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构建学校规范化管理的方法
12235600000024

第24章 教学规范管理(14)

现代学校课程的质的结构

设计课程,首先要考虑的是构成课程的质的规定性这一问题。换句话说,课程设计者要按照自己特定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来设计学校课程的结构,确定自己与其他课程结构不同的本质的结构。在此,我们尝试提出一种课程质的结构:这是一个立体结构,由自我发展课程、人格课程、情感课程、知识课程和实践课程构成。自我发展课程是指这样一门综合性课程,它以引导学生意识的自我觉醒,学会自觉地自我发展,展开多层次多侧面的教育,例如,元认知教育、自我意识教育、学习策略教育、思想方法教育、创造性教育、自我实现教育等等。

人格课程在此是指思想品德课程、政治课程、心理教育课程、团队课程和有关的综合课程、隐性课程,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全的人格为核心。情感课程主要是指美学课程、音乐课程、美术课程、舞蹈课程、其他艺术欣赏课程和有关的隐性课程,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感、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技能为目的。知识课程主要指语文(包括外国语)、数学等工具课程,还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分科课程和有关的综合课程、隐性课程,这部分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运用符号性工具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使他们从中养成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也会使用一定的科学方法。

实践课程主要指劳动课程、技术课程、职业课程和活动课程、体育课程、综合课程中的实践部分。这些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劳动态度、劳动技能、综合工作能力、与人合作态度、体育精神、健身方法和个性特长为目的。从某个角度上说,在五类课程中,自我发展课程处于“纲”的位置,而其他四类课程则处于“目”的地位,纲举,目则张。

这就是说通过自我发展课程的实施,引导学生逐步提高自觉性,遇事能够自省、自主、自动、自评、自控、自激。表现于人格课程、情感课程、知识课程和实践课程等学习过程,就是学生能逐步学会省察自己,看看自己在学习该课程时原有的知识储备、学习态度、方法情况,并自主选择确定学习目标、学习策略等等,能意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思想言行是否合适,可及时加以调整;学习开始时能满怀热情,学习中能自勉自励,成功时能不骄不躁,失败时能冷静思考。尤其是到高级阶段,学生一方面主动自觉地学习各类课程,另方面主动自觉地超越课程,为班级、学校以至社会出谋划策,参与实践。

所以,自我发展课程主要是想帮助学生解决世界观、方法论形成中的许多问题。这个课程搞得好,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人格课程、情感课程、知识课程和实践课程与自我发展课程的相互作用表现于:人格课程等四类课程在自我发展课程的影响下,改变教学重教不重学的格局,确立这几类课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由此引发他们在教学内容、教学途径、教学方法的改变。例如:思想政治课的编写就要改变刻板的理论推导、从概念到概念的写法,而应当从学生主体出发,选取现实生活的现象,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或者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应有的道理、概念和原理。

同时,人格课程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个性教育的特殊内容又要求自我发展课程有对应的内容。人格教育的内容不同于其他的教育内容,那么如何自省、自主、自动、自评、自调,其具体的表现是有所不同的。同样,情感课程也要求自我发展课程设计出审美情感产生和发展时的自省、自主、自动等特殊的运行形式,知识课程、实践课程也会有同样的要求。不仅如此,人格课程、情感课程、知识课程和实践课程之间也不是泾渭分明,彼此隔绝的。首先,它们应当围绕某一主体课程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因为既然我们的现代学校课程的总体特质是以学习者的发展为中心,因而各种特质的课程是不能离开这个总体特质的。

自我发展贯穿于各类课程,各类课程有共同的灵魂。这是各类课程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基点。其次,各种特质的课程尽管有自己的特别之处,但它们之间的联系又是很多的。例如,理论联系实际是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所以尽管知识课程与实践课程似乎是两极的,但是知识课程要重视实际的内容,要有实验,要有操作,而实践课程则有多个学科知识的传递与领会,有操作和实践的技能知识。

同样,人格课程、情感课程也同时具备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两方面的要求。第三,多种联系还突出表现于特质之间的相互交织。例如,知识课程当然以知识传递为主,然而其中人格的塑造、审美的培育、行为的演练都是到处可见的。这种质的相互交织同样存在于人格课程、情感课程和实践课程。上面叙述了几类课程的联系和作用,至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区别当然十分明显。几种课程各有分工,各有侧重,不能替代。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现代学校课程质的结构是以自我发展课程为灵魂、为归宿,以人格课程、情感课程、知识课程、实践课程为载体、为支点。五种课程各自发挥自己的功能,并且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立体式的网状结构。

现代学校课程的类的结构

课程类的结构说明的是课程体系在课程组织形式上的特征。我们认为,现代学校课程的类有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四类。分科课程这是指现在课程组织形式中以某一学科为基础设计的课程。应当肯定,分科课程便于较系统地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生可以从不同的学科学习中认识客观世界的许多领域,具有科学精神、科学态度、逻辑能力和某些探究方法。

但要强调的是,分科课程设计不能以学科为中心而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过去的分科课程过分集中叙述本学科内部完整的知识系统,脱离社会现实,忽视学习者发展的需求和可能,现代分科课程是以学习者的需要和学习的可能性为依据,经过精心挑选的作为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所形成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只能是经过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改造过的,它是综合考虑学习者的需要、社会的需求和科学知识的内容,从而形成的逻辑结构。这种新的分科课程应当十分注意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十分注意本门学科的概念、原理之间的前后左右关系,体现出综合化的课程设计思想。

综合课程当代世界科学的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知识的分化与综合是辩证统一的。这对于学生的培养来说就应当设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设综合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在继续以分科课程培养学生的基本精神品格、基本道德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关于世界是统一的、相互联系的世界观和培养他们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课程目前大概有4种模式:

(1)科际联系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要维持上前的分科课程,另一方面又十分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要求各学科在某些内容上组织共同的教学单元;

(2)跨学科课程计划模式,这是指围绕某一个主题,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结合起来的设计形式;

(3)学科性综合课程模式,这种模式要求打破分科课程的界限,在更广阔的背景下重新组织课程内容,设计出如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或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这类课程;

(4)一体化课程模式,这种课程设计思路不仅打破原有的分科界限,而且打破传统的文理界限,根据当今社会与未来世界的需要和科技加速发展的趋势来考虑课程建设,根据我国实际,可以推广第一、第二种模式,研究、实验后两种模式。

具体地说,我国小学可以开设的综合课程,有思想品德课、自我发展课、自然课、社会课和劳动课。自我发展课是思维学、心理学、学习学和教育学等跨学科的综合,社会课是历史课、地理课的综合,自然课涉及生物、物理、化学、天体、大气等多种内容,思想品德课应是德育课、政治课、公民课、法律课的综合,劳动课是工艺课、技术课和生产课的综合。初中的综合课有思想修养课(系法律课、公民课、德育课、政治课的综合),自我发展课,自然科学基础课、社会科学基础课和劳动技术课。高中的综合课是政治课、自我发展课、综合科学课(综合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例如,围绕人口、环境、生态、社会问题等主题)、艺术课、劳动技术课等。

目前,我国已将活动课程列入正式课程,这是课程发展的新现象。

活动课程的出现,首先是为了弥补学科课程的不足(例如,教学环境狭窄、脱离社会生活、忽视学生兴趣爱好等),使学生兴趣得到满足,特长得到发展。不过,我们对活动课程的认识不能到此为止。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只是精神性的学习活动,它还具有物质性学习活动的基础。活动课程是物质性学习活动,它给学生提供关于人类社会和生产的直接经验,提供形成健全人格的直接经验,提供关于思维、方法的直接经验。有了这些直接经验,进行精神性学习活动才有坚实的基础,才能更深刻理解书本上的间接经验,才能真正形成健全的人格。

或者说,活动课程的功能表现为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和特长,增强体魄。从目前情况看,活动课程大体上可以分为5类:

(1)自我发展活动课,这类活动课从活动主题、内容、形式的设计到实施和最后的评价,基本上是以学生为主进行的,教师只是加以引导和辅导;

(2)规定性活动课,例如,班队活动、共青团活动、开学仪式、毕业典礼、升旗仪式、艺术节、科技节、运动会等;

(3)分科活动课,例如,各学科兴趣小组活动,各学科的“奥林匹克活动”;

(4)科技活动课,从木工、泥工到金工、电工,从动植物饲养种植到动植物标本制作,从航空航海模型制作到天文天体科学探索,等等;

(5)社会活动课,例如,社会调查、社区服务、远足旅游、军事训练等。

隐性课程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由物质、文化、社会关系等要素构成的教育环境,它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它虽然不以某种课程形态出现在课程表里,但它具有课程的教育作用;它虽然不由教师专门讲授,但教师的品格、行为、作风都影响着学生;它虽然不像学科课程组织得那么严密,但它时时处处都在影响着学生,不知不觉地渗透在学生的意识中。隐性课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小类:

(1)制度性隐性课程,如学校所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校训、校风、校徽、校歌、校服等;

(2)关系性隐性课程,如学校中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家庭里的父子关系、母子关系,社会上的人际关系等,这些关系的处理直接影响着学生;

(3)社区性隐性课程,指社区环境产生的影响,例如,绿化卫生环境、建筑装饰环境、文化活动氛围等;

(4)校园环境隐性课程,指校舍及各种功能场所的设计分布,校园的美化、绿化,校园的宣传设计;

(5)影视文化隐性课程,指学生通过观看电视,收听广播,受到各种文化影响等。

在上述四类课程中,分科课程、综合课程、隐性课程都与活动课程有交叉关系。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是学科化了的课程,但也有活动性,尤其是综合课程。隐性课程同样也有活动性。活动课程是活动色彩十分浓厚的课程,但它的课程规范性是十分确定的。这些课程各有其功能,在培养学生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作用,不能轻视哪一类。

现代学校课程的量的结构

这是从具体落实课程设计角度考虑的,我们要把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三类的总量以及三类各自的量,恰当地分配在小学阶段、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

现对上述课程量的安排作一说明。

(1)从我国课程计划的现实出发,应基本维持分科课程的优势,它在小学、初中、高中都占总课时量的50%以上。这对于打好各方面的基础是必要的。同时也要指出:应当按照现代课程设计思想重新构建分科课程,在分科课程中,选修课要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占有一个较大的比例。

(2)在我们设计的课程安排中,加大了综合课程所占课时的比例。

这表现在,在每所学校都开设自我发展课程,初中不再分设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历史课,而把它们分别综合成自然科学基础课和社会科学基础课。高中开设综合科学课和综合艺术课(或者美学基础课);还表现在把思想品德课、政治课、劳动技术课纳入综合课程,其目的是希望用综合化的思路来改革现有的这几门课,改变目前思想品德课、政治课设计中说教多于体验、多于理解的局面,改变目前劳动技术课教学中或者浅尝辄止或者应付了事的状况。在课程安排中,劳动课、劳动技术课将从小学一年级起连续开到高中三年级。希望通过自成体系的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培养出具有意志坚强、吃苦耐劳、劳动态度好、劳动技能好、愿意和能够为人民服务等综合素质的劳动后备军人才。

同样,自我发展课也将是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开到高中三年级。通过12年有计划的持续不断的关于自我发展教育,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觉醒和自我实现的意识和能力,将会得到健康发展,从而主动自觉地发展自己的知情意行。