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12242200000045

第45章 社会调查(14)

②接受并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尤其是同自己的生活截然不同的人,应该无条件积极对待。

③良好的倾听技巧:既要能听到说出来的,又要能分辨没有说出来的潜台词。

④良好的观察技巧:能观察到正在发生的和没发生的细节,善于理解肢体语言。

⑤具有广泛的兴趣:能使自己完全融入所讨论的话题,能很快学会必需的知识和语言。

⑥良好的口头和书面交流技巧:善于清楚地表达自己,并能在不同的类型和规模的团体中很自信地表达自己。

⑦客观性:能够抛开个人的思想和感情,能听取他人的观点和思想。

⑧具有关于调查方法、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扎实的基础知识,了解基本的原理、基础和应用。

⑨灵活性:善于面对不确定性,能够迅速做出决策,并且思维敏捷。

⑩善于观察细节,具有较好的组织能力。

因此,主持人在创造良好的会议气氛、开展民主、平等的讨论后,要善于组织不同观点之间展开平等的争论,尽量消除个人因素对座谈会的影响,让大家畅所欲言,敢于发表不同意见。

要把握会议的主题。座谈讨论一经开始,随时调节会议的气氛,使发言和争论紧紧围绕会议主题。遇到有的被访者把话题扯远时,或者因势利导,或者委婉地加以提醒,以便把与会者的兴奋点引向会议的主题,切不可简单生硬,挫伤大家发言的积极性。

同时,要以谦逊、客观的态度主持会议,应认真听取到会者的发言,决不可轻易对他人的发言表示肯定或否定,充当裁判员或评论员的角色。要客观地对待与会者之间的争论,一般不应表示自己的意见和倾向;注意说话简短,不要把座谈会变成报告会、说教会。实践证明,主持人保持谦逊、客观的态度,最容易激发与会者发言的积极性。

当然,要做好会议记录。座谈会最好由主持人边提问边记录,也可指派专人做会议记录。经验证明主持人边问边记录对与会者的发言影响最大。这是因为,主持人在听取发言时,做不做记录,快记还是慢记,详记还是略记,是边听边记还是边问边记,对发言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因此,做记录是指导和控制会议的一种有效手段,它有时能起到语言信息所不能起到的重要作用。

座谈会过程中,如何消除从众心理是一篇大文章。从众心理属于社会心理学范畴,它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不自觉地受到群体的影响,而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动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现象在集体座谈中最易产生。有实践经验的人都知道,在座谈会上,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最初发言的几个同志如果对某一问题发表了一致的看法,往往影响其他人的态度。有的人本来对所讨论的问题没有认真思考,听了前面众口一词的发言,便随声附和;有的人原来态度模棱两可,看到大多数同志都倾向于一种观点,也跟着作出了相同的判断;还有的人本来内心不同意前面的发言,但看到大多数人都持肯定态度,因害怕自己被孤立,只好违心表示同意,或者不表态。这些心理现象都属于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座谈会上存在的普遍现象,它直接影响调查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因此,要提高座谈会质量,就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想方设法减少以至消除从众心理。

首先,要讲清座谈目的与到会人员的关系。开好座谈会,关键是调动全体与会者的发言积极性。这种积极性与到会人员是否理解座谈的目的有直接关系。

因此,会议开始,调查者就要让与会人员充分了解本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此外,在座谈会上,还要着重强调不扣帽子、不打棍子、不抓辫子、不装袋子的“四不”原则,提倡大家怎么想就怎么讲,不要顾忌别人对自己的发言怎么评价。问题本来就是复杂的,与会人员可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发表自己的看法。讲清楚这些问题,就可使大家认识到有不同意见是正常的,实事求是地反映问题是自己的责任,从而消除从众心理。

其次,要精心安排发言的顺序。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第一个发言人的地位是影响他人从众心理产生的重要因素。前面发言的人地位越高,其他人的从众心理就越易产生。因此,要减少或消除从众心理,就应该精心安排发言的顺序。

实际调查中,安排什么人先发言并无固定模式,但一般情况下都应该让年轻人打头炮,把平时不爱说话,缺乏主见的人往前排,最后安排年长者和权威人士。

再次,要广开言路,鼓励标新立异。社会心理学有关从众心理的研究表明,群体内部的意见越一致,对个人的心理压力越大,从众现象越严重,但只要群体中出现了不同意见,哪怕只是一个人敢于发表异议,后续发言中的从众现象就会大大减少。根据这一原理,调查者应采取各种方法,广开言路。在群体意见趋向一致时,要启发与会者从不同的角度大胆思考和探索问题,尤其应鼓励个人大胆发表不同或者相反的意见,使与会者意识到自己所谈的看法的合理性。这样,才能减少或消除从众心理。

5.设计座谈提纲

设计好座谈提纲,既能围绕座谈主题,又能达到调查目的,还能调节座谈气氛,这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需要技巧的工作。

6.讨论会的优劣势分析及发展趋势(1)优势

①参与者之间互动可以激发新的思考和想法;②可以现场观察被测试者的期望;③直接、快捷有效地获取所需信息。

(2)劣势

①获取的信息可能会存在偏激和不全面;②调查的结果仅属于定性的范围,但准确的信息应来自定量研究;③对场地要求较高,不适合的场地可能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3)座谈会的发展趋势

自从10年前小组座谈会被应用在市场研究领域以后,大多数的市场调查公司、广告代理商和消费品生产厂商都广泛使用这种方法。据统计,每年各种商业用户花在小组座谈会的开支超过了4亿美元,世界着名的LeoBurnett公司每年组织350多个座谈会,博士伦公司(Bausch&Lomb)的隐形眼镜产品大多是通过小组座谈会的调查方式确定的,高露洁棕榄公司(ColgatePalmolive)的产品开发也得益于小组座谈会。

在美国人CarlMcDanielJr和RogerGafes合着的一书中,作者描述了小组座谈会今后的趋势:

在过去的10年中,一直有许多热衷者加入支持焦点小组访谈法的队伍,同时也有很多人退出这支队伍。大家看到的是,在使用焦点小组访谈法方面还是有不断增长的势头。

第一种趋势是电话焦点小组访谈法。这是新近出现的一种形式,通过使用电话会议设施,受试者就不用到焦点小组测试室去了。主持人待在控制台前,当一名受访者说明时一个标有他的姓名的灯就亮了,这样主持人就知道是谁在讲话了。可视的辅助材料提前寄给受访者,当主持人指示他们打开时才能打开。这种技术有很多缺点。它失去了面对面的互动作用,也不可能观察面部表情、眼睛的运动,对其他参与者的眼神和手势及身体语言也无法观察。可视的材料可能没有及时寄达,或被提前打开了,这样就反映不出本能的反应。总之,完善电话焦点小组访谈法的路途还很漫长。

第二种趋势是双向焦点小组访谈法。这种方法是让目标小组观察另一个相关小组进行焦点小组访谈调查。例如,我们让内科医生观察一组关节炎病人谈论他们的医生和药物。紧接着,让病人观察刚才观察他们的医生小组。病人组对医生所产生的影响是令人惊异的。他们在观察室的单面镜后涨红了脸,而且目瞪口呆。当我们观察他们在自己的小组中交谈时,很明显他们已不再认为病人会愿意同时吃多达10-15种药。他们也不再认为自己真正了解病人的感受或病人所感到的绝望。在观察医生组时,我们明白我们发现了一个技术的突破,我们看到了病人组对医生组的影响。

第三种趋势是电视会议焦点小组访谈法。让员工们只需到当地的焦点小组测试室,或是就在会议室中通过电视监控器来观察各地的小组。

还有一个趋势是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使用名义编组会议取代焦点小组访谈法。

名义编组会议是焦点小组访谈法的变异形式,对于编制调查问卷和测定调查范围特别有用。名义编组会议是根据目标被访者认为的重点问题进行研究,而不是让受访者讲述调查者所认为的重点。

第五节典型调查

一、典型调查及其特点

1.什么是典型调查

毛泽东同志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指出:“有计划地抓住几个城市、几个乡村,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即阶级分析的方法,作几次周密的调查,乃是了解情况的最基本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具有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最基础的知识。”①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论述,精辟地阐明了典型调查的理论、方法和重要意义。

所以,典型调查就是根据调查的目的,有计划地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用科学的方法所作的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

典型调查是一种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它是以事物的个性和共性对立统一的原理为依据的。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就人类认识运动的秩序来说,总是由认识个别的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扩大认识一般的事物。典型调查就是这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过程。

2.典型调查的三个特点

(1)调查对象是有意识地选择的。在选点之前根据调查的目的和要求,对所调查的对象进行一些分析研究,然后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作为调查点。

虽然是有意识地选点,但绝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取舍,而是以客观事物为依据的。

(2)典型调查具有调查单位少,调查时间短,调查内容系统周密,了解情况深,反映情况快,节省人力、物力等特点。

(3)典型调查主要靠调查者亲自深入下去进行调查,对调查点进行直接剖析,取得第一手资料,以探求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曾经有种说法:“典型调查虽然对个案研究比较深,但典型调查不能推论。

也就是说,调查一个典型所得的结论,只能是一个典型的结论,而不能作为普遍结论。一只麻雀在飞,就断定天下所有的麻雀都在飞那很危险;以个案结论推论总体难免要犯错误。”①这个观点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

列宁说:“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②我们在研究社会现象时,怎么能不注意研究社会中的典型现象呢?

在我们社会生活中,理论探讨中经常会出现两种倾向,一会儿把甲捧上天把乙踩在地,而在另一种条件下则把乙捧上天把甲踩在地。现在对于传统调查法是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认为“政府的农村调查、土地问题调查,都是以个案和典型调查为主的……如不掌握统计分析这一科学工具,就不容易适应社会的需要”;另一些人认为“政府的社会调查强调传统,强调历史经验”。

我们应当很好掌握和总结我们自己的传统调查的宝贵经验财富。我们并不拒绝吸收国外先进的调查技术和经验,而是要注意中国的传统和本土化。

3.怎样选择典型

能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一个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正确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

所谓典型,阮元《经籍纂诂》释典:“典,常也。”《说文》释型:“型,铸器之法也。”训诂学家段玉裁注:“以木为之曰模,以竹曰范,以土曰型。”这可引申为典型。在希腊文里,典型的原文指铸造用的模子,用同一个模子铸出来的东西都具有一种普遍性。在调查研究方法理论中,典型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普遍性或代表性;二是指特殊性。

典型的主要含义——普遍性。

从静态的角度讲,它是指被选典型在某个或某几个研究特性上具有同类现象的共性。毛泽东所说的“调查的典型可分为三种:一、先进的,二、中间的,三、落后的”①就是这种定义。例如,毛泽东调查的“寻乌”是城镇商业的典型;费孝通调查的“江村”是人多地少、工农相辅的典型;“绿村”是没有手工业,农民的生产和收入主要靠耕地的典型;费孝通的学生张之毅调查的“玉村”则是受商业影响较深的典型②。

从动态方面讲,典型指某一类现象或事物发展的共同趋势。马克思、恩格斯选择研究的英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典型,法国是资本主义政治发展的典型。

费孝通小城镇调查选择的小城镇就是农村发展的典型。

典型的另一种含义——特殊性,也就是指事物或事物特征的个性、极端性。

例如,1942年9月26日至11月19日,张闻天等人调查的杨家沟就是全国罕见的一个地主经济条件集中的村庄,这个村子的阶级结构在中国农村中是一个极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调查的曲阜孔府也是这种典型。

选择典型,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选择典型一定要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所研究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研究。要反对那种不进行比较,不做全面分析,盲目抽取个别事物当“典型”,或者是带着框框去挑选“典型”的错误做法。

(2)要根据调查目的选择典型。调查目的不同,选择的典型也不同。一般来说,我们在选点和确定调查题目时,要宜小不宜大,宜具体不宜抽象,要根据财力、人力、物力各方面因素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