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磨刀石:专注与圆融解码
12240400000007

第7章 揭开学习的神秘面纱(4)

在这个五人抢劫团伙成员中,多半都因为学业困难过早辍学,白杰是唯一的“90后”。有一个叫刘刚(化名)的青年,初中没毕业就辍学,开始在社会上混,闯荡世界,在他的日记中写满了仇恨的话语,恨自己不争气,是个“熊包”,恨老师唯利是图,恨父母、恨社会无情无义……心中充满仇恨,只有杀人、报复社会才能慰藉他们失落的心灵。

青少年在成长的关键时期过早辍学,心不甘情不愿地去从事与他们年龄和心智水平不相符合的体力劳动,是对人性的摧残,完全背离了青少年成长发育的规律,导致人生失去方向。过早辍学留在他们记忆中的全是失败的痛苦回忆,自信心荡然无存,永远觉得低人一等,一辈子都抬不起头来,沦为社会弱势群体是其中多数人的必然归宿,很多人会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由此可以看出,未成年人的初级教育不单单是上大学和就业的需要,更是身体发育和心智健康成长的需要。中小学时期学习成绩出现好、中、差完全是一种自然现象,文化课成绩差,不等于没有自尊和人格,不等于其他方面也不行,不等于连职业技能、音乐、美术等其他课程学习也要放弃,不等于未成年就拒绝在学校的心智培养。事实上,只要学校和家庭能够平等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给这些学业困难的学生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精神上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关爱,每个青少年都能够树立正确的求知态度,培养起健康的人生观,平安地度过躁动的青春期危险期。

恰如其分的褒奖无疑好比一场及时雨,可以使一个干渴的心田得到爱的滋润,使绩差生放松身心,振作精神,或许能对原本厌恶的学习产生好感,重新激活学习兴趣。对于那些在学习上打了败仗,失去生活信心的学生而言,赏识鼓励也许是他们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它无法保证在学习上发生奇迹般变化,但完全能够使他们濒临枯萎的心灵得以滋养,使他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尽管自己学习不好,但人世间依然充满着温情和真爱,还有很多条路供自己选择,从而建立积极的成长性情感准备,对人生充满美好的愿景。

有了这样积极的心态,他们就能够平和理性地对待个体智力上的差异,发挥自己其他方面的优势,找到个性化的成才方向。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同样能够得到成功,避免因学习失败过早辍学而对人生失去信心,消极地对待生活。退一万步讲,即使上不了大学,没有拿到显赫的学历,只要有一个健康乐观的性格,树立起“行行出状元”“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这些从夹缝中挺过来的人,心性和生存能力受到了很好的磨炼,一般都具有比较坚毅的性格,走向社会后纵然找不到高端的就业机会,或许可以凭借热情圆融、勤勉坚韧和吃苦耐劳的性格,在某一行业发挥自己的特长,找到咸鱼翻身的机会,同样可以获得成功,这样的事例在我们眼皮底下随处可见。

赏识褒奖是一种没有成本的精神关怀,很多时候可以使某些行将崩溃的灵魂得到拯救,帮助学业困难的学生建立积极的成长性情感准备,看不到这一点,无视孩子们这些起码的需求就是失职,必将受到良心的谴责。因此,满足孩子的成长性情感准备需要,关键是老师家长要回归理性,树立自然教育观,对孩子成功成才保持合理的期望值。

当然,给予褒奖满足孩子成长性情感准备也需要一定的智慧,不加分析滥用物质奖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奖励的东西而不是学习成长本身,弄不好还会分散学习精力,助长他们贪婪的欲望。

激活学习的兴奋点

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社会环境道德水准高、价值观念和学校整体氛围蓬勃向上,越能够促使学生树立起远大理想,在学习上培养积极的情感准备,容易激发学生追求成功的愿望,用全部心思去钻研思考问题探索知识奥秘,一步步向人生目标迈进。反之亦然。

进入20世纪70年代末,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国家恢复高考制度,“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成为时代的最强音。知识分子地位显着提高并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广大学生如梦初醒,切身感受到了读书学习的社会意义,求知欲望被唤醒,懂得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道理,如饥似渴地吮吸知识的营养。那些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男女,为了避免在竞争中被淘汰,仍然利用业余时间读电大、学函授进行充电,更新知识,提高自己。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凭知识吃饭,靠能力发财,学习优劣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生成功与失败,优秀的学生在财富、事业、家庭幸福方面抢得先机。越是竞争激烈的发达地区学习的紧迫感越发强烈,绝大多数学生能够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准备投入学习之中,成功理所当然非他们莫属。

从人类最原始的学习动机来说,只有当我们真切感受到学习内容的现实意义时,才会对与其相关信息产生积极的探究性情感准备需要。“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对于一个涉世不深的青少年而言,实践的机会越多、见识越多、眼界越宽广,越能够更多地感受到某种知识技能蕴含的社会意义。因此,越来越多的父母从本意上鄙视“填鸭式”早教,鼓励儿童和青少年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在大千世界中培养好奇心,以自己的真实体验找到读书的兴奋点。

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谬论时时撩拨着人们焦虑的神经,很多家长按捺不住急躁的心情,似乎不早点让孩子学习ABC、参加奥数辅导班,进行智力开发,孩子真的就会输在起跑线上。不少家庭过早地把孩子关在家里教他们识字、记单词、背诵唐诗宋词,生怕干点家务活、多玩一会儿耽误学习时间。更为荒唐的是,有的父母把学习和青少年喜欢的游戏、文艺、体育及社会活动完全割裂,孩子们的视野被框得太死,根本不明白读书学习究竟为了什么。有的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时,老师、父母不停地指责埋怨,学习留下的记忆除了痛苦还是痛苦,感受不到读书的快乐,这些消极的体验只能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比如,我们提倡素质教育,让孩子学习音乐,掌握一两种乐器,本来孩子可以带着悠闲的心情享受音乐之美,借助音乐的美妙旋律促进大脑皮质发育,培养思维的专注力。然而,不少家庭把获得考级证书当成学习音乐的根本目的,以此作为上重点学校的“敲门砖”。带着这样的“紧箍咒”给孩子们平添了无形的压力,满怀喜悦地去学习音乐,一想到考级顿时紧张起来,音乐的益智功能打了折扣,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准备永远只能是一种奢望。很多家长不明个中原因,反而抱怨孩子没有读书学习的兴趣,殊不知,家长的功利思想不知不觉把孩子的兴趣和天赋扼杀在襁褓之中。

建构积极的学习情感准备,需要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入手,而且兴趣越宽泛、越抽象越好,越容易找到读书学习的兴奋点。中国传统教育倡导“无为而治”,注重让孩子们学习一些自己喜欢但暂时没有实际用处的东西,培养起他们对事物的好奇心,也使专注力得到滋养,久而久之他们可能在兴趣的诱惑下成为一个贪婪的阅读者。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的父亲,曾经是一位数学教授,在他发现儿子振宁身上的数学天赋时,没有为了让其早日成才督促他玩命地学习数学,而是让他熟读在当时看起来没有用的《孟子》,花一年时间背诵理解《孟子》的精华部分,学到了许多教科书学不到的知识,凭着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加深了他对读书的渴望。

现代社会中具有国际大视野和高品位价值追求的家长也不在少数,他们不被眼前利益所蒙蔽,不再强求孩子过早地去学习那些实用知识。重视在实践中启发他们的灵感,尤其看重实践在促进孩子心智发展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尽可能地多给幼童提供玩的时间,经常带宝宝参加小工艺制作,让他们在自由自在的游玩中提高动手能力,开发幼儿智力,扩大头脑中见识事物的数量,不断丰富想象力,发现自己的兴奋点乃至创新灵感,培养创造性思维。不少智慧的家长带着孩子参观各种博物馆、科技馆,工厂、车间、乡村,在直接感受中引发他们对陌生世界的思考,诱使这些幼小的心灵通过阅读寻找答案,实现书本知识和实践的联结,体验读书的社会意义,对读书产生无限的渴望。让他们在充满兴趣的时候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并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些父母还抽出更多的时间和孩子一起参观美术馆、听音乐会,感受一些抽象的文化艺术,唤醒孩子对美的追求,把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运用于学习,用习得的知识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逐步培养起探究性需要的求知欲望。当孩子表现出阅读学习的愿望时,及时给予指导,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语概括阅读内容的大意,归纳提炼其精髓,并对作者某些观点进行辨析,回答一些刨根问底的问题,引导孩子成为一个积极的读书人。

一些有社会责任感的老师和知识型父母,还注重用自己正直、快乐、达观的性格帮助青少年在心灵深处埋下美好的种子,建构起丰富健康的情感世界,引导孩子把与同学竞争的动机转化为勇于挑战自我的行动,不断取得认知上的突破,以此在学习上形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内在动机,从而培养起他们更加宽泛的竞争能力。

学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世界级数学大师陈省身自小酷爱数学,被誉为微积分之父。用他自己的话说,“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数学。”晚年住在南开大学,住所取名为“宁园”,园内几乎所有的东西都与数学有关。他把自己在数学方面取得成就的秘诀归结为“好玩”,永远怀着一颗年轻、快乐、开放的心,在游戏、寻找数学内在美的状态下进行科研,发现数学的无穷奥妙,最终走向人生成功的顶峰。

陈先生的辉煌成就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要想在学习上培养积极的情感准备,首要的是提高审美情趣,引导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发现学习本身具有的意义,自觉感受到学习不是父母强加给的,是真心地喜欢,连奖励都可有可无。学习过程不但没有痛苦,反倒像游戏一样好玩,越学越有味道和乐趣,驱使他们从内心深处对学习产生冲动,并在日常时间用所学知识本身的魅力把心拴在学习上,这样才算得上真正的学习教育。

美国匹兹堡大学语言教授斯托夫人,在女儿小维尼芙雷特5岁时教她学习世界语,后来,发现女儿有过于贪玩的毛病,学习时心不在焉,不是很投入。斯托夫人心里萌生了引入趣味学习的想法,从世界语年报上挑选了几名年龄相仿的俄罗斯、法国、日本小朋友,找出他们的家庭住址,让女儿与这些异国小朋友通信。每当小维尼芙雷特在信中看到不同国籍的孩子介绍本国历史、宗教、自然风光和民俗时,异常兴奋,急切地了解信中的内容,遇到疑难问题就翻词典,查阅资料。稍大一点,小维尼芙雷特渐渐对这些异域风情由一般性喜欢开始感到渴望了解,后来到了有些着迷的程度。小维尼芙雷特的心思从游戏完全转到了对世界语的学习上,一有空就经常到书店或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消除疑惑,不间断地用俄语、法语、日语与这些异国同龄人交流学习和生活,饶有兴趣地探讨这些国家的地理气候、经济和人文特征,互相启迪。这种带有趣味联谊的学习方式,不单使小维尼芙雷特外语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还培养了惊人的学习兴趣。

近代西方的发明创造一直领先世界,与其说是在技术创新上独占鳌头,不如说他们是在文化教育理念方面技高一筹。不管学校和家庭教育都十分看重青少年的个性培养和潜能挖掘,尽最大可能去发展他们的独立精神,鼓励孩子们带着激情去学习,在学习思考中提高原创能力。

迄今为止,没有一项证据证明爱因斯坦一出生就比别的孩子聪明,也看不出他天生就具备一个科学家的禀赋。但是,令人想象不到的是,在他四五岁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父亲给了他一个磁性指南针,看着指针转动时他简直惊呆了。尽管根据当时的认知水平他无论如何也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然而,正是因为对指南针转动的不解和疑惑使他对这个小玩意儿产生了极大的好奇,以至于后来带着这样的好奇心促使他立志要解开心中一个个谜团。11岁时,他开始阅读绝大多数孩子尚看不懂的科学和哲学方面的书籍,深入思索科学与哲学方面相互矛盾的观点,并迷上了数学,深深地陶醉于欧几里得几何学的确定性和纯粹性之中。到12岁时,他快速学完了一本几何教材,当看到毕达哥拉斯定理时决定自己动手进行证明,经过三个星期艰苦不懈的努力终于证明成功。这种好奇心培养了他坚定的意志品质,随时准备为他感兴趣的挑战而做出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促使他最终走上了科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