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外国文学作品导读
12251500000020

第20章 易卜生《玩偶之家》导读

学习提示

易卜生的生平、分期和各期作品。《玩偶之家》的剧情梗概。娜拉形象。娜拉和海尔茂冲突的症结和性质。《玩偶之家》的艺术特点。

生平与创作

易卜生(1828-1906)出生于挪威的滨海小城斯基恩。他的父亲是一个商人,家境还算殷实。但在易卜生8岁那年,父亲破产,富裕的家境开始变得窘迫。1844年,未满16岁的易卜生不得不外出谋生,到小城格利姆斯达一家药店当学徒。1850年,他来到首都奥斯陆投考大学,但未能如愿。此时易卜生已经开始文学创作活动,写了一些诗、剧本。1852年,易卜生受聘到卑尔根民族剧院当编剧。这一职位使他受益匪浅。剧院要求他每年写出一个剧本,客观上促进了他戏剧创作才能的提高;同时,剧院先后派遣他去哥本哈根、柏林、罗马考察戏剧,使他有机会了解学习先进国家的戏剧。这里成了他走向成功的起点。1857年,易卜生受聘出任挪威剧院的艺术指导。这一时期,他在生活和事业都处于逆境的情况下,为推动挪威民族戏剧的发展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864年,易卜生终因辛辣批判各种不合理现象为当局所忌,并招致社会仇视,不得已侨居国外,这一去就是26年。他的绝大多数重要作品都创作在国外。1891年,易卜生回国定居,已在欧洲享有盛名的他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仿佛一位凯旋的英雄。晚年的易卜生身体虚弱多病,1906年5月23日去世,享年78岁。挪威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

易卜生一生共写了26个剧本,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1849-1868)多为以民族浪漫主义为主导特征的剧作,想象奇崛,诗意浓郁。《武士冢》(1850)的故事发生在挪威“海盗时代”。老海盗罗德里克在一次掠夺海岛时丧命。多年后,海盗头子甘达尔夫再一次来到海岛,要向海岛的居民报杀父之仇。他把少女布兰卡当成复仇对象,却感动于她的善良和虔诚,宁可自焚,也不忍向少女动手。老隐士说出真相,自己就是当年的老海盗罗德里克,是少女救了自己。最后少女与甘达尔夫相爱,他们决心结束海盗生涯,一起回挪威去。戏剧讴歌了人性、爱情和宽恕精神,并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觊觎王位的人》(1863)中的哈康国王代表着伟大的“君主思想”:统一挪威,造福人民。与之形成对照的是追逐私欲的斯古利。两个强有力的人物卷入王位之争,最后哈康取得胜利。这些戏剧多取材于挪威民间传说和民族历史。主人公具有民族英雄主义精神,热爱祖国和人民,性格刚毅、强大。19世纪上半叶,挪威的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正如火如荼,易卜生挖掘民族历史题材,热情歌颂历史传说中的英雄人物,有明确的借古喻今目的。同样属于易卜生早期创作的《布朗德》(1866),标志着易卜生从表现民族英雄主义向表现个人英雄主义转变,有向中期戏剧过渡的特点。《布朗德》中的布朗德是一个牧师,他摒弃了世间虚假的宗教教义,崇信真正的上帝。他率领信众向高山之巅前进,追寻纯粹、伟大的真理。信众起初随他一道前进,但不久就纷纷畏难而退。布朗德与唯一的追随者登上高峰,但遭遇雪崩而死。这部作品第一次表现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培尔·金特》中,培尔·金特超拔、卓越、独立,憎恨庸俗的现实,有为高远理想舍身奋斗的精神。这种戏剧的冲突模式到第二个时期有了进一步发展。

第二个时期(1869-1883)是易卜生戏剧创作的鼎盛时期。从北欧文学的总背景来看,19世纪下半叶,现实主义已取代浪漫主义成为主潮。就剧作家本人而言,在坚持一贯的“纯粹的反叛精神”的同时,他对现实社会也有了较为透彻的认识。早期的浪漫主义历史剧,这时已让位于更为直观地反映当代生活的现实主义戏剧,从而诞生了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独特风格的易卜生式的“社会问题剧”。

这一时期,易卜生总共写作六部剧本。除《皇帝与加利利人》是一出哲学历史剧外,其余的五部作品,包括《青年同盟》(1869)、《社会支柱》(1877)、《玩偶之家》(1879)、《群鬼》(1881)、《人民公敌》(1882),都是社会问题剧。《社会支柱》的锋芒直指道德腐败、假仁假义的资本家。造船厂厂主卡尔滕·博尼克领事,不惜践踏他人的名誉和感情来创建自己的事业和地位,振振有词地为自己的贪婪无耻辩护,居然被颂扬为“社会的支柱”。这无疑是对腐败社会的辛辣讽刺。《人民公敌》的主人公汤莫斯·斯多芒克是挪威南部某城市的温泉浴场医官,他诚实地指出浴场存在的隐患。然而,小城里的“结实的多数派”,包括他的市长哥哥彼得、浴场的大股东、小业主、见风使舵的自由派报社记者和印刷所老板,由于不肯承担改建费用和浴场的停业损失,一致斥他为意图毁灭小城的“人民公敌”,于是,敢于为真理辩护的斯多芒克被整得声名狼藉,衣食无着。在剧中,易卜生通过主人公的发言,痛快淋漓地揭发了彼得之流的虚伪和社会政治的腐败,最后得出结论:“真理完全属于多数派”只是句谎言,“世界上最强有力的人都是孤立的人”。反映家庭婚姻生活的《玩偶之家》和《群鬼》都是提倡妇女解放的力作。《群鬼》的女主人公阿尔文太太在不幸的婚姻生活中表现出的性格与《玩偶之家》的娜拉很不相同。当她意识到自己的丈夫不过是个放荡荒淫的无耻之徒时,她曾作出同娜拉一样的抉择,但这一过程极为短暂。在道貌岸然的曼德牧师的劝说下,她向不幸的婚姻妥协,从此甘守“妇道”。但她为保全婚姻,从而牺牲自我的努力,并没有拯救我行我素的丈夫,也不能使儿子欧士华免遭不幸婚姻造成的灾难。欧士华染上了父亲遗传下的梅毒,最后变成一个白痴。

第三个时期(1884-1899),易卜生创作了包括《野鸭》(1884)、《罗斯莫庄》(1886)、《海上夫人》(1888)、《建筑师》(1892)等在内的八个剧本。19世纪最后十几年中,象征主义、自然主义、颓废主义等思潮以及某种“世纪末”的悲观情绪开始盛行于北欧文坛。易卜生的创作也开始发生转变,中期戏剧中对社会问题的探讨此时已让位于对人物心理的描绘,象征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交织成为显著特点。剧本仍然保持着对社会弊病的揭露和批判,然而与此同时,笼罩在剧中的浓重的悲观情绪往往也削弱了批判的力量。《建筑师》是一部意义深远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它可视为易卜生对自己创作生涯的一次反思。主人公建筑师索尔尼斯有过自己的辉煌历史。他自学成材,上升到一个很高的地位。年轻时他曾在老建筑师克纳特手下做事,时过境迁,克纳特和他的儿子瑞格纳反而成了索尔尼斯的助手。但这时的索尔尼斯已青春不再,他因此感到精明强干的瑞格纳对他的威胁。他竭力要超越自己过去的成绩,甚至不惜牺牲家庭幸福。他不满足仅仅建设教堂和住宅,他的更高理想是建筑少女希尔达所幻想的“空中楼阁”。在希尔达的鼓舞下,他忘记了自己患有晕眩病,试图爬上自己建筑的最后一栋住宅的塔楼,结果掉下来当场丧命。在剧中,“塔楼”象征着理想,而索尔尼斯的晕眩病则“象征着他所缺少的去超越自身实现他艺术家的生活梦想的那种才能”。建筑师从未摆脱他的病,因此,即使当青春以少女希尔达的形象出现在他的面前时,他的要超越自身限制的理想,也不过是个虚幻的“空中楼阁”。他的结局,象征着理想的最终破灭。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易卜生及其戏剧作品在世界文学和人类精神领域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情节梗概

《玩偶之家》是易卜生的代表作。戏剧开场时,主人公娜拉正沉浸在幸福中:圣诞节快到了,丈夫海尔茂即将晋升银行经理职位,他们从此将告别节衣缩食的日子,过上富足的生活。娜拉买了许多小礼物,预备过一个快乐的圣诞节。她的丈夫海尔茂虽然责怪她乱花钱、不懂事,但仍表现出很爱她的样子,“宝贝”、“小鸟”不离口;他同时承认,“有了稳固的地位和丰富的收入”是一件快活的事情。

第一幕,林丹太太来访。林丹太太家境贫寒,为供养母亲、照顾弟弟,只得嫁给一个自己不爱的人。现在,丈夫和母亲先后故去,弟弟也长大成人,她来到大城市希望谋一份新的工作,以掀开人生新的一页。娜拉骄傲地向林丹太太诉说自己在生活方面的操持,林丹太太仍抱着多年前对娜拉的印象,认为她“幼稚”,对娜拉的话不以为意。当林丹太太听说娜拉的丈夫海尔茂将升任银行经理,就请娜拉帮忙在海尔茂的银行里谋一个职位。娜拉向海尔茂求情,海尔茂正想在人事上有新的安排,就满口答应了。

银行职员柯洛克斯泰来找海尔茂,希望保住自己的职位。在海尔茂面前碰壁后,他转而要挟娜拉。多年前,海尔茂病重,医嘱要到南方疗养,但他们没有钱,海尔茂不愿向人告债,娜拉只好背着丈夫伪造父亲的签字,通过银行职员柯洛克斯泰借到了疗养所需的款项。娜拉天真地认为,只要瞒着丈夫把债还清,这件事就平安地过去了。海尔茂准备在上任后辞退柯洛克斯泰,气急败坏的柯洛克斯泰求情不成,就威胁要揭发娜拉假冒签字的事,让娜拉和海尔茂身败名裂。他自己当年就是因为伪造字据闹到身败名裂的。娜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陷入慌乱之中。她转而替柯洛克斯泰求情,受到海尔茂的责备。海尔茂说自己最痛恨“撒谎欺骗”,认为这样的人对儿女将产生恶劣影响,娜拉想到自己对儿女的责任,更吓得面如土色。

第二幕,娜拉心中掀起巨大的波澜。她担心自己不配管教孩子。林丹太太来访,她们议论起阮克大夫的遗传疾病。林丹太太疑心娜拉想利用阮克大夫的友谊筹到所需的款项,劝她放弃这不稳重的念头。娜拉在海尔茂面前继续向柯洛克斯泰求情,海尔茂终于说出他要辞退柯洛克斯泰的缘由:柯洛克斯泰的品德瑕疵可以忽略不计,但作为海尔茂的大学同学,他总在海尔茂面前套近乎,叫他小名,海尔茂感到受不了。海尔茂写信辞退柯洛克斯泰,他叫娜拉不要担心,说天大的事情有他的肩膀扛着。正在娜拉六神无主之际,阮克大夫来访,娜拉准备向阮克大夫求助,但由于担心阮克向自己表白感情而作罢。柯洛克斯泰又前来相逼,他提出更高的条件:要海尔茂为他安排一个更高的职位,否则将公开娜拉伪造签名之事。娜拉产生自杀的念头,她天真地以为可以牺牲自己来保护丈夫。柯洛克斯泰威逼娜拉不成,把给海尔茂的信投进信箱。林丹太太看出娜拉纷乱的心绪,娜拉将实情相告。林丹太太和柯洛克斯泰过去是一对恋人,只因为要养家糊口而另嫁他人。她去劝说柯洛克斯泰,却没有找到人。娜拉为拖延海尔茂打开信箱的时间而狂乱起舞,海尔茂、阮克都看出娜拉神情异常。娜拉一方面担心丈夫知晓此事,另一方面又怀着一点希望,如果“奇迹中的奇迹”出现,丈夫或许会勇敢地保护自己。她也做好了自杀的准备,要用自己的死保护丈夫的清白。

第三幕,圣诞节之夜,海尔茂和娜拉跳舞归来。海尔茂打开信箱,看到了柯洛克斯泰的信。他向娜拉大发雷霆,咒骂娜拉是“撒谎的人”,“可恶之极”,把自己一生的幸福全都葬送了。他在气急败坏中只想到自己如何脱开干系,娜拉看到海尔茂这副嘴脸,对丈夫的幻想破灭,逐渐冷静下来。不料此时事情又有了变化,柯洛克斯泰与林丹太太旧情复萌,他良心发现,退还了借据。海尔茂觉得自己的名誉已摆脱威胁,重新对娜拉笑脸相迎。但娜拉已彻底看清海尔茂虚伪可憎的面目,她向海尔茂坦白了对八年婚姻生活的感受:结婚八年,已成为三个孩子母亲的娜拉,在家里只不过是丈夫海尔茂的“玩偶”。而娜拉为海尔茂的所谓“温柔体贴”所迷惑,对自身地位并没有清醒的认识。觉醒后的娜拉宣布自己要离家出走,海尔茂搬出宗教、道德、法律加以阻拦,娜拉一一加以驳斥。海尔茂为挽留娜拉作最后努力,娜拉说“那就要等奇迹中的奇迹发生了”。海尔茂心里闪出一个希望,他正琢磨着“奇迹中的奇迹”的意思,楼下传来娜拉出走“砰”的关门声。

分析与评论

《玩偶之家》中,女主人公娜拉的形象熠熠生辉。最初,娜拉只是个“玩偶”:结婚之前,从小就是父亲的“玩偶女儿”、“泥娃娃孩子”;结婚之后,转移到丈夫手里,成了“玩偶老婆”。一方面,她热爱生活,觉得“活在世上过日子多有意思”。但她不通世故,天真烂漫,活在个人狭小的幸福生活中,充满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另一方面,娜拉决非处尊养优的娇小姐,她善良,富有同情心。无论是对失业的林丹太太还是身患绝症的阮克医生,她都真诚地给予关心和帮助。她对丈夫的感情诚挚而无私。海尔茂患了重病,她不惜铤而走险,伪造签字借款来搭救丈夫;事情被揭发后,为了不连累丈夫,她甚至作了牺牲一己性命的准备。娜拉身上更包含着坚毅的品质。她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烦恼事”时,总能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为了还清债务,而又避免丈夫发觉,她用自己的生活费补贴家用,偷偷找些抄写之类的工作,尽管有时“累得不得了”,但同时也为自己能承担家庭责任而自豪;面对柯洛克斯泰的威胁,娜拉也宁死不屈。这种坚毅的品质,是娜拉与玩偶之家彻底决裂的性格基础。

娜拉的醒悟乃至毅然出走,最主要的原因,是她在活生生的事实面前受到了教育。只有当她与现实发生严峻冲突,亲眼目睹海尔茂闹剧般的表演之后,她才如梦方醒,认识到在一场不平等的婚姻中,自己所谓的幸福生活事实上从未存在过。在此之前,她对“温柔体贴”的海尔茂还存在着幻想,相信他虚伪的承诺“我常常盼望有桩危险事情威胁你,好让我拼着命牺牲一切去救你”。然而,“奇迹”终究没有出现。从海尔茂歇斯底里般的咒骂中,娜拉不仅看清了丈夫的丑恶灵魂,更由自身的遭遇开始对现实社会进行反思,认识到其中存在的种种虚伪和不合理。当海尔茂试图以“神圣”的家庭责任对她加以约束时,她认为保持自我的独立人格即“我对自己的责任”也同样神圣。对于法律,她指斥:“父亲病得快死了,法律不允许女儿给他省烦恼;丈夫病得快死了,法律不允许老婆想法子救他的性命。我不信世界上有这种不讲理的法律!”对于曾经盲目信仰的宗教,她表示怀疑:“我要仔细想一想,牧师告诉我的话究竟对不对,对我合用不合用。”此时,娜拉的眼界豁然开阔,对于她“真不了解”的社会,她“一定要弄清楚,究竟是社会正确,还是我正确”。

剧本问世以来,由于对娜拉这一典型形象的成功塑造,《玩偶之家》被奉为促进女权主义运动的杰作。尽管易卜生本人认为,自己主要是诗人,不是社会哲学家,作品中“从不容许带有自觉的倾向性”,而《玩偶之家》中也的确没有任何提及妇女解放的字眼。然而,对妇女在现实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的清醒认识,使剧作家在安排剧情和塑造人物时,已明显传达出他的创作意图:娜拉没有经济自主权,她要花钱得赔着笑,向丈夫一点一点地乞讨;她的言行举止、思想感情不能超出海尔茂预定的轨道;她可以为丈夫作出牺牲,海尔茂却不甘心为她丢掉自己的名位……在近代所谓文明社会,法律堂皇地规定夫妻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但事实上,妇女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权利。在家庭内部,她们仍是供丈夫消遣的“玩偶”,仅仅作为婚姻中不可或缺的摆设而存在。易卜生从未声称自己是女权主义者,但在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他已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社会问题,并在作品中深刻地反映出来。尽管对于妇女怎样获得真正的解放,他没有作出具体的回答,但《玩偶之家》仍成功地启发了人们对妇女问题的关注与思索,客观上也对女权主义运动起了巨大作用,其积极意义延续至今。

海尔茂的形象也具有典型意义。他是霸道自私的男权社会的产物,不折不扣的伪君子。他对娜拉的爱,仅限于口头上近乎肉麻的昵称,并且以娜拉的言听计从为前提。他宣称自己毫无缺点,不怕“造谣的坏蛋”的报复,并准备为娜拉牺牲一切,但在接到要挟信时,他的道德自信心、男子汉气派荡然无存。他选择向柯洛克斯泰妥协,拒绝同娜拉共担责任。他的自私,使他只关心自身的名声和地位可能遭到的威胁,“男人不能为他所爱的女人牺牲自己的名誉”,他搬出道德、宗教、法律胁迫娜拉,更暴露出他作为资产阶级卫道士的真面目。

《玩偶之家》是易卜生戏剧艺术成就的代表,当时欧洲的戏剧舞台充斥着情节凑巧、场面惊险而内容空洞贫乏的戏剧,易卜生有意打破这种浪漫派传统,写出风格简洁明了的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的戏剧人物都来自日常现实生活,没有非凡的性格和能力,他们的对白与日常口语几乎没有区别,戏剧场景逼似现实,情节忠实地按生活原貌展开,没有人为制造的凑巧,体现出对现实主义戏剧美学的贯彻以及“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的大胆革新精神。

易卜生的许多重要剧作,包括《玩偶之家》在内,被认为在戏剧技巧上创造性地引进了“讨论”因素。这一观点始于英国剧作家萧伯纳在1891年出版的评论集《易卜生主义的精华》,此后便被广泛接受。一方面,在将戏剧中的“讨论”因素与普通论文中的平白说教相区别的前提下,我们的确可以在《玩偶之家》中找到支持萧伯纳观点的论据。如《玩偶之家》结尾处娜拉与海尔茂的争论,这是最为明显的层面上的“讨论”因素:作家可通过剧中人物对许多重大问题直接展开长篇争论,传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讨论”因素更渗透入戏剧情节中,成为戏剧的有机整体。娜拉伪造签字借款是否可行?法律应不应该考虑到娜拉违法行为的崇高动机?娜拉的出走选择是否正确?易卜生通过剧情提出的这些问题,本身就颇具争议性,能有效激发观众的深入思考,从而对剧中提出的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而另一方面,众所周知,萧伯纳提出这一观点,与其说是为易卜生戏剧在英国造势,毋宁说更在为自己的剧作张目,他的理由是:在一个文学致力于论争的时代,戏剧首先得图解一种学说,表现一种观点,进行道德教育。于是,他顺理成章地将这一观点引入对易卜生戏剧技巧的评价中,从而使易卜生戏剧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艺术上都俨然成了宣传和论争的成功典范。这显然违背了易卜生的本意:他更愿作一个“诗人”,而不是“社会哲学家”。至少在《玩偶之家》中,作为一个成熟的现实主义剧作家,易卜生并没有以破坏人物形象的完整性为代价,刻意让娜拉老气横秋地道出哲理性的话语;“讨论”因素随剧情自然流露,并不存在技巧上的刻意追求。因此,在肯定萧伯纳观点具有部分合理性的同时,我们也应充分考虑到他的动机中某些一厢情愿的成分。

《玩偶之家》中,易卜生还巧妙运用了“追溯法”。这是易卜生戏剧中常见的一种艺术技巧,类似小说中的倒叙手法。在戏剧幕启之前,某些关键性事件已经发生,并酝酿着戏剧冲突。幕启后,通过剧中人物的追溯,这些关键性事件被分散地交代出来,而剧情本身实际上只是事件发展的后果。《玩偶之家》中,娜拉伪造签字借款,是她与海尔茂冲突的导火线。但这一关键性事件在幕启之前已经发生,仅在剧中通过娜拉追叙往事来加以交代,而剧情本身仅仅集中于柯洛克斯泰要挟娜拉和海尔茂,导致夫妇冲突,娜拉出走的过程。这种追溯手法不仅使戏剧结构紧凑,情节集中,而且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主题更为突出。

关键概念

社会问题剧 戏剧讨论艺术

思考题

1.《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是怎样一个形象?

2.《玩偶之家》在艺术上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3.《玩偶之家》中娜拉和海尔茂冲突的症结和性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