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物农业
巴西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制定了国家生物技术计划,在农业生物技术方面转基因技术已经成熟并广泛运用。1983年巴西将抗生素卡那霉素的密码基因植入烟草,取得了转基因技术研究的重大突破。到1995年,已有707种转基因植物进行大面积试种,基因控制的品种有大豆、玉米、马铃薯、番茄、棉花、菜豆等;基因改良的品种有西瓜、大白菜、胡萝卜、水稻、苹果、花生等。特别是其大豆转基因已于1999年成为成熟技术,受到全世界的关注。目前,巴西正在试验用转基因植物生产预防霍乱、疟疾、猪肠胃炎的疫苗。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2月,巴西科技人员已经完成柑橘黄叶病菌基因测序,从而为根治柑橘缺绿病奠定了科学基础。柑橘黄叶病菌基因测序工作的完成,使巴西成为世界第一个完成植物病原体基因测序的国家。此项研究计划的完成,标志着巴西分子生物的研究水平步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前几年巴西又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的转基因大豆,它适应于该国任何气候、任何土质,一年可种三季,而且能抗多种病害,平均单产为5吨/公顷。2007年8月,巴西农牧业研究院宣布,经过10年研究和实验,该院与德国巴斯夫公司合作初步成功培育出转基因大豆新品种,按计划将于2012年投入市场。据介绍,这种转基因大豆含有植物拟南芥的ahas基因,可以抗目前广泛使用的咪唑啉酮类除草剂。为了让新转基因大豆适合在不同土壤和气候条件下种植,巴西农牧业研究院在全国10个地区进行了转基因大豆育种实验。科研人员还对新品种的生物安全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包括建设一个榨油厂,对新转基因大豆制成的豆油进行检验等。目前,这一转基因大豆的食品和环境安全评估研究已经完成,并在2008年向巴西国家生物安全技术委员会提出申请,着手进行投入市场的准备工作。
在种子提供方面,巴西有专门的定点种子农场。农牧业技术推广公司每次研制的新品种都先交由定点种子农场种植,称为基本种子;再由较小批量的农场种植,称为保证种子;最后由较多的农场种植,称为推广种子。在此期间,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反复对种子进行审查和考核,经过3次由小到大的试验,再向广大农户推广种植。
为利于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巴西农牧业技术推广公司建立了一支由2.3万人组成的职工队伍(其中科技人员1.3万),在全国设有2500余个办事处,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者。
贫富差距明显
巴西农业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农村面貌却变化不大。这首先表现在土地占有状况极不平衡:大部分良田掌握在大庄园主手里,其规模大得惊人,最大的可以达到几万、甚至几十万公顷,而1200万农民却没有土地,多半处于赤贫状态,另外数千万农民的家庭收入,也不足40美元。据统计,巴西20%最富阶层和20%最穷阶层的平均收入差距,约达33倍。基于巴西仅次于美国而成了全世界第二个购买私人飞机最多的国家,所以媒体经常说:巴西既是第一世界富国,又是第三世界穷国。其次表现在地区发展不平衡:在经济发达的南部、东南部,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而东北部、中西部,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由于受机械化大农场的影响,许多原先拥有土地的小农户在竞争中破产,他们变卖土地,流落他乡,成为无地农民。据资料,仅在1985年至1996年间,全国就有410万农村人口失去了土地,离开了农田。当时,由于国家投资较少,农村教育落后,医疗卫生缺乏,缺水、缺电和环境污染,生存条件恶化,四处流浪的无地农民常常非法占地,或在城市贫民窟从事贩毒、偷盗、抢劫等犯罪活动。
扶助贫困家庭
面对农业的两极分化,巴西政府意识到,在加快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建设和农民权益不能被忽视,否则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重新研究了农业发展方向和农村建设思路,调整了农业政策,以土地改革为核心,重点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并推出了相应的政策与措施。
土地是农民的立身之本,也是能够留住农村人口的关键所在。为此,巴西政府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通过法律对大农场闲置土地予以强制征收,将征收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农民;二是鼓励农业发达地区农民到边远地区开垦荒地,扩大“农业疆界”。无地农民在得到土地的同时,还可以得到6000雷亚尔的安家费甚至基本食品补贴。
基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安置农民以及帮助家庭农业都面临许多困难,其中最主要的是缺乏生产资金和技术。从20世纪90年代起,巴西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扶持家庭农业,其中主要措施有:给予从事家庭农业的农户提供低息生产信贷、减免土地税、鼓励参与农村养老金制度和参加农业保险。
按照1996年“强化家庭农业计划”,政府贷款利率只有9%,比正常的农业贷款利率低3个百分点,并在贷款担保上也放宽了条件。不少家庭农户都利用这些生产信贷购买种子、化肥、农机等生产资料,然后用农产品偿还,从而解决了农业生产所需的资金,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为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产业化生产,巴西农村出现了两种类型的组织:一种是由分散的农户自己组织的合作社,通过合作社集资办农产品加工厂,将自己生产的农产品统一推销或者是集中加工;另一种是由某工业企业或财团牵头,与农户签订合同,按合同收购农户提供的产品。这种以组织或合同为基础形成的生产、加工、销售的产业链,不仅将农户与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了生产竞争力,也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自1995年以来,巴西政府还一直设法解决农民的债务危机问题。其中一项重要措施是通过立法的形式,允许到期不能还债的农民可以继续与放款者协商而延期还贷。2008年3月中旬,巴西政府又宣布发放可作为银行卡使用的家庭补助金领取卡,以方便农村地区贫困家庭向银行申请贷款。过去,巴西各家银行在为储户开设账户时,通常要求出具稳定收入证明,导致相当多的农村家庭无法开设账户,更没有机会向银行申请贷款。家庭补助金领取卡可同时作为银行卡使用,意味着受惠家庭就此拥有了银行账户,今后还可以通过这一账户申请贷款,获得融资机会。
在社会保障方面,巴西于1988年建立了农村养老金制度,只要农民按每年农产品销售额的2.1%缴纳社会保障金,就可以享受退休金、疾病和工伤事故补贴、家庭困难补贴、带薪产假以及领取抚恤金等福利待遇。
此外,巴西政府为解决家庭农业的运输问题,近几年投资修建和维护农村公路1万多公里。政府还推行“土改与教育”相配套的计划,让数万农民免费进学校学习文化知识。
受益于农业合作社
据巴西全国合作社组织的统计,2005年初,巴西农村建有各类合作社7355家,参加合作社的农民有576万多人,合作社职工18万人。
合作社主要分供销合作社、渔业合作社和农村电气化合作社三种。供销合作社主要是为农民供应生产资料,提供农产品的分级分等、包装、仓储、运输、销售和出口等服务,同时还提供生产技术、市场信息、经营管理咨询、技术培训等服务。渔业合作社主要帮助渔民购置渔业机械设备等生产资料,发展渔产品的冷冻、加工、运输和销售,并对渔民进行技术培训。农村电气化合作社,负责帮助集资修建供电设施,管理农用电的收费和征税,推动地区性的经济开发,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目前,一些经营得好的合作社已经发展成颇具规模的农工综合企业,特别是从事糖、酒、咖啡加工的企业,无论从销售额、就业和净资产等指标看,都在巴西占有重要的地位。
巴西合作社组织是全国性农业行会组织,其分支机构遍及农村小城镇。其主要任务是向农村个人生产者提供生产和农产品出口咨询服务和技术帮助,组织个体生产者联合向国外推销农产品等。
多种形式的合作社在推动生产、实现供销一体化和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据有关资料显示,在从事农牧业生产的合作社中,农户平均收入是没有加入合作社农户的两倍。这充分说明,农户从组织合作社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巴西计划部实用经济研究所经过深入调查,也得出结论:1994年至2004年,巴西农村贫困人口比重下降了9.8个百分点,农村人口外流的现象基本得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