说中写道:“途中,每个村庄的入口都竖立着一块牌子:‘乞丐、巡回演出艺人禁止进村!’”但是,男主人公对他们既不好奇,也不轻视,“完全忘掉了他们是巡回演出艺人了。我这种不寻常的好意,似乎深深地渗进了她们的心”。而男主人公自己呢,是因为“忍受不了那种令人窒息的忧郁,才到伊豆来旅行的”。因此,当他受到艺人们的尊重,得到舞女的真诚的关心,并被认为是好人时,他的心情自然也是舒畅的。在这种平等、融洽的关系中,他们的感情得以发展。

男主人公和舞女的感情也是非常清纯的,虽然他曾有过一丝邪念,但那只是一闪而过,小说后来写到了裸体的舞女,但却是纯审美的描写,没有夹杂任何的官能欲望:

一个裸体女子突然从昏暗的浴场里首先跑了出来,站在更衣处伸展出去的地方,作出一副要向河岸下方跳去的姿势。她赤条条的一丝不挂,伸展双臂,喊叫着什么。她,就是那舞女。洁白的裸体,修长的双腿,站在那里宛如一株小梧桐。我看到这副景象,仿佛有一股清泉涤荡着我的心。我深深地吁了一口气,噗嗤一声笑了。她还是个孩子呐。她发现了我们,满心喜悦,就这么赤裸裸地跑到日光底下,踮起足尖,伸直了身躯。她还是个孩子呐。我更是快活、兴奋,又嘻嘻地笑了起来。脑子清晰得好像被冲刷过一样。

他原来认为她是一个成熟的女艺人,因此还可能有些不良欲念存在心里,现在知道了她还是个天真的少女,心里就只剩下纯真的感情了。

整篇小说就是以抒情的笔调描写了二人之间的这种朦朦胧胧的爱情。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淳朴的、真挚的、未经雕琢的感情,正因为它是朦胧的、未经雕琢的,所以才具有这样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也许这就是这篇小说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原因吧。

在艺术上,《伊豆的舞女》主要体现了日本传统文学的影响。川端康成非常推崇以《源氏物语》为代表的日本古典文学,他曾经说:“特别是《源氏物语》,可以说自古至今,这是日本最优秀的一部小说,就是到了现代,日本也还没有一部作品能和它相媲美……少年时期的我,虽不大懂古文,但我觉得我所读的许多平安朝的古典文学中,《源氏物语》是深深地渗透到了我的内心底里。”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中大都体现出日本传统文学,特别是《源氏物语》的影响。《伊豆的舞女》也不例外。这主要表现在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两个方面。

一方面,《伊豆的舞女》继承了自《源氏物语》以来的那种心理刻画细腻、感情表露委婉含蓄的传统。作品对男主人公由于朦胧的恋情而产生的微妙心理做了细致的刻画。比如,舞女雨夜演出时他的心理:

我心情紧张,一直敞开门扉,惘然呆坐着。每次听见鼓声,心胸就豁然开朗。

“啊,舞女还在宴席上坐着敲鼓呐。”

鼓声停息,我又不能忍受了……

不一会儿,连续传来了一阵紊乱的脚步声。他们是在你追我赶,还是在绕圈起舞呢?嗣后,又突然恢复了宁静。我的眼睛明亮了,仿佛想透过黑暗,看穿这寂静意味着什么。我心烦意乱,那舞女今晚会不会被人玷污呢?

他听到鼓声就心胸开朗,鼓声停息就无法忍受,听到紊乱的脚步声就浮想联翩——通过男主人公对代表舞女活动的鼓声的敏感,作者充分地表达了他坐卧不安的心情,从中衬托出他对舞女最真切的关心。再如,在为她读书前,作品有一句话“我怀着期待的心情,把说书本子拿了起来”,这里作者写得很含蓄,期待什么呢?接着读下去,作者写道:“舞女果然轻快地靠近我。我一开始朗读,她就立即把脸凑过来,几乎要碰到我的肩膀,表情十分认真……好像这是她请人读书时的习惯动作,刚才她同鸟商也几乎是脸碰脸的。我一直在观察她。”读到这儿读者就会明白,原来他期待的是能与舞女接近。作者用这种含蓄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男主人公关心舞女,想尽办法接近舞女的心理。

作品同样细致地刻画了舞女的心理。由于她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天真少女,所以在有意无意地流露出自己的感情时,她更多地表现出娇羞、腼腆,作品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比如,她为男主人公端茶时的表现:“她刚在我面前跪坐下来,脸就臊红了,手不停地颤抖,茶碗险些从茶碟上掉了下来,于是她就势把它放在铺席上了。茶碗虽然没落下,茶却洒了一地。看见她那副羞涩妩媚的表情,我都惊呆了。”短短的几句话,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在她倾慕的人面前的娇羞情态跃然纸上。再如,男主人公和舞女他们一起去下田的时候,别的人都落在了后面,只有她跟着男主人公,但是又与他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男主人公回过头去同她攀谈,她却停住脚步回答他,舞女说话时,男主人公等着她赶上来,但是她却依然驻足不前。非等男主人公起步,她才迈脚。这种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把舞女既愿意与男主人公在一起,但又害羞,因此不靠近他的那种羞怯的心理真实地表现了出来。

另一方面,《伊豆的舞女》对日本古典文学美学传统的继承还表现在善于通过景物描写创造抒情的氛围,表现人物的感情。整个故事以旅游胜地伊豆作为背景,对伊豆风光的描写和小说中表现的朦胧的恋情相协调,很好地衬托了作品中人物的心境,同时也使得整部作品都笼罩着一种浓重的抒情气息。如小说一开头所写的大雨,在促“我”急行的同时也衬托了“我”急于追上舞女他们的心情;而舞女演出时的大雨,则与“我”的烦躁不安相映衬。再以去下田途中的景物描写为例。“秋空分外澄澈,海天相连之处,烟霞散彩,恍如一派春色。”因为这时他正与舞女同行,所以心情非常愉快,这美丽的景色巧妙地烘托了人物快乐的心情;与舞女一同登山时“重峦叠嶂,寥无声息”,山顶上“静得只能听见小鸟停落在枝头上时摇动枯叶的沙沙声”,这种静谧的氛围则使二人的登山过程更加具有诗意。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不只是正面衬托人物的心理,有时作者也使用反衬的手法。比如,作品开始写男主人公行路时:“重叠的山峦,原始的森林,深邃的幽谷,一派秋色,实在让人目不暇接。可是,我的心房却在猛烈跳动。因为一个希望在催促我赶路。”这里的景色虽美,但是他为了追赶舞女,已经无暇顾及了。

很多时候,景物描写是为了营造抒情的气氛。比如写雨夜演出后第二天伊豆的景色,就能证明这一点:“南伊豆是小阳春天气,一尘不染,晶莹透明,实在美极了。在浴池下方的上涨的小河,承受着暖融融的阳光。昨夜的烦躁,自己也觉得如梦似幻。”这种纯净而唯美的诗意境界,不仅涤荡了男主人公的紧张烦躁情绪,而且给读者以美的享受,使作品保持了优雅婉约的抒情基调。

另外,作者在作品中还成功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比如在天城山上的茶馆中,作者描写了一个收集药方的怪老头,他“浑身青肿,活像个溺死的人。他那两只连瞳孔都黄浊的、像是糜烂了的眼睛,倦怠地朝我这边瞧着”。这个老头的衰老丑陋和舞女的年轻美丽形成了强烈对比。我们知道,虽然《伊豆的舞女》很接近现实,但它毕竟是作者在现实素材上进行艺术加工的结果。作者后来曾说:“事实上,那个舞女虽是个标致的姑娘,鼻梁却扁塌,他哥哥患了严重的梅毒……这些事我都没有写进去。”舞女、舞女的哥哥都是经过美化以后写进作品的,而描写这个老头的衰老丑陋,则从侧面衬托出了舞女的年轻美丽。再如,旅馆老板娘曾经对男主人公说:“请这种人吃饭,白花钱!”而男主人公丝毫不受她的影响,依然到他们住的旅店中去玩,为舞女读书,与他们保持密切的关系。老板娘势利的态度和男主人公的单纯善良也形成了对比,衬托出男女主人公之间那种纯洁的感情。

关键概念

新感觉派

思考题

1.分析《伊豆的舞女》中的心理描写。

2.试述《伊豆的舞女》中体现出的日本传统文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