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伦理学与人生
12240100000066

第66章 良心与名誉:优良道德实现之途径(4)

但是,名誉心使人追求好名誉,还有另一种途径,那就是通过自欺欺人和贬低他人,取得假的成就。假的成就也是成就,也能给他带来好名誉啊!通过假的成就来取得好的名声,就叫做虚荣心。这就是为什么,人总是好贬低别人的缘故。“同行是冤家”!你看,瓦匠恨瓦匠,保姆恨保姆,学者恨学者。“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于今为烈”!为什么呢?说来说去,就是虚荣心造成的。因为自己取得成就很难,那么怎么办呢?贬低别人!如果别人没有成就,别人什么也不是了,那我不就好了吗?别人啥也不是,那我不就有成就了吗?所以,人们往往都要贬低别人,都有这样的一种心理倾向,你很难从同行的口里听到对同行好的评价。有的时候好的评价都是很违心的,他不得不承认的。不承认,人家就看出你是虚荣心在作祟,看出你是伪君子了,看出你是想贬低别人了,所以他才承认。

因此,人的名誉心,固然能够使他遵守道德、是一种好的东西,但是它使人遵守道德,有巨大的负作用:不是追求光荣,而是追求虚荣。因此,面对名誉这种使人遵守道德的巨大力量,每个人却可能有两种相反的选择。一种是,名誉的巨大力量使他产生了与自己的良心一致的名誉心,亦即对光荣的渴求。

他凭着自己的良心追求光荣,真诚对待社会和他人:老老实实遵守而不违背道德,从而赢得荣誉、避免耻辱和舆论谴责。另一种则是,名誉的巨大力量使他产生了与自己的良心相反的名誉心,亦即虚荣心。他昧着良心追求虚荣,欺骗社会和他人:自己并不遵守道德,却设法使社会和他人相信自己遵守道德,从而赢得荣誉、避免舆论谴责。显然,一个人不应该昧着良心、追求虚荣;而应该凭着良心、追求真正的光荣。但是,细究起来,追求真正的光荣、追求名副其实的荣誉,也有两种相反的方式:自我异化和自我实现。

自我异化方式的特点是:为了求得荣誉,便放弃自由、违背自我意志而屈从社会和他人意志,从而赢得社会和他人的赞誉。选择这种方式的人,与其说是按照良心不如说是按照名誉行事。反之,自我实现方式的特点是:虽然是为了得到荣誉,却仍然坚持自由、按照自己的意志,从而实现自己的潜能,成为一个可能成为的最有价值的人,最终赢得社会和他人的赞誉。选择这种方式的人,与其说是按照名誉不如说是按照良心行事。这个道理,被果戈理写成了小说《画家》,我读了很受感动。故事讲有两个渴慕光荣的画家,一个在本地作画,一个则到意大利去学画。在本地作画的画家为了得到真正的光荣,自我异化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不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去作画,而是按照他人的意志,迎合社会的需求。社会需要大红大绿,他就画一些大红大绿的画。贵夫人需要被画得更美一些,他就曲意逢迎,将贵夫人脸上的斑点和缺陷去掉。结果他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荣耀无比,银元滚滚而来,一发不可收拾。但是,这是一种自我异化的荣誉和幸福。另一个到意大利去学画的画家则特立独行,标新立异,默默无闻,潜心作画七年。七年之后,回来举行画展。他的那位大红大紫的朋友仔细看了画展,不得不承认这是真正原创性的、划时代的。他就把这些画全部买下。买下来干什么?他都给烧了!变为灰烬!他太嫉妒啦!太痛苦啦!是不是?这两位画家就代表追求真正的光荣的两种方式:自我异化方式与自我实现方式。

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人,恐怕都会选择做第一个画家:不是用自我实现的方式,不是用自由的方式,而是用异化的方式,用屈己从众的方式,来求得荣誉、光荣。为什么呢?因为荣誉是社会和他人给的,这样,你要想求得荣誉,最好的方法,最聪明的方法,最便捷的方法,最稳妥的方法,就是按照社会和他人的意志来做,而不是按着自己的意志来做,不是按照与社会、他人不同的意志来做。你要是按照与社会、他人不同的、自己特有的意志去做,那么你想想,你就会遭到社会和他人的反对。你不但不会得到荣誉,你还会得到毁誉!你要是按照社会和他人的意志——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志——也就是按照自我异化的方式,去追求光荣,那么你做出的成就,即使不是什么真正的成就,也会得到社会和他人的好评,你也会得到荣誉,这样你就会得到现实的幸福。你要是追求自我实现,追求自由,你要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而不是按照社会和他人的意志来追求光荣,那么,你注定一生坎坷。所以,古往今来,真正有所创造的,真正有大成就的人,那些划时代的圣贤,注定都是一生坎坷啊!当然不是绝对的,但绝大多数是服从这个规律的。少数的幸运儿是有的,那就是当社会和他人的意志与自己的意志相一致的时候。只有在这种时候,你以自我实现的方式来求得光荣,你才能够顺利地求得光荣,你才能够享有现实的幸福。

然而,真正有创造性的人,他个人的意志总是与社会、他人的意志不一样,否则他就是学习而不是创造,他就不是一个原创性的思想家,不是一个原创性的政治家。因为你的意志要是不和别人的意志一样,那你按照别人的意志做,最多不过是模仿、学习,而绝不会是原创;只有在你的意志和别人的意志不一样,你的见解与别人不一样,你坚持你的见解,继续做下去,那么你最终赢得的成就,才是真正创造性的、原创性的,那才是真正的自我的创造性潜能之实现。

那么,这样的人,你想想,他能得到现实的幸福吗?他不能!他有个性,他有创造性,众人能容他吗?不可能!

这就是为什么,古代的圣贤,绝大多数的圣贤,甚至所有的圣贤,都蔑视名誉的原因!为什么蔑视名誉?有人说可能是他们不好名。这是错的。道家对这一点看得很通。道家说,富贵、名誉都是好东西,但是我为什么不要?因为我要是要它的话,我将失去我的性命,失去我的本真,失去更好的东西!所以,我不要名誉这些东西,不是因为我们没有深重的名誉心。我蔑视名誉不是因为我不要脸,没有名誉心,而是因为我有更加伟大的东西,那就是自我实现,那就是原创性,那就是成为一个划时代的大思想家。所以,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的序言最后引用了但丁的那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句话所体现的,其实就是圣贤对众人评价的蔑视,对于名誉的蔑视。

其实,马克思的名誉心——你看一看他的传记就知道——是很强的,我用一个例子就可以证明这一点。他的一个好朋友库格曼医生有一次对他说:你太伟大了,但小事你可能看不清。所以,那些小事你就别做了,让恩格斯、拉萨尔、李卜克内西他们去做这不就行了吗?马克思大怒,从此翻脸不理库格曼。

马克思很蔑视名誉,但是,他内心深处,却有着最深重的对名誉的渴求,那种对别人的好评的需要,否则他怎么会翻脸呢?但是马克思的一生确实表现出对名誉心的蔑视。他为什么有那么深重的名誉心,却还蔑视名誉呢?因为他有更加深重和巨大无比的自我成就的需要:写出一部划时代经济学巨着《资本论》,做一个原创性的伟大的划时代的思想家。这个东西往往与名誉不能两全,却比名誉更重要:这就是马克思们渴望荣誉同时又蔑视荣誉的根本原因。

所以,古代圣贤蔑视名誉的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光荣的追求与自我实现的追求或原创性的追求往往水火不容、格格不入,特别是在专制社会。所以,马克思等等,古往今来的那些圣贤,他们蔑视名誉,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名誉心,而是因为他们有与名誉相矛盾的更重要的追求。所以,人们一方面是应该追求光荣,另一方面也应该走自己的路,蔑视众人的七嘴八舌,蔑视名誉,一定要蔑视它!否则,你就不能充分实现自己的创造性潜能,成为可能成为的最有价值的人。

但是,庸人自有庸人的道理。要想取得现实的幸福,要想得到爱情、想得到亲朋世人的爱戴拥护,自我异化确实是最有保障、最可靠的方法。相反,你要想自我实现,真正地实现你的创造性的潜能,恐怕就要一生清贫,甚至不为世人所接纳。而若是生活于专制社会,你就更要慎重考虑和琢磨了:究竟应该追求那一种光荣?是要生前的盛宴,还是要死后的声名?你要哪个?李白固然选择后者,但也不免咏叹:“且乐生前一杯酒,何虑身后千载名”?陶渊明固然也选择了后者,但同样难免犹豫惶恐:“胡为惶惶欲何之?”这恐怕就是为什么,人们盛赞那些特立独行的自我实现者的缘故:那是需要做出巨大牺牲的!

总之,以自我实现的方式追求荣誉,不但能够使人真诚地遵守道德,而且还能使人实现自己的创造潜能,成为一个可能成为的最有价值的人。所以,这种方式既极其有利自己,最终说来,又极其有利社会和他人。但是,以这种方式追求荣誉者——不论从名誉的本性来看,还是就历史和现实来说——往往要在他死后才能得到荣誉;而在他有生之年,却大都得不到社会和他人的理解而备受耻辱与舆论谴责之苦。反之,以自我异化的方式追求荣誉,固然能够使人真诚地循规蹈矩、遵守道德;但是,最终说来,却因其使人发生异化、丧失创造性而既不利于自己,又有不利于社会和他人。但是,以这种方式追求荣誉者,却必定能够如愿以偿,得到社会和他人的理解和盛赞,在他有生之年,便可望享尽荣华富贵。这就是为什么古往今来那些圣贤往往蔑视荣誉的缘故。显然,这种蔑视只意味着:荣誉往往导致自我异化;而并不意味着:不应该追求荣誉。人无疑应该追逐荣誉。但是,他不应该以自我异化的方式追求荣誉,而应该以自我实现的方式追求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