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魏晋风流十讲
12238200000020

第20章 隐逸之风(4)

许询也是北方南渡士族的后裔,他不仅受老庄自然哲学的影响,还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静心寡欲,不慕世利,更不想参与政治。朝廷一再请他出来做官,他都婉言谢绝。为避免得罪王室,他就跑到到钱塘江边的永兴(今萧山)隐居。在山林间修建精舍,晤对山水,怡然自乐。现在浙江萧山的许姓很多,大部分是许询的后裔。但是许询这样的名士,政府总想拉拢他出来做官,皇帝不断下诏征召他,许询为避官隐居,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家产都捐给了寺庙,迁居到四明山区的剡县。这样一来,皇帝也知道他去意坚决,从此就再也不来征召他了。

比起前辈隐士来,许询的隐士做得实在潇洒,到处游山玩水,不亦乐乎。有过旅游经验的人都知道,游览名山大川不仅需要好心情,好眼力,更需要一副好身体。身体不好的人还是老老实实待在家里比较好,否则出去真是“花钱买罪受”。但人家许询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许询身强体健,登山临水,如履平地,简直是位登山健儿,攀岩高手。所以当时的人很羡慕他,说他“非徒有胜情,实有济胜之具。”这里的“胜情”,就是指纵情山水的情趣,“济胜之具”则是指许询天生的那副敏捷矫健的好身体!

还有一个关于许询隐居的故事说:

许玄度隐在永兴南幽穴中,每致四方诸侯之遗。或谓许曰:“尝闻箕山人似不尔耳。”许曰:“筐篚苞苴,故当轻于天下之宝耳!”

故事说,许询隐居在永兴县南部的深山洞穴中时,经常有各地的官员赠送物品给他。因为许询虽然是隐士,但他和许多名人都有交往,像谢安、王羲之都是他的好朋友。许询接受了官员的馈赠,就有人讽刺他说:“听说在箕山隐居的许由好象不这样。”意思是,哪有这么没有操守的隐士呢?可许询却振振有词地说:“接受点装在竹筐草包里的东西,实在比天子之位轻多了!”把许询这句话和向秀的“巢由狷介之士,不足多慕”一比较,便可知道,东晋名士似乎已达到“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逍遥境界,以往士人们执着的价值在他们看来,根本就是自讨苦吃。这说明在东晋,仕与隐的对立不再像管宁的时候那么强烈了。有的人干脆就是半官半隐,亦官亦隐。由于家底雄厚,就算隐居山林,日子过得也很滋润,像王子猷那样半夜里来个“雪夜访戴”也就不足为奇了。

可以说,东晋隐逸之风,已经成了一种“乐在其中”的时尚,因而也就把以往隐士鄙薄名利、安贫乐道的精神追求都给颠覆了!

买山而隐

不仅名士好隐居,连僧人都好隐居。古语说:天下名山僧占多。为什么呢?因为佛教是出世的宗教,把寺院建在名山大川之上,远离世俗的喧闹,更有利于参禅悟道。就这样还不够,东晋有些僧人还要过一把隐居的瘾。东晋僧人竺法济写有一部专门记载隐逸高僧的传记,名为《高逸沙门传》,高逸,就是高隐,“沙门”即和尚,说明在“出家”的僧人中,隐居山林的大有人在。

比如东晋着僧支遁,号道林。你看他的名字,就和隐逸之风大有关系。遁者,逃也。隐逸,还有个别称就叫隐遁,或者嘉遁。他自号道林,是不是有“道在山林”的意思呢?我看有。这个支道林在东晋可是大名鼎鼎,不仅是个得道高僧,而且是个杰出的清谈家,和许多上层贵族名士都有交游。和以往的隐士不同的是,东晋的隐士大都比较有钱。连僧人也不例外。像支道林甚至还养了好几匹马,一个出家人竟然养马,哪有“六根清净”、“四大皆空”的样子?所以有人就提醒他说:“道人养马,说起来可不够雅致。”道人在当时也就是指僧人。意思就是,一个出家人,居然养马,你到底是显示什么呢?这个事儿,可是好说不好听。没想到支道林应声答道:“贫道重其神骏!”——贫道看重的,正是马的神情骏逸,不同凡俗!一听这话就知道,支道林嘴皮子功夫很好,因为他把这个问题的实质给改换了,人家是说僧人养马很俗,他反过来却说,我看重的正是马这种动物的脱俗之处,倒是你这个问题问得太俗气了!

说起来支道林还真是个爱好动物的人。他还喜欢鹤。他隐居在剡东岇山的时候,有人送给他两只鹤,过了不久,翅膀长好了,就要飞去,支道林舍不得它们,就折断了鹤的翅膀。鹤要飞却飞不了了,就扭头看着自己的翅膀,伤心地低下了头,看起来非常沮丧。支道林很有感触地说道:“既有陵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既然鹤有飞上云霄的才能,怎么会愿意作供人观赏把玩的玩物呢?于是细心调养,让鹤的翅膀长好后,就放它们飞走了。这个故事说明,支道林的确是个不同凡俗的人。

你看,又是养马,又是好鹤,支道林的隐居生活还真是自得其乐,逍遥自在的。更让人吃惊的是,这个自称“贫道”的和尚,居然要“买山而隐”!有一次,他向另外一个叫竺法深的名僧提出了一个请求,就是想出钱把属于竺法深的一座山——印山——买下来。问他干什么,他说我要在这里隐居。竺法深一听,就讽刺他说:“未闻巢、由买山而隐。”意思是,我没听说过巢父、许由那样的隐士是买山而隐的!言下之意,你这是隐居还是摆阔啊?支道林到底有没有买下印山呢?我们不知道。但是这种“买山而隐”的气度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隐士经纪人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东晋不仅隐士如云,而且还有人充当隐士的经济后盾。出现了一种人,他自己做着高官,没法隐居,但他特别向往隐居生活,怎么办?他就专门鼓励别人隐居,甚至花钱资助别人去隐居,简直是十足的“隐士发烧友”、“慈善家”兼“经纪人”。比如说有个名士叫郗超,字嘉宾,就是王羲之的岳父郗鉴的孙子。郗超才华很高,旷达不羁,很有名士风度,后来做了大司马桓温的参军,成为东晋政坛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史书记载,郗超家资殷富,出手豪阔,而且有个奇怪的爱好,就是“好闻人栖遁,有能辞荣拂衣者,超为之起屋宇,作器服,畜仆竖,费百金而不吝。”(《晋书·郗超传》)就是说,郗超喜欢听说别人隐居,不仅如此,他只要一听说有谁辞去荣华富贵去做隐士了(“拂衣”就是隐居),就一定会为他建造房舍,打造家具器物,置办服饰,并且为你花钱养仆人跟班,花再多的钱也毫不吝啬。

郗超最仰慕的隐士是谁呢?就是王子猷雪夜拜访的隐士戴逵戴安道。戴安道可以说是东晋最着名的隐士,他还保留着古代隐士安贫乐道、不事王侯的精神和风骨。戴安道是东晋着名的书画艺术家,又善弹琴,懂得雕塑,年轻时就有美名。《晋书·戴逵传》载有“戴逵碎琴”的故事,说武陵王司马曦听说戴逵擅鼓琴,便派使者去请他到王府来演奏,戴安道本来就鄙视司马曦的为人,十分生气,就当着使者的面,把自己的琴摔碎了,说:“戴安道坚决不做王门伶人!”后来戴安道就迁居到会稽的剡县隐居起来。顺便说一句,“剡”这个字很有意思,有个说法是“两火一刀,可以逃”,所以剡县历来都是隐居避世的绝佳之地。许询在这里隐居,戴逵在这里隐居,晚年的王羲之也在这里隐居。戴逵是个真隐士,朝廷多次征召他出来做官,都被拒绝。郗超仰慕戴逵,大概正是觉得他是个真隐士。

仰慕倒也罢了,找个机会也来个“雪夜访戴”不就行了吗?可郗超不。他愣是在戴安道隐居的剡县为他造了一座豪华别墅以资鼓励。戴安道也就恭敬不如从命,接受了郗超的馈赠。住进去以后感觉如何呢?戴安道在给亲近的朋友所写的心中透露了自己的感受,说近来到剡县,住进新居了,感觉简直就像一座官衙!言下之意,这哪像隐士住的地方呢?

郗超不仅为戴逵花巨资造别墅,其他人也可以享受同等待遇。有一位名叫傅约的名士扬言要隐居,郗超二话不说,也为他准备了百万巨资,但傅约隐居是“雷声大雨点小”,最后竟打退堂鼓了,不了了之。郗超的百万巨资给他没有呢?当然没有。郗超何等聪明,他是“不见兔子不撒鹰”——你不是真心要隐居,那对不起,我的“赞助费”当然也就必须“冻结”!

我们从郗超的这种慷慨赞助隐士的行为可以看出,东晋隐逸之风是多么盛行,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东晋的隐逸之风已经基本上和现实政治没有太大的关系,甚至和安贫乐道无关,和全身保命无缘,反而成了一种让人趋之若鹜的时尚了。你可以说,这种隐逸的风气中含有一种消极的、不作为的、甚至是有些贵族阶层追求享乐的成分,但是,当我们读到这些隐士的故事的时候,还是感受到一种人在大自然中,应该有的那种自由自在、自得其乐的氛围和精神。

当我们在滚滚红尘中,感到身心疲惫的时候,想想我们的国度,曾经有这么一种隐逸文化,曾经有这么一种超凡脱俗的隐士的精神,曾经有这么一群可敬、可亲、可爱的人,也许能得到片刻的镇静和安慰吧。古代的官员退休的时候,常会说一句话,告老还乡,辞官归隐,可是,在农民为了生计大量涌入城市,自然山水正在成为旅游业的聚宝盆,隐逸文化已经渺然不可寻觅的今天,我们的精神家园在哪里呢?这恐怕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的切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