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顶龙的身躯
体型庞大,身长18米,体重达20000千克。四肢比较粗壮,能够支撑全身的重量,方便吃到树顶端的叶子。
前肢较短,后肢较长,掌部长有5指,其中一指长有利爪,并且向内弯曲,能够给敌害以重创。圆顶龙的腿像树干一样粗壮,可以稳稳地支撑起它巨大的身体。
脖子和尾巴要比巨型颈恐龙短得多,看起来也相对敦实。
圆顶龙研究
圆顶龙的骨架
圆顶龙代表了蜥脚类的一个演化支系,它已是一种较为进步的蜥脚类,体型比较大。
它有着拱形的头颅骨,其名字也因此而来。它的头颅骨比较短,但又非常高。鼻骨较钝,可能有洞孔。颌部骨头厚实并且强健。
圆顶龙的脊骨
脊椎骨是空心的,这样的脊椎骨可以减轻身体的重量,便于行动。它的颈椎有12节,颈部肋骨的相互重叠,使颈部能够挺直。背部的椎骨也有12节,而荐椎只有5节,并且与髋骨连接起来。尾椎达53节,与其他蜥脚类恐龙相比,它的尾巴较短。
其尾部脊椎的特点是具有分叉骨骼,这些分叉骨骼又被称为“人字骨”,它们保护着位于中枢下方的血管,每根骨骼的长下棘为肌肉提供了附着的地方。
圆顶龙的脊髓在臀部附近扩大的这种结构,曾一度使古生物学家认为,是圆顶龙的第二个脑部,是用来调节其庞大的身体动作的。但经过深入研究表明,圆顶龙虽然在这个位置上有着很多的神经,却不是脑部,因为这个扩大了的地方比起它头颅骨内的脑部要大得多。
圆顶龙的生活方式
圆顶龙是北美地区最着名的恐龙之一,生活于侏罗纪晚期的平原上,距今有155万年至145万年的时间。
圆顶龙通常以集体生活为主,它们没有做窝的习惯,并习惯于一边走路一边产蛋,这样产出的恐龙蛋会形成一条线。种种迹象表明,它并不照看自己的孩子。
圆顶龙的食物
圆顶龙是种草食性恐龙,主要以蕨类植物的叶子和松树的针叶为食。吃东西时,从不咀嚼,而是将叶子囫囵吞下去。它的消化系统比较强大,还会吞下小石子来帮助消化。当某地的食物不足时,它们就会集体迁徙去寻找新的食物。
圆顶龙的化石
1925年,首个完整的圆顶龙骨骼化石由查尔斯·怀特尼·吉尔摩尔发现。但这是圆顶龙幼龙的骨骼。
后来,圆顶龙数个完整的骨骼相继在美国科罗拉多州、新墨西哥州、犹他州及怀俄明州被发现。
在美国发现的圆顶龙骨骼化石,其中一具长6米的小个体完好无损,身形就如同一匹健壮的小马。
从化石上看出,幼体与成体相比较,幼体的头骨较大,脖子比较短,眼眶比较突出,多数骨骼的接合处还没有愈合。这也是鉴定其为幼龙的主要依据。
圆顶龙之谜
牙齿生长之谜
圆顶龙生活在广阔的平原上,以植物为食,它的牙齿长0.19米,形状像凿子,整齐的分布在颌部上,排列比较密。它的牙齿不怕磨损,因为磨损后,过不多久自己又会长出新的牙齿来。
它牙齿的强度显示,圆顶龙可能比拥有细长牙齿的梁龙科吞食较为粗糙的植物。这个发现也表明,两种动物如果居住在同一环境,不会竞争相同的食物,但幼年圆顶龙可能是以嫩叶为食。
由于颈部不灵活,它们可能以高度不超过肩膀的植物为食。就像鸡一样,它可能有胃石来帮助碾碎胃部的食物,待食物平滑后再进行反刍。
从圆顶龙的生活习性看,它的再生牙齿主要用于咬食大片的植物,而食物的细加工则交给胃部去处理。
尾羽龙
尾羽龙档案
尾羽龙的头部
尾羽龙的头颅骨较短,并且呈方形。但其脖子比较长。它的口鼻部很像角质的喙,颌部比较厚实,并且上颌前端的牙齿比较少,这些牙齿长并且锋利无比。
尾羽龙的身躯
尾羽龙是白垩纪早期的兽脚类肉食性恐龙,主要分布在我国。它的特殊外形很像鸟类,与现在的火鸡相像。尾羽龙体长0.8米,它的前肢非常小,略比其他兽脚类恐龙短些。前肢上长有3指,每指上都有锐利的爪子,并且前肢上还长有羽毛,可能是用来协助抓取食物。
它的后肢强健有力,适合奔跑,后肢上长有3趾,趾端也有尖爪,还有一个退化的趾,已经没有多大用处了。
尾羽龙通常以两足行走,胃部有一些小石子,主要用于帮助消化食物,这就是现代鸟类共同的特点。那些小石子也被称为胃石。
尾羽龙长有短尾巴,末端坚挺,尾椎数量少,如同鸟类与偷蛋龙下目。另外,在短尾巴末端,还长有一丛羽毛。这是它与其他恐龙区别最大的地方,这也是有人把它归为鸟类的主要依据。
尾羽龙研究
尾羽龙的生活方式
尾羽龙是一属小型的兽脚亚目恐龙,约有孔雀大小,生活于1.1亿年前的下白垩纪的巴列姆阶。大部分兽脚亚目是肉食性的动物,但尾羽龙却是种杂食性动物,因为在至少两个尾羽龙标本中发现其有胃石。
尾羽龙的进化
有学者认为,尾羽龙是从一种会飞行的祖先演化而来的。这种观点还认为尾羽龙的羽毛是进化来的。
其他科学家则认为,尾羽龙与其他手盗龙类都是无法飞行的鸟类,而鸟类其实是从非恐龙的主龙类演化而来。
古生物学家艾伦·费多契亚反对鸟类与兽脚类恐龙之间有演化关系,他认为尾羽龙是种无法飞行的鸟类,而且,跟恐龙没有接近亲缘关系。有人还将尾羽龙的身体比例与无法飞行的鸟类、兽脚亚目比较,指出尾羽龙的脚与不能飞却适于行走的新鸟亚纲很相似,例如鸵鸟,因而作出尾羽龙是鸟类的结论。
但进入新的世纪,有人提出了一个亲缘分支分类法研究,又作出了不同的结论。他们根据偷蛋龙科的恐龙大部分类似鸟类特征的特点,而将偷蛋龙科置于鸟纲,使得尾羽龙既是偷蛋龙科,也是鸟类。
这个研究认为,鸟类是演化自更为原始的兽脚类恐龙,而其中一支系已变得无法飞行,重新演化出原始的特征,成为偷蛋龙科。这个假设很有说服性,已为某些古生物学家所接受。
尾羽龙的近亲
分类上属于美颌龙科的中华龙鸟、镰刀龙超科的北票龙和驰龙科的中国鸟龙,都发育有类似鸟类绒羽的细丝状皮肤衍生物。
1996年8月,辽宁省一位农民捐献了一块化石标本,科学家们经过研究,确认这是最早的原始鸟类化石,由于在我国发现,被命名为“中华龙鸟”。中华龙鸟全身覆盖着羽毛,它可能是鸟类起源和演化的祖先之一,它还只是一只兽脚类恐龙。中华龙鸟口中长有锋利的牙齿,以小型爬行动物为食,表明它是一只肉食性恐龙。
中华龙鸟前肢粗短,长有锐利的爪钩。它的后腿比较长,非常适合奔跑。并且它的尾巴比较长,由60多个尾椎骨组成。另外,它的脊柱和体表具有纤维状结构,这种结构不具有飞翔功能,这些都成为了它属于恐龙的重要证据。
尾羽龙之谜
羽毛之谜
尾羽龙似乎全身都被羽毛覆盖着,可是这些羽毛长短不一。在它的前肢和尾部主要长着长羽毛,而在躯干部位则长着短的羽毛。这些羽毛的最初功能并非飞行,而是保暖或者吸引异性。尾羽龙和原始祖鸟个体大小相仿,甚至化石保存的姿态都非常相似,但是它们却代表着两类截然不同的动物。
尾羽龙羽毛向我们表明,在鸟类出现之前,不能再作为鉴定鸟类的主要特征。以后若再发现长羽毛的动物化石,必须经观察研究后再下结论,恐龙也可能会长有羽毛。
因为尾羽龙明显地具有正羽,类似现代鸟类,而且数个亲缘分支分类法一致地将尾羽龙归类于偷蛋龙科,所以尾羽龙在刚发现时,成为鸟类演化自恐龙最明确的证据。
棘龙
棘龙档案
棘龙的头部
头颅比较长,约有1.75米长,并且呈扁形,它的颅骨的构造类似重爪龙。
口鼻部长满椎状的牙齿,口鼻有些弯曲,口中的牙齿相对较少,上面也没有锯齿,由此可以看出,它可能有猎食鱼类的习性,甚至猎食其他恐龙。棘龙的眼睛前方有一个小型突起物。
棘龙的身躯
棘龙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埃及、摩洛哥、突尼斯等地区。
棘龙是中等体型,属于凶残的肉食性恐龙。体长约12米至15米,重4000千克。身体比较奇特,与暴龙非常相似,可是它的名气没有暴龙大。
棘龙的前肢比较短,后肢比较长。在通常情况下以两足行走,尾巴则保持身体的平衡。
棘龙研究
棘龙的生活状况
棘龙又叫棘背龙,其拉丁文的意思为“有棘的蜥蜴”,属于兽脚亚目恐龙。它们生活在非洲地区的海岸与潮湿环境,与类似的大型掠食者,如巴哈利亚龙、鲨齿龙为邻。棘背龙有个大脑袋,它是只聪明的恐龙。几乎和暴龙一样巨大的棘龙是非洲特有的恐龙,虽然不如暴龙有名气,但从其体格和满口利牙来看,棘龙是一种和暴龙一样可怕的肉食动物,其外观的最大特征在于背部有一片类似用来调节体温的帆状背板。
棘龙是当前已知最大型的肉食性恐龙,大于暴龙、鲨齿龙、南方巨兽龙。其主要食物是鱼类和其他比它弱小的恐龙。
撒哈拉最大的鲨齿龙和帝王肌鳄的猎物如果被棘龙发现,并处在棘龙可以接触的地带,极有可能会成为棘龙的免费午餐,而撒哈拉的两大巨龙则会束手无策。
棘龙的近亲
1996年,古生物学家在巴西北部发现了激龙化石,这是目前为止保存最完好的头骨化石,经研究发现它是和棘龙血缘关系很近的恐龙。
激龙头骨窄并且长,具有矢状头冠,口鼻部扁而长,上颌部有些弯曲。颌部的牙齿直并且长,呈圆锥状,其中一颗向内弯曲,这些牙齿上面都覆盖有较薄的牙釉质,能够方便啃咬食物。
激龙是兽脚亚目棘龙科下的一属恐龙,生存于约1.1亿年前的下白垩纪时期。
激龙是种双足、大型的肉食性恐龙,身长约有8米,背部高度为3米。激龙的颌部与牙齿形态类似现代鳄鱼,头顶则有个形状独特的头冠。
棘龙的化石
1912年,棘龙的第一个化石在埃及的拜哈里耶绿洲被发现,并由德国古生物学家恩斯特·斯特莫在1915年所命名。
古生物学家在拜哈里耶绿洲还发现了其他的化石碎片,包含脊椎与后肢,这些化石由恩斯特·斯特莫在1934年归类为“棘龙科”。
斯特莫认为这些后来发现的化石有一定的差异,因而归类于另外一个种。而这些差异后来也被证实了,它们可能与鲨齿龙有关,或是与斯基玛萨龙有关联。
目前,埃及棘龙和摩洛哥棘龙已被命名棘龙属。摩洛哥棘龙是由戴尔·罗素所叙述,是根据颈椎长度而将它们分类为一个新种。但有些研究人员认为摩洛哥棘龙的颈椎长度只是个体间的变化,所以认为摩洛哥棘龙是埃及棘龙的异名。
棘龙之谜
背帆之谜
棘龙身体里最为奇特的地方,是它背上竖起的帆状物,这些帆状物由神经棘组成,并且从背部脊椎骨延伸至臀部。它们都比较长,是脊椎骨长度的7倍至11倍。不过,帆状物的前后长度却相同。
棘龙的帆状物拥有大量的血管,可以使用帆状物表面积来吸收热量。由于它们可能生存于早期撒哈拉沙漠的边缘,这种说法有一定的依据。
学者认为,早上棘背龙用帆状物吸收太阳的热度,使身体里的血液温度升高,血液温度升高后身体灵活度增加,棘背龙就会趁其他恐龙身体血液温度还没升高之前就攻击它们。
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些帆状物也有可能用来释放多余的体温,而非收集热量。据推测,有些大型恐龙的背帆所拥有的表面积比较小,释放的热量温度较高,而吸收的热量温度较低。
另外,如果这些帆状物不直接对着太阳,而是直接对着寒风,能够帮助恐龙降低体温。
还有人认为,背帆是用来储存水分的,使它能够在炎热干旱的地区生活;也有人认为背帆主要起散热作用;更有人认为雄性棘龙在争取配偶时会炫耀自己的帆,谁的帆最大谁就可以争取到配偶,至于哪种说法更合理,还有待继续考证。
暴龙
暴龙档案
暴龙的头部
头部狭长、庞大,最新数据表明它的头部有1.37米长,而且两颊肌肉发达。颅骨上有大型洞孔,这些洞孔既可减轻头部的重量,又为头部的肌肉提供了附着点。霸王龙的听觉很特殊,能收集到特定方向的声音。它耳朵的外观与其他恐龙相差不大,但其内部结构却不一样。
暴龙的颈部短粗,但可以灵活运动。令人奇怪的是其口鼻部狭窄,不过,它的眼睛朝向前面,双眼的视觉重叠区比较大,可以看到立体的影像,具有很好的立体视觉。
暴龙的牙齿
暴龙口中长有大约60颗利齿,并且上颌宽下颌窄,这样咬合的时候更加有力,可以咬断猎物的骨骼。
暴龙的牙齿巨大,就像刀子一样锋利。牙齿有些向后弯,它咬上对方,就像是用锋利的刀子在割肉那样轻松。它的牙齿是它作为杀手的有力武器,猎物一旦被它咬住,即使是有着坚韧骨质甲胄的大型恐龙也会承受不住。
暴龙的身躯
身躯比较庞大,体长达13米,重6000千克至7000千克。但前肢短小,每只手只有两个手指,指端有锋利的爪子。研究发现,暴龙可能用嘴捕猎,由于前肢用的非常少,所以逐渐退化成短小的手指。
暴龙的后腿粗而有力,每只脚有3个脚趾。每个手指和每个脚趾都带有爪子。暴龙的尾巴又细又硬,可以用来平衡身体。
出土化石显示,暴龙的长度没有马普龙、南方巨兽龙和撒哈拉鲨齿龙长,但是它们的体重超过了除棘背龙外所有的肉食恐龙。
暴龙研究
暴龙的生活方式
暴龙生存于白垩纪末期,距今6850万年至6550万年。主要分布在北美的美国、加拿大等地区。暴龙是两足、肉食性恐龙,拥有大型头颅骨,并可用长而重的尾巴来保持身体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