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强有力的科技支持,印度已在农作物、园艺、自然资源管理、畜牧业和水产业领域的科研、推广和教育方面都取得了成功的进展,如开发的BIORICE专家系统,采用生物防治方法解决水稻害虫。除此之外,还用生物防治手段控制番石榴枯萎病,开发和发布了盖菜害虫管理的信息系统,等等。
农村综合发展计划见效
由于印度的土地分配不合理,农业生产水平低,广大农民特别是小农、边际农和无地农民仍未摆脱贫困。据政府的全国抽样调査资料,农村低于贫困线的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虽然不断下降,但绝对数字变化不大,仍达2亿多人。
这不仅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印度经济计划和政策的重点转向缓解农村贫困,并实施了一系列扶贫计划。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农村综合发展计划。
农村综合发展计划始于1979年,首先选择在2300个社区开始进行,到1980年10月发展到农村所有的社区。该计划旨在通过向农户提供软贷款(高达50%的资本补贴),来改善农村贫民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率,通过发展种植业、畜牧业、农村工业、商业和服务业,为农村贫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扩大收入来源,使他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到贫困线以上。
在农村综合发展计划实施的20多年间,共向6000多万户农村家庭提供了信贷资金。据印度国家银行抽样调查,该计划创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缩小了贫困差距。在所调查的县份中,平均每户增加攸入1372卢比,平均31%的受益家庭髙过了贫困线。
农业合作社惠及各家
印度农民基本上都加入了农业合作社,并通过合作社,组织起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合作社的类型很多,主要的有农业信用、销售、耕种、牛奶、渔业、农产品加工、消费以及住宅合作社等。其中,经营生产资料供应的合作社负责向社员提供信贷、种子、化肥、农药;销售合作社保证社员的农产品能在市场上以较高的价格售出;加工合作社主要从事蔗糖、棉花及羊毛的加工和精纺以及稻谷和牛奶的加工等。此外还有从事工业生产的合作社,它们主要生产农业投入品和机械,其中较有影响的是化肥生产合作社,其产量已占全国总产量的20%。
印度的农业合作社实行入社自愿、民主管理的原则。其理事会由社员大会选举产生,每届任期多为5年。大会通常每年召开一次,审议合作社一年来的主要工作,并制定下年度计划。政府对合作社十分重视,在组织上和经济上都给予大力支持,其中包括各种培训、补贴和资金援助,帮助合作社发展生产、加工、销售等事业。合作社大都以加工企业为核心,发展农村工业,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果。其原因主要是加工的利润丰厚,同时还得到政府的重点扶持。如牛奶合作社,通过收购、加工和销售,不但利润颇丰,还在推进“白色革命”、提高人民营养水平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不过,印度的农业合作社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基层合作社的规模小,力量薄弱,多数农产品不分级,加工深度不够,服务功能受到限制,社与社之间的差距也很大。再就是政府的行政干预比较多。政府一方面对合作社投资,一方面又从合作社拿走一定的红利。据说,经济状况越好的合作社,受到政府的干预也越多,影响了农民办社的积极性。即便如此,各家也能从合作社获得一定的利益。
开展计算机革命
近年来,印度一跃成为全世界软件业发展最快的国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计算机软件出口国。显然,这大大加快了印度农村计算机革命的步伐。
印度农村计算机革命始于1998年。当时,有个基金会率先开展了一项电子知识普及活动,带动了一些大公司的参与。随后,有的公司建立电子集市项目,有的公司推出农村互连工程,旨在缩小城乡数字化差阻。政府十分支持这一举措,及时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国情的促进国家信息化的政策,如IT行业政策,通过电信部门提高Internet站点建设水平,扩大带宽,通过CATV网为ISP服务,并对购买计算机和软件者减免个人所得税。如新电信政策,允许私营企业经营调频广播业务,下调Internet收费标准,同时改变私营电信公司的交费办法以及信息技术法案,出版电子宪报,发表政府的条例、政令和通告等。此外,还专为农业设立了呼叫中心和广播、电视频道。这些呼叫中心与地区农业教育及研究机构相连,由农业毕业生接听热线电话。他们接受农民的询问,或当时给出解答,或咨询专家后予以答复。一般而言,这些呼叫中心的电话都是免费的,以便更好地为农民服务。能成这样的呼叫中心和专门的广播台、电视台,还归功于前几年农村地区公共电信基础设施的大力跟进。截至2004年春,电话已经进入了50万个村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覆盖广阔,印度最大的国家电视台几乎覆盖了印度的全部人口。凡此种种,构成了非常广泛的农业领域的电台听众群、电视观众群以及用电信相连的农村用户群。
为了普及互联网,印度信息技术部还推出了在全国各大、中、小城市以及农村大力发展网吧、网亭的计划,这一计划得到了印度各级政府以及信息技术行业的大力支持。印度最大的互联网私人服务公司萨特耶姆计算机公司,计划出资在全国15座城市新建1000家网吧。
政府还通过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促进农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如政府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实施了一项名为“邮车网络”的无线网络计划,在通往农村的公共汽车上安装无线互联网收发机,当公共汽车经过村子时,农户计算机中的软件将自动转到“连通方式”。据说,这种网络每天可以为农民提供至少两次了解农业信息和气象信息的机会。
与此同时,印度国家信息中心也在全国农业市场数据库系统的平台上,陆续建立了若干个专业性的农业信息数据库系统,其中包括:农业经济和统计网络,农业市场信息网络,农业研究信息系统网络,农业信贷信息网络,自然灾害管理信息网络,作物信息网络,化肥信息网络,花丼信息网络,植物保护信息网络,种子信息网络和农业推广信息网络,等等。目前,一些农业网站已经开通并开始为用户提供服务。
逐步解决“如厕难”
许多年来,进厕所一直是困扰印度农民的“老大难”问题。原因是:印度农村一般都没有厕所,每天一大早,大家都要成群结队地跑到村边茂密的灌木丛里方便。随着农村综合发展计划的逐步实施,一些农村陆续建起了厕所,农民再也不用钻那些灌木丛了。
在卡尔曼代地区,就有个村庄率先建了男女公厕,还配有自动冲水设备,并让妇女管理厕所。她们很负责,每天都把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而且摆好香皂,当然也向如厕者收取少许费用。不久,附近居民都跑到那里方便,每天约达1000多人次。一个月下来,她们发现自己竟然赚了不少钱。接着,她们又把钱借给邻村,帮助那里建厕所;还雇了守夜人,以阻止醉鬼晚上钻进厕所捣乱。
后来,卡尔曼代成了印度第一个卫生达标地区,那个最先建公厕的小村及公厕管理员的先进事迹还上了报纸。报上说:当地人不再随地大小在印度绝对是个奇迹!不过,人们普遍认为:由于积重难返,印度农村解决厕所卫生问题绝非一蹴而就的。即便在城市,至今也有一多半居民用不上基础卫生设施。
农村社会保障
印度虽然是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但却较好地实施着通常只有发达国家才会有的福利政策。其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按照有关规定,印度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农民可以获得政府发给的津贴,以满足其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无房的贫困农民可以获得政府的建房补贴,以得到基本的居住条件;对贫困子女的教育由中央和邦政府给予补贴,小学教育一律免费,条件好的邦对中学教育也免费;对贫困人家购粮实行低价,以保障其基本的生存需求。
尤其在医疗卫生方面,印度的农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更具特色。
长期以来,印度农村居民对于卫生保健一直有自身独特的理解和实践。一些部落至今仍认为人患疾病是由于神灵所致或者是触犯了禁忌,因而通过巫术进行“信仰治疗”,或坚持采用传统医疗方法来抵御病魔。由于缺乏医疗卫生知识和保健意识、妇幼医疗服务条件差以及面临职业危害等因素,印度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相当差。鉴此,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印度政府就秉持“社会公平”这一理念,把有限的投入公平地配置到最需要医疗服务的地方,从而在全国农村逐步建立了三级医疗保健网。保健网包括保健站、初级保健中心和社区保健中心三部分,免费为大众提供医疗服务。免费项目包括挂号费、检查费、住院费、治疗费和急诊抢救的所有费用,甚至还包括住院病人的膳食费,但不包括药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