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外国文学作品导读
12251500000036

第36章 蚁垤《罗摩衍那》导读

学习提示

《罗摩衍那》的作者和成书过程。《罗摩衍那》的故事梗概。《罗摩衍那》的内容与文化内涵。《罗摩衍那》的审美特性。

生平与创作

《罗摩衍那》是印度古代史诗,成书于公元前三四世纪至公元二世纪的几百年间。相传作者是Vālmīki(音译“瓦尔米基”或“跋弥”,意译“蚁垤”)。关于蚁垤的身份,印度有很多传说,有人说他是古代仙人,有人说他是金翅鸟的儿子,有人说他是语法学家。“蚁垤”这个名字的由来也有种种说法。其中一说说他静坐修行,数年不动,身上结满了蚂蚁窝,遂以“蚁垤”为名。另一说说蚁垤出身婆罗门家庭,遭父母遗弃,山中野人收养了他,长大后成为拦路抢劫的强盗。一天他遇到一位仙人,仙人让他反反复复地念mar(“摩罗”)。mar是Rma。(“罗摩”)一字颠倒的写法。他站着翻来覆去地念诵着“摩罗,摩罗”,一步也没有移动,以致身上堆满了蚁垤,因此而获“蚁垤”之名。蚁垤还在史诗中出现,并且提到史诗诗体的由来:蚁垤听了“仙人魁首”那罗陀讲述英雄罗摩的故事后,自愧缺乏诗才,不能将故事写下来传扬。后蚁垤在无边的树林里自由自在地走动,看到一对麻鹬安然地、静悄悄地正在交欢,但凶狠的猎人尼沙陀却将公麻鹬一箭射杀,母麻鹬伤心地在地上翻滚,凄惨悲鸣。蚁垤见此情景,心生悲悯,并谴责猎人:“你永远不会,尼沙陀!/享盛名获得善果,/一双麻鹬耽乐交欢,/你竟杀死其中一只!”(1·2·14)蚁垤发现他在悲愤中无意地创造了朗朗上口的输洛迦韵律。创造神梵天令蚁垤用“输洛迦”诗体记述罗摩的英雄事迹,从而有了印度“最初的诗”《罗摩衍那》。

这些都只是传说。事实上《罗摩衍那》是几百年里历代伶工、诗人口口相传,不断增删、充实而形成。但据季羡林的研究,全书主体部分情节完整、思想和文风比较统一,应该有人在口传诗歌的基础上做过整理、编纂的工作,相当于荷马对《荷马史诗》所做的工作。这个人大概就是传说中的蚁垤,他的工作为后来流传的《罗摩衍那》奠定了基础。

情节梗概

《罗摩衍那》篇幅庞大,全诗7篇,24000颂(精校本近2万颂),每颂32音节,分2行排列(季羡林的中译本每颂译成4行),主体故事叙述罗摩与妻子悉多的悲欢离合和印度古代宫廷内部及列国之间的斗争,中间穿插了不少小故事。“罗摩衍那”意为“罗摩的漫游”或“罗摩传”。

阿逾陀城的十车王中年无子,请鹿角大仙主持求子大祭。天神前来分享祭品时谈到罗刹王罗波那经常欺辱众神,请求大神毗湿奴下凡除魔。毗湿奴在圣火中显现,并将神粥让十车王的三个王后分而食之,她们生下了毗湿奴托身的四个儿子:大王后乔萨丽雅生下罗摩、二王后吉迦伊生下婆罗多、三王后罗密多罗生下罗什曼那和设睹卢祗那。罗摩长大后,向众友仙人拜师学艺,助其降妖伏魔,随众友仙人到密提罗国参加大祭。密提罗国王遮那竭为女儿悉多举行征婿大典。遮那竭许诺:谁能拉开他家祖传的神弓,便能娶悉多为妻。罗摩不仅拉开弓,而且将弓拉断,赢娶了悉多,回到阿逾陀城。

罗摩坚毅勇武、品德高尚,深受民众爱戴。十车王年迈体衰,决定立罗摩为太子,让其继承王位。二王后吉迦伊在一个驼背侍女的蛊惑下,利用国王曾答应赐给她两个恩惠的许诺,要挟国王,提出流放罗摩14年,立她的儿子婆罗多为太子的要求。十车王悲痛欲绝,但为了信守诺言,只得同意。罗摩为了使父亲不失信义,甘愿流放。悉多为了夫妻之情,罗什曼那为了兄弟之谊,也甘愿跟随罗摩流放。他们三人在臣民的忧伤中离开都城,前往山林。不久,十车王抑郁而死。客居舅舅家的婆罗多被召回举行父葬和继承王位。婆罗多明了事情的原委后,斥责母亲吉迦伊。举行完父亲的葬礼,他亲自去森林寻找罗摩,请求兄长回京继承王位。但罗摩坚决履行诺言,一定要等14年流放期满后再回去。婆罗多只好带回罗摩的一双鞋子,供奉在王位上,自己坐在一旁,代兄理政。

再说罗摩、悉多和罗什曼那在森林中漫游,度过了10年艰辛的流放生活,他们来到又一座森林,修建茅屋住下。罗刹王罗波那的妹妹向罗摩和罗什曼那求爱未果,想要一口吞吃悉多,被罗什曼那割掉鼻子和耳朵。为了报复,她在哥哥罗波那面前力陈悉多的美貌,怂恿其劫掠悉多。罗波那派遣一个罗刹化作金鹿,引诱罗摩追赶,他乘机劫走了悉多。罗摩兄弟四处寻找悉多,最后遇见一个无头怪,他劝罗摩去找猴王须羯哩婆联盟解救悉多。罗摩和罗什曼那历经艰难终于找到流亡的猴王须羯哩婆,他们帮助猴王战胜其兄长波林,收复了失国。猴王召集全国的猴子帮助寻找悉多。群猴知道了悉多被劫往楞伽岛,但大海阻隔,无法渡过。

神猴哈奴曼神通广大,变幻无穷。他摇身变成巨猴,纵身一跳,越过波涛汹涌的大海。到了楞伽岛,他幻化成一只猫,钻进罗波那的宫殿。在后宫无忧树园中,他亲眼目睹罗波那威逼利诱悉多,但悉多对罗摩忠贞不渝,宁死不从魔王。哈奴曼把罗摩的信物戒指交给悉多,悉多也将自己的信物宝石托哈奴曼带给罗摩。哈努曼离开楞伽岛前大闹无忧树园,拖着着火的尾巴满城乱窜,引发全城大火,他趁乱泅海平安返回。

罗摩、罗什曼那和猴军架桥渡海,准备征伐楞伽岛。战前,罗波那的弟弟维毗沙那主张送还悉多,平息战事。罗波那怒斥羞辱维毗沙那,维毗沙那一气之下越海投奔罗摩,协助罗摩兄弟与罗波那展开一场大战。战斗激烈,双方各有伤亡。罗波那的儿子因陀罗耆善施幻术,隐身以乱箭重创罗摩和罗什曼那。哈奴曼托来北方神山,找到仙草,治愈罗摩和罗什曼那,最后,罗什曼那歼灭因陀罗耆,罗摩杀死罗波那,救出悉多。战争胜利,维毗沙那成为罗刹国王。罗摩夫妻团圆,但他怀疑悉多的贞操,悉多伤心落泪,愿投火自明。火神从熊熊烈火中托出悉多,证明了她的忠贞。是时,14年流放期满,罗摩一行乘飞车回国。婆罗多欣然让位,罗摩登基。

阿逾陀城在罗摩治理下,国泰民安,可谓太平盛世。但民间传说悉多曾在魔王宫中居住,已失贞节。为了不违民意,罗摩忍痛派罗什曼那把怀孕在身的悉多丢弃在恒河岸边。悉多得到蚁垤仙人的救护,住在净修林里,并生下了双胞胎俱舍和罗婆。蚁垤仙人创作了长诗《罗摩衍那》,并教会两个孩子吟诵。罗摩一次举行马祭,蚁垤仙人让两个孩子当场诵唱这部长诗。罗摩最后明白,这两个孩子就是自己的儿子。于是蚁垤仙人把悉多带来,为她的贞节辩护。但罗摩仍说无法取信于民。悉多便向大地母亲求证,说如果自己贞洁无瑕,请大地母亲收容她。顿时大地开裂,她纵身投进了大地母亲的怀抱。最后,罗摩兄弟都抛弃凡体,升入天国,复合为毗湿奴大神。俱舍和罗婆继承阿逾陀城的王位。

分析与评论

《罗摩衍那》这样鸿篇巨制的古代史诗,经历几百年众多民间诗人的加工补充,时间跨度长,内容来源复杂,其意蕴也就非常丰富庞驳,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读出不同的意义。

从哲学的层面看,史诗表现了印度古代传统的瑜伽哲学,即梵我一如的和谐统一思想。“表明了印度人关于宇宙统一性的观念。天上、人间和大地是相互沟通的,天神、人和其他动物是互相转化的,人间的英雄与天神本质上是同一的,整个宇宙处于生死流转的循环状态。而人世间则是天神导演下的一个人生大舞台。”史诗中天神享受人间的祭品,仙人成为人间与天神的中介;毗湿奴大神化身罗摩兄弟来到凡间除魔,完成使命后又回到神界复合为伟大神;神、猴、人、魔、鸟,以至自然存在的一切,彼此以各种方式深深地联系着。

从历史反映论层面看,史诗反映了印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进程和印度古代文明由北向南发展的史实。“史诗中描写的罗摩与罗波那之间的斗争,也代表了新兴的封建主与落后的奴隶主之间的斗争。罗摩的阿逾陀城属于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城市文明,而罗波那的楞伽城带有浓厚的游牧部落文明色彩。罗摩是刹帝利,而罗波那是婆罗门血统。在印度列国纷争时代,婆罗门努力维护以奴隶制为基础的种姓制,以保持自己在吠陀后期形成的至高无上的特权地位,而刹帝利努力确立以自己为中心的封建王权。”西方有学者认为悉多原意是田地里的垄沟,垄沟象征着农业技术,史诗喻示的是农业技术从印度北方传到南方的过程,而且向南传播的不仅仅是农业,而是整个雅利安文化,传播的范围一直扩展到斯里兰卡。

从政治学的层面看,史诗展示了古代印度围绕王位展开的宫廷斗争,不同种姓之间的阶级矛盾和土著与外来势力之间的民族冲突。诗作中的阿逾陀、猴国和罗刹国都有兄弟之间因王位问题演化的宫廷斗争。阿逾陀的罗摩和婆罗多都是深明大义之人,以守信、谦让而避免了兵戎相向;猴国波林和须羯哩婆兄弟、罗刹国的罗波那和维毗沙那兄弟都为王位而展开血腥战争。史诗中罗摩与罗刹王罗波那的矛盾,表面情节是为悉多而起,实际上是两大高级种姓——刹帝利和婆罗门之间的矛盾的曲折表现,印度古代社会中两大高级种姓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在更早的《梨俱吠陀》中就有体现。同时,从肤色和家谱等来看,罗摩是属本地的原始居民,而罗刹王罗波那实际上是外来的靠游牧和吃肉为生的雅利安人的代表。因此,罗摩与罗波那的斗争实质上是本地土著与从事掠夺的外来势力的冲突。

从宗教层面看,印度教徒把《罗摩衍那》看作是圣书,罗摩是大神毗湿奴的化身,罗摩成了印度教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西方还有学者认为:“罗摩与罗波那之战是印度婆罗门教与锡兰佛教冲突的诗歌表现形式。”

以上对作品内涵的理解都有道理,但都只是从一个层面或是对诗作的局部情节意义的揭示。真正贯彻整个史诗的基本思想还是从道德层面弘扬当时印度社会的伦理意识——“达磨”。“达磨”是梵文dharma的音译,意译为“法”或“正法”,这是印度文化传统中一个意蕴异常丰富的概念。印度学者帕格温·达斯解释:“就极广的意义而言,正法即世界之秩序,它使世界依其自身发展之进程而发展,以不可中断的、约束一切的因果之链使其各部分结合为一整体,它就是自然之法(或一切法之总体),或自然之神……那种使所有的人结合在一起相互给予权利与承担责任,并使其因性格不同而在行为上产生因果关系,以维持社会存在的体系,或者法规,则为人类之法,或称为人之正法。此外,以《吠陀》(它所有的部分都是一门全面的关于自然规律的学问)为基础的一种生活规则,遵守这种规则就能获得今生及来世的幸福,这也是正法。简单地说,就科学角度而言,正法是一种独特的品性;就道德与法律之意义而言,它是一种责任;就心理与精神之意义而言,它是一种正义与法律。但是在此处责任尤其高于一切。”由此可见,“达磨”包含着极为复杂与丰富的层次,它包含着宗教的、哲学的、伦理道德的,甚至科学的等层次的含义。

而且从印度文化纵向演变看,“达磨”在不同时期其含义有所变化。按季羡林的说法,在《梨俱吠陀》中的“达磨”一词,包含有“支持”、“事物的固定秩序”、“神旨”、“法律”、“风习”等意思。其中的“事物秩序”是最早的含义。在阿育王石碑中,“达磨”几乎就是宗教伦理,很少涉及法律。佛教中所讲的“达磨”,则指“事物”(例如“万法皆空”),也指“宗教伦理”。到了《摩奴法论》时代(约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达磨”的概念便逐渐由宗教伦理而转变为政治法律。但《摩奴法论》中的“达磨”还常与宗教伦理有关,尤其强调人们在种姓社会中的行为规范,“达磨”实际上是专指“善人的行为”。《罗摩衍那》中的“达磨”突出强调的就是其伦理道德含义,不过规范更具体、更细密、更严格,包含着仁、义、礼、智、信等丰富的内容,明确地提出忠、孝、悌、贞、信等五伦规范,要求人们严格遵守与本身地位相同的职责。

《罗摩衍那》中,“达磨”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之一,而且从不同侧面强调“达磨”的价值和意义。如推重达磨为“人世间最高”,“真理就包含在达磨里”(2·10·33);认为“达磨产生出利益,达磨产生出幸福,用达磨可以获得一切,达磨是世界的基础”(3·8·26);达磨是“天堂的根”(2·101·12);“实行法,实行利,其结果就是解脱;不合乎法和利的,就得到相反的结果”(6·52·8)等。

不仅如此,史诗故事情节紧紧围绕着是否实行“达磨”这一中心问题展开。诗作里三个国家兄弟争夺王位的故事,出现的形式和解决的方式不一样,但缘起和结果都一样:都因是否实行达磨而产生冲突,都以遵行达磨的一方登基为王而结束。与之相应,史诗对人物的评价也是以是否躬行达磨为依据。“达磨”就是一面镜子,既能映照出背德者的丑行恶德,也能反映出圣德者的崇高伟大。罗摩虽然神勇坚毅、武艺高强,但史诗突出的是他遵行达磨的品性,他诚实守信、克己、容忍,“达磨”是他最高的行动指南,他以高贵品质赢得朋友的敬重和折服,得到举国上下的拥护与爱戴。相反,罗刹王罗波那虽然有三界无敌的本领,但他骄横放纵、横行三界、作恶多端,成了狂热的征服者。贪欲是罗波那性格的核心,使他成为奸诈、专制和荒淫奢靡的暴君,荒淫好色是他贪欲的突出表现。罗波那就是非法的集中体现。

对人物善恶美丑的评价,使得“在审美创造中运用的达磨已不是单纯伦理学或宗教学意义上的达磨,它已经成了审美原则或标准”。其实,这是史诗作者的自觉意识。在《罗摩衍那》开篇,蚁垤用输洛迦诗体创作罗摩“美且善的故事”(1·2·34)时,就声明:要“用达磨来检查全部故事”(1·3·2)。

《罗摩衍那》作为印度文学史上“最初的诗”,具有人类早期文学艺术上芜杂、稚嫩的一面,但它是同期文学创作中艺术上取得突出成就的史诗作品。首先,以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刻画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作者通过现实生活中各种尖锐、复杂的矛盾,成功地塑造了各类不同的人物形象,不仅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也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且不说史诗着力刻画的理想英雄罗摩,他的妻子悉多作为一个贤淑、忠贞的妇女典型在印度也可谓家喻户晓。她深明大义,柔中有刚。被囚禁魔宫的那些日子里,悉多不畏强暴,坚强勇敢,对罗摩一往情深,忠贞不渝。罗什曼那、神猴哈奴曼、罗刹王罗波那也塑造得很成功。作家在描写人物时,采用人物对比法、性格烘托法、矛盾映现法等各种表现手段,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貌。其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诗作往往笔墨酣畅地描绘种种自然风光,把景物描写与人物的心境、情感紧密结合起来。在“森林篇”以前,史诗对景物的描写是抒情的,充满诗情画意;悉多被劫后,景物描写是伤感的,充满离愁别恨。如罗摩和悉多住进森林时,他把一幅幅自然美景指给悉多看,充满着欢乐的气氛,展现在他们眼前的大森林景色如画,生机盎然;流水潺潺,花朵沐浴着朝阳,树林里笼罩甜蜜的静穆。悉多被妖魔劫持到空中,她看到的是幽深的山谷、陡峭的高峰。罗摩失去妻子后,与他思念妻子的情愫相应,着重写雨季的风光物事。所有这些,都是作者为了充分利用自然景物做出的安排。诗人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以自然景将人物情烘托得更加浓烈,使作品富于艺术情味和魅力。最后,语言铺排夸张,比喻丰富多彩。《罗摩衍那》的文体风格总的来说明白晓畅,但已开始出现讲究藻饰和精心雕琢的倾向。诗作描绘事物、叙述过程,往往极力铺陈,使得作品气象万千、气势磅礴、绚烂满目。为强化表达效果,常用夸张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制造氛围声势。如强调罗刹王的凶恶,说他有十张脸、二十只手,胳臂像门闩一样。史诗中还有大量的数字夸张,如婆罗多派了“九千只大象”、“六万辆车子”、“十万匹骏马”到森林中去迎回罗摩。史诗比喻丰富新颖,如把雨季来临,阴沉的天空比作是老天“害了相思病”;将闪电比作“金色的鞭子”,是它不断抽打天空,发出阵阵雷鸣;把悉多的美比作一轮明月,她站在海岸上同明月一起“把一切照得通明”;用“风暴里的大海”、“日食时的太阳”,形容阿逾陀城十车王被二王后要挟时复杂的心情和忧虑的神情。这些比喻想象丰富、瑰丽美妙。

《罗摩衍那》包括政治斗争、爱恋情愁、战争场面、风光景物的叙述和描绘,而政治、爱情、战争、风景是古代印度长篇叙事诗必不可少的四种元素。《罗摩衍那》的故事情节比较集中紧凑,主要人物性格丰满,整个故事情节在矛盾斗争中展开,纵横交织,波澜迭起,为后世印度的长篇叙事诗开辟了道路。

关键概念

达磨

思考题

1.为什么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罗摩衍那》的思想内涵?

2.为什么说弘扬“达磨”是贯穿《罗摩衍那》的基本思想?

3.简析《罗摩衍那》的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